马健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审计工作的责任变得重大,面临的审计风险也越来越多。本文对审计风险的概念做了简要的说明,在此基础上,对审计风险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对策,来防范审计风险的发生。
关键词:审计风险;审计方法;审计环境;防范
一、审计风险的定义及特征
审计风险在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定义,我国关于审计风险是这样定义的:审计风险指的是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重大错误和漏报的现象,而相关的注册会计师发表了一些不恰当的审计意见。所以,注册会计师的职业目的是使得被审计单位的会计报表具有合法性,而会计处理的方法一贯性的是发表相关的审计风险意见,而且在受托的经济责任中承担着审计的责任。
审计风险的特征包括客观性、普遍性、潜在性、偶然性与可控性。由此看出,审计风险中的误差可以控制,但一般难以彻底消除,因此通过审计风险的研究,人们只能控制风险而不能完全避免风险,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降低其发生的频率和减少损失的程度。
二、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
审计风险形成的原因有很多方面,审计对象的广泛,使得审计工作变得复杂起来,而有些被审计单位所提供的信息不全面,甚至有的单位还提供虚假的信息,这些都造成了审计的风险。在进行审计活动时,会有一定的审计证据来作为依据,审计证据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整个审计的过程中,审计证据都没有数量或者是质量上的标准,主要靠的就是审计工作人员主观上的判断,这样就会造成了一定的主观偏差。而这些最后都会导致审计结果因为证据不足、不全面、不真实而出现一定的偏差,所以就产生了审计风险。
(一)审计对象的广泛性及工作的复杂性。按照国家《审计法》的相关规定,本级政府部门及下级政府的各个部门预算的执行情况和决算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情况,都应该由国家相关的审计机关进行审计事项。除此之外,国有企业、中央银行和国有控股的金融机构的资产、负债和损益,相关国家部门的正常财务开支,国家需要投资的建设项目的预算执行情况,这些都是审计部门的工作,也是他们的工作范围。社会的保障基金组织,相关的社会捐赠的资金以及其他的相关财务收支情况,国际组织的援助,以及相关的贷款项目的财务开支情况,都是审计部门的审计对象。
(二)审计双方信息不对称。有些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十分混乱,部门散漫,制度混乱,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所以,审计人员必须采用严格的检查手段,甚至会进行多次的重复式的检查,这样做不仅加大了审计的成本,而且也增加了审计的风险。另外一方面,有些被审计的单位不能够提供全面、真实的数据和资料,审计机关的审计人员所掌握的资料少之又少,有的被审计单位甚至还故意遗漏一些数据,甚至用假的数据来蒙骗审计人员,这样会造成审计的判断有误,甚至是还会出现错误的审计结果。
(三)审计环境对审计也有一定的影响。审计环境对审计有着一定的影响,主要是源于审计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法制的影响。按照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我国实行的审计体制是政府和上级的审计机关共同领导的,也就是双重领导,行政领导以政府为主要的领导,业务领导以上一级的审计机关为主要领导。法制不健全,审计工作执行标准不统一,造成了审计的管理体制先天不足的情况,这样的管理体制也是造成审计风险出现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审计法律环境方面,法律规范之间没有一个统一性,不协调,尤其是当新旧体制相互交替时,有些政策之间相互有衔接,但是有些政策之间有矛盾,所以,在处理相同的审计问题上,就会造成审计人员不知所措,也增加了审计风险。
(四)审计的主观因素也会带来审计风险。一方面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直接关系到审计的质量,审计人员的素质越高,审计结果的质量就会越高,所以,审计的风险就会变小;如果审计人员的素质低下,那么审计的风险就会变大;还有一方面就是,我国的审计程序很复杂,尤其是在企业的审计当中,每个程序都有相应的规定和办法,在审计工作中,如果某一个程序和方法存在弊端的话,那么也会带来相应的审计风险。
(五)审计方法比较落后。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我们国家的审计机关的一些设备和设施都进行了相关的更新,而且计算机在审计过程中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在一些审计工作中,手工对账,抽样判断的方法依然存在,这些方法都是审计的基础方法,由于一些审计人员的经验不足,专业知识不过关,可能会造成抽样判断的误差比较大。
三、防范审计风险的对策
(一)树立健全的质量控制体系。严格按照国家颁发的《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的要求来执行审计工作,并且,坚持强化审计的步骤和程序,加强对审计程序的风险管理。一是主要加强工作人员的审计风险意识,建立健全的行之有效的质量控制体系,从思维理念上认识到审计风险的存在性,并且深刻的认知审计风险可能带来的危害;二是要预测未知的审计风险,收集和整理审计有关资料,制定相应的可以控制审计风险发生的方案,评估分析风险;三是应该健全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让审计工作能够有效的进行。
(二)全面的掌握被审计单位的信息。首先,审计工作人员要清楚的认知审计机关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要了解和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企业要积极的配合审计机关的相关工作;其次,审计的工作人员在实施审计工作之前,要充分的客观的掌握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通过各个方面的调研,来深入研究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
(三)加强对审计环境的管理。加强对审计环境的管理,主要是加强国家有关审计法律的规范管理,应该保证法律阐述规范的严谨性,让被审计的单位没有漏洞可钻,让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工作的同时,能够迅速的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证。
进一步规范审计的作业程序,积极的探索企业的内控制度,保证抓住企业审计工作的重点,将抽样审计结果和总体审计结果有机的结合起来,为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良好的组织环境。加强对审计工作的内部政治环境的管理,审计人员应该拥有高水平的业务能力和素质,应该加强他们的内部政治思想觉悟,提高审计工作人员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树立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在审计工作时,将国家的利益至于首位,坚持依照国家的审计法律和法规来办事,完成审计工作人员的责任和使命。
(四)加强审计的队伍建设。首先,建立审计工作人员的入职制度,对进入审计机关的工作人员要做到严格把关,保证他们在思想上和业务能力的达标,其次,要对审计工作人员进行继续教育和先进性的培养,要让他们保持终身学习的思想原则,针对审计工作的复杂性和繁琐性,时刻的丰富自己的知识,并且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这样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五)改变落后的审计方法。要大力的开发和使用计算机来辅助审计人员的工作,提高审计人员的计算机的专业知识,不断开发和创新一些新的审计方法,通过对计算机的应用,给予审计一个良好的工作平台,通过创新的审计方法,来提高审计的最终质量,并且,逐步的降低审计风险,达到最终的目标。
综上所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类型的企业都竞相的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企业的审计更是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关注。如果有关的审计部门或者是审计的工作人员出现了错误或漏洞,不但会损害他人的利益,更会对社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所以,审计人员一定要遵守自己的职业道德、提高职业素养,努力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树立牢固的风险意识,提高审计工作的整体质量。
参考文献:
[1] 周景冉. 浅析审计风险控制[J].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13(05)
[2] 张海梅. 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的控制策略[J]. 审计月刊. 201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