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微
(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 福建福州 350017)
城中村环境更新改造问题初探
高微
(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 福建福州 350017)
文章以城中村为研究对象,从城中村更新改造的角度出发探讨了这样一个问题: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随着城市的规模逐渐扩大,曾经围绕城市周边的部分村落、耕地逐步成为城中村,并被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区内。而伴随着城中村的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也随之产生,其中城中村的环境问题便是较为严重且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城中村环境现状的了解,发现其中的问题所在,借鉴国内外经验,深刻探讨城中村的环境治理措施,以期创造出真正适合我们生产生活的舒适、优美的城中村环境。
城中村;环境问题;现状;解决方法
城中村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产物,是城镇发展到一定特殊阶段的特有现象,是指在城市中仍然存在的一部分农村社区实行农村经营体制和集体所有制。城中村也就是指原来是农村,随着城市的建设,逐渐成为社区,但是现在已基本不存在农民,农业和农田,但仍然是通过农村的行政管理体制来对城市特殊社区进行管理。“城中村”是存留在城市化进程中,并将存在于城市周围的农村列入城市规划管理范围的,产生于某种特定时期的城乡二元化状况。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的建设需要征用更多周边的农村农田以获得更多的扩展空间,并提升城市的容量,进而形成一种“城市—农村一城市—农村”交叉辐射的空间布局,换言之就是农村包围着城市,城市又包围着农村,城村交替出现的现象[1]。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的规模的逐渐扩大,以围绕城市周边的部分村落、耕地逐步成为城中村,并被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的发展区内。但由于行政管理、土地、人口、户籍等多方面的城乡二元体制,城中村并没有真正被纳入城市的统一规划中,其发展缺乏统一的建设和管理,具有很强的自发性,在组织、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建设景观等方面,更具有农村特征,这就导致了这些社区在发展过程中与城市发展大相径庭,进而形成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城中村现象。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进程越来越快,城市数量也越来越多,无论是大城市还是小县城,都存在着城中村的现象,在一栋栋高楼林立的城市内,却密密麻麻的分布着高矮不同的小楼、破楼、旧楼,小区环境脏乱,交通拥挤混乱,区内基础设施破旧,落后也不完善,人民素质低下,不文明现象严重。这些无不与城市环境格格不入,严重制约着城市的发展,影响着城市的形象。
2.1 建设布局不合理
城中村的由于建筑物无序、高低不同,加之环境恶劣,与城市里中摩天大厦及宽敞清洁的公路形成鲜明的对比,被称之为城市的疤痕。城中村在城市建设是由农村发展起来的,由于缺乏统一的整体规划和合理的建设布局,造成农民自主搭盖建筑,加之资金、技术的缺乏导致建筑物在建造风格、质量等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在大力建设城市之后,城市土地价格猛升,促使农民看到了利益所在,并争相在宅基地上进行拆迁建设,以图靠房屋赚钱,依靠房租来赚取额外收入。导致随意搭建私房、私自增加楼层高度、违章搭建等现象严重,形成了“接吻楼”、“贴面楼”、“握手楼”、“一线天”等城中村典型的建筑景观。而这些陈旧、高低不同、矮小、杂乱的建筑影响整个城市的生机活力和整齐美观,更阻碍了城市现代化的发展。
2.2 道路交通拥挤混乱
由于城中村的道路年代已久,经过多年使用,又缺少维修导致道路狭隘,崎岖不平,并且居民占用道路现象严重,人口流动性大,加上建筑布局密集且不合理,导致城中村的交通条件恶劣,拥挤、混乱现象严重。
2.3 基础设施落后不完善
城中村的消防通道、排污管道、垃圾箱、公共厕所、地下管网、公共绿地等各种环境卫生的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都未列入城市建设的统一规划之中,加上城中村与城市环卫的标准相差甚远,资金投入不平衡,导致城中村内公厕建造布局不合理、排污能力系统差,城市路灯亮化率低、垃圾箱数量少且破损严重、社区道路坑洼不平、小区绿化覆盖率明显不足等现象。特别城中村有很大部分地区的排水设施不全、排水系统不够完善,加之居民生活污水随便排放,造成污水横溢、雨污合流,化粪池粪水和生活污水直排就近河道、溪沟,造成环境污染等更是无从谈起[8]。
2.4 村民素质文化水平
村民素质文化的高低直接影响城中村能否正常进行改善和改造。由于居住在城中村的村民人口流量大,且多为外来人口,平时忙于生计,对环境保护认知度不高,只求自己的经济收入,导致乱扔垃圾、随地吐痰、随处小便等一些生活陋习、不文明的生活习惯普遍存在[3],加上生活习惯的不同,导致小区内嘈杂,脏乱。这些现象严重阻碍了建设现代化城市的步伐。
3.1 规划先行城市建设
统一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根本所在,它决定了城市的发展质量、水平、和速度。城中村的改善和改造无论是从哪个方面都要避免规划不统一、管理滞后、建设无序和停滞土地开发等现象。不仅是原地异地新建、拆除重建,还是旧村整治,都必须坚持城市规划先行这样才能具有科学性与前瞻性,同时将土地开发与城市规划相衔接,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协调统一共同发展[5]。
3.2 完善道路交通
城市交通不仅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更是合理改善和改造城中村的必要因素之一。道路交通是发展的前提,要跟上城市建设的步伐,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严格监管,确保道路交通按总体布局实施。
3.3 合理规划城中村布局
居住环境是城中村村民能否安家,乐居的根本因素,从根本入手合理统一规划城市布局,合理利用有限土地建造合理的商业区、住宅区、城市中央商务区的要求已经成为建设现代化城市的主要目标,分区分布建设,最大化的实现各区的功能,以减少生产生活交叉用地的现象出现。相对城中村的主要规划目标为村民安设住宅,而住宅规划要首先要体现城中村住户的需求,要选定多元化、多层次的住宅标准与类型,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居民的需求。
3.4 加强区内基础设施建设
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促进经济发展的要求,城中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城市还很薄弱,很不平衡。城中村设施严重不足,路灯稀缺,道路崎岖,生活娱乐设施短少,这些都难于支撑农村经济的建设,不利于农村的发展。对于这些问题,要加快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居住条件的好坏直接影响农民的生活条件,首先要加强农村村民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改善农民的居住生活条件,包括建设现代化生态公园,对房屋进行翻新整修,增加路灯数量,对路面进行改善整修。基础设施是城中村村民生活的基本条件之一,要改善和改造城中村条件就必须从改善村民生活入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而促进城中村的发展,进而发展成为现代化城市。
3.5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丰富村民业余生活
村民作为城中村的主要生产和生活人员,其素质对改善和改造城中村整体环境起着重要作用,必须把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心环节,倡导文明、卫生、科学、健康向上的道德新风尚,以“文明农户”、“文明家庭”、“文明单位”的评选活动为契机,丰富村民业余生活,增加小区娱乐设施建设,增加娱乐活动室数量,增强邻里关系。从改善村民素质的基础上,根本解决城中村的问题。
城中村建设是一项重大而长久的工程,改造城中村过程中,必须以解决环境污染为前提,重视各项环境保护工作,兼顾村民利益,让城中村的村民和谐地融入到城市生活中,并且根据当地城中村的实际情况,综合开发和利用合理的资源,建立城中村的可持续发展,为城市建设、发展做出贡献。由于住房条件的改变、小区环境的改变、区域优势加上房产价值的提升、居住人群层次的提高,将会使村民的经营方式、生活习惯、文化层次得到改变,从而使村民的经济收入、生活质量、文明程度得到提高。
[1]梁燕平.农民工居住问题现状及对策研究 [J].广西师范大学, 2008,(05).
[2]李培林.巨变:村落的终结--都市里的村庄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2002,(1).
[3]韩潮峰.我国“城中村”问题的研究[J].经济师,20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