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瑞东
2015年2月25日,因大气污染严重,华东督查中心约谈临沂市时任代市长张术平。作为新环保法实施后第一个被约谈的城市,临沂的污染一时成了舆论和公众关注的聚点。就在约谈后的第五天,临沂市铁腕治污,突击对全市57家污染大户紧急停产整顿。
7月2日,《南方周末》发文《临沂:治霾选择题》,澎湃新闻发文《临沂治污急转弯:环保约谈后关停57家企业,引千亿债务危机》,随后被多家网络新闻媒体转载,再次将临沂铁腕治污的典范推向风头浪尖。此事再次给新《环保法》的实施与执行提出了考验。
瞬时间,公众开始议论纷纷,然而看问题不能片面,其核心在于临沂关停污染大户的做法是不是合法。今年实施的新《环保法》第六十条明确规定,“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生产经营者超过污染物排放标准或者超过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责令其采取限制生产、停产整治等措施;情节严重的,报经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批准,责令停业、关闭。”也就是说,临沂的做法有根有据、合规合法。公众本不应该质疑。
为什么公众、政府、企业又深陷在舆论的漩涡?正是媒体带我们走进了6万人的失业,恰恰把污染严重性放在了一边。
我们可以关注新华网7月30日的报道。法国日前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表明,空气污染导致法国每年损失约1000亿欧元。因空气污染,法国每年支出的医疗费用高达680亿至970亿欧元,婴幼儿早夭达4.2万例。巴黎地区小麦产量减少了约10%,所导致的农业减产、建筑损坏等非医疗类损失每年总计达43亿欧元。据一位定居在法国的中国人士介绍,就是这么一组庞大的数据,法国每年像我们大气污染这么严重的天数也仅3至5天。
由此倒推,暂时的失业与我国13亿人的健康相比孰轻孰重,大家都能想明白。媒体的报道,我们承认是真实的。可是若在报道的同时,再列入因环境污染对我们的健康带来的影响,公众还会质疑吗?还会惊讶吗?
长期以来,一些企业以排污产生经济效益似乎成了习惯,守法成本大于违法成本已成了部分企业主一本经济账。突然严格执法,企业难以适应并大声喊冤,可以理解。但作为企业主而言更应该认清形势,把握好政策,充分认识到要想经营好企业,务必做到守法经营、保护环境这一环。
7月1日,习近平主持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四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了《环境保护督察方案(试行)》、《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试行)》等。应该说,本次深改会议,仍然把工作重心瞄向了环境保护,进一步表明,中央在环保问题上明确的立场和态度。
“临沂事件”不是个案,更不是偶然,是长期粗放发展留下的历史欠帐的集中爆发,要处理好公众、企业、政府三者的关系,要保持三者思想的一致性。
停产不是目的,治理达标再生产,才是保护环境的终极目标。不管现在失业多少人,不管经济多么困难,与环境污染给我们带来的健康伤害相比,这些都是暂时的。只有每一个公众相信政府、相信企业、相信我们自己,在全球经济形势整体不好的大背景下,我们才能度过难关。
中华民族有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史,“仁、义、礼、智、信”,“吾日三省吾身”我们可以脱口而出。回望几十年前,我们虽然很穷,但是我们夜间可以数星星,可以轻松地呼吸清新的空气,可以喝到甘甜的河水。今天,当这些成为奢侈品的时候,我们突然发现癌症、白血病、哮喘病、慢性阻塞性肺病等疾病离我们并不远。是不是该好好地反思,该怎么办呢?
保护环境,依法治污,制止污染,治理污染,是每一位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为了我们的健康,为了我们美丽的地球家园,全民参与向污染宣战,实现可持续发展、健康发展、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