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晓君
湖北省公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湖北荆州 434300
2015年1月7日8时,公安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某镇卫生院电话报告:该院6日至7日共接诊该镇小学生7名、中学生13名,临床表现主要为呕吐,少数出现腹痛腹泄。疾控中心接到报告后,立即组织流行病学、检验专班人员于10时20分赶赴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应急处置工作。
该批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呕吐、腹痛、腹泄,潜伏期为24~48 h,病程12~60 h,粪便血常规检查无特殊发现,亦无细菌寄生虫其它病原感染。
市疾控中心在我县送检的2例患者粪便、1份桶装水样品中检测出2型诺如病毒。我县本次疫情是由于学生饮用被诺如病毒污染的桶装水所致。此起疫情共计发生符合诺如病毒感染病例诊断标准的共17例,无重症和死亡病例。
目前正值病毒性腹泄发病高峰期,诺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暴发疫情近期在全国各地中小学校已多次发生,发病前3 d,气温骤降,加上学生缺少户外运动,免疫力有所降低,增加了疫情发生的风险。通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该镇此次疫情患者症状以呕吐、腹痛为主,腹泻较少,符合诺如病毒感染症状体征。
此次疫情波及某镇中学和小学两所学校,虽然两所学校直线距离约400 m,但其发生疫情间隔时间不到24 h。在进行疫情搜索时发现,某镇其他中小学校及周边乡镇无类似症状患者集中发病情况。提示两所学校有共同的暴露因素。
此次该镇诺如病毒感染疫情17例患者全部为中学和小学学生,其中男生13例,女生4例;中学生10例,小学生7例;走读生3例,住宿生14例。学校教职工和食堂、商店工作人员未发病,乡镇街道居民类似症状就诊人数无明显增加。
两所学校食堂所用蔬菜、米、油等食材均在该镇市场采购,虽然师生共用一个食堂且食用饭菜相同,17名患者全部为学生,在校进餐的教职员工无人发病,且有3名患病学生从未在校食堂进餐。别外,17名患病学生发病前3 d仅5人在校商店购买了零食。两所学校学生和教职工均饮用“黄山牌”桶装水,区别在于学生是直接饮用,老师是加热后饮用。食堂、宿舍用水由该镇自来水厂供应,存在二次供水。
通过分析,两所学校有共同的暴露因素,食物饮水均是采样检测的重点,特别是“黄山牌”桶装水。根据2014年12月份,《全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需关注的传染病风险评估月度报告》提示:12月份全国共报告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病暴发20起,并且绝大部分发生在学校和托幼机构。近年来研究发现,诺如病毒已成为引发感染性腹泄的主要原因[1],或超过85%的非细菌性胃肠炎暴发由诺如病毒引起[2]。学校、医院、幼儿园、养老院等公共场所常引起暴发疫情发生,近年来国内有许多相关报道[3-5],因此,这起腹泻型疫情可以考虑是否为诺如病毒引起。
通过流行病调查,采样检测的重点为食品、饮水,特别是“黄山牌”桶装水。共采集饮水食品粪便等样品40份,其中送市疾控检测6份。
采集食堂厨师和部分患者肛拭子样14份,呕吐物2份,粪便样2份,送市疾控检测,有2份粪便样检出2型诺如病毒,未检出其他致病菌。
共采集桶装水、自来水、饮水机机芯样9份,1份桶装水样中检出2型诺如病毒。
采集学校剩余熟菜1份、生菜2份、商店零食7份、食堂餐具、菜盆、砧板样3份。小学2份麻辣食品菌落总数超标,其余样本未检出致病菌。
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该次疫情是由于学生饮用被诺如病毒污染的桶装水所致。理由如下:①桶装水中检出诺如病毒;②病例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有饮用同一水源史;③无年龄、性别的差异;④停用被污染的水后,流行平息。同时,未及时发现并隔离首例病例、对患病学生呕吐物和污染环境未及时彻底消毒加大了聚集性感染风险。
公安县政府针对此次疫情,成立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由县领导担任组长,县政府办公室、卫计局、教育局、食药局、该镇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下设工作专班,各部门分工合作,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迅速落实到位。
4.2.1 积极救治现症病例 县卫计局统一协调,抽调县人民医院感染科、儿科、消化内科共计3名资深专家坐镇该镇卫生院,开展临床救治工作。为隔离传染源,该镇卫生院开辟了专门救治区域。17名符合诺如病毒感染诊断标准的患病学生中最后一名已于1月9日治愈出院。
4.2.2 开展消毒措施 县疾控中心卫生监测科指导该镇卫生院、小学、中学,对病房、教室、寝室、食堂、厕所等重点场所连续多日开展消毒工作;使用漂白精粉200 kg、84消毒液400瓶,累计消毒面积达4万余平方米。
4.2.3 切断传播途径 学校停止使用“黄山泉”牌桶装饮用水,为学生提供开水。同时,要求“黄山泉”牌桶装水生产厂家停产整顿。
4.2.4 开展健康教育 县疾控中心编制诺如病毒防治宣传折页1200份并下发至学校;学校统一组织开展宣传工作,同时加强学生心理疏导,消除恐慌心理。
4.2.5 开展疫情监测 指导学校落实晨午检制度、因病缺课登记报告制度、疫情报告制度。
本次诺如病毒感染聚集性疫情在公安县是首次,相关预案储备准备不充分,导致现场流调有些混乱,后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防控方案才得以补充完善,确保了防控工作有章可循。
此次诺如病毒感染聚集性疫情发生后,在市、县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明确各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卫生行政部门负主体责任,疾控中心承担技术责任,其他相关部站密切配合,落实信息共享和交流,特别是财政部六应将突发公共卫生事年应急处置经费列入专项预算,确保各种物品的储备达标。通过各部门的积极努力,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全县人民的生产、生活未受到不良影响,广大群众的防病意识得到了提高。
疫情发生后,抽调县人民医院感 染科、儿科、消化内科共计3名资深专家坐镇该镇卫生院开展临床救治工作,防止危重及死亡病例发生,另外安排专人做好患病学生家生的解释和安抚工作,正确引导社会舆论,确保百姓生活、学校教学的稳定。
目前,基层普遍存在卫生应急专业人才缺乏、能力不强的现况,在现有体制下引进人才又较困难,导致突发事件风险评估能力不足,成为卫生应急工作的薄弱环节。市级主管部站应加强对县级的专业指导,充分发挥市级的技术支撑作用。实现市、县、乡技术联动。健康教育对增强百姓防控疾病知识和意识作用巨大。该镇诺如病毒疫情发生后,县疾控中心立即组织编制诺如病防治宣传折1200份下发到学校,由学校统一组织开展宣传,同时加强学生心理疏导,消除恐慌心理。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是控制诺如病毒感染的有效措施。这次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泄在确定病因后,一方面积极救治病人,控制传染源;另一方面加强传播途径的消毒灭菌工作。疫情发生后,未及时发现并隔离首发病例,对患病学生呕吐物和污染环境未及时进行彻底消毒加大了聚集性感染发生风险。县疾控中心在现场开展流行病学调查的同时,建议食药局封存桶装饮用水,指导该镇卫生院、小学、中学,对病房、教室、寝室、食堂、厕所等重点场所开展消毒工作,为控制疫情起到重要作用。
前期评估是在疫情发生初期,目的是对公共卫生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价,确定其风险等级,提出公共卫生风险管理与控制建议;中期评估是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即将解除应急响应之前,目的是重新进行风险等级评估,确定是否达到解除应急响应标准,并提出终止响应后的防控建议;后期评估是在解除应急响应1周后,目的是评估辖区内疫情复燃的风险等级,评估防控措施的成效和不足,提出工作建议。公安县某镇中小学校一起诺如病毒感染聚集性疫情通过风险评估收集了信息来源,确定了查找病因方向,为控制疫情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并为整个卫生应急响应提供了科学依据。
[1]林玫,董柏青.感染性腹泻流行病学研究现况[J].中国热带医学,2008,8(4):675-677.
[2]林健东,杨北兵,陈静浓.诺如病毒感染国内外研究进展[J].预防医学论坛,2010,16(8):732-734.
[3]施超,何恩齐,肖勇,等.一起由诺如病毒引起的学校胃肠炎疫情的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3,40(6):1120-1127.
[4]宋灿磊,李澜,曹志诚,等.某老年护理院诺如病毒性胃肠炎爆发原因分析[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2,23(1):1006-2483.
[5]严寒秋,窦相峰,高志勇,等.某老年公寓诺如病毒胃肠炎暴发疫情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24):4670-4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