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研究

2015-01-27 17:37钱怡
中国卫生产业 2015年23期
关键词:卫生事业应用型人才

钱怡

南方医科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广东广州 510515

我国对卫生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始于1981年,卫生事业从业人员开始接受正规的职业培训。2004年,在卫生部颁布了《卫生部关于开展卫生管理干部岗位培训的通知》之后,各级医疗机构开始对卫生管理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工作,我国整体卫生事业管理的人才培养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各高校从大专、本科到硕士、博士都在陆续开展这方面的专业课程设置。从2009年新医改开始,医疗改革持续推进,对卫生事业管理的专业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逐步增加。但是卫生事业管理的人才培养尚延续着传统模式,已逐渐与时代脱节,不能满足时代要求。

1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实意义

卫生事业管理人才是涉及到多方面学科的综合性人才,对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需要涉及医学、信息学、管理学等多个学科。早在1976年成立的国际医学信息学会就致力于各国医学信息学的交流互通,是世界卫生组织正式认可的非政府组织,对于推动医学信息学起到了重大作用。在我国,教育部强调高校应当积极主动的跟随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及时调整教学目标和方式,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在卫生事业管理方面,《全国卫生信息化发展规划纲要》的制定,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医疗卫生服务的建设发展。

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我国就有医学卫生院校开始开设卫生会计与统计、病历管理等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相近的专业,为我国的医疗卫生机构培养了大批专业的医学相关的信息管理人才,对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卫生事业管理相关专业由于需求紧缩,已不再适应市场的人才需求,面临着被淘汰的命运[1]。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网络信息化的迅速崛起,社会对于高素质、强能力的综合性人才的需求急剧增加,卫生事业管理综合性人才又得到重视,并符合国家提倡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主题精神,符合新世纪社会对卫生事业人才的需求。但是由于该学科属于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其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还仍在探索中前进,存在与社会需求不符等诸多不尽人意之处。因此,应继续改善对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模式,以便为我国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做出贡献。

2 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2.1 课程设置不合理

通过调查发现,高校的卫生事业管理的课程内容设置缺乏系统性。根据《中国高等医药院校课程指南》显示,我国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育仍然偏重于医学教育,在该书统计的10所院校中,医学教育课程最高达38.13%,最低为23.54%,10所院校的总体课程中,医学教育课程占课时数的29.3%,而且部分院校该专业的教材用书照搬临床专业教材,缺少适应专业特色的专用教材。总体上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课程设置以总量大、课程多、学习任务重为特点。受占比重大的医学课程的挤压,其他学科方面的课程不得不压缩,学生对于管理学、信息学等意识模糊,偏离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设置的初衷。在国外,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几乎不会把专业的医学知识作为重点教育方向,而是更加注重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管理学等多学科上,其课程设置体系也不同,而是采用通识教育、基础医学、管理学、卫生管理的综合课程体系,培养学生进入社会工作之后的综合知识技能[2]。

2.2 师资力量薄弱

一方面,高校中的大部分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任课教师都出自于其他学科,医学课程方面的教师来自临床医学等专业、管理类课程来自管理学相关专业,他们给学生传授的知识结构断层现象严重,教学效果差,难以使学生对卫生事业管理形成系统性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另一方面,大多数教师没有从事过卫生事业管理相关的一线工作,对卫生事业管理工作没有确切认识,只能传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带教老师虽具有实际工作经验,但是教学水平严重欠缺。所以学校教师传授的理论知识、公式模型、研究方法等多使学生难以做到学以致用。

2.3 实践教学不完善

我国的高等教育普遍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在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极其欠缺。而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为新兴专业,发展时间较短,经验不足,师资力量薄弱,更缺乏具有专业实践能力的教学工作。一方面学校实训基地数量极少,不能满足学生的实践需求,另一方面校企合作的实习基地还未全面建立,学生接触实际工作的机会更少。而一些学校管理者在这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资金投入也很有限。

2.4 教学培养内容滞后

在高校教学的很多学科领域,人才培养内容与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都存在一定的滞后性,这种滞后性主要来源于教师的知识结构滞后、教材的内容编制滞后等方面。近年来,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发生了巨大变革,包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革、药品流通领域改革、互联网+医疗改革等,这些改革和国家即将推出推进医疗改革将会对整个医疗卫生领域产生颠覆性的影响。纵观我国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教材内容严重滞后,完全没有涉及这些国家的新形势、新思路,而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周期都较长,很难实时反映当前的新形势。可想而知,在科技发展迅猛、社会环境复杂多变的今天,人才培养的滞后性会导致跟不上社会发展、环境适应能力不强[3]。

2.5 人才培养机制与用人单位需求相脱节

卫生事业管理属于管理型人才,需要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包括人际沟通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综合知识能力,这也是工作中用人单位较为注重的方面。人际沟通能力有助于在工作中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工作中解决问题的润滑剂。组织协调能力在工作中表现在组织活动的能力,包括应变能力、组织会议的能力、管理项目的能力等。用人单位需要拥有医学、管理学等方面综合知识,能够全方位问题的人才。另外,用人单位对于驾驶、计算机、文艺等方面也有一定需求。可见,在学校教学中,应用人单位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还远远不足。

3 卫生事业管理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研究

3.1 教育理念方面

3.1.1 改革培养目标 我国的卫生体制改革包括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取消药品加成、提高医药流通行业集中度、医药供应链扁平化趋势、鼓励“一票制”的结算方式等等,这些变革必然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提出新的要求,高效的培养目标也应当做出适时调整。根据形势发展树立“厚基础、突实践、重实用、强人文”的目标,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立体化的教学体系,形成符合我国医改要求的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1.2 创新课程体系 在总结以往教学经验和不足的基础上,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整合配置,构建医学、管理学等学科相互交融、融会贯通的综合课程体系。同时,应当开辟社会课堂,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与社区卫生等基层卫生事业管理工作相结合,与素质选修课相整合,摒弃以往单一的理论知识传授的培养方式[4]。注重创新试验基地的建设,在试验基地配备专门的讲师,对学生进行卫生行政管理、疾病控制管理、卫生监督管理、妇幼保健管理、农村卫生管理、卫生服务体系、初级卫生保健管理等课程的讲解,使课程体系与国家倡导的新医改的要求相适应,把学生培养成为具备完善的知识结构和实际卫生工作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3.1.3 创新教学方法 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主体参与性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如微格式、论式、PBL式、案例教学等,教师的课堂讲述、学生间的交流讨论以及两者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导师责任制,加强导致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

3.1.4 提升师资力量 对于教师的选聘和任职制定明确的、严格的标准,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采取激励措施提高教师的个人知识技能和教学水平,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一线工作的系统培训,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能跟上时代的步伐和形势的发展变化,也能体验一线工作的内容和要求,并将之运用到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促进教师队伍的素质不断提高。另外,应当整合校内外的教师资源,建立学生的课外课堂,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方面

3.2.1 强化人文素质培养 人文素质培养的首要理念就是育人理念,应当贯穿于在各级各类人才培养模式中。对于卫生事业管理专业而言,除了原有的基础课程外,还应当增设管理哲学、医学心理学课程和人文讲堂专题讲座等类型的课程,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同时,应当注重各类校园和社会活动对学生素质的影响,通过组织或参与各类活动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开放包容的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感受卫生事业管理相关的校园文化、医院文化、社区文化的人文气息。切实感受医疗卫生服务环境,增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社会道德素养和团队协作能力。

3.2.2 科学设置教学课程 应当合理设置医学课程和其它课程的相对比重,弱化现有的专业医学课程的重要地位,学生只需掌握医学的基础知识和操作,达到实用、适用和够用即可,达到卫生事业管理人员对医学知识的特色了解和合理运用医学资源的优势。加强管理学课程的比重,从低年级就应当开设管理学基础课程,让学生尽早形成管理学相关思想,明确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未来就业方向和所需思维方式[6]。

3.2.3 重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教师在扎实学生理论知识功底的同时,应当适时引导学生将学习中的理论、模型、算法工具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科研能力和专项能力,以实践促实用,引导传统知识蓄积型人才向综合应用型人才转变。

4 创新培养模式中应注意的问题

4.1 建立考核机制,维护改革成果

对学生的考核方面,应当针对不同年级制定不同标准,进行分层次的综合考核。例如,低年级注重对理论文化知识的考核、高年级学生注重对实践能力的考核;低年级学生注重专业素养和校园活动表现考核、高年级学生注重人文素养和社会活动的考核等形式。考核评分主题应当包括老师、同学、家长等相关人员。

在对教师的考核方面,可在教学讲课竞赛、教学技能比赛、学生满意度调查等方面展开,将科研成果、所教学生竞赛获奖、就业情况等纳入考核评价指标,督促教师的改进教学方法、紧跟时代步伐更新教育理念。

4.2 建立用人单位反馈机制,以便及时作出调整

对已毕业学生的就业状况进行跟踪调查,了解用人单位对学生的知识、能力和其它综合素质的总体评价,建立三方(用人单位、往届校友和即将毕业的校生)需求与评价的调研长效机制。形成系统的对即将毕业学生的求职意向调查、往届毕业生就业情况跟踪调查和用人单位需求和问题调查,最终形成对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学生的教育培养跟踪报告,为以后的教学改革提供参考[7-8]。

总而言之,卫生事业管理需要全方位的应用型人才,各个教育部门,高校以及继续教育学院,一定要积极主动的采取各项措施,以培养全方位应用型人才为导向,及时调整教学方式,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其在从事卫生事业管理工作时,能发挥自身的主要才能,配合相关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政策,进一步推进医疗卫生服务的建设发展。

[1]吕本艳,占春.新时期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本科教学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研究[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1,28(3):171-173.

[2]赵韶韵,郑建中,董魁,等.我国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J].中国社会医学杂志,2012,29(6):400-402.

[3]夏雪.基于KAQ模式的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4]沈慧.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合肥:安徽医科大学,2010.

[5]刘格.培养卫生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模式探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19):126-127.

[6]杨运姣,罗超群.独立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0(2):50-52.

[7]郑志博,黄蕾蕾.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市场,2014(31):185-186.

[8]刘彩,张宇.新医改视域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5(9):9-10.

猜你喜欢
卫生事业应用型人才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小小行医记录折射红色卫生事业——苍梧县汇票背后记载的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防疫工作
新形势下卫生事业单位财管工作的探讨研究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加强护理经济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