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县水利局
(陕西 石泉 725200)
树立新理念 探索新途径全面提升小流域综合治理水平
石泉县水利局
(陕西 石泉 725200)
小流域综合治理;做法;“丹治”工程;石泉县
自2007年“丹治”工程实施以来,为了完成“一库清水送北京”的任务,改变全县水土流失和污染现状,石泉县坚持以“清水富民,生态环保”为目标,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水保治理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通过治理,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由原来的840 km2减少到315 km2,年均土壤侵蚀总量减少了40%以上,森林覆盖率由治理前的58%提高到75.8%,水土流失程度明显降低,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境内汉江干流水质稳定在Ⅱ类及以上,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介绍了石泉县的主要做法。
石泉县位于陕西省南部,北依秦岭、南枕巴山,总面积1 525 km2,人口18.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5万人),属国家秦巴山区扶贫连片开发重点县。全县有大小沟溪456条,年均径流量约13亿m3,汉江自西向东穿县境而过,在境内全长58.5 km,集水面积约1 050 km2,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区。同时,石泉是典型的“八山一水一分田”,虽有耕地总面积1.87万hm2,但坡耕地占到55%,且水土流失严重,已对中线水源区水质构成严重威胁。
自2007年“丹治”工程实施以来,石泉县累计完成投资1.55亿元,已实施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28条,同时按照省水保局煤油气项目生态清洁治理要求,率先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试点工作。通过治理,全县水土流失面积由原来的840 km2减少到315 km2,年均土壤侵蚀总量减少了40%以上,森林覆盖率由治理前的58%提高到75.8%,水土流失程度明显降低,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境内汉江干流水质稳定在Ⅱ类及以上,实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饶峰河生态清洁小流域还得到了国务院南水北调办和天津市南水北调办组织的“饮水思源南水北调中线行”采访团的认可和高度评价。
为了完成“一库清水送北京”的任务,改变全县水土流失和污染现状,石泉县坚持以“清水富民,生态环保”为目标,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在水保治理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
3.1 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做到“三结合”
石泉县立地条件差,地块破碎,农民居住分散,加之受到地质灾害和洪涝灾害影响,水土流失和农村面源污染严重,增加了水保治理的难度。石泉县委、县政府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坚持从思想认识、规划布局、方法措施层面做到“三结合”:
一是将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与县城发展布局规划相结合。石泉县始终将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与县委、县政府制定的“12821”(1个中心,2个副中心,8个重点集镇,20个集镇化社区,100个农村新型社区)统筹城乡发展规划相结合,在前期充分摸底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坚持从制度层面强化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制定了《石泉县生态建设规划》,出台了《创建省级生态县实施方案》和《汉江水质保护专项行动方案》,并开展了“美丽乡村”行动,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各镇各部门的年终考核指标。同时,重点对沿江的污水排放进行治理、对裸露荒山进行治理,有效保障环境卫生,维护了水土平衡、水生态环境,以此推进“汉江经济带”和城乡一体化建设。水土保持生态建设过程中,多方筹措资金建设汉江沿线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填埋厂,积极引进民间资本建设农业园区和休闲观光生态园,目前已建成了“池河明星猪—沼—桑产业园”“杨柳水保生态清洁示范园”“光明万亩核桃园”“丝银坝蔬菜产业园”“后柳水乡茶果园”“两河镇潼关旅游村”等一大批生态流域示范工程,不仅带动了周边农村的经济发展,也推进了生态文明建设。
二是将传统水土保持治理与现代水生态工程学相结合。我们在“丹治”工程水保措施的基础上,确立了“以生态清洁理念统领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的基本原则,按照“水污染防治与小流域综合治理并重,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的方针,将水土保持服务于“生态文明、生态安全、生态产业”使命融汇到、具体到“治水—保水—清水—兴水”的水利水保发展主线中,用生态、景观、清洁等设计元素来提升传统水保治理,抓源头、重过程、保实效,探索“治污生态化、堤防景观化、水岸园林化、园区清洁化、水系安全化”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模式,弱化工程治理、强化生态循环、美化村居环境,比如在梯田石坎上栽植金银花挂绿、对沟溪治理实施自然景观驳岸、建设自然景观坡塘、农耕区坡下设置苗圃过滤带等,将功能性、景观性、经济性融为一体。
三是治理措施与群众愿望相结合。“喝安全水、吃放心粮”是基本条件,我们将群众需求和愿望作为规划措施的重点,上下联动,多措并举,坚持田、林、路、塘、渠综合配套建设,构建“生产有路、集水有窖、排灌有渠、增收有靠”的格局,改变山区薄弱的农业生产条件,倡导生态清洁、绿色产业、循环农业、低碳生活、绿色经济,规划产业园、护岸堤、坡面水系、人畜饮水等,为项目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3.2 勇于实践,大胆创新,走好“三步棋”
我们依托“丹治”工程,抓住本省实施煤油气生态清洁试点流域工程的机遇,以“固土、防水、保水、清水、富民”的水保治理目标,突出“以水源保护为中心,构筑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安全三道防线”,重点抓好“化肥农药、污水、垃圾”面源污染防治,走好“三步棋”:第一步,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突出生活污水、垃圾治理,引导良好的生活方式。结合实际和环境美化,在饶峰河清洁示范流域内,分别采取滤沙净化、三格式化粪池、无动力潜流式人工湿地和景观性稳定塘等措施对280余户的污水进行了处理;配套垃圾池5座,垃圾箱、垃圾桶80个,垃圾车4辆,落实专人,定点收集、集中清运垃圾。第二步,调整产业结构,布局有效措施,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在陕南移民搬迁、土地空间格局变化的形势下,我们充分了解民意,围绕桑、茶、果、旅游等主导产业,积极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实施区域主导与多元并重,改变传统种养模式,建立生态清洁产品基地,促进旅游村、产业园建设;同时,推行植物护坡、生物河堤、生态驳岸等水生态工程,修复河滨浅滩、水漫,建设植物隔离带、缓冲带、水草沟,防止已污染的耕地对水体的二次污染。第三步,多元化投入,创新融资机制,引进民间资本,落实后续管护。在水保清洁示范园建设中,借助县上“加快发展现代农业、鼓励各类市场主体流转土地发展现代农业”之契机,坚持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方向,引进民营资本,参与水保生态建设、维护、管理,实行土地集中流转,形成了“政府+公司+农户”的建设模式;同时,政府协调交通、国土、林业、扶贫等部门,将项目综合捆绑,形成了公司自管、村组监管、部门帮建的建管长效机制,弥补了项目建设资金不足,既保证了工程质量与进度,又落实了园区后续管理责任。
3.3 抓点示范,摸索经验,提升“三大效益”
结合陕西省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使用项目,选取有一定水土保持治理基础,交通、自然、经济条件较好,近城、沿路、临水的饶峰河流域作为清洁流域试点,先小后大、先近后远、先点后面,梯次推进,积极摸索经验,形成了“双樟村—上坝村—杨柳水保生态清洁示范园”的区域性治理,区内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如双樟村,投资80万元将传统水保措施与面源污染防治、村院美化、庭院经济、景观绿化、生态产业等措施结合起来,尝试了生态驳岸、水草沟、人工湿地等措施,彻底取缔污水直排、垃圾乱倒,实行了集中处理,并美化村院,建设荷塘和桑园,使古朴的村院、百年的枫杨、葱郁的山林、层层的梯田形成了独有的山村旅游风景;投资2 000万元建成的“杨柳水保生态清洁示范园”,建起了40 hm2的苗木花卉基地,13.3 hm2的无公害设施农业和特色果品种植园,近6.6 hm2的桑茶文化体验园、富硒莲藕园,形成了生态清洁产品基地,促进了城郊“农家乐”迅速发展,当地村民经济收益明显增加。据流域内杨柳水保监测站和卡口站检测,流域内污水无害化处理率达90%以上,核心示范区达到100%,出口水质一般达到Ⅱ类标准,成为杨柳万人社区的后花园和人们休闲漫步的好去处,初步实现了“流域很清洁、面源无污染、产品无公害、群众能致富、环境园林化”的目标。通过近2年建设,饶峰河清洁示范流域内完善的基础设施、整洁的农家村院、清澈的沟溪水景、秀丽的田园风光成为新水保治理的名片和全县水保科普教育、生态文明展示的平台,石泉县水土保持建设正由传统水保向生态清洁水保、城镇化水保逐步转型,以“生态产业、休闲观光、生态公园、旅游体验”为特点的生态景观型秦巴山区水保流域治理模式正在形成。
3.4 技术创新,对症施措,破解“四大难题”
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为改变对水保生态工程的传统认识,我们推行新技术、新工艺,破解建设难题,提高了水保工作科技含量。一是破解污水生态化处理低温不达标的问题。在潜流式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艺中,由于厌氧菌冬季低温繁殖慢,导致厌氧池处理污水不达标,于是我们采用了占地少、节能环保的太阳能加热厌氧池,效果较好。二是破解化肥减量、产量减收的问题。开展了农户沼气、有机农家肥、林下养殖、稻(藕)鱼混养、稻田养鸭等循环农业示范,加强立体种植,改变传统种植模式,发展无公害产品,提升农产品品质,增加农户经济收入,使农业面源污染得到初步防治。三是控制高残留农药使用,解决农产品病虫害防治问题。在果园、稻田安装太阳能杀虫灯、粘虫板,在园内放养鸡、鸭、鹅,依托自然生态环境,保护野生动物,延长生物链,有效防治病虫害,减少了农药的使用,促进了清洁农产品发展,保障了农产品的安全。四是合理利用资源,解决发展与节能减排的难题。因地制宜,积极推广新技术、新措施,完善园区内各项综合措施,建成的果园全部实施喷灌、滴灌等节水灌溉措施,建梯级坡塘,层层拦蓄,有效利用水资源,实现资源节约化;结合本地土质、山体结构情况,充分利用现场资源,修筑了干砌石、浆砌砖、水泥预制板、空心砖等多种结构的坡改梯地坎,并采用边坡挂网喷锚和藤蔓植物相结合的边坡防护等多项措施,减少了开山取石、排渣弃土。
同时,在省水保局的指导下,及时总结经验,汇编《陕南秦巴山地生态清洁流域建设手册》《陕南秦巴山地生态清洁流域建设技术导则》,促进了全省清洁流域建设的技术推广应用,为“美丽乡村”“美丽流域”建设迈出了第一步。
3.5 加大宣传力度,紧抓项目管理,强化建管并重
一是抓好源头治理,加大宣传力度,整合力量,部门联动,落实预防监督机制。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和“全国法制宣传日”,在全县范围内出动宣传车、悬挂宣传横幅、发放宣传资料、设立法规咨询台,采取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宣传形式,进镇入村,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和《陕西省水土保持条例》;还围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创建,采取墙体彩绘、壁画、培训会等形式,强化干群“守土有责”“清洁家园”“生态安全”意识教育,从治理垃圾乱堆、污水乱泼入手,改变群众生活习俗,纠正“庄稼靠化肥,杀虫敌敌畏”的生产方式,坚持“环境脏乱差,从源头抓起;生态安全,从农产品做起”,营造生态清洁的农村新形象;严格执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县政府印发了《关于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项目区水土保持封禁治理与保护的通告》《关于贯彻落实〈陕西省水土保持条例〉实施细则》,水保部门与发改、公安、国土、城建、林业等部门联合执法检查,对乱倒乱挖、开山取石取土、开发建设项目等造成的水土流失现象及时监督管理,打击违法行为,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二是规范项目建设,完善管理机制。针对项目建设管理中易出问题的关键环节,在全面实施项目建设“法人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制”“审计制”的同时,坚持“项目前期会审制”,即广泛征求民众意见,技术专家提前会审,班子讨论通过,避免布局不合理、群众不满意;推行“工程质量社会监督制”,除招标监理单位和质量安全监督站的正常巡查、抽检外,项目区每个镇、村聘请质量义务监督员,监督施工质量,确保把实事办好,把好事办实;加强镇村、各部门的协调沟通,落实各参建单位责任,建立项目责任捆绑制、质量终身追究制、不合格施工企业黑名单制度,使工程质量效益双提升。
三是确保治理效益,落实管护机制。依照《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陕西省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管理办法》,出台了《石泉县小型农田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管理办法》,镇、村成立用水协会、产业合作社,对竣工验收合格的水土保持设施进行了确权移交,落实了治理和封育的管护主体和责任,健全了建后管理长效机制,保障了治理效益。
(责任编辑 徐素霞)
S157.2
C
1000-0941(2015)01-0020-03
201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