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河南扎实推进“丹治”二期工程建设

2015-01-27 17:35河南省水利厅
中国水土保持 2015年1期
关键词:水源水土保持生态

河南省水利厅

(河南 郑州 450008)

多措并举河南扎实推进“丹治”二期工程建设

河南省水利厅

(河南 郑州 450008)

“丹治”二期工程;成效;做法;建议;河南省

“丹治”二期工程实施以来,河南省紧密围绕保护水源区水质这一中心任务,全面扎实推进“丹治”二期工程建设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目前各项建设任务圆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水保特色产业不断壮大、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得到有益探索。其主要做法有:加强组织保障,切实落实责任;深化前期工作,细化项目管理;坚持多元融资,增强投资合力;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自2012年“丹治”二期工程实施以来,在水利部、长江委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在省、市、县各级水利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河南省紧密围绕保护水源区水质这一中心任务,以“构筑水源区生态屏障、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践行“保水质、调结构、促发展、惠民生”的工作思路,全面扎实推进“丹治”二期工程建设各项工作。

1 “丹治”二期工程实施以来取得的主要成效

(1)各项建设任务圆满完成。河南省“丹治”二期工程总投资23 318万元,涉及淅川、西峡、内乡、邓州、栾川、卢氏等6个县(市)的12个项目区,计划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75.63 km2。按照国家安排,2012年完成投资5 738万元,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43 km2;2013年度总投资5 738万元,治理面积143 km2,已于2014年7月完成年度验收。项目进展快、效果好,受到了由水利部、南水北调办、环保部等六部委组成的联合考核组的好评。2014年9月,在水利部对2013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稽查工作中,得到了稽查组的充分肯定。

(2)水土流失治理成效显著。通过工程的实施,项目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增加植被面积1万hm2,森林覆盖率由44%提高到76%;增加水源涵蓄能力878.06万m3;面源污染得到缓解,年可减少面源污染量1.35万t。基本农田面积不断扩大,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土地利用率达到90%以上。项目区内实现了集水有池、排灌有沟、生产有路,形成了“坡地梯田化、排灌设施化、种植多样化”的农业生态景观,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通过推广“山上发展经济林、梯边发展生态林、山下发展经果林、配套建设沼气池”的建设模式,项目区内面源污染得到明显减轻,部分小流域内村容村貌和居民生活得到极大改善,成为村容整洁、管理规范、山清水秀、人水和谐的美丽乡村。

(3)水保特色产业不断壮大。按照“生态经济化、经济生态化”的理念,在确定项目区治理思路时做到有的放矢,重点突出,最大限度地发挥水保资金效力。把水土流失治理与发展当地支柱产业相结合、与土地利用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群众脱贫致富相结合,大力发展经济林果产业,推动地方生态产业上规模、成气候。西峡县将水土流失治理与发展特色高效农业相结合,发展涵养水源的猕猴桃、山茱萸等特色产业,吸引联想集团、宛西制药等著名企业参与到项目区治理上来,合力建成了3个标准化猕猴桃基地和7个山茱萸中药材基地,有力地推动了当地特色产业标准化、精细化发展,扩大了水土保持治理效益和规模。目前全县已发展猕猴桃0.7万hm2、山茱萸1.47万hm2,两项产业的年产值达20多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水土保持产业的比重已达到了65%,实现了经济、生态与社会效益的有效统一。

(4)积极探索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各级各部门牢牢树立精品工程意识,创新治理模式,特别是自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实施以来,河南省高度重视,认真进行了摸底和调研,选点定位,重点打造,把水土保持与水源保护、面源污染治理、人居环境改善、特色产业发展有机结合,以完善农业生产设施条件为重点,通过坡改梯、疏溪固堤、配套道路和灌溉措施,优化配置水土资源。同时,对水系、道路、农田、村庄等同步规划、同步治理。目前已打造西峡县黑虎庙、孙沟等9条生态清洁型小流域,被当地老百姓称为惠民工程、德政工程。2014年8月,西峡县通过全国首批“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综合示范工程”评定,受到了评审组的一致好评。

2 主要做法

自“丹治”二期工程启动会召开以来,水利部刘宁副部长、水土保持司刘震司长和长江委的相关领导先后到项目区进行专题调研和精心指导,这给水源区水土保持建设工作者以极大鼓舞,也为水保工作开展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和保证。河南省省长谢伏瞻,副省长王铁、张维宁等多位省领导先后调研“丹治”水土保持工作,谢伏瞻省长指出:“我省水土保持工作走出了一条水质保护与治理荒山荒坡、调整产业结构、群众致富相结合的好路子,实现了国家要生态、地方要发展、群众要致富的‘三赢’目标。”我们的主要做法如下:

(1)加强组织保障,切实落实责任。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水源区水土保持工作,设立了由发改委牵头,南水北调办、水利、环保等10个省直部门和南阳、洛阳、三门峡市政府组成的联席会议制度,分管副省长定期召开联席会议,高位推动水土保持工作。省水利厅也采取了有效措施:一是建立了水土保持工作督导机制、进度通报机制,成立督导组,每月到场督导工程建设和质量,并通过周报、旬报、月报跟踪工程进度,确保工程建设按照时间节点稳步推进。二是与发改、财政等部门建立协调机制,在项目前期审批、计划下达、资金拨付等环节密切协作,充分考虑招投标环节和农业时令季节等因素,及时下达投资计划。三是在地方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采取政府配一块,企业投一块、群众投劳折资补一块等多种办法,实现了地方配套资金的全落实。四是项目建设全面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范围,实行市县行政领导负责制,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县乡及有关部门领导干部包联重点工程,健全领导体系,层层落实责任,为工程建设顺利完成提供了有力保障。

(2)深化前期工作,细化项目管理。①坚持科学布设措施,建设“生态修复、综合治理、生态防护”三道防线。在库区周边深山区,以荒山造林和封禁治理为主,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在库周低山丘陵区,以坡耕地改造为主,实施生态产业开发,减少面源污染。在环库周边建设生态隔离带、防洪护岸,拦截泥沙;库区消落带种植各种水生植物,吸收农药、化肥及各种富营养物质,进一步净化水质,构筑起一道道坚实的生态屏障。②严把设计审查关。要求各县做好项目区实地调查工作,明确治理思路,突出治理重点,安排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编制设计文件,严格技术审查,确保设计质量。③加强建设管理。省水利厅制定并印发了《河南省水土保持生态工程综合治理项目年度评分表》,对前期工作、计划申报、项目管理、资金管理、检查验收等工作实行量化评分,有效规范了水土保持项目管理。④建立长效机制。按照“谁管护、谁受益”的原则,在工程完工后,督促各地完成工程移交,通过土地流转落实经营管理主体,防止因产权不清、主体缺位而导致后续管理不到位的现象。做到既抓工程治理,又抓后期生产经营;既注重生态效益,更注重经济效益,确保工程效益长期发挥。

(3)坚持多元融资,增强投资合力。按照“水保搭台,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多方投资”的模式,积极推进投资机制多元化,搭建生态治理平台,激发社会投资活力。在实施过程中,以水利项目为主体,捆绑使用农综开发、土地整理、退耕还林等项目资金;以放开搞活为动力,吸引企业、客商投资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以承包流转为手段,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内乡县政府在财政比较困难的情况下,率先全额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又整合农发、国土等涉农项目资金5 000万元投入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淅川县通过发放奖补资金、协调银信部门降低信贷门槛,对种植大户及龙头企业给予现金补助和信贷支持,先后吸引50多家企业、商户进驻,全县累计发展茶叶等生态农业8 700 hm2,已建成全国最大的竹柳种植基地、玫瑰连片种植基地、石榴种植基因库。

(4)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搞好水源地水土保持工作,必须取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配合。我们在搞好工程建设的同时,着重宣传水源区水土保持工程的重大意义及重要性,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宣传教育活动,千方百计让水土保持国策宣传教育走进千家万户,深入到社会各个层面,为工程建设营造了良好氛围。

3 下一步的工作计划及建议

南水北调工程成败在水质,水源区水土流失治理影响深远,肩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同时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我们将始终铭记“一库清水送北京”的政治责任,坚持改善民生的发展导向,把水土保持项目建设作为密切联系群众、为民办实事的桥梁和纽带,牢固树立“治理一条流域,修复一片生态,培育一种产业,拉动一线经济,致富一方百姓”的理念。总结经验,拓展思路,在下一步工作中要做到“四个强化”:①强化组织领导,完善监督考核体制机制。坚持建立严格的考核责任制,层层落实岗位责任,进一步把丹江口水源区水土保持防治目标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强化领导,严格激励约束,鼓励宣传好做法和好模式,对工作整体迟缓落后和项目评分靠后的项目县,由省水利厅约谈县政府负责人及水利部门主要领导,加大工程督导和监督管理力度。②强化理念创新,拓宽水土保持工作思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坚持突出民生需求,着力改善人居环境,在治理水土流失、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增加人居元素,提升生活品位,使项目区成为人们休闲观光的好去处;坚持实施统筹规划、集中连片、规模治理,建成一批高标准小流域和示范区,着力扩大社会影响力和群众参与度,不断提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水平。③强化项目管理,加快水源区生态建设步伐。做好前期规划和项目设计,做好沟通协调,在落实项目配套资金上下功夫,加强政策指导和技术服务,在项目监管和督导上下功夫,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④强化资金融合,拓宽多元化投资渠道。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公共财政主渠道作用,积极争取地方财政专项资金,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坚持市场化管理,加大优惠政策力度,引导和鼓励更多的单位及个人参与水源区水土流失治理;坚持以农民为主体,依靠群众,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实行县、乡、村三级承诺制,组织受益群众积极投劳投资。扩大各类资金和项目整合,形成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新合力。

通过“丹治”一期、二期工程项目的实施,丹江口水库周边的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但库区及上游仍有近一半的水土流失面积未得到治理,治理任务依然繁重。同时,已经治理的区域由于单位面积投资较低(“丹治”一期工程只有20万元/km2),只达到了初步治理程度,难以形成完善持久的水土保持防护体系。因此,要长久保证丹江口库区水质安全,应在治理现有水土流失面积的同时加快完善已初步治理的区域,使丹江口库区周边及上游真正形成一个措施多样、结构稳定、功能协调、抗干扰和自我维持能力强的生态格局。为此,提出如下建议:河南省丹江口库区周边还有1 500 km2水土流失严重面积未得到治理,需要编制“十三五”规划,尽快实施“丹治”三期工程;已治理的区域由于当时投资标准低,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确保治理效益和功能正常持续发挥;国家尽快出台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区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政策,确保水源区生态环境保持长期稳定,确保“一库清水送北京”。

(责任编辑 孙占锋)

S157.2

C

1000-0941(2015)01-0015-03

2014-11-28

猜你喜欢
水源水土保持生态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生态养生”娱晚年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
住进呆萌生态房
生态之旅
水源探测器
南水源头清如许
寻找水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