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杠扒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与成效

2015-01-27 15:48王玉英
中国水土保持 2015年9期
关键词:南召县项目区水土保持

王玉英,杨 柳

(1.南召县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河南 南召 474650;2.南阳市水土保持监督监测站,河南 南阳 473000)

青杠扒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与成效

王玉英1,杨 柳2

(1.南召县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河南 南召 474650;2.南阳市水土保持监督监测站,河南 南阳 473000)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实践;青杠扒小流域;南召县

植被类型以松栎混交和柞树为主的青杠扒小流域是豫西南长江流域浅山丘陵过渡区的典型代表,2005年被列入全国第二批生态修复试点小流域。10年来,河南省相关部门根据该流域的自然条件、经济特点和土地利用方式,正确处理生态和生存问题,配置适合本区的生态修复措施,如发展绿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调整产业结构、加大封禁力度等,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其经验在同类地区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是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深化和发展。生态修复的关键就是要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以自然演化为主,通过人为引导加速自然演替过程,快速恢复地表植被,遏制生态系统的进一步退化,预防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的频繁发生。水利部2000年提出的“利用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恢复植被,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生态建设思路将这项工作推向高潮。2005年河南省南召县青杠扒小流域被列入全国第二批生态修复试点小流域。10年来,河南省相关部门根据该流域的自然条件、经济特点和土地利用方式,配置适合本区的生态修复措施,取得了显著的治理成效,其经验在同类地区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1 小流域基本情况

青杠扒小流域属长江流域唐白河水系,位于白河一级支流的排路河上游,总面积19.8 km2,地势西高东低,海拔213~939 m,属浅山丘陵区。流域内地形破碎,有大小山头280多个、山梁30多道、支毛沟300多条,平均坡度27°。青杠扒小流域地处亚热带与暖温带过渡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多年平均降水量为988 mm, 6—9月占全年水量的68%,而且暴雨较多,最大1 h降雨106 mm,最大24 h降雨312 mm。年均蒸发量1 340 mm,日照1 978 h,无霜期220 d左右,年平均气温14.8 ℃,≥10 ℃年积温4 849 ℃,年均太阳辐射总量为455.54 kJ/cm2。该流域雨热同季,光照充足,对植物生长十分有利。

青杠扒小流域包括青杠扒、和平沟和高峰庵3个行政村,共20个村民小组。全流域总人口2 352人,耕地171.5 hm2, 2009年经济总收入568万元,人均纯收入2 028元。综合治理前,全流域共有水土流失面积12.3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62.1%,年均土壤侵蚀模数3 380 t/km2。 由于历史原因,青杠扒小流域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许多坡面土壤的A、B层均被剥蚀殆尽,C层出露,这种风化母质抗蚀能力差,风吹即散,手搓即碎,一遇暴雨极易流失, “山高沟深石头多,地少缺水土层薄,五日无雨苗旱死,一场大雨地成河” 是严重水土流失所致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真实写照。1957年7月14日一次降雨170 mm,山洪和泥石流冲毁耕地12 hm2、河堤5道,经济损失十分严重。

2 小流域综合治理情况

经过多年治理,青杠扒小流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现有水土流失治理保存面积9.25 km2,包括改河造地、闸沟淤地、坡改梯、荒山造林、残次柞坡和疏林改造、经济林营造等项目。特别是在工程防护体系建设方面,按照全面规划、相互配套的原则,采用骨干工程与一般工程相结合,拦蓄防护和利用相结合的方法,毛沟垒谷坊、支沟修山塘、干沟修水库、河道裁弯取直、修筑河堤,自上而下层层设防。全流域共修筑谷坊5 000座、山塘56座、小型水库1座,河道裁弯取直11处,修筑河堤8 500 m,开挖排洪渠17 320 m,修灌溉渠道1 700 m,扩大灌溉面积42 hm2,加上谷坊群拦蓄,整个流域形成了强大的防护能力,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为发展农、林、蚕、牧业打下了坚实基础,同时也为生态自我修复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3 生态修复主要措施

3.1 加大封禁管育力度

按照《南召县水土保持封育保护区管理办法》和南召县《关于加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项目区实施封禁管护的通告》等,加强了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执法,划定了生态修复工程封禁治理区,并在通往封禁区域的入口处设立封禁标牌5座、布设网围栏3.6 km。同时结合流域实际,通过补植火炬松,将286.67 hm2疏林地和333.07 hm2稀疏柞坡改造成了松栎混交林。

3.2 重点治理与生态修复相结合

实施生态修复,应加强重点治理,要有“以人为本”的理念,正确处理生态和生存问题。因为大面积封育,必须首先解决好群众的吃饭、穿衣、花钱问题,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封得严、禁得住、能持久、快致富、不反弹”。柞蚕经营是该流域传统的副业项目,也是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之一,如果把柞坡全部封禁起来,当地群众不能接受,也不现实。基于此,将流域内的柞坡分为三类,对于一、二类立地条件较好的柞坡暂不封禁,但必须科学放养确保柞坡资源永续利用,而对比例较大的三类柞坡则必须封禁。科学放养的主要方法是实施柞坡生物资源优化利用技术,即柞坡点橡补墩、树型优化配置、草灌植被复壮、柞树适期轮伐、叶蚕匹配利用等。对三类柞坡在封禁的同时采取柞坡生态修复技术,一般3~5年恢复正常生态功能后仍可利用。重新定位人地关系后,在流域内可放蚕柞坡面积减少近50%的情况下,单产和总产却稳步上升,自此再没有出现封而不管、禁而不止的现象。实践证明,只有将“封禁管育”与“重点治理”有机地融为一体,由点带面,层层推进,才能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3.3 调整产业结构

结合项目区产业结构调整及特色产业发展规划,南召县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聘请专家举办了四期不同类型的村民技能培训班,投入培训费1.5万元,项目区每个受训农民都掌握了2~3项食用菌种植技术。县政府从可持续发展战略出发,积极发挥协调作用,多方筹措资金,加大扶持力度,对种植香菇、猴头菇、黑木耳等食用菌的农户,视规模大小不同程度地进行了资金扶持,鼓励高标准、大规模种植,促使一部分农民将产业由山上转到山下,开辟了新的产业渠道。如今流域内家家户户种植食用菌,群众增收显著,在成为新经济增长点的同时,也切断了破坏生态的根源,保证了生态修复的实施。

3.4 发展绿色产业,增加群众收入

一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壤资源。在不破坏天然植被、保护森林资源的同时,以自然资源为依托发展流域经济,主要是将坡度缓、土质肥沃、透光度好的林下土壤资源用于发展中药材、山野菜等产业。二是科学经营经济林。立足自然资源,在退耕还林的地块鼓励农民种植优良乡土树种山茱萸、辛夷、板栗、核桃、油桐等,发展优质高效经果林,使人均纯收入大幅增加,以良好的经济效益促进生态修复。

3.5 辅助措施与生态修复工程相结合

在政府积极倡导、各相关部门通力协作的基础上,制定能源补助政策,鼓励流域群众使用液化气、沼气和节柴灶。凡项目区群众使用液化气的,每户补助200元;修建沼气池的,每口补助500元。目前,项目区已修建沼气池260口,已有液化气用户300多户,不仅优化了农村能源结构,而且保障和巩固了生态修复成果。

3.6 开展监测与科研, 提高生态修复工程的科技含量

为搞好生态修复工程建设,提高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程的科技含量,利用南召县水土水保科研站的技术优势,在项目区增设6个监测点,重点监测生态修复前后项目区的水土保持成效和动植物种群、林草生长量、地表枯落物、土壤肥力、植被覆盖度变化等,保证了生态修复决策的科学性。

4 生态修复成效

4.1 社会效益

生态修复工程的实施,提高了群众的水土保持意识,促进了项目区的产业结构调整,初步形成了以柞蚕业、香菇、木耳、山野菜和中草药等为主的地方特色产业,保证了农民的经济收入,节省了农村劳动力,使更多的劳动力由农村流向城市,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多元化。项目建设还注重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改善了群众的生活和生产条件,农村面貌焕然一新。

4.2 经济效益

2014年,项目区各业总产值由2009年的677.9万元增加到988.6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2 028元增加到3 118元,仅食用菌种植项目区每年就可增收200万元,人均增收850元。

4.3 生态效益

生态修复使青杠扒小流域的林草覆盖率由60%增加到85%以上。据南召县水土保持试验站在青杠扒小流域的实测资料分析:该流域20年一遇24 h暴雨径流系数由0.81降至0.35,可削减洪峰50%以上,年均土壤侵蚀模数由生态修复前的889 t/km2减少到425 t/km2;有效降低了谷坊、坝库淤积速率,提高了水利水保工程的使用年限;土壤发育趋于正向,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责任编辑 张培虎)

S157.2

C

1000-0941(2015)09-0022-02

王玉英(1970—),女,河南南召县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土保持监测、科研工作。

2015-05-20

猜你喜欢
南召县项目区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合阳县节水灌溉项目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构造对河南南召县观音庙萤石矿的控制作用
春暖花开(组图)
南召县
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
晚霞伴归人
浅谈亚行贷款项目对项目区发展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