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小流域建设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2015-01-27 15:48何世林张声林
中国水土保持 2015年9期
关键词:赣南水土保持流域

何世林, 张声林

(1.赣州市水土保持局, 江西 赣州 341000; 2.宁都县水土保持局, 江西 宁都 342800)

赣南小流域建设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何世林1, 张声林2

(1.赣州市水土保持局, 江西 赣州 341000; 2.宁都县水土保持局, 江西 宁都 342800)

水土保持;小流域建设模式;赣州

进入21世纪以来,赣南依托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项目,积极探索小流域建设新模式,涌现出一批生态安全型、生态经济型、生态清洁型、生态景观型等各具特色的小流域建设典型,它们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根据赣南实际,今后应进一步完善生态安全型小流域,着力提升生态经济型小流域,积极发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努力培育生态景观型小流域。其关键保障措施主要有:因地制宜,科学定位,搞好规划设计;创新机制,加大投入,提高建设标准;制定地方标准,健全效益评价办法,完善技术支撑体系;抓好宣传教育,加强预防监督,强化建后管护。

赣南地处赣江上游、东江源头,山地丘陵占全市总面积的80%,既是我国南方水土流失严重地区,也是我国水土保持工作重要地区。在水利部等有关部委的关心、支持下,赣南先后实施了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鄱阳湖流域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工程、以工代赈水土保持工程、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工程和中央预算内投资水土保持工程等一批国家重点治理项目。经过广大干部群众长期艰辛的努力,到2012年,全市有517条小流域得到综合治理,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有效遏制了全市水土流失加重的趋势,有力地促进了赣南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初步实现了穷山恶水向青山绿水的转变和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统一,切实保障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小流域建设模式的探索

进入21世纪以来,赣南水保部门依托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工程和中央预算内投资水土保持工程等国家重点治理项目,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积极践行可持续发展治水新思路,逐步树立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统筹协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新理念,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统一规划、综合治理的技术路线,在传统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的基础上,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按照现代水土保持要求,不断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小流域建设新模式,涌现出一批生态安全型、生态经济型、生态清洁型和生态景观型等各具特色的小流域建设典型。

1.1 生态安全型小流域

(1)横岭小流域。该小流域位于上犹县水岩乡横岭村,土地总面积5.27 km2,属崩岗聚集区,有崩岗33处,侵蚀面积8.14 hm2,因水土流失严重已造成小(二)型水库老虎坑水库淤塞了近1/3。2010年利用中央预算内投资水土保持工程项目开展崩岗重点治理,治理崩岗30处,其中修建谷坊64座、拦沙坝3座、挡土墙0.2 km,种植林草7.64 hm2。通过治理,该小流域崩岗侵蚀危害基本消除,植被覆盖率大大提高,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2)鹭溪小流域。该小流域位于赣县白鹭乡,土地总面积50.23 km2,为赣县崩岗侵蚀集中连片区域之一。治理前有水土流失面积2 084 hm2,其中崩岗侵蚀面积775 hm2。2011年利用国家以工代赈水土保持项目开展崩岗重点治理,整治崩岗150处,治理崩岗侵蚀面积680 hm2,修建谷坊180座、蓄水池20口,修筑拦沙坝5座,开挖截水沟8 km,整治崩壁30处。通过综合治理,该小流域每年可直接减少泥沙流失4.41万t,年增加蓄水191.27万m2。治理后植被覆盖率由原来的56.8%增加到75%,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防洪减灾能力得到提高,并且通过开发式治理,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

1.2 生态经济型小流域

(1)陂田小流域。该小流域地处宁都县赖村镇和青塘镇境内,土地总面积32.89 km2,治理前有水土流失面积1 203.5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6.6%,其中轻度、中度、强烈流失面积比例分别为34.3%、30.3%、35.4%。2003—2006年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 156 hm2,开挖水平竹节沟80 km,修建田间道路15 km、塘坝3座、谷坊7座、蓄水池13口、沼气池40口。经过综合治理,该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大为减少,植被覆盖率由原来的54%上升到73%,农业产业培植还使农村剩余劳力得到了就地安置。

(2)心怀小流域。该小流域地处安远县天心镇境内,土地总面积48.5 km2,治理前有水土流失面积1 488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0.7%。2010—2012年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 402 hm2,修建塘坝、蓄水池、沉沙池、生产道路等各类小型水保工程60处。经过综合治理,该小流域在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条件的同时,现代农业得到发展,农村产业结构得到调整。目前脐橙基地橙子已陆续挂果,正成为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

(3)茶叶垇小流域。该小流域位于南康区龙口镇和浮石乡境内,土地总面积24.76 km2,治理前有水土流失面积14.48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58.5%。2008—2010年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工程,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 033 hm2,开挖沟渠120 km,修筑塘坝5座、蓄水池15口、沉沙池20口、田间道路80 km。该小流域通过综合治理,取得了明显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仅甜柚基地每年就可提供商品柚1万t以上,直接经济效益达5 000万元以上。

(4)埕塘小流域。该流域位于上犹县社溪镇境内,土地总面积20.34 km2,治理前有水土流失面积1 025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50.4%,其中轻度、中度、强烈流失面积分别占36.7%、31.3%和32.0%。2010—2011年实施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工程,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45 hm2,修筑谷坊24座、拦沙坝2座、塘坝3座、蓄水池13口、沉沙池26口,开挖沟渠37 km,建沼气池30口。综合治理使该流域土地利用率显著提高,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1.3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

(1)文昌小流域。该小流域位于定南县历市镇文昌村和修建村,土地总面积11.6 km2,属东江流域贝岭水发源地之一,主流修建河,注入县城主要饮用水水源地礼亨水库。治理前有水土流失面积392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33.8%,土壤侵蚀强度以轻度为主。2012年实施中央预算内投资水土保持项目,完成综合治理面积360 hm2,修建集污池2口、蓄水池1座,修筑拦水堰1座、溪沟护岸100 m,完成溪沟清淤150 m,改建塘堰2座,修集污沟1 200 m,建沼气池1座、垃圾池10座、垃圾箱20个,绿化0.44 hm2。通过治理,该小流域涵养水源能力得到提高,流域水质得到改善,环境得到美化,县城饮水安全有了保障。

(2)林苏小流域。该小流域地处会昌县文武坝镇和富城乡,位于县城主要饮用水水源地石壁坑水库库区及上游,土地总面积38 km2。治理前有水土流失面积310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8.2%,土壤侵蚀强度以轻度为主。在实施了2003—2005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的基础上,2012年再次实施中央预算内投资水土保持工程,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6 hm2,新建生物净化污水工程2处、塘坝2座,修建排灌沟渠3.35 km、挡土墙0.6 km、沉沙池10口。经过两度治理,该小流域不仅环境优美、水质优良,而且成了当地生态休闲、观光、旅游的好去处。

1.4 生态景观型小流域

前江小流域。该小流域位于石城县琴江镇,土地总面积47.5 km2,境内有通天寨景区及古建筑南庐屋。治理前有水土流失面积1 382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9.1%。2010—2012年开展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 270 hm2,修建塘坝2座,开挖水平竹节沟4.58 km、排灌沟渠530 m,围绕通天寨景区绿化、美化11 hm2。经过治理,景区品质得到提升,年旅游人数达到10万人(次)以上。

2 不同小流域建设模式比较

小流域建设模式是指在特定的自然条件和经济社会背景下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治理与区域发展的样式[1],它是对不同类型小流域建设的科学抽象,是对一定时期和范围内的小流域建设实践的真实映象和高度概括[2]。由于不同小流域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水土流失特点各不相同,导致小流域治理关键措施的选择、防治体系的布设、土地利用结构和经济开发方向等也有差异,从而形成了不同的治理、保护与开发模式[3]。任何小流域建设模式都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体,既遵循小流域建设的一般规律和原则,又带有自身独特的建设条件和方式。

阅读理解一直在语文教学中被老师摆在突出的位置。这不仅仅是因为它在应试教育的考试中占到了相当一部分的分数,更在于它可以使学生感受到作品中所蕴含的人文内涵。它可以使学生与作者在深度交流中寻求共鸣,从而理解作者的思想,使自己受到启发。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培养阅读意识,加强阅读训练,才能真正提高阅读能力。

2.1 相同点

(1)生态保护优先原则。遵循自然规律,在小流域治理中尽可能保留原地貌植被,维护森林生态系统和土壤生态系统的自身调节,促进水土资源的生态保育[4];开发利用应充分考虑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承受能力;注重预防监督,严格控制人为水土流失。

(2)综合治理原则。在小流域内按照山水田林路村统一规划,协调水-土-植被、山上山下、上下游关系,科学配置工程、植物、保土耕作和废弃物资源化处理措施,形成多目标、多功能、高效益的小流域综合防治体系[4],最大程度地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和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获得综合效益。

(3)“大封禁、小治理”原则。在小流域治理中,坚持人工治理和自然修复相结合,充分发挥赣南气候温和、热量充沛、湿润多雨的优势,依靠大自然力量加快植被修复和生态系统改善。

(4)因地制宜、适度开发原则。根据水土资源承载能力和环境承受能力,适应小流域自然条件,符合当地产业结构调整要求和群众意愿,因地制宜、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注重挖掘土地生产潜力,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做到以治理促开发、以开发促保护,努力实现小流域水土资源的永续利用。

2.2 不同点

(1)地理位置不同。生态安全型小流域一般位于影响道路交通、侵蚀农田水库、危及人居安全且集中连片的崩岗等重力侵蚀易发区;生态经济型小流域一般位于交通相对便利,靠近村落的丘陵区;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多位于城镇周边及重要饮用水水源区;生态景观型小流域多位于具有自然风光、人文景观等资源优势的区域。

(2)水土流失特点不同。生态安全型小流域以强烈或强烈以上水土流失为主;生态经济型小流域轻、中、强烈水土流失兼备;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生态景观型小流域以中、轻度水土流失为主。

(3)治理目标或侧重点不同。生态安全型小流域突出的是生态安全,追求的是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防止地质灾害,保护道路、农田、人居安全。生态经济型小流域突出的是生态经济,追求的是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开发利用水土资源,提高土地生产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突出的是生态清洁,追求的是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最大程度地改善水环境,保障水质安全,优化人居环境。生态景观型小流域突出的是生态景观,追求的是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基础上,最大限度地绿化、美化、亮化环境,提高人们旅游、观光、休闲的兴趣和乐趣。

(4)措施配置不同。生态安全型小流域以工程措施为主、生物措施为辅,以工程保生物,以生物护工程。生态经济型小流域坚持治理和开发相结合,注重坡面径流调控体系建设,从山顶到山脚,从坡面到沟道层层布设工程、生物和农耕措施。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强调山上治理和山下治理并举、防治水土流失和控制面源污染并重,不仅要合理布设坡面、沟道治理措施,还要科学布设污水、垃圾、化肥、农药等各类污染源防治措施。生态景观型小流域不仅要防治水土流失和控制面源污染,而且要根据人们旅游、观光、休闲需求,应用山区景观美化技术布设水景观和植物景观。

3 赣南大力推行多种小流域建设模式的思考和建议

3.1 必要性和可行性

(2)赣南在探索小流域建设模式上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这种探索仅仅是初步的,还存在治理投入不足、规划设计水平不高、建设标准偏低、科技支撑力不强、综合效益发挥不够明显等诸多问题,亟待完善提高、创新发展。

(3)赣南地域广阔,自然条件和水土流失特点存在差异,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平衡,不同区域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期望值也不尽相同,大力推行多种小流域建设模式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3.2 基本思路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生态文明为最高准则,以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可持续维护为根本目标,适应赣南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需求,树立新理念,探索新机制,因地制宜,因势利导,进一步完善生态安全型小流域,着力提升生态经济型小流域,积极发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努力培育生态景观型小流域,切实提高赣州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1)进一步完善生态安全型小流域。 赣南崩岗数量多,侵蚀危害严重。虽然开展崩岗治理起步较早,技术路线也较成熟,但由于投入不足,还没有以小流域为单元开展系统治理,治理成效还不明显。今后应把中央预算内投资水土保持工程(崩岗重点治理工程)和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建设工程紧密结合起来,实行防护式治理和开发式治理并重,全面系统开展综合治理,力争使国家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小流域内集中连片的崩岗也能得到有效治理。

(2)着力提升生态经济型小流域。由于赣南适宜开发的水土流失山地分布广、面积大,生态经济型小流域建设模式已成为赣南到目前为止最主要的模式,类型多样,效益明显,但也存在开发布局不够合理、开发方式不够规范、建设管理比较粗放等问题。今后应坚持走适度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标准化、生态化建设的路子,着力提升建设管理水平,提高综合效益。

(3)积极发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 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是当前和今后水土保持事业发展的新领域、新方向。作为赣江源区、东江源头的赣南,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才刚刚起步,技术路线和建设模式还不成熟,需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积极发展。

(4)努力培育生态景观型小流域。随着赣南苏区的振兴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追求更优美的生态环境和更优良的居住、休闲、观光、旅游场所,应抓住机遇,因势利导,充分依托各项目区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在城郊、交通便利乡村、名胜风景区努力打造生态景观型小流域,以不断满足人们追求高质量生活的需求。

3.3 关键保障措施

(1)因地制宜,科学定位,做好规划设计。各项目县应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全面掌握小流域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和水土流失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对未来一个时期(规划期)流域内人口增长及生活水平提高对物质需求的增长和对生态环境需求的预测,尊重群众意愿,因地制宜确定小流域生态功能定位,并依据其功能定位确定小流域建设方向、思路和模式。然后按照不同小流域建设模式的预期目标和技术规范,应用水土保持学、生态工程学、生态经济学、生态水文学、景观生态学及可持续发展理论,高起点、高标准做好小流域规划设计,并确保规划设计的前瞻性、科学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2)创新机制,加大投入,提高治理标准。只有高强度投入,才能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推进。各项目县应把小流域建设模式作为一个平台来规划建设,进一步创新投融资机制,认真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建立完善“水保搭台、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协作机制[5],强力整合涉农项目和资金,积极引导和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小流域建设,以达到整体推进、规模治理,标准建设、精细管理,努力提高小流域建设品位。同时应科学确定小流域规划建设期限,最短不少于3年,以保证持续投入、建设精品工程。

(3)制定地方标准,健全效益评价办法,完善技术支撑体系。市水保部门应根据《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综合治理工程评定标准》和《国家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清洁小流域建设工程评定标准》,结合赣南实际,尽早制定生态安全型、生态经济型、生态清洁型、生态景观型小流域建设技术规范地方性标准,建立并完善不同类型小流域建设模式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以便于指导各项目县具体实施。

一是明确各种模式的建设标准及评价指标。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程度达到90%以上;封禁治理面积不超过治理面积的80%;封禁补阔面积不低于封禁治理面积的30%;林草保存面积达90%以上。

二是制定各种模式的主要建设标准及评价指标。生态安全型小流域,活动型崩岗治理程度达90%以上,土壤侵蚀量减少70%以上;生态经济型小流域,经果林开发面积达治理面积的15%以上,优质高产经果林面积达到经果林开发面积的80%以上;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村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80%以上,小流域出口水质达到三类水标准以上;生态景观型小流域,景观植物面积不低于治理面积的5%。

三是完善小流域建设的技术支撑体系。市、县水保部门应加强与有关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认真开展赣南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的探索研究和不同类型小流域建设模式先进集成技术的转化应用,包括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在水土保持工程措施中的应用和水土保持林草措施优化配置技术的集成研发,以及生态清洁型和生态景观型小流域的技术模式在赣南的应用推广等;强化对现有水保人员的技术培训,切实提高其业务素质和科技水平;全面开展国家重点治理项目效益监测,建立健全治理效益综合评价体系。

(4)抓好宣传教育,加强预防监督,强化建后管护。采取多种形式抓好水保国策和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公众珍惜、节约和保护水土资源的意识,营造人人关心、重视、参与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生态文明的浓厚氛围;完善监督管理体系,严格控制新的人为水土流失;坚持建管并重,建立完善建后管护长效机制。

[1] 毕华兴,刘立斌,刘斌.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模式与范式初探[J].中国水土保持,2008(5):14-16.

[2] 黄河水利委员会水土保持局.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研究[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1997:27-32.

[3] 刘震.中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模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3:1-3.

[4] 姚孝友.关于生态型小流域水土保持设计理念的探讨[J].中国水土保持,2008(7):27-28.

[5] 刘震.努力推动水土保持事业发展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J].中国水土保持,2013(4):4-9.

(责任编辑 张培虎)

S157.2

C

1000-0941(2015)09-0018-04

何世林(1967—),男,江西萍乡市人,局长,从事水土保持管理工作。

2015-03-15

猜你喜欢
赣南水土保持流域
赣南采茶戏《一个人的长征》简介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压油沟小流域
陈毅诗记赣南游击战
赣南围屋与闽中土堡的建筑比较研究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沙颍河流域管理
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
Review on Processability Theory in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