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场县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试点工程实践经验和效益分析

2015-01-27 10:35张建国梁成勇李海英
中国水土保持 2015年11期
关键词:围场县坡耕地项目区

张建国,梁成勇,李海英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水务局,河北 围场 068450)

围场县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试点工程实践经验和效益分析

张建国,梁成勇,李海英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水务局,河北 围场 068450)

水土流失;坡耕地治理;效益分析;围场县

自2013年被国家列为“2013—2016年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试点县”以来,围场县经过两年多的治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介绍了围场县在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试点工程建设中总结出的主要经验,包括搞好方案编制、做好开工准备、解答群众疑问、组织科学施工、及时检查验收等。还对工程建设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

自2013年被国家列为“2013—2016年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试点县”以来,围场县在两年多的治理实践中,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帮助和指导下,采取借鉴先进地区工作经验、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研讨论证、加强与基层干部群众沟通交流等方式,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各项工程进展顺利、成效明显。

1 总体情况

围场位于河北省最北部,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大县,属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是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还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布局中被列入“水源涵养功能区”范围。全县土地总面积9 219.72 km2,辖37个乡镇312个行政村53.5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8.2万人),人口密度为58人/km2。2014年财政收入6.65亿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17 661和5 742元,属国家级贫困县。全县耕地总面积11.2万hm2,其中坡耕地5.6万hm2,占耕地总面积的50.5%。坡耕地土壤类型主要有黑褐壤土、黄壤土、风沙土,适宜改造的坡耕地有近3.5万hm2。全县水土流失面积35.2万hm2,坡耕地是重要的水土流失源。严重的水土流失,加之水利设施匮乏,农作物产量低且不稳,产出效益极低,严重制约着农民增收和县域经济发展,因此,实施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十分必要。

近年来,在上级主管部门的帮助和指导下,通过各参建单位和县、乡、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围场县在2013、2014年度共完成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888.3 hm2,涉及3个乡镇的6个行政村。治理后,项目区内水土流失得到了有效控制,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改造后的农田产值达到2.1万元/hm2,较改造之前提升了近3倍,农民人均纯收入5 900元,较改造之前人均提高1 300元。项目的实施对于促进全县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德政工程和惠民工程。

2 主要做法和基本经验

2.1 适宜的项目区选择是搞好工程建设的基础

在选择项目区时,主要考虑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一是自然条件是否满足工程对土质、土层、坡度等要素的要求;二是社会环境是否有利于工程推进,是否有助于土地流转和种植结构调整。

2.1.1 自然条件方面

(1)土层、土质。施工要求土质能够满足筑埂要求,土层厚度尽量在2 m以上。在大的片区,对于能够保证表土和筑埂用土且土层厚度不小于70 cm的土层较薄地块,采用深清表土或客土回填等措施;对于不能压实筑埂的沙性土地块,则采用石埂修筑方法,并适当平衡工程定额。

(2)坡度。地块坡度应在5°~20°。实施过程中,应尽量保证横向坡水平,对于横向、纵向都有坡度(俗称鸡蛋梁)的地块,因地制宜,调整垄向,横纵向平衡土方。确有困难的,则采取分台实施的措施,以保证治理效果。为确保地块的整体性,便于群众耕种和灌溉,对中间穿插小面积地块的(3 hm2以内)可一并进行治理,确保施工后与四周协调衔接、标准统一。

(3)治理面积。虽然各建设地块坡度不同,但要求集中连片治理面积达到66.7 hm2以上。这样便于工程组织管理,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力物力投入,既保证了施工质量、机械调配,又能够为施工单位节省建设资金。

2.1.2 社会环境方面

(1)基层组织稳固,群众基础良好。试点期间,选择项目区的基本要求就是乡村干部认识到位、责任心强、工作能力和协调能力强、在群众中威信高。全程调动基层干部参与配合,使他们成为宣传发动、组织协调、质量监督、调解纠纷的中坚力量,减少了工作阻力,确保了工程整体进度。

(2)群众意愿强烈,参与积极性高。试点初定后,积极协调乡村组织召开两委会、村民代表会、村民大会等进行宣传发动。积极组织村组干部和村民代表到已治理区进行观摩学习、效益比对,以“看得见、算得清”的方式帮助群众解放思想、放下心理包袱。同时,深入走访调研,随时掌握群众的心理动态,及时制订有效的解决方案,全面落实承诺事宜,第一时间解除群众顾虑,有效提高了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3)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在选择试点项目区时,应优先考虑安排当地群众认识程度高、发展意愿强、日后愿意参与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片区。这样的片区整治见效快、效果好,易于被群众认可,便于工作开展。

(4)易于短期见到成效,示范带动效果明显。试点工程所选区域均为坡耕地集中区,特别是经济基础较好、位于公路沿线的地区,实施前后能产生鲜明对比的效果。这样便于更多的群众看到治理前后的差异,认识到项目的直观效益。通过前两年工程建设示范,很多地方干群观念明显转变,有“争抢”项目落地的势头,为下一步更大面积的治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2.2 实用的方案是搞好工程建设的根本

科学合理、深入细致、符合民意的方案,是工程建设的基石。在编制方案时,水务部门和项目单位深入工程地块,听取意见、建议,多方沟通、衔接、研讨,共同完成方案编制工作,既保证了方案在技术上符合规范要求,又保证了方案中的措施有效落地。具体工作程序如下:

(1)进场设计。地点初选后,水务部门和方案编制单位深入工程现场,逐地块进行测绘,做好记录,安排措施,测算规格标准,拿出总体思路。

(2)征求民意。方案编制过程中,邀请当地群众参与,针对总体思路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建议。在全面了解群众的种植习惯、机械耕作条件和灌溉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梯田建设规格尺寸,设计作业路走向和位置,完善相关配套措施,以最大程度地方便日后耕作和物资运输。

(3)逐块分析。方案编制过程中,要坚持做到“腿勤、眼勤、手勤、嘴勤”,逐地块分析,根据不同地形和立地条件采取不同的断面尺寸和工程类型,在措施布局方面尊重群众意愿。

(4)长远考虑。深入考虑日后田地分配、农产品装运场地、观摩展示平台、田间路布设、输水管路建设等要素,在征求群众意愿后,再细化工程布局。

2.3 充分的开工前准备是搞好工程建设的保障

在方案获批及招投标完成后,要抓紧办理开工前的各项手续,细化各项前期准备工作,确保开工前全部到位。

(1)落实监督协调制度。聘请村组干部和群众代表作为质量监督、协调员,负责项目监督和协调工作。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理清岗位职责,了解工程监管程序、质量标准和技术要求,使他们成为协调和质量监督的中坚力量。

(2)明确参建各方责任。细化包括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乡村干部、质量监督协调员在内的现场参与人员的责任分工,分解责任,明确分工。其中:建设单位、乡镇干部负责巡回检查;施工单位、村组人员负责现场指导;监理单位、质量监督协调员分片负责现场监管。

(3)强化建设过程安全管理。中标单位确定后,及时组织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乡村干部就开工事宜和安全管理进行布置。为确保工程安全、人员安全、资金安全,要求参建单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干好自己的事,安全作业,按程序施工;二是管好自己的人,少饮酒,不赌不盗,不扰乱村民生活;三是用好自己的钱,为保证工程施工顺畅,建议中标单位除管理人员外,机械和人员尽量用当地的,当地人熟悉风土人情,容易与村民协调沟通,可以减少麻烦,并且当地人参与其中有助于提高群众的治理热情、加快工期、节省资金;四是保证资金使用安全,资金支出及时,不拖欠农民工工资。

2.4 细致的答疑解惑是搞好工程建设的前提

为保证工程高标准建成,让群众真心认可,必须有针对性地提早研究和解决群众关心的一系列问题。

(1)关于可能出现的粮食减产、收益降低问题。修筑梯田后,一般前三年可能出现减产的情况。群众提出的问题是客观的,为保证不产生或少产生损失,县水务局通过以下几方面工作使群众基本满意:一是严格控制表土清理环节,耕种层尽量保持原土层。二是鼓励土地流转和引导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产出效益。在2013年工程建设中,县水务局和乡镇共同努力边治理边进行土地流转,待主体工程完成时已流转土地70%以上,土地租金由原来的每公顷4 500~6 000元上升到9 000~12 000元,使群众在施工期就见到了效益,同时群众在自己租出去的农田里打工,每天收入100~400元,收入有了保证。积极引导种植业结构调整,由原来的大田种植改变为薯、菜、杂粮、苗木花卉种植,产量和效益大幅提高。三是争取建成的梯田都能配套水利工程,改善了种植条件,为发展经济作物种植打下了基础。四是在项目乡镇的积极争取下,整合其他项目资金,为2014年实施项目区提供免费地膜,为发展高效农业创造了条件。

(2)关于梯田建成后重新分配土地位置变化的问题。梯田建后重新分配是一个难度较大的问题,极易产生纠纷,因此在开工前就要做好工作,将原土地丈量登记作为重新分配的依据,深入宣传发动,耐心介绍坡耕地治理的意义和重要性,分析治理前后的效益对比。治理后按原来土地位序重分,各户之间位置变化不大,既能减少灾害又可提高效益,利大于弊,使群众打消了顾虑。

(3)关于筑埂造成土地减少的问题。对于修筑田埂可能造成可耕种面积减少的问题,可采取多种措施,尽量减少损失:一是治理前后丈量土地,出现土地增减按比例和原顺序重分;二是通过填充侵蚀沟,开发田间闲置荒地,增加耕地面积;三是协调土地流转和大户承包,按原农户土地承包合同面积支付土地租金。这样虽然有些地方耕地面积减少了,但按原面积收取租金,因此收入不减反增。

(4)关于施工工期短,当年不能完工,可能影响来年春播的问题。围场县秋后气温低、上冻早,从收秋到封冻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而且春季化冻后就到春播期,因此梯田修筑主施工期应在秋收后30天左右。为了保证在封冻前完成建设任务,一是发动群众早收秋、快收秋、分地块集中收秋;二是边收秋边施工,使施工队不出现误工现象;三是要求施工单位配齐设备、人员,科学调度,保证人、机、地的有机结合,按预期的工程进度完成建设任务。

2.5 科学的组织是搞好工程建设的基石

在施工过程中,各环节都十分关键,在表土清理、梯田修筑、机械筑埂、田埂整形、表土回填和田面平整、田面翻暄等环节,主要依靠质量监督协调人员和涉及农户控制工程质量,以达到群众满意。在工程施工期间,建设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和项目区乡镇相关人员每日进行施工小结,通报施工情况和在施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进度分析,对出现的问题拿出解决方案,保证问题及时消化。

(1)表土清理。在表土清理过程中,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为打消村民对修筑梯田后次年减产的顾虑,狠抓表土清理环节,要求表土清理厚度在50 cm以上,回铺厚度不得小于30 cm;有的承包大户不愿意保留表土,原因是在生土上种植土豆、栽植苗木没有病害,为此要求采取深埋措施,并由监督协调员和涉及农户双重把关,确保质量。表土存放方式主要是上挖下存、下挖上存、集中存放3种方式,在征求群众意愿后,基本采用集中存放的方式。

(2)梯田雏形。表土清理完成后,开始梯田成形施工,基本采用上挖下填的办法。为满足机械耕作和灌溉要求,田面宽度基本控制在8~20 m,要求达到田面基本平整、田面等宽,外坡在随弯就势的基础上能取直的尽量取直。提前规划,在梯田成形过程中为作业路、灌溉管路、蓄水池等预留空间。

(3)机械筑埂。在机械筑埂过程中,刚开始用的方法是在梯田成形后用挖掘机头水平夯实,但是后来发现这样修筑的梯埂不坚固。现在采用的是在田面整形的同时用挖掘机头分层夯实、分层碾压两种施工方法,其中分层碾压效果最好,但产生的机械费用较大。

(4)田埂整形。田埂整形包括两个步骤:一是田埂外坡机械整形,田埂内坡人工整形。田埂外坡机械整形起初是用挖掘机头切,后来是用焊接在挖掘机头两侧的各有1 m多长的三角形割刀切,使切埂长度由原来的1 m多增加到3 m多,大大提高了机械使用效率,而且改善了田埂外观效果。内坡和顶面基本采用人工整形。

(5)田面整平、表土回填。田埂施工完成后将田面细致整平,完成表土回填后再次整平。

(6)田面翻暄。表土整平回填后及时翻暄田面。由于在施工过程中经过机械反复碾压,上层已经板结,因此要求在翻暄土层失水前完成翻暄任务(基本在7天以内)。

(7)配套工程。在建设主体工程的同时,及时配套工程路、截留沟、谷坊、水利设施等。工程路具有方便耕种、资源运输等功能,在修筑梯田的同时将路基整理成形,待梯田完工后再铺垫沙石碾压成路面。

2.6 及时的检查验收是搞好工程建设的支撑

在质量监督协调员和涉及村民无异议的情况下,工程监理和施工单位及时检查质量和核定工程量。基本程序是:

(1)每天对前一天所完成的梯田面积、田埂长度进行现场丈量,对投入的机械、人工进行统计,做到心中有数,待全部完工后申请自验。

(2)建设、监理、施工单位和工程涉及乡镇村组负责人员组成联合验收组,对工程进行核验,获取质量及工程量的翔实数据。

(3)及时对内业资料进行完善,在原有前期资料的基础上,补充监理资料、施工单位资料、质检资料、影像资料等。

(4)完成竣工报告、财务决算报告、审计报告,县级验收完成后,报省水利厅进行省级验收。

3 工程效益

从近两年的实施效果看,项目区的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都非常显著。

3.1 生态效益

综合治理有效地减少了项目区坡面和沟道泥沙,减轻了土壤侵蚀,有效拦蓄地表径流,增加土壤入渗,年增加保土量2.93万t、蓄水量61.87万t,使坡耕地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改善了土壤理化性质,提高了肥力,使治理前的“三跑田”变为“三保田”。

3.2 社会效益

工程的实施减轻了雨洪灾害对当地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极大地改善了农业基础设施,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促进了种植业结构调整,推动了当地的土地流转进程,在大幅增加土地租金的同时,还安排了当地大量剩余劳动力就业,为巩固围场县生态环境建设、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加速脱贫致富奔小康步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3.3 经济效益

工程实施后,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明显改善,改造后的农田经过种植业结构调整每公顷产值增加了2.1万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5 900元,较改造之前增加了1 300元;县、乡、村积极调整种植业结构,多渠道招商引资,推动了土地流转。2013年工程区已有266.7 hm2土地流转给了蒙牛集团下属的禾盛苗木公司和以种薯、菜为主的种植大户。项目区农民年地租收入共计300余万元,在公司打工收入共计500余万元。2014年工程区现有种植业结构调整面积213.3 hm2,由传统的种植玉米调整为薯、菜及杂粮,同时有133.3 hm2土地已达成流转意向,在工程完工后第一年,预计可使项目区农民增加收入350余万元,工程建设效益得到充分体现,为全县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责任编辑 李杨杨)

S157

C

1000-0941(2015)11-0068-04

张建国(1968—),男(满族),河北围场县人,工程师,从事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工作。

2015-09-05

猜你喜欢
围场县坡耕地项目区
多因素影响下的喀斯特山区坡耕地分布特征
——以贵阳市花溪区为例
合阳县节水灌溉项目水资源供需平衡分析
坡耕地治理助推西和县万寿菊产业发展
河北承德玄武岩绿色矿山典型——承德市围场县舍土沟玄武岩矿调研报告
云南省坡耕地现状调查及分析
浅谈围场县经济林发展特点
浅析围场县林业发展机遇
浅谈亚行贷款项目对项目区发展的影响
宝鸡峡节水改造工程项目区水资源平衡分析
资阳市雁江区:防治并重 建管结合 创建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