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江流域水土保持区划成果及应用

2015-01-27 10:29廖建文丁凤玲
中国水土保持 2015年12期
关键词:坡耕地山地水土保持

马 永,谢 莉,廖建文,丁凤玲

(1.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610;2.水利部 珠江水利委员会,广东 广州 510610)

珠江流域水土保持区划成果及应用

马 永1,谢 莉2,廖建文1,丁凤玲1

(1.中水珠江规划勘测设计有限公司,广东 广州 510610;
2.水利部 珠江水利委员会,广东 广州 510610)

水土保持;区划;应用;珠江流域

依据全国水土保持区划体系,可以将珠江流域划分为南岭山地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区、岭南山地丘陵土壤保持水源涵养区、桂中低山丘陵土壤保持区、华南沿海丘陵台地人居环境维护区、黔中山地土壤保持区、滇黔川高原山地保土蓄水区、黔桂山地水源涵养区、滇黔桂峰丛洼地蓄水保土区8个三级区。根据分区特点,提出了各分区的水土流失防治途径和措施。

1 珠江流域水土保持区划体系

为全面推进新时期我国水土保持工作健康持续发展,2011年3月水利部下发了《关于开展全国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水规计〔2011〕224号文),明确了工作任务和要求。水土保持区划是水土保持规划的重要基础性工作,为水土保持规划防治方略、区域布局、项目布局,以及目标和任务制定奠定基础。按照分工,各流域机构负责按任务区开展水土保持区划三级区的划定并提出分区防治模式。按照规划任务书的要求和工作计划,珠江委组织有关单位于2011年5—12月在任务区内开展了三级区划分工作,并于2011年12月下旬按期向水利部水规总院提交了三级区划分的阶段性成果。2012年11月水利部办公厅印发了《全国水土保持区划(试行)》的通知。经不断总结和完善,至2013年10月全国水土保持区划完全形成。

依据全国水土保持区划,珠江流域涉及南方红壤区(Ⅴ)、西南岩溶区(Ⅶ)2个一级区,南岭山地丘陵区(Ⅴ-6)、华南沿海丘陵台地区(Ⅴ-7)、滇黔桂山地丘陵区(Ⅶ-1)3个二级区,南岭山地水源涵养保土区(Ⅴ-6-1ht)、岭南山地丘陵保土水源涵养区(Ⅴ-6-2th)、桂中低山丘陵土壤保持区(Ⅴ-6-3t)、华南沿海丘陵台地人居环境维护区(Ⅴ-7-1r)、黔中山地土壤保持区(Ⅶ-1-1t)、滇黔川高原山地保土蓄水区(Ⅶ-1-2tx)、黔桂山地水源涵养区(Ⅶ-1-3h)、滇黔桂峰丛洼地蓄水保土区(Ⅶ-1-4xt)8个三级区。全国水土保持区划的三级区实际构成了珠江流域的水土保持分区。

2 珠江流域水土流失分区防治措施

水土保持区划的目的是为区域水土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保护提供决策依据,根本任务是提出不同区域水土流失防治方向和综合治理措施[1]。为总结和制定珠江流域水土流失防治途径和措施,珠江委规划组于2012年3—5月、2013年5—6月集中开展了大量典型小流域治理模式调研工作,行程上万公里,考察了滇、黔、桂、粤、湘5省(自治区)23个县33条小流域,并以中国水土流失与生态安全综合科学考察成果为指导,结合新时期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形势和趋势,总结和提出了各三级区的综合防治途径和措施,可直接应用于珠江流域水土流失综合防治。

2.1 南岭山地水源涵养保土区(Ⅴ-6-1ht)

南岭山地水源涵养保土区地处湘南、粤北、桂东北大瑶山、南岭区一片的山地丘陵,行政范围涉及湖南、广东、广西、江西等4省(自治区)的45个县(市、区),流域内土地总面积6.17万km2,有水土流失面积0.83万km2,水土流失面积占比约为13.45%。该区地貌以大、中起伏山地为主,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区,土壤类型以红壤为主,黄壤、水稻土、石灰土均有分布。水土流失问题主要表现在:丘岗地区崩岗侵蚀没有得到有效治理,泥沙淤埋沟道,山洪灾害隐患大;石漠化、石质山区土地生产力退化,人畜饮水困难;历史遗留的矿山迹地较多,松散堆积体是产生沟道淤积、山体滑坡的重要原因,加之原始森林破坏较严重,近年来虽经恢复,但林相单一,水源涵养能力差。

按照石质山地小流域(石灰岩分布较多)、土质山地丘陵小流域(花岗岩分布较多)、紫色砂页岩山地丘陵小流域、矿山迹地分别采用不同的综合治理技术。①石质山地小流域。以解决生活和生产用水为重点和核心,提高群众生活、生产水平,减轻对薪柴、木材的依赖和需求,减少耕作面积,促进生态修复:一是大力修建或加固水库、塘坝、蓄水池、水窖、水柜,充分利用雨水资源,拦蓄地面径流,解决人口、耕地集中区域的饮水和灌溉问题;二是封、补、管、造相结合,通过积极的人工干预促进植被恢复,同时推广和巩固节柴灶、沼气池等措施,解决群众的部分燃料问题,控制石漠化发展;三是对缓坡耕地适度开展坡改梯建设,完善水系配套,提高耕地资源的质量和数量;四是坡耕地、乱石地鼓励退耕还林,推行产业结构调整,减轻整地强度,减少水土流失;五是对通路、通电不便的偏远山区实施生态移民,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②土质山地丘陵小流域。以沟道治理为重点,通过设置截水沟、拦沙坝、护岸、沟道清淤等,疏通水系,减轻山洪灾害,保护耕地农田。对崩岗区域采取“上截、中削、下堵、内外绿化”措施进行治理,并将崩岗治理与林特产品发展有机结合;加强对现有林地资源的保护,严格控制大面积纯林种植,禁止炼山造林;以脐橙、杨梅、金秋梨等经济林果栽培为主进行坡耕地治理,采取水平阶、水平沟等整地措施,推广种植绿肥或牧草,增加地面覆盖。③紫色砂页岩山地丘陵小流域。以坡面植被恢复为重点,沟坡兼治。一是自山腰至山顶通过水平沟整地造林和乔灌草立体绿化技术恢复荒坡植被,建立绿化生物带;二是自山腰至山脚,修筑水平梯田,种植以李、梨等经济林果为主的经济作物带;三是将山脚坡地改造成水平梯地,采取横向耕作,套种花生、辣椒等,保持土面长年覆盖;四是在山坡与平川交界区域设立排洪圳,排走坡面径流。④矿山迹地。对历史遗留的无主矿山迹地优先实施拦沙坝、谷坊、挡土墙、截洪沟等控制性工程,防止形成泥石流、滑坡;在有条件的地方通过覆土改良、复耕还林,修复自然生态;对正在开采或使用的矿山,按照水保法的要求进行水土流失防治。

2.2 岭南山地丘陵保土水源涵养区(Ⅴ-6-2th)

岭南山地丘陵保土水源涵养区位于赣南、粤东、粤西、桂东地区,行政区域涉及江西、广东、广西3省(自治区)的53个县(市、区),流域内土地总面积8.56万km2,有水土流失面积1.53万km2,水土流失面积占比约为17.87%。该区地貌以小起伏低山丘陵为主,低中山地分布较分散,跨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土壤类型以赤红壤、红壤为主,崩岗侵蚀发育较严重,造成农田毁坏、沟道淤积,引发山洪、地质灾害等。主要水土流失问题表现为大规模农林开发、炼山造林、单纯营造桉树林等造成地力减退、动植物资源量减少,且退化后难以恢复。

该区以崩岗治理为重点,保持水土,减少泥沙下泄;对崩岗外的其他区域主要采取封禁治理措施,促进自然恢复,提高水源涵养能力;对沟道采取清淤、护岸、修筑水陂、修建机耕路等措施进行综合整治,减少山洪灾害,维护人居安全。

2.3 桂中低山丘陵土壤保持区(Ⅴ-6-3t)

桂中低山丘陵土壤保持区地处桂中盆地及其周边丘陵山地,行政范围涉及广西柳州、南宁、来宾、贵港等市的13个县(市、区),流域内土地总面积3.16万km2,有水土流失面积0.67万km2,水土流失面积占比约为21.20%。该区地貌以冲洪积平原和丘陵、小起伏山地为主,海拔500 m以下地区占97.5%,跨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和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土壤类型多样,其中赤红壤稍占优势,红壤次之,还有粗骨土、水稻土、石灰土等。水土流失以轻度水蚀为主,主要来自坡耕地,林草植被覆盖率低,生态环境较差。

该区以坡耕地综合整治为重点开展水土流失综合治理。①对8°~15°坡耕地以坡改梯为主,配套灌溉、排水工程,采用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对15°~25°坡耕地推广多种经营,将坡耕地改造成茶园、桑园、果园等,发展生态产业;对缓坡耕地积极引导群众采取等高耕作,配套渠路并做好道路排水消能设施,防止路沟侵蚀。②对陡坡耕地积极实施退耕还林,在荒山荒坡通过封山育林与补播补种、人工造林相结合加强植被恢复与重建,改善生态环境。③在岩溶地区通过铺设管道、修筑渠道,以及建设水池、水柜加强对地表水、地下水的开发利用,提高群众生产生活水平,减轻生态压力。④在城镇周边结合镇、村环境建设,采取沟岸整治、植树种草、人工湿地等措施开展生态清洁型治理。

2.4 华南沿海丘陵台地人居环境维护区(Ⅴ-7-1r)

华南沿海丘陵台地人居环境维护区地处粤东、粤西沿海和珠江三角洲、北部湾沿海地区,行政范围涉及广东、广西沿海的49个县(市、区)(不含香港、澳门),流域内土地总面积4.07万km2,有水土流失面积0.55万km2,水土流失面积占比约为13.51%。该区地貌由沿海冲积平原、丘陵台地、山地组成,总体地势平缓,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土壤类型以赤红壤、水稻土为主。水土流失以轻度水蚀为主,丘陵区有零星崩岗分布。

该区水土保持的重点是注重城市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宜居生态环境的需求,同时对局部水土流失区域结合景观需求进行治理。①城市水土流失防治主要是合理规划和集中设置取土场、采石场和余泥渣土受纳场,建立生产建设项目土石方供应、需求、废弃信息平台,鼓励土石方资源的合理调配利用;对历史遗留的城市山体缺口、施工迹地采取喷混植生、生态袋等技术,乔、灌、草结合恢复生态,或利用废弃地修建休憩场所、湿地公园等生态景观;对城市水源地、生态绿地进行补种补栽或林相改造,提升其生态和景观功能;结合城市规划,采取疏浚河道、生态护岸、边岸绿化美化等方式对城镇河湖渠道开展综合治理。②对丘陵台地局部的崩岗、崩塌除实施拦沙排水、削坡减载、植物防护等传统措施外,在土地利用方面将侵蚀劣地优先考虑作为生产建设用地,以建设促治理。③对平原区、河口区的沟岸塌陷采取抛石护底、生态护岸、浆砌石堤、河道疏浚等多种形式进行治理,防治水土流失,保护农田和村庄。

2.5 黔中山地土壤保持区(Ⅶ-1-1t)

黔中山地土壤保持区范围包括黔中、黔南、黔东南局部地区,行政范围涉及贵州省的10个县(市、区),流域内土地总面积1.10万km2,有水土流失面积0.32万km2,水土流失面积占比约为29.09%。该区地貌类型主要为高塬面低起伏山地,地形较开阔,地势较平缓,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土壤类型以黄壤、石灰土为主。水土流失以轻度水蚀为主,属岩溶高原石漠化地区,岩溶面积比例高达69.3%,石漠化问题突出,潜在危险程度高,生态环境脆弱,农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居民饮水安全保障不足,频繁的人为扰动更加剧了水土流失。

主要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为:以小流域为单元,流域上部以封育为主,按照“造、封、管、沼、节”并举,治理石质山、灌丛地、陡坡地,提高植被覆盖率;中部建园和造田,重点实施坡耕地改造,对15°~25°的坡耕地退耕建园,发展板栗、核桃、杨梅、药材、牧草等,果粮间作,农牧结合,在10°~15°的坡耕地实行坡改梯,按照长藤结瓜的模式配套完善路、渠、池、窖水系工程,提高土地产出率;下部治水,配套引灌沟渠、疏溪固堤等措施,加强山塘建设和改造,采取清理堵塞物、疏通和衬砌排水沟、增设沉沙池等措施,治理落水洞。

2.6 滇黔川高原山地保土蓄水区(Ⅶ-1-2tx)

滇黔川高原山地保土蓄水区范围包括云南东部、黔西等地区,行政范围涉及云南、贵州2省的37个县(市、区),流域内土地总面积6.01万km2,有水土流失面积1.91万km2,水土流失面积占比约为31.78%。该区地貌属高原山地,以中起伏为主,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主要土壤类型有高原红壤、黄壤、紫色土、黄棕壤、石灰土等。水土流失类型以轻度水蚀为主,岩溶发育,岩溶面积所占比例达56.7%。

为抢救宝贵的水土资源,该区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是盆地周围山地、落水洞、河谷山坡地区的坡耕地。①在山区实施以小流域为单元、以五小水利为核心的综合整治:在山体中上部采取封禁管护和造林相结合的措施,提高林草郁闭度,增加水源涵养、土壤保持能力;中下部建设水果、干果、花椒等经果林产业带;山脚大力开展坡改梯建设,机耕路与池、窖、渠、塘结合,利用一切有利地形和条件建设五小水利,做大花卉、水果、中草药、旱熟蔬菜等特色农经产业,提高农民收入。此外,在偏远山区实施生态移民,积极开发生态旅游业,提高群众收入。②在平坝区重点对落水洞进行清理和保护,保证泄水畅通;在盆地周边结合坡面径流产生情况,注重布设截排水沟、沉沙消能等措施,减少坡面径流对盆地区的危害;实施防护堤改造和建设,保护现有的耕地,加强基本农田建设,改善农作条件。

2.7 黔桂山地水源涵养区(Ⅶ-1-3h)

黔桂山地水源涵养区地处贵州高原向湘西、桂北丘陵过渡的斜坡地带,行政范围涉及贵州、广西的12个县(市、区),流域内土地总面积为2.69万km2,有水土流失面积0.49万km2,水土流失面积占比约为18.22%。该区地貌属中起伏中低山地,间有带状岩溶分布,大多数为轻度变质岩山地,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土壤类型以黄壤和红壤为主,水土流失以轻、中度水蚀为主,主要表现为面蚀。

该区水土流失防治措施主要有:保护现有森林植被,实施陡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大力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对疏幼林、低产林进行抚育、更新,优化林地生态,提高林草郁闭度;对坡耕地进行综合改造,开展坡改梯建设,完善水系配套,在稳定粮食产量的基础上,提倡多种经营,发展枇杷、杨梅等经济林果,形成生态产业;实施人工种草,发展特色畜牧业;加强对农业用地的监督和管理,杜绝陡坡开荒、毁林毁草耕种,维护良好的生态环境;发挥民族旅游产品的资源优势,促进生态旅游发展,拓展收入来源渠道,促进和保护生态环境。

2.8 滇黔桂峰丛洼地蓄水保土区(Ⅶ-1-4xt)

滇黔桂峰丛洼地蓄水保土区地处桂西、滇东南、黔西南接壤区,行政范围涉及广西、贵州、云南3省(自治区)的44个县(市、区),流域内土地总面积12.61万km2,有水土流失面积3.47万km2,水土流失面积占比约为27.52%。该区地貌属喀斯特中小起伏中高山盆地,峰丛洼地、峰林谷地分布,土壤类型主要有红壤、石灰土、赤红壤、黄壤,碳酸盐岩成片分布,岩溶地层以纯碳酸盐岩出露为主。该区石漠化比例达21.4%。

该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主线是抢救水土资源、治理石漠化,重点是加强石漠化治理和坡耕地改造,主要措施是大力开展坡改梯、发展小型蓄水工程、治理落水洞、加强植被建设与保护等。按照石山区、土山区、平坝低洼区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治理。在石山区,结合岩溶表层带发育状况,通过建设截水沟、蓄水池、水窖,解决山区人畜饮水和农业生产用水;在海拔较高的地区,实施陡坡退耕还林还草恢复植被,大力保护天然林,实施封山育林,遏制土地石漠化的发展;在海拔较低的地区,大力实施坡耕地改造工程,并配套相应的水利水保工程,提高水资源的调蓄和利用效率,发展节水灌溉,增强土壤肥力,为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规模生产搭建平台。在土山区,重点是进行坡耕地改造,加强封禁管护,禁止全垦造林:缓坡耕地开展坡耕地综合治理,完善水系配套,改善生产条件,提高粮食产量;陡坡耕地稳步推进退耕还林,以杉、松、竹等为主大力发展水保林;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限制大面积营造速生丰产、抢水抢肥的纯纸浆林。在平坝、低洼地区,理顺水系,疏通地下河,完善排涝渠道,减轻内涝灾害;疏通和拦护落水洞,遏制洼地土壤进入地下;水源条件较好的地方,加强灌溉渠系配套,扩大灌溉面积。

[1] 孙保平,王治国,赵岩,等.中国水土保持区划目的、任务与特点[C]//中国水土保持学会.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水土保持规划设计专业委员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北京,2012:13-17.

(责任编辑 李杨杨)

S157

C

1000-0941(2015)12-0031-04

马永(1973—),男,陕西镇巴县人,高级工程师,学士,长期从事水土保持规划设计工作。

2015-10-11

猜你喜欢
坡耕地山地水土保持
多因素影响下的喀斯特山区坡耕地分布特征
——以贵阳市花溪区为例
山地草甸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坡耕地治理助推西和县万寿菊产业发展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
穿越火线之山地作战
云南省坡耕地现状调查及分析
山地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