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玉,纪 强,张 超,王治国,孟繁斌
(1.水利部 水土保持司,北京 100053; 2.水利部 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北京 100120)
全国水土保持规划重点项目选择原则及任务
张新玉1,纪 强2,张 超2,王治国2,孟繁斌2
(1.水利部 水土保持司,北京 100053; 2.水利部 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北京 100120)
水土保持;规划;重点项目
根据新时期的新要求,结合我国水土保持工作成功经验,《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拟定了重要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地和水蚀风蚀交错区3个重点预防项目,以及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坡耕地综合治理、侵蚀沟综合治理和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示范区建设4个重点治理项目。介绍了重点项目选择原则,阐述了项目基本情况和主要任务,为下阶段规划的贯彻落实提供支撑。
以重点工程为依托,集中连片,规模推进,是当前我国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一条重要经验。目前,在重点治理工程的带动下,我国的水土流失治理步入了以大流域规划为指导,以小流域治理为基础,集中连片、以点带面、规模推进的发展轨道,治理速度也进一步加快。为此,《全国水土保持规划(2015—2030年)》在总体布局和重点防治区划分的基础上,结合已有项目及生态文明建设新要求,拟定了未来15年需要实施的重点项目。
1.1 重点预防项目选择
根据全国水土流失综合防治总体方略、“六带”预防格局、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复核划分情况,充分考虑三级区中以水源涵养、生态维护、水质维护等为主导基础功能的区域,遵循“大预防、小治理”“以重点预防县为主兼顾其他、集中连片和规模预防”的原则,规划拟定重要江河源区、重要水源地和北方水蚀风蚀交错区3个重点预防项目。
在遵循重点预防项目规划总体安排的基础上,重要江河源区水土保持规划范围的选择还遵循了以下原则:①流域面积大于1万km2的重要江河的源头;②对下游水资源和饮水安全具有重要作用的江河源头;③《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2011—2030年)》划定的江河源区。
重要水源地水土保持规划范围的选择还遵循了以下原则:①《关于公布全国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名录的通知》(水资源函〔2011〕109号)公布的湖库型饮用水水源地;②水土流失轻微,具有重要的水源涵养、水质维护、防灾减灾、生态维护等水土保持功能的区域,重要的生态功能区或生态敏感区域;③特大城市、特殊引调水工程取水水源地周边一定范围。
水蚀风蚀交错区水土保持规划范围的选择还遵循了以下原则:①区域内多年平均降水量在250~450 mm之间,水蚀风蚀并存的区域;②其他水蚀、风蚀危害并存,且潜在风蚀严重威胁经济社会发展的区域。
1.2 重点治理项目选择
本着分区治理、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方针,对重点项目所涉及省、县(区)的治理对象和水土流失状况进行综合分析,充分考虑治理的迫切性、集中连片,以及以重点治理县为主兼顾其他的原则,拟定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侵蚀沟综合治理、综合治理示范区建设4个重点项目。
在遵循重点治理项目规划总体安排的基础上,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范围的选择还遵循了以下原则:①国家水土保持相关规划确定的重点县;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复核划分确定的重点治理县,优先考虑老少边穷地区。②国家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复核划分确定的重点预防区中局部水土流失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县。③治理积极性高、治理能力强的县。④根据水土保持区域布局和防治重点,突出各分区防治方向和方略,充分考虑集中连片。
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范围的选择重点是坡耕地面积和比例大、水土流失严重的西北黄土高原和西南紫色土区,以及南方红壤区部分地区;抢救耕地土壤资源迫切的西南岩溶区、东北黑土区和北方土石山区;优先实施人地矛盾突出的贫困边远山区、少数民族地区、缺粮特困地区、退耕还林重点地区、水库移民安置区等。
侵蚀沟综合治理规划范围的选择还遵循了以下原则:①国家及流域水土保持相关规划已重点安排的县,优先考虑革命老区县、国家级贫困县,治理积极性高、治理能力强的县,并考虑集中连片。②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数量≥100条,沟壑密度≥0.2 km/km2,以发展型为主的县;黄土高原区沟道长度(主沟长度)≥500 m,汇水面积<50 km2的侵蚀沟道;北方土石山区和青藏高原区参照相近区域原则选择;南方红壤区优先考虑重要生态功能区的崩岗分布县,崩岗分布密度≥0.2个/km2的县,崩岗面积≥60 m2的县;西南岩溶区参照相近区域原则选择。
综合治理示范区建设项目范围选择以主导功能为土壤保持、蓄水保持、拦沙减沙功能的三级区为主,且综合治理模式科学合理,具有典型代表性;治理基础好,政府和群众积极性高,示范效果好,带动作用强,辐射面积大的区域。重点考虑水土保持生态文明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示范县,以及治理基础较好的其他县。
2.1 重点预防项目
重要江河源头区水土保持项目,共涉及长江、黄河、淮河、嫩江、黑河等32条江河的源头区,涉及县级行政区总人口4 689万人,总土地面积126.76万km2,人口密度37人/km2。一般以风力侵蚀主,北方风沙区和青藏高原区水蚀风蚀并存。水土流失面积41.18万km2,其中:水蚀面积13.07万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31.74%;风蚀面积28.11万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68.26%。江河源区多位于山区和丘陵区,人口相对稀少,水土流失轻微,林草覆盖率高。位于北方风沙区和青藏高原区的江河源头区,多为草原草地,分布有较多的湿地、湖泊、高原高寒和寒旱动植物保护区;沿河谷两侧人口相对集中,突出问题是超载过牧和山地灾害。其他江河源头区大部分是高山峡谷,多为林区,分布有较多的森林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区,地质和人文景观保护区;在河流两岸、盆地周边及低缓地带,人口密度大,坡耕地多,水土流失相对严重。江河源区水土保持的主要任务是:以大面积封育保护为主,辅以综合治理,以治理促保护,以治理保安全,着力创造自然修复条件,实现生态自我修复,以达到提高水源涵养能力、控制水土流失、保障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重要水源地水土保持项目,共涉及丹江口库区、密云水库等87个重要水源地,涉及县级行政区总人口11 657万人,总土地面积54.86万km2,人口密度213人/km2。水土流失面积14.48万km2,其中:水蚀面积14.08万km2,占97.24%;风蚀面积0.40万km2,占2.76%。重要水源地绝大部分为水库型水源地,多位于我国中东部的山丘区,森林覆盖率平均为46%,村镇多沿河、沿路分布,水土流失多发生在村镇及周边垦殖区。丹江口库区、桐柏山大别山的水源地,人口相对密集,土地垦殖率较高,水土流失相对严重。水源地因水土流失引发的面源污染问题较为突出。重要水源地水土保持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和建设以水源涵养林为主的森林植被;加强远山边山封育保护,中低山丘陵实施以林草植被建设为主的小流域综合治理,近库(湖、河)及村镇周边建设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滨库(湖、河)建设植物保护带和生物湿地,控制入河(湖、库)的泥沙及面源污染物,维护水质安全。
水蚀风蚀交错区水土保持项目,实施范围主要由北方农牧交错区和黄泛平原风沙区两部分组成,共涉及县级行政区总人口5 301万人,总土地面积78.32万km2,人口密度68人/km2。水力、风力侵蚀并存,水土流失面积为46.55万km2,其中:水蚀面积9.98万km2,占21.44%;风蚀面积36.57万km2,占78.56%。北方农牧交错区主要指由第二级地势阶梯边缘大兴安岭向南,经过燕山,沿长城到甘肃河西走廊,降水少而不均,暴雨集中,风大沙多,土质疏松,加之垦殖与大规模能源资源开发影响,植被破坏严重,水蚀风蚀交错,是京津和华北地区沙尘暴的物质源地。黄泛平原风沙区主要由黄泛区、黄河故道组成,沙质古河床、沙岗、沙地、泛淤平地和洼地交错分布,河流边岸和低岗地存在水蚀,地表组成物质多为细沙和粉沙土状物,地表覆盖物一旦被破坏极易引起风蚀。水土保持主要任务是:加大生态修复力度,实施封禁治理和管护,保护现有植被和草场,农业区加强农田防护林建设,增强防风固沙功能,治理局部水土流失严重的坡耕地、侵蚀沟道、沙化土地等,达到减少风沙危害、控制水土流失、保障区域农牧业生产的目的。
2.2 重点治理项目
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项目涉及95个三级区、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 355个县(市、区、旗)。涉及县级行政区总人口57 977万人,总土地面积601.61万km2。水土流失面积199.81万km2,其中:水蚀面积92.64万km2,占46.36%;风蚀面积107.17万km2,占53.64%。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主要任务是:以小流域或片区为单元,山水田林路渠村综合规划,以坡耕地治理、水土保持林营造为主,沟坡兼治,生态与经济并重,着力于水土资源优化配置,提高土地生产力,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以治理促退耕,以治理促封育,持续改善生态,保障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坡耕地综合治理项目涉及91个三级区、28个省(自治区)的1 037个县(市、区、旗)。涉及县级行政区总人口52 127万人,总土地面积310.98万km2,人口密度168人/km2。以水力侵蚀为主,水土流失面积为98.1万km2,其中:水蚀面积79.1万km2,占80.63%;风蚀面积19.0万km2,占19.37%。坡耕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第二级地势阶梯的山丘区,以东北黑土区的漫川漫岗区,黄土高原区的高塬和丘陵沟壑区,北方土石山区的燕山及辽西山地和太行山及伏牛山区,西南紫色土区和西南岩溶区的大部分地区,南方红壤区的大别山桐柏山山区和江南山地丘陵等最为集中。坡耕地综合治理的主要任务是:控制水土流失,保护耕地资源,提高土地生产力,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对适宜改造成梯田的坡耕地,按照先缓后陡、由近及远、先易后难、尽可能集中连片的原则,以坡改梯及配套水系工程建设为主,适当考虑黄土高原区已建的窄条梯田改造,东北黑土区不能完全改造成水平梯田的实施垄向区田,南方红壤区结合农业产业开发改造坡耕地。
侵蚀沟综合治理项目涉及县级行政区总人口20 442万人,总土地面积132万km2,人口密度155人/km2。水土流失面积共36.66万km2,其中:水蚀面积33.21万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90.59%;风蚀面积3.45万km2,占水土流失面积的9.41%。侵蚀沟主要分布在东北黑土区和黄土高原区。东北黑土区侵蚀沟多分布于耕地上,发育年轻呈V形,切割较浅,但分割蚕食耕地,严重影响机械化耕作;黄土高原区侵蚀沟沟头多分布在塬坡或梁峁坡边线,沟壑密度大,切割严重,蚕食塬面或梁峁坡,侵蚀沟边岸坍塌、沟底下切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崩岗主要分布在南方红壤区花岗岩、碎屑岩严重风化的地区,沟壁坍塌和沟头前进导致山坡土体大面积崩落,在强降水条件下,极易造成淤埋农田和村庄。侵蚀沟综合治理的主要任务是:遏制侵蚀沟发展,保护土地资源,减少入河泥沙。东北黑土区重点是整治侵蚀沟并建立排水体系,保护耕地,保障粮食生产安全;黄土高原区重点是建设沟头防护和沟道拦沙淤地体系,减少入黄泥沙;南方红壤区重点是防治崩岗及其造成的水土流失,保护农田和村庄安全,开发土地资源,改善生态。
坚持突出重点、项目驱动是我国开展水土保持工作的成功经验。下阶段要抓紧开展全国水土保持规划明确的重要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地和水蚀风蚀交错区3个重点预防项目,以及重点区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侵蚀沟综合治理和综合治理示范区建设4个重点治理项目的前期工作,争取重点项目尽早立项实施。地方要切实以前期工作为抓手,做好重点项目储备论证,及时编制项目实施方案。
(责任编辑 孙占锋)
资阳市“十三五”水土保持工作早谋划
“十三五”期间,资阳市将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继续加大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宣传贯彻力度,全面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更加注重生态自然修复,突出综合治理,依法强化监督管理,充分发挥水土保持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
以《四川省水土保持综合规划》提出的水土流失防治、生态修复任务为基础和指导,完成《资阳市水土保持规划》编制,划定水土流失重点预防区和重点治理区,明确2015—2030年(规划基准年2015年、近期水平年2020年、远期水平年2030年)各分期综合防治体系、目标任务、规模投资和防治措施,全面建立资阳水土保持监测、预防监督管理、信息化建设体系;建立以沱江流域为重点,以江河源头区、城乡重要水源地为依托,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体系。
“十三五”期间, 全市城乡各类建设项目计划完成水土保持总投资18亿元,其中督促生产建设单位、业主投入防治经费13亿元,争取国家、地方投资5亿元。计划综合防治水土流失面积700 km2,完成生态修复面积120 km2。确保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率、审批率达到90%以上,治理区生态恢复率达到95%,土壤侵蚀量减少70%、林草覆盖率提高到40%以上。不断加快阳化河等重点流域的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努力把资阳建设为长江上游沱江中游的生态屏障。
赵 忠(四川省资阳市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
S157
C
1000-0941(2015)12-0007-03
张新玉( 1964—) ,男,河北藁城市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博士,巡视员,长期从事水利、水土保持管理工作。
2015-1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