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协同发展探讨

2015-01-27 10:14刘荣志窦艳芬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5年12期
关键词:绿色食品京津冀协同

刘荣志,姜 岩,窦艳芬

(1农业部人力资源开发中心研究咨询处,北京 100125;2天津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天津 300384)

京津冀地区同属京畿重地,战略地位独特,区域协同发展大势所趋。习近平同志曾指出,实现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路径,是促进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需要,是实现京津冀优势互补、促进环渤海经济区发展、带动北方腹地发展的需要[1]。目前京津冀地区总人口超过1 亿,人流、物流是全国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协同发展潜力巨大,不仅可以满足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人们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而且有利于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1 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基础

1.1 京津冀农业发展概况

目前京津冀三地基于农业资源及区位条件,农业发展呈差异化特征。北京以籽种农业、休闲农业、设施农业、农产品加工业为主导产业,设施装备水平较高,农田有效灌溉率达到90%;国立科研单位、高端创新人才、先进科研装备云集,科研创新能力居全国首位;农作物新品种引育数量约占全国20%,属全国种业发展重要密集区域。天津以农业高新技术产业、设施农业、海洋渔业、农产品物流、农产品加工和休闲农业为主导产业,集资源节约、质量安全、环境友好于一体的现代都市农业加快发展,主要“菜篮子”产品人均占有量和自给率居京津沪之首,蔬菜、牛奶、水产品自给率超过100%。河北以粮食生产和“菜篮子”产品供给为主,粮食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72%,畜牧、蔬菜、果品三大优势产业产值达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70%以上,蔬菜产量位列全国第2 位,小麦、棉花、水果、禽蛋和牛奶产量位列全国第3 位,玉米、肉类、饲料产量分列全国第6 位、第5位、第5 位,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5%,小麦、玉米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11%和8%。

1.2 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

京津冀农业快速发展的同时,绿色食品产业亦得到发展。一是产业布局独具特色。截至2014 年底,“三地”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总数达到439 家,绿色食品产品种类达1 394 个;绿色食品产地环境监测面积21.51 万hm2;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13.57万hm2,基地产量143.9 万t;绿色生产资料获证企业14家,产品达27 个。河北省属区域绿色食品产业聚集区,北京、天津凭借技术、资金、信息、市场等优势逐步显现,北京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供给、认证企业和产品数量居于区域乃至全国领先水平。二是核心企业发展迅速。绿色食品产业获证数量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增速最快(2009—2013 年年均增长391%),核心企业认证种类呈大幅增长趋势。河北核心企业布局总数高于京津两地之和,且获绿色食品认证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数量及其产品种类在全国均排名第一[2]。区域内龙头企业规模优势、创新能力和对产业链带动、统筹、辐射能力有待提高。三是产学研合作潜力巨大。尽管区域内拥有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以及多家省级农科院所和大专院校,在绿色食品专用生产资料研发、新产品开发、综合技术集成等领域具备强大科研实力,区域产学研对接不够流畅,基于优势资源共享的协同发展格局尚待破题。

1.3 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优势

京津冀地区绿色食品产业规模在全国占比并不算高(2014 年区域用标企业总数和产品种类在全国占比分别为5.05%和6.59%,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1.27%和1.42%,产地环境监测面积不足全国的1%[2]),但因其拥有技术、资金、市场、资源、政策等诸多优势而呈现良好的发展前景。一是面临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京津冀协同发展是以相关产业协同发展为基础,基于绿色食品产业生态、健康、安全、优质的产业优势和战略地位,加快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的协同发展,是加快形成该区域产业发展优势的必然选择。二是资金、土地及劳动力资源富集。京津地区财政支农、金融创新、管理创新等政策优势明显,可为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提供充裕资金。河北省幅员辽阔、土地资源丰富,气候类型、自然资源多样性特征明显,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丰富。三是区位特点鲜明。京津冀涵盖两大直辖市、一个农业大省,具备郊区绿色食品区、农村腹地绿色食品区和偏远地区绿色食品区等差异化、特色化突出的供应区,现代化农产品商贸流通体系完善,农业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建设水平全国领先。四是发展基础良好。京津两地农业组织化、规模化、标准化、设施化程度和科技创新水平全国领先,依托京津地区的科研优势在绿色食品产业投入品研发、环境监测和产品监测技术创新、商业流通模式创新等方面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3]。

1.4 京津冀绿色绿品产业发展困境

目前产业链衔接不畅,尚未实现集关键技术研发、基地建设、生产加工、营销服务于一体化的经营,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能力强、品牌影响力大的知名企业或企业集团不足,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京津两地的技术、资金、信息等优势和河北的资源优势尚未实现有效对接,产业分工、协作、集群效应尚待形成,亟待通过推进产业协同发展提升区域竞争力。京津冀三地人才及技术优势没有得到发挥,产业发展中新业态、新理念应用不足,“互联网+”发展模式尚未有效建立等,需要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协同发展,使其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引擎。

2 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协同发展的工作思路与主要目标

2.1 工作思路

绿色食品产业链涵盖生产资料供给、生产和加工技术研发、产地环境的维护和监测、优质原料基地建设、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营主体产品生产和认证,新型商业流通体系的构建及流通模式创新,以及标准制定、质量认证、监督管理和综合服务等管理创新和技术监测的跟进[4]。

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协同发展应基于绿色食品产业链的发展内涵,充分发挥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政策优势、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在三地目前的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基础上,采取“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分类实施、高点推进”的总体思路。“统一规划”,就是制定区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合理布局”,就是明确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各自在产业协同发展中的重点;“分类实施”,就是依据重点纳入各地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并明确省级、地级责任;“高点推进”,就是按照国际化大都市绿色食品供给的数量及其质量标准推进产业发展,更好体现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协同发展的优势。

2.2 主要目标

推进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协同发展,整合京津冀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土地、市场等资源优势,打造优质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和产业集群,提高区域绿色产品的研发水平、增强绿色食品供给能力,延长绿色食品产业链,创新商业流通模式。力争“十三五”末,京津冀地区绿色食品产业的研发能力位于全国前列,产品供给能力较“十二五”大幅增加,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总数增加到800 家,产品数量突破2 000 个;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增加到30 个,基地面积和产量均增加1 倍;产地环境监测面积上升到40 万hm2;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化企业或企业集群。

3 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协同发展的重点任务

3.1 编制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协同发展规划

结合区“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以及国家《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纲要》,借助三地资源禀赋和条件优势,对绿色食品产业科技创新分工、绿色食品产业、产业园区进行优化布局,科学编制绿色食品产业协同发展整体规划。在科技分工上,发挥国立研究机构的基础研究实力雄厚和产业重大问题咨询的优势、省级及地级科研机构应用技术研究和技术推广应用“接地气”的优势、龙头企业市场需求技术“敏感”的优势对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合理分工。在绿色食品产业上,重点打造环首都绿色食品产业带,河北应借助京津优势科技、雄厚资金资源提高基地的专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程度,发展品种丰富、层次多样的绿色食品产业;北京应借助创建现代农业科技城的优势,提升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科技内涵和发展水平,打造更多高端绿色食品科技、产业示范基地;天津应扩大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面积与产量,培育更多获绿色食品认证的农民合作组织,延长绿色食品产业链,提高绿色食品产业的发展水平和规模。在产业园区上,北京应突出高端引领的功能,向津冀输出更多先进科技成果;天津应增强对北京创新资源的承载能力,布局和利用好重大创新资源,培育更多的领军企业;河北应提高自主创新水平,有效吸引京津科技成果就近尽快转化,发展相关企业集群化,辐射带动周边发展。

3.2 组建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

基于管理制度协同、技术协同、产品协同、市场协同等多类协同,推进建立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协同创新共同体,由农业部主管,其他相关部委及京津冀三地政府协管,跨部门、跨行业、跨学科的科技社团——中国农学会牵头组建,依托京津冀相关科研院所、高等院校、龙头企业、生产基地、行业协会、商贸物流公司等主体整体推进,发挥各类协同创新主体作用,使之成为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的示范样板,推进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重要举措。

3.3 推进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协同发展机制创新

一是推进建立协同发展协调机制。由政府主管,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科技社团及行业协会参与,对协调发展中涉及的政策制定、市场行情、科技问题等定期会商,共同分析与研究,及时做出反应。二是推进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资金投入机制。基于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带来的可观生态价值为基础,以政府投入为引领、相关主体共同出资,建立京津冀绿色食品与生态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基金,满足产业发展需求、企业需求和市场需求,实现双赢或多赢。三是建立产学研协作机制。鼓励区域内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攻关,实现优势互补与叠加、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服务的创新,把科研院所的高端研发成果辐射扩散到企业、基地。借助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平台、京津冀三地科协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逐渐完善绿色食品产业数据库、科技成果交易与转化专家库、评价体系和服务规范等,推动三地农业科技成果信息的互联互通。

3.4 壮大绿色食品产业化企业或企业集群

坚持市场配置原则,分类别推进建立一批综合性、专业化、特色性绿色食品产业化企业,逐步形成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群。一是巩固既有龙头企业,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产业科技含量、管理水平,扩大企业产品的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二是培育若干特色企业,适应农业发展新常态需要,借助新技术、新业态和绿色、生态、安全、高效的理念,建立一批“互联网+”特色绿色食品企业,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满足区域多样化需求。三是打造区域绿色食品产业化企业集群,以首农集团等区域有影响力的企业为基础,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升企业科技水平、特色产品品质和市场占有率,打造形成竞争力强、社会责任意识浓的企业集团。

4 京津冀绿色食品产业协同发展的若干建议

4.1 京津冀三地政府联动

京津冀三地政府基于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出台政策措施,破解体制机制性障碍,形成有利于区域内人才、技术和资金等创新要素流动的政策环境。在科技资源配置、重大科技项目布局上,转变单纯对企业、产业的扶持为扶持三地企业和科研单位;在人才开发管理上,逐步建立三地人才资源、信息的共享机制,引导三地科研人员的学术交流合作,提升区域吸纳人才的综合实力。三地政府要加强管理、服务的协同创新,联手通报动植物疫情信息,实现区域间绿色联防联控;消除流通的技术与行政壁垒,实现检测机构检验结果互认,开展质量安全联合执法检查[5]。

4.2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引导和建设一批京津冀区域绿色食品成果转化中心、技术交易中心、知识产权法院,探索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在区域间合理转化,促进区域间绿色食品关键技术、共性技术的协同创新和产学研的高度融合,保障技术、资金、人才、成果等创新要素在区域内合理聚集和流动。贯彻落实中央《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采取更加灵活的措施保障相关主体权益,激发科研机构、农业企业、科研人员参与绿色食品科学研究、成果转化的主动性、积极性。

4.3 建立企业研发联合体

加快建立三地绿色食品企业研发联合体,共同建设企业工程中心、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特色产业基地,完善公共技术平台、重大创新基础设施的建设,在有条件的企业建立院士专家农业企业工作站,促进科技要素、人力资本向企业聚集,对产业升级及科技创新的形成有力支撑。

[1]证券时报网.习近平:实现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打造新首都经 济 圈 .http://kuaixun.stcn.com/2014/0227/11205733.shtml.

[2]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统计年报(2010—2014).http://www.greenfood.moa.gov.cn.

[3]王德章,李翠霞,杜会永.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竞争优势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1,1:39-44.

[4]宋国宇,尚旭东,李立辉.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现状、制约因素与发展趋势分析[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15-24.

[5]李志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创新研究[J].农产品质量与安全,2014,1:21-23.

猜你喜欢
绿色食品京津冀协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什么是绿色食品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我国撤销392个绿色食品产品标志使用权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