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庆红
郑州市骨科医院,河南郑州 450052
选取2012年7月—2013年7月该院一科室内的20名护士为研究对象进行层级管理,平均年龄(34.8±9.4)岁,且均为女性,其中本科12名,大专8名。职称:主管护师3名,护师6名,护士11名。
1.2.1 设置层级 依据研究对象的学历、思维能力、工作经验以及专业护理水平等分类标准从医护人员自身工作能力出发进行层级综合评定,主要分为四个层级:护士长—责任组长—责任护士—初级护理人员,进一步明确各层级工作人员护理职责,工作待遇,合理进行工作分配,充分发挥分层管理的优势,激发护理人员工作积极主动性,要求护理人员一丝不苟地履行其相关职责,针对有关病患提出的合理要求在现有条件的基础上尽可能满足,对患者进行人性化,全面化的护理工作,且护理过程中要保证具体工作的规范进行,力求在护理治疗提升的同时能够使护理任务的全面、圆满地完成。
1.2.2 各层级具体分工 根据层级区别由护士长对各层级护理人员进行任务分配,责任分工,护士长负责整体护理管理工作,进行各方面护理工作的协调与监督。责任组长等相关人员主要帮助引导协助高、初级护理人对复杂病例进行处理,组织常规病房巡查和护理会诊等有关事项,进行护理方案的制定,实施操作难度相对较大的护理工作,对下级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进行指导,纠正。责任护士主要是对病患进行入院至出院这段时间每一阶段的身体护理状况进行全方位的评价,对患者出现的不良护理情况和心理特点进行分析,制定个体化、全面化的护理措施,注意进一步完善基础的护理工作,做好患者心理健康引导,并为初级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行定期检查、指导等工作。初级护理人员主要是在护士长及高层级护理人员的指导下对患者进行有关护理,与此同时可以进行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护理工作,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及基础护理,保持患者病房的整洁度,辅助患者进行各项身体检查和外勤工作任务等,对患者进行全方面的护理工作。
1.2.3 各层级相关培训与考察 层级管理体系建立后,护士长根据各层级护理人员的能力要求以及分层设置进行具体培训和考察[5]。并依培训计划采取多种方式,如开展专题讲座,护士长现场亲身演示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方式以及护理人员业余实际自身学习等,培训完成后对护理人员专业理论知识掌握程度、护理报告撰写能力、护理工作操作技能及绩效考核进行评价,根据实情进行记录,并将考核最终结果及时录入相关护理人员档案。
1.2.4 明确各层级护理人员的工作权限与待遇 依据工作岗位相关性质、操作技术难易程度、以及风险程度对护理人员进行工作分配。有关责任护士具有专业护理知识,较为充足的临床护理经验,能够娴熟掌握护理技能,能够对查房、会诊等护理过程进行专业化工作技能指导;依据“责权统一”原则,根据护理人员的护理质量、患者对其工作满意度、工作难度,将护士的层级,职位晋升,工作质量以及奖金额度结合,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嘉奖。
1.2.5 开展护士轮流值班工作模式 根据患者的生活作息,脾气秉性以及护理人员其自身护理优势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安排相关护士的值班时间,在工作高峰阶段、工作薄弱阶段以及夜间护理时期增加各层级值班人数,并确保护理技术均衡性,保证各时段护理质量。
研究分析采取分层护理前后相关护理质量:基础护理、整体护理、病房管理、护理文件、健康教育以及实施管理前后患者对护理工作与护理人员对自身工作的满意程度。
本研究所得数据均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分层护理后护理质量各项相关指标的评分情况均优于分层护理前,且P<0.05,详情见表1。
采取分层管理前后通过调查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与护理人员对自身工作的满意度情况,结果表明对护理人员实行分层管理后患者的满意度提升显著,护士的工作积极性明显提高,对自身工作认可度也有显著改善,详情见表2。
护理人员层级管理不同于常规护理管理,一改以往护理人员长期单一的护理工作,是以护理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临床护理经验,工作任务完成能力,学历水平等多方面标准为评定指标,对护理资源进行合理分配[6-7]。相关研究表明,护理人员在进行专科培训时对培训内容的需求与相关护理人员的工作经验及学历背景等方面的差异有关,通过分层护理管理能够充分发挥每位护士的护理专长,调动工作积极性,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进行传统的护理模式护理的病人缺乏连续性,整体性护理工作不到位。通过合理地对护士的值班时间进行调节能够有效避免护理人员由于工作负荷较大,产生的严重工作疲劳现象,最终导致护理质量不理想等负面护理情况的产生。在实施具体的管理措施实施前一并对护理人员进行分层管理相关概念、作用的普及教育[8],使其认识到分层管理的必要性,帮助护理人员尽早适应有关管理措施,服从管理安排,在护理过程中进一步对自身的专业技能进行查缺补漏,提升专业护理素质,并将具体护理工作分配到个人,保证各项护理措施尽可能服务于患者,根据每位患者的病情特点及有关需求为患者提供全面化,个体化的护理,并及时关注患者病情的变化情况,提高预见性护理,优化护理质量,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护理人员实施分层级管理后护理人员的整体护理质量明显高于未经层级管理前,弹性的排班模式能够达到无缝隙、连续性、系统性的护理效果,极大程度满足患者护理需求,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具有突破性提升,护患关系更加融洽,患者对临床治疗工作的配合度有所提升,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
综上,采取护理人员分层级式的管理能够提高护理质量,优化护理结局,弥补传统护理模式的护理弊端,能够有效避免不必要护患纠纷的产生,临床护理应用价值大,值得大力推广和使用。
[1]谢伟.护理责任组长在护理层级管理中的作用[J].中外医学研究,2013,11(28):103-104.
[2]赵慧敏,吕彩霞.层级管理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13,34(32):6799-6801.
[3]KHANMA,COM BSCS,BRUNTE M,etal.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scanning in the evaluation of hepatoc ellular carcinoma[J].Ann Nucl Med,2009,14(2):121-126.
[4]何玉华.护理层级管理在门急诊护理的应用及效果评价[J].河北医学,2011,17(18):1096-1098.
[5]黄盈盈.层级管理在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应用[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22(2):303-304.
[6]吴鸿珠.基层医院护士层级管理模式的实施与效果[J].医院管理论坛,2011,28(2):37-39.
[7]张艳平,高巧云.护士分层级管理在护理管理中的探讨[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8(7):237-238.
[8]朱丽玲.分层级管理模式在护理人员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管理杂志,2012,12(20):1244-1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