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书法艺术概说

2015-01-27 11:12湖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435000
大众文艺 2015年5期
关键词:行书楷书草书

郑 卫 (湖北师范学院美术学院 435000)

黄晶晶 (湖北黄石十四中学 435000)

王羲之,字逸少,他是王旷的儿子,由于他在书法创作上的卓越成就,他的书法在当时与后世均被视为至宝,他也因此而被尊为“书圣”。关于王羲之的生平的探讨,笔者后面附《王羲之年表》已详细记载了王羲之一生的活动经历,因此在此不作赘述,研究王羲之的光辉灿烂的书艺,首先应当关注他学习书法的历程。王羲之生活在东晋前半期,在他之前文人士大夫书风已经很盛。王羲之书法的师承源头,一是源于东汉末年张芝一路的草书,由卫、索等家族传至东晋,成为王羲之学习的对象;二是源于东汉末年曹魏时钟繇的楷书和行书,由卫氏家族中卫夫人传递之王羲之;三是王羲之出身于仕宦大族,同时也是一个书法世家,他的父辈尤以叔父王廙的书法对他影响很大。此外,他的岳父郗氏一门也善书法,在王羲之的书法形成过程中都有重要的影响。王羲之对自己和书法学习的过程有这样一段叙述:“予少学卫夫人,将谓大能。及渡江北游名山,见李斯、曹喜等书,又之许下,见钟繇、梁鹄书,又之洛下,见蔡邕《石经》三体书,又于从兄洽处,见张昶《华岳碑》,始知学卫夫人书,徒费年日耳。羲之遂改本师,仍于众碑学习焉。”由此而知王羲之能够在书法上达到极高的境界是不拘一体而广泛吸收各家精华而相互融会贯通的结果,从中我所可以清楚得看到王羲之的书法师承的线脉,即:少学卫夫人,得正书的技法。十余岁至二十岁,改师叔父王廙,得众体之技法。二十岁后,师诸家,正书、行书宗尚钟繇,草书效法张芝。正是在这样的不拘某一家某一体而广泛学习的基础上,王羲之将汉末以来作为书法艺术各体中最具难度的三种书体,楷书、行书、草书的艺术水平作了一次整体性的提开,为楷书、行书和今草的成熟做出了贡献。

王羲之生前书法已经名满天下,他写给朋友的信,抄写的文章,草拟的文稿等,凡是他的笔迹,朝野珍爱,收藏成风。王羲之一生写了多少作品,从来也没有确切的数字。梁武帝时,搜访天下书法,内府秘藏的王羲之书迹,共有七千纸之多。唐代张彦远的《法书要录》中计有王羲之书作465种,这是流传至唐代时他所见到的数目,唐以前更多。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王羲之的书迹不断的毁佚,数量越来越少,时至今日,我们所看到的,不过是唐代以后的人们所摹刻临仿王羲之的作品,他的真迹早已是渺不可睹了,因此我们只能根据流传于世的摹本和刻贴来探讨王羲之的书艺。

唐人编撰的《晋书》记载,王羲之擅长的书体是楷书。王羲之的楷书,就其师承是源于钟繇系统的,楷书发展至钟繇时,已有新意,但仍具隶书余韵,古意拙趣尚多。王羲之在卫夫人和王廙的基础上,对钟繇楷书进行了变革,将其结体易扁为方,横画改平势为斜势,笔画形态呈俯势的收束状,即所谓斜画紧结,易钟书之翻为敛,用笔大大简化,采用“一拓直下”的笔法,用笔更加明快;比之于钟书,王羲之的楷书端庄精致,将楷书的笔法笔意、结构推入到形巧而势纵的新境界。

王羲之楷书已无手迹,能见的只是刻本、摹本和唐以后的临本。现在所见羲之楷书墨迹,有硬黄纸本《黄庭经》、绢本《东方朔画像》两种,分藏海峡两岸的故宫博物院,为唐人临本。自唐以来,流传最广的王羲之楷书作品,是《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像赞》三篇,它们是王羲之楷书的名作,也是我们解读王羲之风格成形质特征的重要依据。

《乐毅论》,此贴写于乐晋永和四年(348),据说此贴系羲之专为其子献之写的范本,故此贴末尾刻有“永和四年书会官奴(官奴是王献之的字)”字样。陈、隋时,羲之七世孙智永最推崇《乐毅论》,他在《题右军〈乐毅论〉后》云:“《乐毅论》者,正书第一。梁世横出天下珍之。自萧、阮之流,莫不临学,……陶隐居云:《大雅吟》《乐毅论》《太师箴》等,笔力鲜媚,纸墨精新。斯言得之矣。”唐太宗酷爱书法,尤其喜爱王羲之的字,所藏王氏书法墨迹颇多,唯独《乐毅论》为刻贴。唐太宗搜得《乐毅论》原刻石,临终以此随葬。王氏此帖属有意作书,“笔势精妙,备尽楷则”。结字更加紧凑,变化更生动。脱去钟楷古隶遗韵,颇能见其艺术造诣。

关于《黄庭经》,历来有一段传说:山阴一道士欲得羲之墨宝,因知其爱鹅成癖,故备肥以我写换之,原文为《道德经》后传之再三,变为《黄庭经》。有唐朝诗人李白诗为证:“镜湖流水漾清波,楚客狂士逸兴多,山阴道士若相见,应写黄庭换白鹅。”因此,《黄庭经》又称《换鹅帖》,为后世的摹刻本。此帖稳重端方,质妍秀美。丰腴含蕴,古意盎然,字形大小不一,时有脱落添加之处,但自然协调,无半点做作气。关于王羲之的楷书艺术创作上的才情,唐代李嗣真在《书品后》中说:“右军正体如阴阳四时,寒暑调畅,岩廊宏敞,簪裾肃穆。其声鸣也,则铿锵金石;其芬郁也,则氤氲兰麝,其难征也,则漂缈而已仙;其可觌也,则昭彰而在目,可谓书之圣也。”此语可谓善赏。

南朝以来,传世的王羲之书迹,以草书数量最多,今天所见的王羲之草书帖,仍占总量的大多数。王羲之的草书是书法史上草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西晋时期的草书仍有章草遗韵,笔势方中寓圆,结体呈方形。羲之草书师承张芝,自称“可与张雁行”。他早期的草书作品如《豹奴帖》等是用标准的章草体书写,字形偏扁,笔势曲折而显得圆柔,得张芝草书之神髓。他曾以章草体给庾亮写信,其书为庾翼所观,回之曰:“吾昔有伯英章草书十纸,过江之失,常痛妙迹永绝。忽见足下答家兄书,焕若神明,顿还旧观。”(见《王羲之年表》)。如果羲之仅仅继承章草而没有变革,那么他的草书算不得“极品”。可贵而令人叹为观止是他分明新的今草书体。源于钟张,吸其精华为我所用,然后剔除钟张书法结构的隶意而变为“紧 ”,字体大小不一,高低不等,字态剞测,富不顾盼的情调;用笔更加简捷,笔势随用笔速度需纵横扩展,飞快的笔势勾连于字与字之间,因此打破了传统草书的“单字结构”而变为一种“字群结构”,把草书的连绵的情势推到一个巅峰。

王羲之的草书作品,今能见到的有《初目帖》《行穰帖》《远宦帖》《十七帖》《孔侍巾帖》等,其中《初目帖》用笔老辣劲健,随意所如,笔断意连,欹正相生,结字大小错落,字字独立,不相映接,牵丝连贯,俯仰相应,颇有玩味。《十七帖》是王羲之传世的最为著名,最具代表性的刻帖之一。因此帖卷首有“十七曰云”数字而得名,此帖内容多为尺牍书札,法度森严,结体开合自由,字势雄逸,笔画流畅,因王羲之今草书体的“字群结构”凸现笔势效逸生奇,飞动流快,获得后人很高的评价。袁昂《书评》云:“右早书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爽爽有一种风气。”梁武帝萧衍云:“羲之书字势雄逸,如龙跳天门,虎卧凤阙。故历代宝之,永以为训。”《孔侍巾帖》又名《七月十九日帖》为唐摹本,此帖书风平和端严,结体基本以平正为立。用笔内厌而收敛,笔笼实在无一率意之处,笔的提案幅度较大,忽粗忽细,疏密相间,如“日、且、至”等字,密不透风,已成墨团,而“复伺”却稀疏爽朗,成解明对比,其结体天成,章法自然,草草似不经意而又笔笔合手法度,所谓无法而无不合法,乃为至法。

王羲之书法中,对后世高人流派书法影响最大的是其行书。六朝名士多崇尚清谈,游于山水,率忘潇洒,因此行书特别适应了文人士大夫的这种自然天性的抒发,而成东晋最流行的书体。王羲之青年时期随从叙文王学习行书,他早期的作品仅有一件《姨母帖》传匹,此帖笔画相重,笔势不连贯,虽为行书结构,但字不相连,且运笔迟缓,具有浓郁的隶意,洋溢出古拙的气息。这可以看出王羲之是继承和吸取了前辈书字的精华。王羲之行书的成熟作品,是那些汰除了隶书笔意,具备遒美欹侧品格的书迹,著名的佳作有《兰亭序》(353年)《表乱帖》、《快雪时睛帖》《长风帖》等。这些行书在用笔上,仅《姨母帖》中以中锋为主的笔法,从草书新与新体楷书中加以借鉴,把今草的草法,草势引入行书的书写之中,在行书中杀糅今草,使得行书也具有气势贯通的“字群结构”,为后来王献之创制流便简易的行草体势奠定了基础;在结字上,能“欹斜反正”,长短、大小、俯仰、开合方圆等变化在其行书中得到充分的发挥。其中,对后世影响最大的是百手来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兰亭序》别名很多,如称《临河序》《兰序记》《兰亭集序》《修禊序》《曲水序》《禊帖》等,全文三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字字精妙,运笔跌宕起伏,有茂有露,中侧互用,混融无迹、变化莫测。唐太宗特别喜爱王羲之的书法,对他的佳作当然是不肯放过,千方百计赚得《兰亭序》,作为陪葬的宝物。包世臣说:“《兰序》神理,在似欹反正,若断还连”。唐代孙过庭在《书谱》中评“右军之书,末年多妙,当像思虑通审志气和平,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运”。今人刘涛在《中国书法史》(六朝卷)中有一段比较精彩的论述:“《兰亭序》的气姿变化多端,笔力的劲健涵蕴于内,而不外耀争折之险。由笔姿察其笔法,正锋与侧笔相 相发,较换灵动。呈妍用侧笔,圆润生;取劲用正锋,力度是运笔的速度,流畅而匀和,不激励也不迟涩,笔势自然含蓄。作者从容地把笔运毫,结构字的形态,欹侧而能整体,妩媚却又天然。既周位凿,不露痕迹。”《兰亭序》充分体现了王羲之潇洒俊爽、飘逸遒美的书风,就像敦煌壁画上一幅幅优美多姿的舞姿,给人一种微妙的、流动的美感,其秀丽清逸,风流极致,恰如行云流水,春云浮空一般。

总的说来,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并不是戛然独造,横空出世,无论是草书、行书、楷书都是他继承前人的成果,并以他自信的天赋创造出来的艺术魂宝。经过他的总结与创造,盛行于汉魏士大夫间的草、行、楷书体都幅然一变,无论是结构姿态还是笔法体势,却是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妍媚和新奇。王羲之是书法艺术求美致新的集大成者,他的新体书法是一个博大的风格体系,“有严肃,也有飘逸;有对比,也有和谐;有情感,也有理智;有法则,也有自由”,后世书家,无论是“古典的,浪漫的,惟美的,伦理的”,“都把他当作伟大的典范,每个书家都可以在其中汲取他们需要的东西”。

王羲之后的百年间,成为影响南朝书法主要之一,并逐渐浸染北方。他的楷书一脉在唐代得到前所未有的推广,初唐书家欧、虞、褚、薛均源王羲之真书,后立颜真卿在王羲之真书基础上又加上北朝碑体的刚烈之质,一变其“妍媚”风格而为“雄浑、博大、伟岸”之风,成为继王羲之后的书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行为一派,王羲之原来行书蕴含着“公正”和“欹侧”的两个方向,以后成为帖学两大派系的来源地,其后书家如智永、虞世南、褚遂良、赵孟頫等继承其平和一路;而献之、李世氏、米芾、董其昌等则发展其欹侧跌宕一脉;他的草书,自王献之向中唐的张旭、怀素,其飘逸的书风一路推进,到中唐卷起狂草之波澜。

猜你喜欢
行书楷书草书
行书纳兰性德《长相思》(35cm×35cm)
行书方拱乾《混同江怀古》(33cm×21cm)
楷书的教与学
《兰亭序》对初唐楷书风格构造的影响
脚踏实地
陋室铭(行书)
康里巎巎草书谪龙说卷
杜甫《寄韩谏议》(楷书)
德云禅寺(楷书112cm×36cm)
自作诗(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