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梦梦 (湖北美术学院 430000)
每一个涉及或者不涉及艺术行业的个人想必对艺术多少都有一些自己的见解,因为艺术已经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细节。艺术评论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贯穿我们的生活始终。从古希腊开始,就有许多哲学家对艺术做出判断。我们不得不考虑艺术到底赋予我们什么样的价值,值得我们不断的追随并为之探索。
有些人会说是因为艺术高超的模仿能力。也有艺术源于模仿一说。人们天生就具有模仿的本能,所有艺术的前身都是由模仿开始的。也是源于古希腊哲学家的见解。认为无论任何形式的艺术都是“模仿”。其中德莫克利特认为:“在许多重要的事情上,我们是模仿禽兽作为学习对象。看到蜘蛛我们学会了织布和缝纫。燕子教会我们怎么造房子,鸟儿教会我们怎么唱歌。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家Herakleitos最早提出了“艺术模仿自然,显然是如此:绘画将红色,白色,蓝色,黄色,灰色等各种颜色进行混合,通过光线从而描绘出接近实物的形象。音乐将长音,短音,高音,低音进行搭配配合。从而形成一个和谐的曲调。书写混合横,竖,撇,捺,起承转合从而形成整个这种艺术”的论点。当然我们推崇模仿也因为我们认为艺术创作是需要客观实物作为依据的。所以艺术高超的模仿能力是艺术价值所在么?我们不得不说我们惊叹在安格尔画里出现的栩栩如生的妙龄少女和景物,也可以解释为什么蒙娜丽莎的微笑对现实状态的如实描摹的程度是它被看作为是永恒经典的依据。甚至在雷诺阿莫奈印象画派中对真实光影的如实再现。都是让我们喜欢它们的证据。所以准确的表达有可能是艺术价值的依据。但是随后出现的各种画派比如表现主义,野兽派,立体主义。越来越脱离对现实模仿的程度,逐步脱离并抽离现实物体。比如说表现主义,画面呈现的样式不再是对现实的模仿,而是将现实看到的物相通过变形抽离精简的形式感出现在画面中的。我们在将之与实物进行对比的时候甚至很难再找到实物展现出来的表象,并成为一种艺术形式不断的发展和被人们所接受。而原来单纯的模仿手段也已经渐渐被艺术家所摒弃甚至是批判。从这一点分析,对现实的模仿以渐渐被替代。并不能作为我们考量艺术价值的依据。
有人说是源于它的形式美。贝尔最著名的美学命题是认为美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他认为在不同的艺术作品中,线条、色彩等以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感情,这种线、色的关系和组合,这些审美的感人的形式,就是“有意味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是一切视觉艺术的共同性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形式主义。就是在艺术和哲学上注重形式感而忽视内容的作用。以绘画为例,这里有一种形式主义的论点:艺术的形式特征是艺术的真正价值。对形式的把握——比如画面的角度,位置,所用形式的线条,颜色彼此相结合,形成令人满意或者惊艳的绘画形式与格调。比如毕加索的著名油画《格尔尼亚》将具象和立体的手法相结合。运用几何造型的表现手段,将战争的混乱及惨无人道的罪行表现的淋漓尽致。这种几何造型方式使观赏者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而作者的生平,所处的社会环境,历史背景都不作为考虑的对象。也就是说除了绘画本身,一些比如“高兴,悲伤,兴奋,痛苦的情绪只是观看者自己幻想出来并影射进去的。同理不仅仅在绘画的领域,音乐,戏曲,诗歌,都截取他们自己形式特征找到合适的方式相结合给予观赏者进行鉴赏。
但我们也非常清楚,形式主义也面临着许多的质疑。以绘画中的抽象绘画为例。(具体绘画中总会涉及到人物或者某物体的指引,不利于我们提炼纯粹的形式)抽象绘画的形式真的可以跟其他方面分开么?抽象绘画的作者在创作时一定是围绕着某个主题,但观看者却并不是一定钟情于这个主题,而是会引发其他的观念和感触。这里涉及到一个情绪的问题。但如果说抽象绘画表达了某种情绪,那是错误的,因为情绪需要某件事或者行为作为缘由。但是抽象绘画既不表达某件事也不表达某种行为,所以说抽象绘画不可能表达某种情绪。但是又为什么会引发观者不同的感触呢。除了形式,还有别的影响因素么。这个又会提到“心绪”一词,心绪和情绪却不一样。我们持有的心绪是惯有的,不需要任何事件作为缘由而存在的。如果心绪可以通过抽象绘画加以表达的话,就说明形式主义是站不稳脚跟的。的确,我们欣赏抽象绘画,不同于我们一般的观看,而是富有想象力的观看。抽象绘画里点线面的穿插,颜色的配合使用,使我们处在一个思维运动的空间中。感官互动画面的形式感,形成新的主题,产生新的感受。我们在创作一幅绘画的时候都会偏向一种情绪状态。形成一种创作主题。我们会围绕着这一主题对绘画进行一定成分上的处理。而观看者却希望它能关注于某件事情,形成具有一个不同于它的主题。所以说单纯的形式主义是站不稳脚跟的。
我们或许会说,艺术给我们带来的快乐体验是艺术的价值。我们喜欢一个艺术作品,一定是艺术作品反馈给我们愉悦的体验,所以说快乐的体验是艺术的价值。但是我们反问,在我们娱乐的很多方面都可以带给我们快乐的体验。比如一次放松的旅游,和朋友聚会,或得到肯定之类。这些都能给我们带来快乐,甚至有些比艺术给我带来的快乐还有更加多,为什么不能把这些价值和艺术价值相提并论呢?为什么这些提供快乐的来源并不如艺术的价值呢?从这一点就开始说不通了。所以并不能把快乐作为艺术价值的唯一标准。再者,如果以快乐作为标准,那也许我们便没有了标准。快乐来自于每个人的体验,我们每个人的体验都是不一样的,比如在欣赏某一幅画作的时候不同的人就有不同的感受,并且在人生活中的不同阶段也会有不同的体验标准。以个人经验举个例子,在我最初接触到大师的作品的时候我是比较喜欢印象派比如莫奈,雷诺阿的作品,喜欢那种对光影效果和空气表现的颜色把握,营造一种朦胧幻象的空间。但当我渐渐长大,我变疯狂的喜欢上之前并不感冒的梵高的作品,大胆疯狂的线条构图和强烈刺激的色彩,梵高的画作不再是对事物表面的描摹,而是描绘了从事物中抽离出的事物的本质。那么直接与强烈。所以由于每个人的生长环境,知识构成都不一样,会对艺术的判断有着完全不同的解释和喜好。有些人喜欢,有些人完全不感兴趣。或者说有些人完全不具备欣赏的能力,这样看的话,如果艺术能使人愉悦这个论点成立的话,这就完全依赖个人的喜好而失去了标准。快乐作为价值标准不能解释任何东西,不具有可信度。也没有说服力。
有些人会说是艺术作品中作者投入的真实。是作者或者艺术家如实的反应了自己的情感。反应了他自己。我们常常会说我们在体验艺术作品的时候看到了自己生活中的某种状态是真实的缩影并给予我们反馈。比如我自己非常喜欢的一部文学作品——路遥的《平凡是世界》一部反应城乡生活的长篇现实主义小说。描述了中国70年代到80年代各阶层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痛苦与理想,爱情与现实,以孙少安和孙少平农村两兄弟的生活情感作为线索,堪称文学巨作。用最朴实的语言激励着无数的青年。这篇文学作品中传达了基本上都是来自生活当中真实的故事。我们可以把这看做是艺术家情感真诚的反应,但是就真实而言,虚构和想象也是文学作品中常出现的一种形式,所有场景故事都是虚构出来的,现实生活中并没有相似的案例,比如说我们中国的著名长篇浪漫主义神魔小说——《西游记》。作为一个80后,这部小说是伴随我成长的。描写了贞观年间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四人经历九九八十一难西行取经的故事。其中除了唐僧真有其人之外,绝大部分的角色是虚构出来的,人物角色各具特征,孙悟空神通广大,武艺超群,猪八戒胆小好色,性格憨厚,沙僧为人正直忠厚。途径许多劫难,路遇妖怪诱惑,最总化险为夷取得真经的故事。故事结构紧凑,引人入胜。生动富有影响力。无论是文学,影视还是绘画像这样虚构出来的例子非常之多。并且很多同样被堪称为经典之作。我们能说这样的作品就不具有价值么?我想是不能的。西游记这部小说同样影响了无数的青少年。小说里面的妖怪和历经的艰难虽然不是现实生活中真实可见,但却可以处处映射反应现实生活中的原型。在绘画领域也有极多相似的例子,很多画面是找不到完完全全真实的出处的,这里面也存在一个作者观看和解读的问题,我们同样是看到的同一个景物,但却通过不同人物的解读而产生新的景象。新的诠释,发挥最大的想象力用自己善于的方式或许是写实或许是虚构的来创作画面。更能创作出不朽的作品。经过上述分析对比。这样显然将虚构作为不真实而不赋予价值也是站不稳脚跟的。也就是说艺术作品的真实与否也不是艺术价值的所在。
通过以上对艺术价值的讨论,我们对艺术价值的判断涉及到许多的问题,虽然我们一再提出反对的意见。但是每一条论证在我们提出疑虑时反而更能显示出它的重要性。比如说话的人在说话时所投入的感情,欣赏者在欣赏时的心境,正如主观主义认为好的艺术存在于观赏者的眼中。艺术提供给我们愉悦,它有模仿自然的能力,它的形式的美感,它传递情感并且让我们在其中得到体验和感触等等,这些缺乏那一条都是不成立的。主观主义免除了我们企图对艺术判断进行辩护的义务,因为我们从不需要对艺术判断的正确与否做出代价承担责任。和伦理道德判断不一样,艺术是一种消遣形式,它为我们的生活提供娱乐,给予方向。人在生活和工作过程中,总会遇到一些问题,产生心理压抑,我们能够在不同的艺术中找到共鸣,以实现人的心理平衡。缓解在现实生活中经历的痛苦和不堪,找到解决办法。让我们更了解自己,理解他人,并帮助无限发挥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我想这才是艺术价值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