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记者 程 强 田 源 何世念 于银花 赵士振 仇国强 孙希利 王建宠 刘继保
信息化建设,就像为井站装上“大脑”和“眼睛”,实现生产管理“零时限”,为油公司建设插上翅膀。
在中原油田采油六厂马厂采油管理区新建成的调度监控室,墙上一排由36个分屏组成的大显示屏格外引人注目。“我们把所有视频制作成4个场景并投放上墙,通过制定轮巡方案,可以实现4个场景之间的切换,确保在15分钟内对所有视频信息监测一遍,全区井站尽收眼底。”生产运行中心调度王小磊说。
在监控镜头中,大到抽油机,小到麻雀都看得一清二楚。不只是监控,全区191口油井和124口水井的压力、温度、电流等数据也实现自动化采集,不正常油井的判断时间由几个小时缩短至实时,管理效率极大提高。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实现对生产运行全过程实时监控、远程管控,极大压缩了传统生产管理模式中的低效工作量,从而使得解构重建传统生产流程成为可能,有力支撑了油公司体制机制建设,是一次互联网时代的油气生产经营管理革命。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中高速增长阶段,中国石化的发展受到很大的限制,一方面人多油少矛盾突出,另一方面油田进入开发后期用工需求不断增加,实现油气田开发后期的效益开发对油气田精细管理水平也提出更高要求,油田企业的感受尤为深刻。
近年来,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突飞猛进,不仅对人的生产生活、管理行为和交流产生前所未有的影响,而且与实体经济融合后,不断催生出新业态、新模式,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带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李克强总理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中国石化作为传统的石油石化企业,要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抢得先机,实现转型升级、跨越发展,就必须用好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对内推动生产和管理向网络化、数字化、自动化、智能化转变。深刻认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强化互联网思维,结合实际,抢抓机遇,认真做好“两化”深度融合,为油田板块改革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
近年来,油田板块折旧费用、人工成本等固定性成本增速较快,成本上升势头未得到根本遏制,盈利空间大幅收窄。特别是自去年6月以来,国际油价“断崖式”下跌,给油田板块盈利能力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传统的发展模式和管理模式难以为继,迫切要求我们加快转变发展理念。大力推进油公司建设,从体制机制优化上为激发发展活力打好基础;大力推进信息化,为提高管理水平、提升效率、降本增效做出大贡献。
集团公司推出油公司改革方案,为油田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在油公司改革的过程中,信息化提升是油公司建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对改革的推进与深化起到桥梁与纽带作用。为确保信息化对油公司建设的提升作用,明确采油管理区建设不到位的区块暂不实施、处于亏损状态的油气区块暂不实施,方案不落实、效益不明确的区块暂不实施。因此说,信息化是油公司体制机制建设基础上的进一步提升,而不是油公司压扁管理层的前提。老区开展信息化的推进必将对油田企业的生产经营带来革命变革,为油公司建设插上翅膀。
4月17日,记者来到马厂采油管理区生产运行中心时,正好遇到生产系统即时报警:10时32分08秒,M19-20井回压偏高。生产运行中心副主任张西峰立即通知该井所在班组,安排他们提高井场水套炉的温度,并进行扫线。
“发现问题并处理,现在就是分分钟的事儿!信息化建设之前,这简直难以想象。”管理区经理于元书介绍,以前如果油井出现这种问题,除非巡井人员正好巡到这口井并录取生产资料才有可能发现,而巡检每4个小时一次,而且像回压升高这种缓缓发生的异常很难发现,处理不及时,很可能把泵憋坏,导致躺井。
足不出户,就能运筹帷幄,决胜百里。在胜利油田现河采油厂史127管理区生产指挥中心,经理高华轻点鼠标,不到15分钟就巡完30平方公里内的所有油井,不到1分钟就完成一次远程开井、一次远程注水调配。
“以前根本不敢想象,这真是一场革命。”高华感慨,“虽然用工减少了,但自动化和信息化将我们从简单重复劳动中解放出来,几乎所有的生产参数都能自动实时采集,我们就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实现更精细的管理。”
油井示功图从一月人工一测变成10分钟自动一测,异常井发现时间由2.6天缩短为10分钟;水井实现在线调配后,注水层段合格率由65%提高到75%;抽油机电流实时测量后,通过精细调整系统平衡,单井日节电达30千瓦时
这些海量数据还生成不同曲线,通过趋势分析和设置阈值,变事后补救为事前预警。一次,史127-25井场螺杆泵出口压力升至0.8兆帕,系统自动发出Ⅰ级预警,油井管理站员工收到预警指示后立即到现场检查。很快,压力上升至1.3兆帕,系统进入Ⅱ级预警,生产指挥中心技术人员也及时赶到现场。从预警到排除故障,共用时6小时17分钟。
“要在以前,就得全体出动,地毯式排查,两天能找到原因就不错了。”高华说。
生产信息化提高了油水井的管理效率,而视频监控系统也提高了安全管理效率。油井的治安保卫难题,几十年都没得到很好的解决。现在,只要陌生人一进入油井监控范围就被监测到,可以进行语音驱逐,可以保留证据,还可与城市、农村道路的监控系统相结合,形成更大的防范网,这是以往投入多少安保力量都收不到的效果。
在西北油田塔河采油三厂,有一次,当地村民赶着200多只羊眼看就要进入无人值守的TP-18混输泵站,TP-1计转站员工刘强在监控视频看到后,启动远程警报驱散了羊群。“昔日诸葛唱空城,今有无人值守站,卧龙先生还在世,也会连连来称奇!”刘强风趣地说。
信息化改造带来劳动生产率的提升。通过油气生产信息化改造管理流程,运行效率将大幅提升。大量低效的工作降下来,减少了人工,降低了劳动强度。现场作业和监管将实现全方位全视角,工程监督人员坐在办公室就能监督作业现场。中原油田副总工程师兼企管处处长唐立永说:“信息化的提升促进了劳动用工的进一步优化。”
在胜利油田史127管理区,每次巡检到史127-1增压站,盖金岭都要到旁边的计量站看看。信息化建设前,这是他工作的地方。现在,这个站已不再使用。
胜利油田推行以“标准化设计、模块化建设、标准化采购、信息化提升”为内容的“四化”建设后,量油变为自动测量,计量站便没有存在的必要,于是在各示范区,“大树”变成“糖葫芦”:一根管线串联起一组单井,直接连到新建的增压站或集中加热点,增压后输送至联合站。
这种新的集油方式能显著节约建设投资。数据显示,在胜利油田5个示范区建设中,共计减少计量站25座、节约征地70.5亩、减少管网41.67公里,与传统模式相比,在信息化、自动化增加投入6600万元的基础上,节约产能建设投资4136万元。
不仅传统的油田产能建设流程发生巨大改变,而且延续了几十年的生产流程也得以解构重建。
计量站时代,一个计量站就是一个班组,现在随着计量站的取消,基层生产管理模式和劳动组织形式也发生变革。史127管理区将原来两个采油队24个班组,合并为一个生产指挥中心并下设5个专业化大班组,建起“电子巡井、人工巡站、中心值守、应急联动”的新型生产组织形式。
信息化建设,就像为井站装上“大脑”和“眼睛”,实现生产管理“零时限”,打造“井站一体、电子巡护、远程监控、智能管理”的新型高效集约式生产管理模式,彻底改变传统的生产劳动密集型管理模式,大幅提高生产效率。
在胜利油田,史127管理区在井数增加1/4的情况下,用工总量减少1/4;在中原油田,马厂采油管理区用工由500人减少为173人,人均产油量由172吨提高到420吨;在西北油田,3700平方公里的采油井站空间变成零距离,每年减少外协队伍员工500余人,年增效近亿元。
近年来,油田板块信息化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有力提升了油气生产和勘探开发管理水平。
江苏油田经过8年不懈努力,建成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油田勘探开发一体化业务协同平台EDIBC。它横向涵盖物探、钻井测录井、井下作业、采油集输、地质研究等各个专业,纵向贯通从油田机关到基层各个层级,将原来散、乱的油田业务处理系统变成一个一体化的业务协同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可以进行计算、统计、研究、分析等操作,也可实时监控生产点运行,各级管理部门坐在办公室就能洞悉油田事,掌控要害点。”江苏油田信息工程专家高铁钢说。
只用一个系统,就可掌控全局。油田事业部总会计师陈锡坤认为:“EDIBC实现了工业化与信息化的深度融合,适应了上游企业油公司建设和运行体制变革的需要。”
全面加快信息化建设是油田板块提质增效的内在要求和迫切需要。与油公司建设紧密结合,加快打造一体化油气生产运行指挥平台,积极推进油气生产可视化、自动化和智能化,是集团公司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内容。
信息化建设要根据企业的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分步实施。新区产能项目必须增加生产信息化建设内容,与地面工程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投运,特别是设计上要利用信息技术优化地面工艺流程,节约建设投资。老油气田信息化要充分利用现有设施,做好测算,不具备经济效益的可以缓上或不上信息化设施。信息化的目的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经济效益,没有效益的改造宁可不要也不能上。在建设的同时,各单位还要建立运维队伍,保障生产信息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随着油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必将对油田的勘探开发管理、生产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带来根本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