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宏伟 殷卫国
淮河水文化建设刍议
马宏伟 殷卫国
文化,是一个民族传承绵延的精神血脉,是孕育民族气质品格的精神基因。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决定人们的价值观,左右人们的行动,引导社会发展方向,决定国家前途命运。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兴国安邦的大事。在长期的治水实践中,中华民族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也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水文化。水文化是中华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水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深深根植在中华民族的沃土之中,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水文化产生于人与水的关系,又影响人们对水的认识和感受,对水的管理方式,对待水的社会行为,是推动和促进水利事业健康发展的软实力。
近年来,淮河水文化建设取得了更加丰硕的成果,主要表现在:在水利工程建设与水文化建设发展的基础上,创造了一批水文化产品和具有水文化丰厚内涵的水利精品工程;水利行业精神在水利实践中得到进一步彰显和弘扬;水文化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全社会的水危机意识、水忧患意识、水资源节约意识、水环境保护意识以及对优美水环境的生活追求和文化品味不断增强,人水和谐的科学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水利发展正处在变革时期,水文化研究和建设顺应了这一发展趋势,逐步发挥出先进文化在水利变革中的引领作用。
传承是创新的文化基础,创新是传承的生命力所在。水文化在华夏文明中有着独特的历史地位,是中华文化中具有独特个性特点的瑰宝。研究和传承历史水文化是我们不能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建设新时期水文化不竭的生命之源。
文化是在人类生产生活中形成的观念形态,表现为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复杂关系的认识成果,并将这种认识附着于人类所能涉及的物化形态上。水与人有着最紧密的联系,是人与自然最直接、最重要的关系之一。研究和传承水文化,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有着特殊意义。中华文明的核心是流域文明,特殊的自然气候地理条件,形成了“善治国者先治水”的水文化精髓。以有记载的大禹治水为源头,中华民族创造了数千年“治水兴邦”的水文化传统和水文化观念。
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既是历史的,更是现实的。研究和关注历史水文化,会使我们在实践中有所传承,有所借鉴,少走弯路,少犯错误。传承优秀水文化的前提是认知水文化,只有了解到我们从哪里来,才有可能知道我们要向哪里去。我们要建设具有时代精神的水文化,必须从历史水文化中汲取营养,获得支持。
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和文化观念发生伟大变革的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水的关系,在保护开发利用水资源过程中人与人的关系,变得异常纷繁复杂。我们亲历的长江洪水、黄河断流、淮河污染,已经不是某一条河流发生的个案,而是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普遍问题。
把文化元素融入到水利规划和工程设计中,在建设出山店、前坪水库、入海水道二期等进一步治淮重点工程中,要赋予其深刻的水文化内涵,提升治淮的文化品味。加大对现有水利工程建筑的时代背景、人文历史以及地方民风民俗的挖掘与整理,增加文化配套设施建设的投入。用现代景观水利的理念和现代公共艺术、环境艺术设计思路与手段去建设和改造水工程,展现治水兴水的人文关怀和文化魅力,打造优美的水景观和水环境,满足人民日益提高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要使文化这种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传播是关键。文化的形成和积淀、传承与绵延、创新与发展、作用与价值,始终受制于传播的影响。再好的文化,如果没有传播,长期“养在深闺无人识”,就不可能产生影响、发挥作用、成就价值。因此,水文化要实现内铸魂、外树形的功效,重在建设、成在传播。水文化只有传播才能承前启后、推陈出新;才能潜移默化、聚气凝神;才能去伪存真、固本强基。因此,加强水文化传播,是水利宣传不可或缺的题中之义,是水利宣传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工作职责。
治淮宣传工作者要大力宣传中央关于水利和治淮工作的方针政策,宣传我国基本水情、淮河流域域情和治淮发展改革的阶段性特征,宣传流域人民群众治水兴水的实践创造,宣传治淮改革发展的成效、经验和典型。加强舆情监测分析研判,加强治淮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及时回应社会关切问题,广泛凝聚促进治淮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淮河水文化具有多方面的价值功能,对水利工作者和流域群众的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精神智慧等诸多方面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加强对淮河文化的挖掘和推广,可为淮河治理与流域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提供强大的思想力量、科学力量和精神力量。
水文化是推进水利事业改革与发展软实力。加强水文化建设的任务重大而紧迫,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它需要全体水利人乃至全社会不断地创造和积累、不断地承接和传播,才能保证水文化在发展中焕发时代的光彩,成为水利事业不断发展和创新的引擎
(作者单位:中水淮河规划设计研究有限公司23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