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欣明
淮河流域节水型社会建设研究
姚欣明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是生态与环境的控制性要素。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就保障国家水安全问题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对推进中华民族治水兴水大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节水型社会,是基于我国国情、水情的必然选择和必由之路。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核心是提高用水效率,把节水放在突出位置。21世纪的中国水资源发展战略,旨在强化水资源的管理,提高水的利用率,实现节水型的社会经济发展模式。
《水法》明确规定:国家厉行节约用水,大力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建立节水型社会。2012年,淮河流域水资源总量649.4亿立方米,比常年偏少近两成;总供水量577.0亿立方米,而多年平均河道外需水量近700亿立方米,供水缺口大;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50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5。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淮河流域的缺水问题、供水矛盾将会更加突出,节水是淮河流域可持续发展必不可少的“救命药”。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控制用水总量、提高用水效率、减少污水排放的重要措施和平台,是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及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等“三条红线”的关键。节水型社会建设是缓解淮河流域水资源短缺问题的基本途径,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改善水生态环境、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保障。节水型社会建设是淮河流域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是改善流域内生态环境恶化、水体污染严重的有力工具。
流域管理的实质就是建立一套适应水资源自然流域特性和多功能统一性的流域管理制度,使有限的水资源实现优化配置和发挥最大的综合效益,保障和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加强淮河流域水资源管理,为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支持:(1)建立水务统一管理的体制,实行城镇与农村、地表水与地下水、取水用水与排水等水务统一管理;(2)建立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在宏观上通过取水和排污许可实现用水排污总量控制,并进行初始水权和排污许可的逐层分解,在微观上实行分行业用水定额管理制度;(3)建立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运行机制。政府调控负责调整生产力布局和产业结构、制定水资源综合规划体系、分配初始水权和制定定额管理标准、制定相关制度政策与法规等;市场引导则通过水价、水资源费、水权交易、投资与收益、水利产业和节水鼓励等促使水资源向高效方向发展;公众参与包括公众参与意识和监督意识的培养,参与技能的提高,参与平台的建设等。
节水型社会建设首先要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的节水型社会管理体制;要转变发展思路,改变增长方式,合理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与区域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工程、经济、科技等多种措施,不断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加强水资源的保护,促进经济、资源、水环境协调发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关键要抓好农业节水、工业节水和生活节水三大载体建设。
1.农业节水
因地制宜,发展节水灌溉工程:完善和落实节水灌溉的产业支持、技术服务、财政补贴等政策措施,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提高农业节水灌溉工程覆盖率。进行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建设节水防渗渠道,推广水稻节水灌溉及果树、蔬菜、茶叶等经济作物喷滴灌工程建设和综合节水技术与措施。建设雨水集蓄与利用工程,增强雨水集蓄利用能力。
优化农业种植业结构,建立农业示范园区:按照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根据不同区域水资源的承载力,合理调整农业生产布局、作物种植结构及农、林、牧、渔业用水结构,推动农业向优质、节水和高效化发展。围绕“优化空间结构、实施综合创新、发挥资源效能、提高发展水平”的总体思路,实施土地综合整理、现代农业开发、新型农村社区集群建设的综合创新试点。推进农业用水循环综合利用,推广池塘循环水养殖模式,实现养殖水的循环利用。
建设灌溉计量工程,加强农业用水管理:结合国家和地方各类节水灌溉示范项目和现代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开发适合淮河流域各地情况的成套量水技术和系列化田间量水设备,推进灌溉按方计量、按户收费的进程。
2.工业节水
合理调整产业布局:鼓励发展用水效率高的高新技术产业,严格限制淘汰的高耗水工艺和设备进入生产领域。在服务业大力发展用水较少的现代商贸、旅游会展、金融保险、现代物流、信息服务五大现代服务业。
落实取水计量设施监管:流域内所有利用取水工程或者设施直接从江河、湖泊或者地下取用水资源的用水户都必须安装取水计量和远程监控装置;新建取水工程在竣工时,应同时完成计量设施的安装,并经过相关行政主管部门验收。政府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将用水数据共享,从企业的取水、排水实行严格控制,规范企业用水统计报表,督促企业加强自身的用水管理。
实施节水“三同时、四到位”制度:建设项目节约用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时建设、同时运行,用水单位必须做到用水计划到位、节水目标到位、节水措施到位、管理制度到位。建立城市建设项目用水、节水评估制度及相应的激励制度,用水单位在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时,需提出用水、节水评估的内容,采取节约用水措施,有条件的单位还应当包括雨水、污水的综合利用,有条件地区可用再生水浇灌绿地、冲洗地面和工业冷却。
3.生活节水
开展节水示范工作,组织对社区、学校、宾馆、医院等开展节水示范工程建设。加快淘汰公共建筑中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设备及产品,大力推广使用生活节水器具,着力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鼓励并积极发展雨水利用、再生水等非常规水资源利用。加强节水宣传,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节水宣传活动,鼓励公众积极参与用水管理。
节水型社会建设是解决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战略举措,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全面推进水资源统一管理的制度保障。通过节水型社会建设,可以缓解淮河流域水资源供需矛盾,产生巨大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效益,减少废水和污染物排放,取得良好的环境生态效益,促进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的合理调整。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用水效率,在淮河流域建立节水长效机制
(作者单位:淮委沂沭泗水利管理局22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