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 巍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机械与控制学院,山东 东营 257000)
大学阶段对于青年学生来讲是生活领域迅速拓展的时期,在整个社会和大学校园环境的影响下,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迅速发展,人生观、价值观也已形成。然而,近年来的有关研究和调查结果表明,尽管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但是,仍有相当部分的大学生存在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特别是大学生人际交往中自负的问题已经引起了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笔者拟以大学辅导员的视角来全面探究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自负的表现及产生的危害,有针对性地深入剖析大学生自负的成因并提出应对策略。
人际交往是指人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交换意见、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的过程。自负就是自己过高地估计自己,属于人的一种自我意识。人在评价自己时,主要是靠自我认知,如果过高地评价自己,就形成了自负,并通过语言和行为等表现出来,过于自负,就会产生自恋,甚至形成自恋人格。自负在一定情况下会导致自卑,因为自负的大学生存在争强好胜,清高自傲,自我夸耀,只关心个人的需要,强调自己感受而忽视他人的表现[1]。大学生自负一般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大学生喜欢交朋友,也最重视同学情谊。大学生希望找一个能交心的挚友,一个能患难与共的知己,认为交一个真正的朋友是一生中最大的幸福。而大学生又处于心理上的孤独阶段,首次独自面对一个陌生的世界,渴望有结伴而行的人。在充满希望与渴望的人际交往中,大学生却经常处理不好,呈现出因自负而不屑交往的状况,这部分大学生往往家庭条件优越,在自我认知上过高地评价自己,以自我为中心,最终结果就是常常被同学孤立,进而增加了人际交流的障碍。
大学生人际交往自负还表现在由于自尊心过强,自我感觉过好而导致的固执己见、看不起同学等人际交往心理障碍。这部分大学生看不起其他同学,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很多,固执已见,唯我独尊,总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别的同学,在明知其他同学看法正确时,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或接受同学的观点。这类大学生也总爱抬高自己,贬低他人,把其他同学看得一无是处。
这类大学生表现为过度防卫,有明显的嫉妒心。当别的同学取得了一些成绩时,其妒嫉之心就油然而生,总是想方设法去打击别的同学,排斥别的同学。当别的同学失败时,就又表现为幸灾乐祸,不向别的同学提供任何有益的信息。同时,在别的同学成功时,也会常用“酸葡萄心理”来维持自己的心理平衡。这一类大学生往往心胸狭隘,心理封闭,自私自利。
俗话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自负是无知的表现。大学生无知有时会表现为盲从或狂妄,其危害主要有:
大学生自视过高,在自我认知上过高地评价自己,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别的同学都不行。很少关心同学,与同学关系疏远,经常会因自负而不屑与其他同学交往,进而加深了与同学交流的障碍,削弱了自己对周围学习和生活环境的观察力,从而降低了分析和判断问题的能力,以至于会与本来很适合自己个性发展的理想和目标产生对立,与诸多机遇擦肩而过,这些主要都是由于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自负(人际关系失调)而造成的。
自负的大学生对待别人的意见一味地排斥,总是觉得自己的见解是高瞻远瞩的,别人的都是短浅的;自负的大学生总是以自己的标准来衡量其他同学,看不起别人;自负的大学生总认为自己比别人强很多,总是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自负的大学生总爱抬高自己,贬低别人,盲目自大,虽有沟通意愿却适得其反;自负的大学生善于用一种思维模式去进行决策,不能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来进行决策;自负的大学生只是将眼睛盯在新鲜、奇特的事情上面,认为这些才是具有决策价值的,忽略了长远利益,而一旦引起误解,想解决却又不得法,以致造成心理障碍,甚至走向极端。
自负的大学生往往心胸狭隘,自私自利,即使别的同学的想法是合理的,但是为了凸显自己的地位也会拒绝,将集体利益抛于脑后;自负的大学只关注自己喜欢的,不愿意听取别的同学的经验,总认为凭一己之力就可以将事情做好,长此以往会影响团队建设和个人发展。目前随着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生拥有了更多的择业自主权和择业机会。但新型的就业办法也在不少毕业生的心中引起强烈的波动,心理上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导致种种的心理误区与心理障碍,这对大学生顺利择业是十分不利的[2]。尤其是自负的大学生,面临就业压力更是无所适从,处处逃避。因此,极端自信和过分自负这些严重的心理障碍,都会阻碍大学生将来步入社会后成就的取得。
自负的产生原因复杂多样,从深层次分析可以追溯到中国文化的发展演变,中国人经历了由自足到自负,由自卑到自残,由自尊到自信的螺旋上升的心路历程。中国文化曾因发展不力而出现生存危机,从自足走向自负是很危险的膨胀[3]。现如今大学生的自负则是当今社会一种常见的个性心理问题。大学生人际交往中自负的成因主要有:
大学生自负心理的产生,追溯根源往往在于不当的家庭教育,特别是父母的过分娇宠,常常是导致孩子形成自负心理的温床。自负的大学生从小就事事以自我为中心,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养成了不能容忍挫折的性格。另外还有的父母对孩子总是一味地夸奖、表扬,很少指出孩子的缺点,从来都不纠正孩子的错误,以为这是满足孩子的愿望,久而久之,使孩子以为“我什么都行”,形成盲目自大的心理。以这样的教育方式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出现自负心理是很容易理解的。这是因为在这些大学生的成长环境中,无论他们做了什么事,得到的都是正面反馈,这就很容易让他们产生一种错觉,认为自己无所不能,永远都是正确的。
生活的一帆风顺,也容易导致大学生自负心理的产生。大学生多数是“时代的骄子”,他们在中小学,甚至幼儿园,成绩都好于其他同学或伙伴,可以说是出类拔萃,而能顺利考上大学更是使他们产生自己高人一等的优越感。
人的认知常常是来源于生活和学习的经验,有资料显示,生活中经历过挫折和逆境的人,很少有产生自负心理的。而生活一帆风顺的大学生,则很容易造成自负的性格。对于大学生来说,开始产生了自傲心理,如不及时正确反思,自负的心理也就有可能进一步滋生,被心理上的偏差引入歧途,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
自我意识的发展,使大学生对自我评价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但由于社会阅历的限制,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会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和盲目性。一些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和对其他同学的评价采用双重标准:对自己宽容,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对其他同学苛求,只看到其他同学的缺点。自我认识上的这种偏差,导致有些大学生产生“我什么都行”的自负心理。
有些大学生自尊心特别强烈,由于自尊和好胜,力求做生活的强者,自然是喜欢受到其他同学的称赞和羡慕,哪怕是被其他同学妒忌也自我感觉良好。过于自尊就容易转化为虚荣心,在与同学交往遇到挫折时,常常会产生自卑、自恋、自负等自我保护的心理。例如,一些家庭经济条件不好的大学生,就怕被经济条件优越的同学或室友看不起,在表面上摆出看不起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同学或室友的样子,这是自尊心过分敏感的表现。而大学生自我认识上的偏激和情感上的过分敏感,无形中又造成了固执已见、自命清高的特殊心理。
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使大学生获得安全感和归属感,并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支持与理解。这种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能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要想成为现代社会有所作为的大学生,就应该努力消除自负心理,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
有自负心理的大学生在自我评价时不可一叶障目,既要看到自己的优点和长处,又要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另外,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同时又有不如其他同学的地方,与同学比较,不能总拿自己的长处去比其他同学的不足,要正确地认识自我,适度地追求与社会相适应的自我价值,客观冷静地进行自我分析,清楚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养成良好的自我评价意识。
大学生要想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客观、正确的评价,还必须经常进行自我反思,自我剖析。特别要注意不断提高分析判断能力,认识和分析自己存在的缺点以及不如其他同学的地方,但也不能矫枉过正,造成自卑心理的产生。大学生应清醒地认识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比你优秀的同学或在某些方面比你优秀的同学大有人在,自己其实没有什么可以自负的资本。只有不断自我反省,才有可能避免自负心理的产生,才能找准自己所处的位置;只有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才有可能避免心理冲突的产生,消除因人际关系紧张而带来的内心痛苦。
大学生要做到正确评价自己,提高分析判断能力,还要善于接受批评,这是消除大学生人际交往中自负心理的最佳办法。自负的大学生存在着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不愿意改变自己的态度或接受其他同学的观点。接受批评并不是让自负的大学生完全服从于其他同学的建议,只是要求他们能够接受其他同学的正确观点,通过接受批评改变自己固执已见的心理习惯,以不断提高自己对周围环境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因此,大学生要积极面对现实,敢于自我解剖,敢于找出差距,主动提高和完善自我。
平等相处就是要以一名普通大学生的身份与别的同学平等交往,坚持同学之间平等相处的原则。
平等相处的第一个原则就是真诚。真诚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大学生要真诚待人,要用真诚感动其他同学而最终获得同学的信任。只有以诚相待,同学之间才能建立起信任感,并结下深厚的友谊。坚持真诚的原则,还必须做到热情关心、真心帮助其他同学而不求回报,特别是当自己的同学有困难时,更应伸出援助之手。真诚能够使大学生广结善缘,并使之人生立于不败之地。真诚还能使大学生笑口常开,心胸开阔,心怀坦荡,正直无私,好运连连。真诚是大学生立身处世的关键,同学之间发生的任何矛盾,都能在诚恳的言语中解决;任何不满,都能在真诚的关怀中消融;任何误会,也都能在真诚的沟通中化解。大学生在交往中,只有彼此抱着心诚意善的态度,才能相互理解和信任,才能在感情上引起共鸣,也才能使同学之情更加深厚。
平等相处的第二个原则就是尊重。尊重包括自尊和尊重他人。自尊就是在各种场合中自重自爱,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尊重他人就是尊重他人的人格,承认交往双方的平等地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格尊严,并期望得到尊重。只有尊重他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因此,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应当坚守尊重其他同学的原则,特别不要把同学的某些缺陷作为噱头取笑,要礼貌待人。不损伤同学的名誉和人格,承认或肯定同学的能力与成绩。同学之间尽量不开恶作剧式的玩笑,尊重同学的生活习惯和民族风俗。同学之间只有相互尊重,才能缩短同学交往的心理距离,才能赢得同学的信任。
平等相处的第三个原则就是宽容。宽容是一种良好的心态,宽容也是一种崇高的境界。大学生生活和学习在同一个校园里,有些还在同一个寝室、同一个教室,接触频繁,关系密切,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误解和矛盾。当遇到矛盾和误解时,宽容就应该表现在不斤斤计较,不计较同学的态度,不计较同学的言辞。要谦让大度,克制忍让,勇于承担责任和义务,努力做到“宰相肚里能撑船”。大学生要清醒地意识到宽容克制并不是软弱、怯懦的表现;相反,它是有度量的表现。与同学发生矛盾和误解,只要我们自己胸怀宽广,宽容大度,同学一定也会自觉无趣,不再纠缠,最终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因此,宽容是大学生建立良好同学关系的润滑剂。
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如果产生了自负的心理,应该有的放矢地采取一些应对的方法。
1.提升个人魅力,给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众所周知,由于心理定势的作用,在人际交往中确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任何人的交往都是从第一印象开始的,第一印象往往直接决定着交往发展的方向。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更是感性超过理性,第一印象尤为重要。第一次见面如果给同学留下诚恳、热情的印象,为交往就打下了基础,以后的交往关系就能继续发展;相反,如果给同学留下虚伪、冷漠的印象,别的同学就不愿意接近你,就更谈不上进一步交往了。由于这种心理定势的效应存在,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第一印象的作用,使同学之间的交往有一个良好的开端,给同学留下一个积极、阳光、充满正能量的印象。而提升自己的个人魅力,除了注重个人的外部特征修饰以外,还要提升个人的内在气质和修养,努力做一个受同学欢迎的人。要提升个人魅力,给同学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应特别注意:一要面带微笑,真诚地与同学沟通交流。二要学做一个耐心的倾听者,鼓励同学能跟自己畅所欲言,并让同学感到自己很重要。三要尝试着谈论同学感兴趣的话题,与同学拉近距离。总之,大学生应注意追求外在美和内在美的协调一致。
2.培养成功交往的心理品质
良好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提高人际交往技能的前提。成功交往的心理品质包括许多要素:真诚、热情、谦虚、宽容、尊重、助人等。大学生如果具备了这些良好的心理品质,就能增加同学间的吸引力,畅通交流的渠道。大学生一旦出现了人际交往的自负心理,出现交往的心理障碍,比如羞怯、自卑、嫉妒、恐惧等心理,还要努力克服这些交往中的不良心理。要克服这些心理障碍可以从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入手,良好的个性品质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不良个性品质对建立良好人际关系具有阻碍作用。在大学校园的学习和生活中,同学都愿意跟性格开朗的人打交道,没有人愿意跟自私、虚伪、心胸狭隘的人交往。因此,大学生要不断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克服个人性格上的某些弱点,逐渐形成良好的成功交往心理品质。
3.学会感激和赞美别人
适时适度称赞他人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而发自内心地感激和赞美别人,这对于自负的大学生来说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但是要清楚一点就是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承认同学的优点并且赞美他的长处,这会改善自负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同时也会得到同学更多的感激和赞美。要让自负的大学生做到感激和赞美别的大学生,关键是让大学生首先做到能够接受同学批评,因为不能够容忍别的同学指出自己的缺点与不足是自负大学生的致命弱点。自负大学生如果能战胜心理障碍,敢于承认自己的缺点与不足,这对他们来说是个飞跃。大学生只要保持健康的心态,乐于与人交往,善于感激和赞美别人,就能具有稳定而广泛的人际系系,有自己的知心朋友,并能保持独立而完整的人格。
4.正确地运用交际语言
人与人相互交流沟通,离不开语言这个交际工具。正确地运用交际语言,讲究语言的艺术,是消除自负、培养交往能力的重要途径。
首先,要善于倾听。大学生在交往中应注意学会虚心、耐心倾听同学的谈话,不轻易打断别人。有效聆听是维持人际关系的法宝,几乎所有的人都喜欢别人听他讲话,因此,大学生要学会有效聆听。在与同学沟通交流时,要尽量表现出聆听的兴趣,听同学讲话时目光应正视对方,切忌很随意地做着小动作,以免同学认为你已很不耐烦。还要学会换位思考,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对同学表示关心和理解。
其次,讲话要有分寸,避免争吵。大学生们整日学习生活在一起,经常会开开玩笑、讲讲笑话,但要注意对象、场合、分寸,以免玩笑开得过大、笑话讲得不得体,伤害同学的自尊心。还有大学生们年轻气盛,争强好胜,遇到分歧喜欢争论,如果不加以节制,争论往往造成互不服输、面红耳赤、不愉快,甚至演变成谩骂、人身攻击或严重敌意的局面。因此,大学生要尽量避免争论,而要通过讨论、协商等方式来解决分歧。
第三,要巧妙运用肢体语言。肢体语言也称体态语,属于非语言艺术。一般包括眼神、表情、手势、姿态等。我们经常会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面部表情是内心情绪的外在表现等,它们均能清楚地表达人的态度和情感,交往中还可用人体动作(手势、姿态)来协助表达思想感情。大学生在与同学和老师的交往中应根据谈话的内容和场合,正确运用肢体语言,巧妙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但是,随着手机、电脑、网络走进校园,许多大学生减少甚至没有了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整日沉溺于虚拟世界,面无表情,目不斜视,抑郁自闭。这类大学生更应该及时调整心态,早日走出阴霾,可首先从学习运用肢体语言开始,逐渐实现巧妙运用且能恰到好处。
假如大学生的自负是由于不当的家庭教育造成的,那就要从改善成长环境入手,家庭和学校共同来关注和应对大学生出现的自负问题。家长首先要分析问题的根源,有的放矢地加以矫正。如果是家长对自己的孩子过分偏爱,只看到孩子的优点或夸大孩子的长处造成的,抑或是由于以往生活上的一帆风顺造成的,都要分析清楚。不管是何种原因造成的,作为家长都应该告诫自己的孩子: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去成绩优异不等于现在能名列前茅,过去所拥有的一切优势在将来未必还能拥有,现在虽然坎坷不顺也不等于将来就一事无成。同样,过去不如你的同学将来不一定就不如你,如果还因过去的一时“辉煌”而“自我感觉良好”的话,就有可能会固步自封,不进则退,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辅导员和老师面对自负的大学生,应配合家长,密切联系,及时沟通,共同应对。要针对个别案例,随时跟进,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把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特别是现在的大学生独生子女居多,在家中缺乏异性和同性伙伴,有的大学生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尤其是在与异性朋友交往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难以解决的问题,或在精神上或肉体上受到了重大的打击,此时,如果有家长和老师的及时了解,共同帮助,他们会顺利解决,平稳过渡;否则,日积月累,积累的问题多了,会酿成不良后果。
总之,每一名大学生都有与他人交往、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内在需要。这就要求大学生们应丢弃自己的自负心理、妒嫉心理、自卑心理这些不健康的心理,用真诚、热情、自信、谦虚去获得更多的朋友。大学生应努力地完成从精神和经济上脱离父母并走向独立这一人生课题,正确认识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并尝试通过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完善自己,正视社会现实,社会上每个人都有各自的欲望与需求,也都有各自的权利和义务,不可能人人如愿。作为大学生不能只顾自己,忽视别人的存在,要早日树立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具备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掌握作为社会一员所必须具备的知识和技能,并付诸社会实践,只有这样,才能在不远的将来顺利地步入社会,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
[1]赵爱杰,梁迎春.高校大学生自卑与自负心理探析[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8(3):155.
[2]王木贤,姜南.大学生择业自负与调适[J].心理世界,2005(5):16.
[3]关志坤,徐宏力.中国文化的自负、自卑与自觉[J].齐鲁学刊,2011(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