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红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文法与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东营 257000)
西方经济学的教学能够起到提高大学生经济素养、培养经济学思维方式的目的,因此被绝大多数大学作为重要的通识教育内容。独立学院的培养目标是应用型人才,基于人才的定位,在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通识课的教学中注重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应该是西方经济学通识课教学的主要目的。笔者通过对独立学院西方经济学通识课的十几年教学总结出以下提高学生的经济学素养、形成经济学思维方式的措施。
在西方大多数发达国家,经济学为所有大一新生的必修课,原因正如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所说:“在人的一生(从摇篮到坟墓)中,你都永远无法回避无情的经济学真理。作为一个选民,你总该能对政府税收、财政赤字、自由贸易、通货膨胀乃至失业等一系列问题有自己的判断。只有学习和掌握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之后,你才可能把握好这些问题。”[1]萨缪尔森认为:对于大学生来说,人生中第一项重大决策就是选择职业,在决定什么职业及收入多寡时,虽然个人的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外在的经济力量对工资的影响可能更大,而这一点恰恰是个人无法控制的。但通过学习经济学原理可以让我们看清经济大势,做出理性的选择,也可以帮我们规避风险,使自己的经济利益尽可能少受损或不受损。
由此可见,经济学原理是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一门学问,经济学原理中蕴含着社会生活中最朴实和基本的思想与规律。学生作为未来市场经济的中坚力量,无论什么专业背景,学习经济学基本原理,养成经济学思维方式就显得很有必要。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说:“经济学理论并不是一些现成可以用于政策分析的结论。它不是教条,而是一种方法、一种智力工具、一种思维技巧,有助于拥有它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2]5然而,现实中,当学生打开西方经济学教材,往往会被其中的抽象的概念、深奥的理论、繁杂的图表和数学模型所吓倒。如果经济学通识课进行这样的教学,会让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感到索然无味,更不用说培养经济学的思维方式。在进行经济学通识课教学中,教师如果从学生身边发生的熟悉的事情和社会的热点等问题出发,告诉学生如何用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就会使学生学会用经济学的眼光看问题,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形成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这也正是作为通识课的西方经济学教学的真正目的。
作为通识课的西方经济学教学,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安排上,应重点解读西方经济学的核心内容,不用面面俱到。下面以微观经济学为例,来看如何通过对经济学基本理论的解读引导学生形成经济学思维方式:
首先看选择与机会成本理论。相对于人们的无穷欲望,资源总是稀缺的,自然界中对人类有益的资源有些又是绝对稀缺的。人们任何的经济活动都面临着取舍和选择,而且这种选择都是有机会成本的,我们在现实中几乎找不到机会成本为零的一项选择。选择与机会成本理论是微观经济学的重要理论,它为微观经济学的理论发展奠定了基础,也是西方人利益至上理念的体现。著名经济学家张维迎在谈到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时,认为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2]4张维迎认为由于我们无论在工作还是生活中,所做的任何事情机会成本不为零,因此,每一个人在作出任何一项选择时都要在成本与收益上做出权衡。国家在制定一项公共政策或者修改制定法律制度的时候也要做出权衡。经济学假设人的行为都是理性的,所以制订的国家公共政策也只有建立在理性人假设的基础上才能发挥其效力。否则,事实的发展很可能与政策、法律制订的初衷相违背。通过机会成本理论的学习可以引导学生学会选择,重视机会成本,在生活和工作中做出一项决策时不要盲目,一定要考虑到这项选择可能带来的机会成本的大小。
边际效用递减理论,是微观经济学最重要的理论之一。边际效用递减理论也叫边际效应递减规律,是考虑增加的投入与增加的产出之间关系的理论。这一理论是被三位不同国家的经济学家几乎同时发现的:英国的威廉·坦利·杰文斯、奥地利的门格尔和法国的瓦尔拉斯,史称“边际三杰”。对于边际效应递减规律的描述杰文斯的最为经典:“商品的价值决定于效用,在某一时间内,力量在每一次刺激上的反应随刺激次数的增加而递减。”[3]杰文斯所说的效用就是物品或服务对人们感觉器官的刺激,来自外部的单一刺激,次数愈多,人们对它的反应力量就愈弱。在学习这一理论的过程中,让学生认识到边际效应递减存在的普遍性,引导学生学会边际思维方式,并学会运用边际分析方法分析现实问题。例如,解决学习效率递减问题,合理消费问题,服装企业生产服装问题,餐馆的菜单问题等。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有专家提出我们进入了“零边际成本时代”,网络的边际效应是否还是递减的?引导学生面对边际效应理论遇到的新问题展开探讨,这不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会加速学生经济学思维方式的形成。
外部性与产权理论。这一理论对我国的经济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外部性是指由于个人或者企业的市场活动给没有经济利益关系的第三方造成负面的成本或者有益的影响。”[4]例如,蜜蜂酿蜜就是一种具有正外部性的例子,既传播了花粉又酿了蜜,不但给蜜蜂自身提供了食物,还给人类提供了蜜,给植物的传粉提供了帮助;开私家车造成的交通拥堵则是一种具有负外部性的商品,虽然自己方便了,却给他人和外部环境造成了压力和污染。通过这一理论的学习,引导学生形成一种解决生活中负外部性实践的一般思维方式:第一是通过协商解决争议,这是成本最低的;第二是督促政府加快立法界定产权,用法律的规范性降低社会的总交易成本。例如,林地产权的界定可以较好地解决乱牧乱伐的问题;通过提高“燃油税”,不但可以降低交通拥堵的程度,还可以减少雾霾,给更多的人带来福利。
经济学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不断出现新鲜理论和词汇,像激励、效率、公共利益、信息经济、知识经济、互联网经济等等,有些新概念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这些新的理论、新的词汇的增多丰富了经济学思维方式,也增加了教师讲授经济学时的切入点,作为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不断调整完善经济学思维方式,以适应经济发展的形势。
独立学院层次的学生定位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因此,西方经济学通识课的教学目的就在于让学生通过分析现实经济中发生的问题来培养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中运用源于实际经济生活的案例教学法是让学生兴趣盎然地学习经济学的最好的教学方法。为了达到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方式的目的,案例选取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第一,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例如,现在无论到哪都可能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堵车问题。博弈论中的“囚徒困境”模型在堵车的情况下,每个人都希望短时间快速通过,但是所造成的结果反而是交通秩序混乱,甚至堵上加堵。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按照利己的想法行事,最终却带来坏的结果。博弈论中著名的“囚徒困境”模型表示,个体的最佳选择却未必是团体的最佳选择。如果每个人都是理性的经济人,都出于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目的而做出的选择,最终的结局是损人又不利己的“纳什均衡”。因此,在交通拥堵的情况下,只有每个人往后退一步,有秩序地出行,才能更快解决交通堵塞问题,从而达到共赢的局面。
堵车问题已经是我国城市每天都在上演的问题,特别是节假日,更是逢路必堵。每个驾车者遇到堵车都会感到烦恼和无奈。通过对堵车案例的分析可以引导学生透过堵车的表面现象分析隐藏在其中的社会秩序:如果不发生交通事故,虽然车流行进缓慢,但仍然在有序地进行。由此现象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到学习经济学原理的目的在于认识经济现象背后的秩序,现实中可以看到尽管堵车,车仍在行进,这就是现象背后的社会秩序在起作用。我国进行市场经济改革以来,表面上看好像比计划经济时期乱了很多,但是这种乱是有其市场规律可循的,其中同样存在着一种有别于计划经济的市场秩序。学生作为未来市场经济的主要骨干力量就要学会寻找这种秩序,了解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学会认识市场经济运行的秩序正是学习经济学思维方式的起点。
通过引导学生用经济学的眼光分析身边每天发生的真实案例,使学生对这些问题从新的视角加以审视,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就会感到自己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了,也能像经济学家一样站在经济学的高度思考问题了。
第二,国家政策调整涉及到的热点问题。例如2014年的反腐问题的经济学解读。2014年3月13日,李克强总理记者招待会。他再次提出反腐这个议题,重申对腐败分子和腐败行为“零容忍”的态度,他还指出了“腐败是人民政府的天敌”,今后的工作中,政府要引领全国各阶层的领导者形成依法治国的思维,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用法律制度来管理权力和财政。李总理指出:“今年要继续推进简政放权,而且要加快推进‘权力清单’公布,界定权力的边界,防止滥用权力。”[5]自2013年大力开展“老虎”“苍蝇”一起打的大规模反腐败运动以来,确实出现了有些高档酒店、高档会所生意变差或关门歇业,高档烟酒滞销等现实问题,某些服务娱乐业受到冲击比较严重的情况。因此,有人提出了“反腐败导致经济衰退”的逻辑。
在分析这样的热点问题时,学生往往特别积极。可以引导学生从激励机制和成本与收益理论等多角度思考:从激励机制看,一个以政府官员浪费公款消费为主要来源的内需是不健康的,也是不可持续的。当官可以浪费公款的激励机制不但造成公民税款的严重流失,还会造成社会风气的败坏,让整个国家走向最终的衰亡。运用成本及收益理论可以对这一行动进行分析:从个人成本与社会成本、短期成本与长期成本的角度来分析,当前惩治腐败行为可能使某些特殊行业出现暂时的损失,但却会带来整个国家国民经济长期、持续的健康发展。因此,只有设计出让腐败分子的个人腐败成本大于腐败收益的长效机制,降低腐败动机、减少腐败的条件和机会,最终彻底消除腐败行为。这样的案例既可以让学生明白国家大力反腐败的决心,也可以找到反腐败行动的经济学上的理论依据。
第三,诺贝尔经济学奖涉及到的问题。每年一度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是全世界都关心的问题,也是大学生关注的问题。将诺奖获得者的经济学贡献作为课堂探讨的问题会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和学习的欲望。例如,通过介绍为什么因博弈论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经济学家高达6次15位之多,引导学生对博弈论进行深入的了解。“博弈论这门学科,应该说是为整个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提供了统一的研究范式。有专家指出,博弈论是20世纪社会科学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可以和自然科学遗传基因DNA双螺旋结构的阐释相媲美。”[6]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李军林表示,这就是诺贝尔经济学奖青睐于博弈论学者的原因,博弈论是深刻理解经济行为和社会问题的基础。给学生系统地解释经济学家因博弈论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原因,可以让学生学会用博弈论的思维方式解决问题。如博弈论的经典故事“囚徒困境”“斗鸡博弈”“智猪博弈”“双赢博弈”等,都可以极大地帮助学生博弈论思维方式的形成。
有计划地对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获奖理论进行解读,不但让学生对近几十年以来的经济学成果有所认识,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经济学、探讨获奖者的经济学理论的浓厚兴趣。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说:“我们不一定会成为经济学家,但是我们一定要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7]这句话是在告诉广大的经济学教育工作者: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学生从生活出发,将经济学思维应用于生活,将经济学理论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才是最好的教育,这种教育方式能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逐步让学生适应从经济学的视角看问题,学会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参与式教学中的讨论性授课方式是教师激发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最重要的模式之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寻找可供学生讨论的话题并设定讨论范围,也可以由学生确定话题,教学实践中比较有效的讨论方式有两种:即兴讨论和分组辩论。
即兴讨论:教师在讲课中提出与当天教学内容相关又引起学生兴趣的现实问题展开讨论。例如,“从机会成本看大学生谈恋爱的问题”“从成本和收益看大学生兼职、打工问题”“用边际效应递减理论制定一个使考试分数最大化的复习计划”“从寡头市场理论看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三大企业的运营情况。”
分组辩论:教师在每次上完课后,抛出与下次授课有关的问题或者案例让学生思考,下一次上课时拿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分组讨论。教师要选择与教学内容有关的能引起学生浓厚兴趣、又具有较高可辩性的话题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让学生从经济学的角度展开深入的讨论。这种课堂辩论越激烈,学生的兴趣越高,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也就越透彻。因此,辩题的选择应体现综合性、可辩性、时代感强的特征。例如,面对2013年的政府简政放权问题,涉及到如何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的问题,如何让“看不见的手”在市场上发挥更大的作用,还有哪些方面需要进一步简政放权;面对高房价,政府应该不应该调控,如果调控,调供给有效还是调需求更有效?这一类问题会引导学生在辩论中增强经济学思维能力,而且,通过讨论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关心国家大事意识和竞争合作意识。
作为通识课教学的西方经济学,为了达到培养学生经济学思维方式的目的,考核环节也应该相应地做出改革。一是不再以是否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作为考核的内容;二是重点考核学生分析、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能力。平时考核除了出勤率外,要将课堂讨论中的表现、对经济现象评析等方面纳入考核中,平时作业也以小论文为主。最后的期末考试题型的设计也以主观题为主,让学生有充分发挥经济学思维能力的余地。教师可以将平时的讨论和小论文的成绩增加到总成绩的40%或者50%,这样可以更加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积极性。
总之,独立学院层次西方经济学通识课的教学既要满足应用型人才定位的需要,还要适应不同专业背景学生的需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经济学思维方式为目的,以源于学生实际经济生活的鲜活案例为教学素材,以激发学生高参与度为教学手段的教学方式,彻底摒弃教条式的教学方法。
[1]萨缪尔森.经济学[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1.
[2]保罗·海恩,彼得·勃特克,大卫·普雷契特科.经济学的思维方式[M].马昕,陈宇,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3]何正斌.经济学三百年[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173.
[4]张羽,王芳.西方经济学思维方式与思考维度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2(18):61.
[5]腐败是人民政府的天敌对腐败分子和行为零容忍[EB/OL].[2015-04-06].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4 - 03/13/c_133181973.htm.
[6]诺奖为何偏爱“博弈论”[EB/OL].[2015-04-02].http://www.bjd.com.cn/WLZB/20051012/GB/WLZB%5E1530%5E4%5ER105.htm.
[7]李林子.理工科大学经济学通识课程教学研究[J].教育与现代化,2010(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