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勇
(凤冈县林业局,贵州 凤冈 564200)
改革实践
生态文明发展战略下凤冈林业之思考
聂勇
(凤冈县林业局,贵州 凤冈 564200)
从凤冈林业发展的历史演变、近年取得的主要成绩、当前具有的优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根据凤冈县委、政府提出的“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生态文明发展战略,提出了林业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的思路。
生态文明;发展战略;凤冈林业
凤冈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农业县,矿产资源匮乏,经济发展滞后。多年来,历届县委、政府历经艰辛,不懈探索,从种植蚕桑到烤烟,从猕猴桃到野木瓜,从养鸡到养猪,曾经付出了多少人力物力无法计算,终因各种原因除烤烟产业得以基本稳住外,其他产业均以失败告终。1999年,在“西部大开发,凤冈怎么办?”大讨论中,面对矿产资源匮乏的现实,凤冈县委、政府重新省视,在总结以往失败教训的基础上,创造性提出了“建设生态家园,开发绿色产业”的发展战略思想,并配套实施了“营造绿色环境、培育绿色基地、实施绿色加工、打造绿色品牌”的“四绿工程”,凤冈从此开始了走“生态经济”发展之路。2011年,新一届县委、政府秉持继承和发展的理念,与时俱进,站在新的高度,又提出了“高扬绿色生态主旋律,夯实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两个抓手,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绿色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奋力建设富裕、文明、生态、幸福凤冈的“一二三四”总战略,并指出凤冈未来发展必须牢牢固守和贯穿“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战略理念。进一步确立了凤冈经济社会的发展与生态建设密不可分的关系。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主战场的林业,是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具有巨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承担着建设林业生态体系、林业产业体系和林业生态文化体系的历史重任[1]。在以山区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凤冈,林业的发展始终是人们长期关注的话题,也是历届县委政府在制定和实践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过程中重点考虑和研究的主要问题之一。
解放前,据《凤冈县志》记载,凤冈森林资源面积丰富,森林面积10万hm2,蓄积280万m3,森林覆盖率为35%。新中国成立以来,凤冈县林业发展历程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1958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期。这一阶段大量的森林资源被破坏,政策控制失灵,资源消耗严重[2]。这一时期,全县森林覆盖率下降至8.7%左右,森林资源处在枯竭阶段。
第二阶段是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期至九十年代初期。在国家林业政策指导下,县委政府积极鼓励倡导林业大户、林业专业户承包荒山造林。全县经约5至8年的恢复,森林覆盖率达到22.8%左右,全县森林资源进入了复苏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中期到本世纪初期。主要靠国家支持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工作,全县先后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长防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等林业重点工程,1999年县委政府提出“建设生态家园,开发绿色产业”战略后,全县上下绿色理念深入人心,生态建设成效显著,这时期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2%左右,森林资源处在积累阶段。
第四阶段是从本世纪初到现在,随着国家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林业政策的进一步放活,投资进一步增大,林业事业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森林面积、蓄积、覆盖率实现了三个同步增长,分别为10.4万hm2、487.5万m3、53.7%,全县森林资源处在开发与利用阶段。
2.1 生态建设成效显著
经过几十年来的不懈努力,凤冈林业生态建设硕果累累,森林覆盖率从1995年的29.7%提高到了现在的60%以上,大面积的荒山荒地基本消灭,生物多样性和珍稀、特有物种得到了有效保护,县内水质平均达到国家二类标准,空气质量良好,截至2015年,上级下达的各年度工程计划均如期完成,全县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凤冈也因此而先后获得了“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国家第七批生态建设示范县”、“中国生态旅游百强县”、“中国低碳生态建设示范县”等诸多荣誉称号。
2.2 森林资源保护不断加强
近年来,全县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业行政执法“三防”水平不断提高,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林火阻隔网络体系日趋完善。
按照“一降三提高”的要求,积极开展有害生物普查防治工作,对技术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落实管护人员,使得森林病虫害防治和预防能力进一步提高。
加强资源林政管理工作,有效保护了林业资源。近年来,一是严格了林地管理制度,依法办理审核、审批、申报征占用林地手续;二是加大了对重点项目的跟踪管理力度,建立和完善林地、林木监管机制;三是严格执行年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和年木材生产计划管理,为全县森林资源的持续稳定增长起到了保障作用;四是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强化木材、木制品的市场监督管理,使得全县木材经营、加工正逐步走向规范化轨道。
2.3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全面开展
全县截止2010年全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任务基本完成,除少部份集体林地由于林权纠纷,经多次组织调处暂时无果外,其它集体林地面积已基本确权,全县已确权集体林面积7.767万hm2,占全县集体林地的75.5%,发放林权证74 670份,确权率95.54%,纠纷调处率95.3%,林权证发证率96%。
2.4 林业生态补偿机制初步建立
森林分类经营是现代林业发展的方向,凤冈县自2004年开始,根据《国家林业局、财政部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林策发(2004)94号)、《贵州省重点公益林区划界定办法》(黔林资通(2005)245号)、《关于立即开展天保工程区森林分类区划界定工作的通知》(黔林资通(2005)315号)等文件精神结合凤冈实际,全县其区划生态公益林地49 681.05 hm2(其中:国家级公益林23 680.29 hm2,地方公益林26 000.76 hm2),占林地面积的54.53%。国家公益林部份于2010年开始落实兑现生态效益补偿,地方公益林部份于2011年开始落实兑现生态效益补偿。
2.5 林业产业发展步伐加快
近年来,在凤冈县委、政府“建设生态家园,开发绿色产业”的发展战略指导下,随着全县走大力发展“三生产业”即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的“生态经济”之路,凤冈林业产业发展的步伐也在逐渐加快,木材从原来的出售原木或粗加工正向精深加工转变,林下种养殖、花卉苗木产业呈现出了强大发展势头,目前全县已完成茶园套桂花及专门的花卉绿化苗木培育基地达1.333万hm2,以万佛山森林公园、永安田坝茶海森林公园、太极生态养生园为主的林业生态旅游已具备一定的的基础,林业产业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
2.6 林业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日渐突出
林业的发展是农村发展的重要内容,山区更是如此。近年来,通过国家对各项林业重点工程建设
的投资,有力地拉动了内需,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同时,项目实施也拓展了农村经济发展空间;森林通过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有效地保护了农田、城镇、道路,构筑了生态屏障。通过林(副)产品的贮藏、加工、运输等,丰富了人民的需求,增加了就业渠道,促使农民增收,调整了农村产业结构,直接地促进了农民生活富裕的实现;林业建设使得山清水秀,特别是近年贵州省提出的全境域绿化美化、美丽乡村建设等更是极大地改观了村容村貌,绿化美化更好地展现了农村的田园风光,更加适应了群众生产生活需求;林业建设的主体是农民,依靠农民、尊重农民、引导农民、扶持农民,各种项目才能得以顺利实施,这无形中增强了农民的主动性、创造性,从而保证了新农村建设水到渠成,稳步推进。
虽然,近年来在林业生态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阶段性成效,但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不论是生态建设还是林业产业建设都还面临诸多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在林业生态体系建设上仅仅初步完成了资源数量的积累,实现了基本消灭荒山的目标。从森林覆盖的简单比较来看,全国森林覆盖率60%以上就有福建、浙江等八个省市,覆盖率在70%以上的县市比比皆是,同时,在贵州来看凤冈覆盖指标仅处于中偏上位次。从内在质量来看,存在景观等级偏低、残次林比例大、单位生长量低、城镇绿化个性缺乏等问题,因此在提高林地生产力、扩大森林植被、提高绿化质量上仍有较大差距;
②在林业产业体系建设上尚处于起步和探索阶段,林业直接经济贡献与林地占有比例极不协调,特别是在促进经济总量的提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解决“三农”问题等方面直接贡献率较低。森林资源是凤冈最大的自然资源,而林业GDP贡献长期以来均在7%左右徘徊,这与林地占有近60%的现状是不协调的;
③林业资源的增长和效益发挥长效机制尚未形成,依靠政府部门办林业管资源的现实未得到根本转变。社会积极性、农民积极性未能充分调动,从某种意义上讲,资源保护和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还较为脆弱;
④林业要素在市场资源配置中的运行机制尚未系统化或有效建立。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施后,按照依法明晰产权、放活经营、规范流转、减轻税费,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促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要求,凤冈县目前一定程度上仅完成了堪界确权工作,而在采伐管理机制建立、规范林地林木流转、林业投融资体制、林业社会化服务的建立等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将资源经营变为资产经营、资本经营的工作尚未广泛深入触及;
⑤森林优势种质资源尚未得到有效保护利用,近年全县流失到外省市的红豆杉、银杏、桂花、楠木、榉木、黑踏子、紫薇等名优树种数量不小,部份山区甚至损失严重。
时至今日,凤冈县委、政府提出的“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战略,对于林业来讲,实际上不外乎就是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将林业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建设同步推进、协调发展的问题;二是如何将良好的林业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问题。森林资源相对于矿产资源其最大的特点是它的再生性,这一特点决定了森林永续经营的可能性,同时也决定了统筹推进林业生态与林业产业协调发展实现双赢的可操作性。就凤冈现实而言,林业生态建设与林业产业发展同等重要,二者不可偏废其一,但具体工作应随着发展的阶段不同有所侧重。此前很长一段时间林业工作的重心是生态的恢复重建,林业产业建设则是一块令人揪心的短板,因此,统筹推进林业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才是凤冈林业发展的必由之路,当前或今后一段时期应把更加突出林业产业发展放在重要位置,统筹各种发展有利因素,最大限度实现生态与产业协调推进。
4.1 坚定不一地继续巩固生态建设成果,维护林区秩序稳定
这是林业的基本职能所在和建设“绿色凤冈”、实施“四生一有”战略思路的现实和长远需求。只有通过加大执法力度以稳定林区秩序,加大宣传力度以唤起群众自发意识,才能最大限度为林业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阵地和有效载体。
4.2 进一步拓展绿化空间,提高绿化质量
造林绿化的重点要从普遍意义上的荒山绿化转向与树造个性化的城镇、景区、村寨、公路、河流绿化美化上来,充分发挥林业在建设新农村、发展生态旅游、推进绿色城镇方面的作用,寻求量与质的同步推进,在树造绿色凤冈、个性凤冈、特色凤冈上发挥优势。
4.3 建立林业要素市场,满足林农的业务需求
近年,内外投资个体、知名企业到凤冈县购买林地经营权、林木所有权的愿望非常强烈,与农民在寻求林权抵押、流转、买卖等方面的迫切要求不谋而合,特别是林业大户表现更为明显,这对加快推进森林资源由分散向规模、由资源向资本经营转化是一个极好的信号。但目前不论是投资者还是农民对林权流转政策、市场信息、办理程序等均较为陌生,已发生的流转个案仅限于一对一的较为模糊的交易,对双方利益都存在不利因素。因此,建立一个集政策咨询、信息发布、产权交易、抵押融资、林权登记、资产评估等为一体的林业要素市场势在必行。
4.4 积极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推进林工一体化
按照相关规定在造管育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政府部门只要在搞好分类经营规划、确立保护重点的前提下,加强采伐管理、强化过程监督、严格审批程序、提高服务质量完全可以实现“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2]的目标。
4.5 坚持造林育林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发挥林业在农业调宽、调特方面的优势
在项目的规划和论证上,要将此作为一个基本的前提条件。凤冈有广阔的山区资源,由于耕作成本高、劳动力的大量转移、抗灾害力弱,坡耕地弃耕现象普遍存在。而木本经济作物的主要优势在于见效时间长、后期投入成本小、产品附加值高、抗自然灾害力强。凤冈县在茶叶、金银花、蓝梅、柑橘、橙子、梨等经济树种种植方面有较多的成功范例,因此要进一步在科学规划、总结推广、引导扶持、技术服务上做工作,使之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主要突破口之一。
4.6 充分利用土地自然优势,大力发展花卉产业
充分利用凤冈县土壤气候、种质资源等优势推进以桂花为主花卉苗木产业,力争把凤冈建成一个花卉苗木基地县。
4.7 大力发展多种经营,促进开发利用森林空间资源
野生菌类、蕨类及木本疏菜(如香椿)等森林附属产品深受人们喜爱,县内森林附属产品种类繁多,分布区域广泛,周边县市尚无此类加工包装项目,目前大多数通过商贩运至外省加工销售,极具市场发展潜力;在特色养殖上,县内很多农户依林而居,是发展林下生态养殖的绝佳场所,县内已有养蛇、养梅花鹿、山鸡、果子狸等成功典型。
4.8 大力发展森林生态旅游业,努力培育第三产业
凤冈县森林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总体上特色不突出,品牌还未树立,全县森林生态旅游仅处于起步阶段,当前应着力选择打造二至三个富有独特的内涵的景区景点,譬如永安田坝茶海之心的休闲体验游、九道拐库区的湖光荡漾游、万佛峡谷的猎奇探悠游等。基础设施力求精致完善,切忌粗制滥造。
4.9 积极贮备、申报各类林业工程项目和产业项目,全力搞好招商引资工作
工程项目的关建在于尽可能地协调争取上级各类财政资金支持,贮备、申报是基础,有效实施是重点;产业项目的关键是吸纳广泛的社会资金、金融资金投入林业产业化建设,策划、包装、贮备是基础,推介和招商是重点。前者要求必须把握政策导向,后者要求必须充分掌握资源优势和把握市场信息。
综上所述,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产业发展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有了良好的生态才有产业发展的基础,有了产业的兴旺,生态才能持久巩固。只有坚持把林业建设与发展经济、调整结构、致富奔小康紧密结合,坚持把林业发展与推进“三化”、解决“三农”问题有机统一,才能实现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促进富民的目标,全面提升林业对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生态经济贡献率,从而更加持续有效地推进凤冈绿色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1]唐军.甘肃迭部国有林区生态产业体系建设与发展的探讨[J].绿化与生活,2014(5):16-18.
[2]周永言,王瑞芳.坚持采育结合,努力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J].林业经济,1985(6):41-43.
[责任编辑:路 实]
Thinking of Fenggang Forestry Under the Strategy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Development
NIE Yong (Fenggang County Forestry Bureau ofGuizhou Province,FenggangGuizhou 564200,China)
From the history of forestry development in Fenggang evolution,themain achievements in recent years,the advantages and existingmain problems and so on,according to the strategy of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Fenggang County Party Committee and government proposed“eco industrialization,industrial ecology”,this paper proposed the idea of promoting the overall developmentof the forestindustry ecology and industry coordination developmen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developing strategy;forestry in Fenggang
F326.27
A
1673-5919(2015)03-0044-04
10.13691/j.cnki.cn23-1539/f.2015.03.013
2015-05-10
聂勇(1971-),男,贵州凤冈县人,本科,高级工程师,从事林业实用技术的开发及推广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