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

2015-02-20 13:03:22刘春艳
中国林业经济 2015年3期
关键词:就业结构协调性第二产业

刘春艳,周 航

(吉林师范大学 城市文化研究所,四平,136000)

改革实践

吉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

刘春艳,周 航

(吉林师范大学 城市文化研究所,四平,136000)

以吉林省为研究区域,选取2004-2012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指标,分析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化规律。运用结构偏离度和协调系数,分析了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吉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二者之间协调性较差,提出了从开放户籍制度,发展三大产业等方面促进二者关系协调的对策建议。

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吉林省

产业结构是指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1]。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由于分工越来越细,因而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生产部门[2]。这些不同的生产部门,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会在增长速度、就业人数、占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就业结构又称社会劳动力分配结构,一般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所占用的劳动数量、比例及其相互关系[3]。

吉林省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一直以第二产业为主,并支撑着吉林省的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存在着众多问题。为了更好的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协调性的分析显得尤为重要。

1 吉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变

1.1 吉林省产业结构的演变

吉林省经济总量在增长的同时,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由2004年的19:46.6:34.4变为2012年的11.8:53.4:34.8,第一产业减少7.2%,第二产业增加6.8%,第三产业增加0.4%。由图1和表1可以看出,在吉林省经济增长过程中,第二产业一直扮演着引导吉林省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第一产业作为基础性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一直下降,第三产业波动变化,但增长态势明显。

1.2 吉林省就业结构的演变

吉林省产业结构在不断优化的同时,就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由2004年的46.1:18.6:35.3演变到2012年的41.1:20.9:38。第一产业减少5.0%,第二产

业增加2.3%,第三产业增加2.7%。从变化幅度上看,第一产业最大,其次是第三产业,第二产业最小。从表2和图2可以看出,吉林省三次产业就业人员中,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比重平稳上升,而第一产业则平稳小幅下降,并有逐渐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趋近的趋势。从总体上看,无论是产业结构还是就业结构,基本符合配第—克拉克定律。

2 吉林省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协调性分析

2.1 结构偏离度分析

结构偏离度是考察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是否协调的重要指标之一,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性可以用结构偏离度来测,其公式为

结构偏离度大于零为正偏离,即产业的产值比重大于就业比重,意味着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高,也就是说结构正偏离的产业可以吸纳劳动就业的能力有限。反之,当结构偏离度小于零时为负偏离,即产业的产值比重小于就业比重,意味着该产业的劳动生产率较低,但也意味着可以吸纳较多的劳动力就业。结构偏离度越趋近于零,表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越合理,当结构偏离度等于零时,则说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两者处于平稳状态[4]。

通过观察表3和图3能够发现,从2004-2012年,吉林省的第一产业结构偏离度一直为负值,并且绝对值呈增大的趋势,说明吉林省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重越来越小,而就业比重依然较大,表明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较低,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和隐性失业。政府应加强调控及管理,引导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

第二产业结构偏离度在2004-2012年间一直为正偏离,说明产业结构变动显著快于就业结构的变动,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有关部门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吸引就业和劳动力。

第三产业结构偏离度在2005-2009年间出现正值,绝对值逐渐减少,但在2004年和2010-2012年之间出现了负偏离,绝对值逐渐增加,但增加幅度较小。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在逐渐下降。

通过表3和图3可以看出,吉林省的总偏离度为正值,也就是正偏离,且数值相对稳定围绕2上下波动,说明吉林省吸收劳动力能力相对稳定,但总偏离度同各个产业之间的偏离度存在一定差距,所以单从总偏离度考察吉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会存在误差。

2.2 基于协调系数的分析

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系数来衡量二者的协调性,公式为[5]:

其中Hx为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协调系数,Si为第i产业的产业结构,Ei为第i产业的就业结构。协调系数可以从整体上反应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比例关系,Hx的取值在0~1之间,Hx越接近于零时,说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较差;Hx越接近于1,表明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越具有较好的协调性。

由表4和图4可以看出,2004-2012年间,吉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调系数整体上偏小,趋近于零,且变化趋势也较小,由此可以看出吉林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二者之间协调性较差。

?

3 对策与建议

3.1 放宽户籍制度,加强劳动力流通

户籍制度是我国重要的制度之一,自1950年起我国实行户籍制度,到1980年确定了城乡分割的户籍管理制度。在我国,农村人数众多,相应的农村户籍人员占绝大多数,而城市户籍人员占小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制约了人口转移,对人口转移产生重大的束缚。因此建议开放户籍管理制度。

随着吉林省农业比重的逐渐减小,农业机械化的提升,使得农村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6]。放开户籍制度,有助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

3.2 升级优化第二产业内部结构,增加就业

吉林省的第二产业对GDP贡献程度最大,但在带动就业方面的能力比较差。加快第二产业内部升级优化,增加就业岗位主要做到以下两点:第一加快技术进步,加快技术进步与带动就业之间的协调发展,通过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开辟出新的就业领域,这在促进就业上有很大的作用。第二在工业化发展的选择上,既要兼顾工业的优化升级,也要兼顾劳动就业。吉林省一直都是以发展重工业为主的省份,这也导致了劳动力吸纳能力差。因此,今后应在发展工业的同时,创造更多就业机会促进合理就业,形成适合本地发展的工业化模式。

3.3 加大第三产业发展力度,增加更多就业机会

第三产业是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是不可或缺的。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程度。吉林省的第三产业目前基本处于落后状态,新型服务业发展比较缓慢。在工业化比较发达的同时,服务业却没有得到较快较好的配置,虽然在带动就业上发挥了一定优势,但没有起到更好的带动作用。所以加大第三产业发展力度,优化产业内部结构以此来增加就业机会显得十分重要。

发展第三产业的重点在于加强新兴服务业的发展,与传统服务业相比新型服务业门槛较高,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较高。只有在发展新型服务业的同时,带动传统服务业发展,才能增加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吸收其他产业转移的劳动力。

3.4 发挥市场作用,合理配置和培养现代化人才

市场不仅要在资源配置上发挥作用,更要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上充分发挥作用,使劳动力资源能够合理转移,以免造成浪费和流失。在现代化人才的培养上,更要注重市场的导向作用,培养市场导向型的高新人才,在满足市场对现代型人才需求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劳动力对市场的适应性。增强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以技术为依托,使市场的调节作用达到最大化。

[1]李玉凤,高长元.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协整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8(4):84-86.

[2]黄海标,李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商业时代,2008(3):81-82.

[3]刘社建.就业结构与产业升级协调互动探讨[J]社会科学,2005 (6):13-17.

[4]尤会杰.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以山西省为例[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0(15):123-125.

[5]高新才,李炎亭.甘肃省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协调性变动分析:基于协调性系数的测算[J].财会研究,2013(6):67-71.

[6]董兴邦.吉林省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证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13.

[责任编辑:付 佳]

Analysis of the Coordina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in Jilin Province

LIU Chun-yan,ZHOU Hang (Institute of Urban Culture of Jilin Normal University, Siping Jilin 136000, China)

Taking Jilin provinceas the study area,selecting the index of industrial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from the year of 2004 to 2012,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hange rule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Using the structure deviation degree and coordination coefficien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ustry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is analyzed.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oordination between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 structure is poor,and then some suggestions on promoting the coordination are proposed,such as opening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developing the threemajor industries.

industrial structure; employment structure; coordination analysis; Jilin Province

F427

A

1673-5919(2015)03-0052-03

10.13691/j.cnki.cn23-1539/f.2015.03.015

2015-05-09

吉林省社科研究项目(2012BS60);四平市社科研究项目(201209)。

刘春艳(1978-),女,吉林松原人,博士,主要从事区域经济、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就业结构协调性第二产业
博物馆扩建设计的环境协调性
四川环境(2019年6期)2019-03-04 09:48:54
国内生产总值指数
我国第三产业发展研究
智富时代(2017年4期)2017-04-27 19:16:42
陕西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实证研究
一种基于非协调性跳频通信的高效密钥协商方法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之间的互动机制
商(2016年23期)2016-07-23 18:04:47
欠发达地区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性分析——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
贵州省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同关系研究
我国本科院校工科类专业招生规模研究——基于产业、就业结构偏离理论
京津冀第二产业结构趋同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