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胜,刘俊荣,伍世骏
·世界全科医学工作瞭望·
美国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历史演变及启示
邱 胜,刘俊荣,伍世骏
建立健全以全科医生团队为基础的社区卫生服务是增强居民健康管理的重要举措。美国的基层卫生服务经过40多年不断探索,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卫生服务模式——家庭医生式服务(PCMH)。该模式以患者健康为首要目标,以全科医生为主导,采用多学科协作的方式,为患者提供全面且长期的基本医疗服务,以最大限度地促进患者健康。本研究介绍了PCMH的发展历程和实施效果,分析了其发展中各阶段的特点,并探讨了其对我国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启示。
家庭医生式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美国
邱胜,刘俊荣,伍世骏.美国 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历史演变及启示[J].中国全科医学,2015,18(22):2623-2627.[www.chinagp.net]
Qiu S,Liu JR,Wu SJ.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patient-centered medical home in America[J].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15,18(22):2623-2627.
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实现全民医疗保险制度的基础,也是通向现代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必由之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指出,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群众对改善医药卫生服务将会有更高的要求,要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1],这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网络建设和功能完善指明了方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转变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水平,坚持主动服务、上门服务,逐步承担起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职责。家庭医生制度可以满足社区居民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是符合国家对发展社区卫生服务要求的一项创新举措[2]。北京、上海等地的家庭医生式服务已经有多年的实践经验,广东地区起步较晚,目前也已经在广州、惠州及深圳等地开始了试点工作。美国的家庭医生式服务(PCMH)与我国正在进行的家庭医生式服务在服务理念、服务方式及服务内容上都有异曲同工之处,探究美国PCMH的历史演变,对我国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发展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要点:
本文阐明了PCMH概念及其历史演变,指出PCMH的发展历程包括医疗之家(MH)、健康之家及PCMH三个阶段。目前,我国学术界一般将PCMH(patient-centered medical home)翻译为“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之家”,而本文作者以PCMH的概念和历史演变为基础,综合考虑了其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内容后,提出应将PCMH翻译为“家庭医生式服务”,该概念的严谨应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1.1 PCMH的概念 2006年,美国医师学会(ACP)为了减少医患矛盾、促进医疗卫生资源合理利用、使更多居民享受到医疗服务,提出了一种新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PCMH[3]。PCMH以患者健康为首要目标,以全科医生为主导,采用多学科协作的形式,为患者提供全面且长期的基本医疗服务,以最大限度地促进患者健康[3]。以患者为中心(PC)是指,在医疗服务的过程中应充分尊重患者喜好、需求及价值观,并确保以患者价值观指导所有临床决策[4]。其目的在于有效促进患者健康,意义在于最大限度地让患者自主设计自身诊疗方案,减少医患矛盾[5]。有研究指出,医务工作者往往不能准确地把握患者的治疗态度及其影响因素[6],因此以患者为中心的诊疗服务要求医生在各个阶段都尊重患者的自主性,故PC的治疗过程也可称为患者自觉最优治疗方案[7]。
1.2 PCMH功能的历史演变
1.2.1 PCMH缘起——医疗之家(MH) 1967年美国儿科学会(AAP)在《儿童健康保健水平》中首次提到MH,并将其作为医疗卫生领域的未来发展趋势,指出MH将是一个负责收集所有儿童病历资料和健康情况的信息中心,这也是健康档案概念的雏形[8]。同年AAP将MH的含义从名词引申为形容词,用以形容基本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协调性、全面性及持续性,指出医疗卫生服务应以患儿及其家庭为中心,医护人员在服务过程中应注重人文关怀,给患儿如同在家中接受照顾的感觉,“宾至如归”很好地诠释了当时美国所有儿科医生的医疗服务思想[9]。
虽然MH在60年代就已经被提出,但当时并没有在卫生政策上被正式采用。直到1974年,美国AAP理事会在“零散的医疗保健服务会影响儿童健康”声明中指出,治疗时机延误、医生诊断能力差异、重复治疗及医生责任分散均会导致医疗费用升高、医疗服务效率低下,并会损害儿童健康,故建议将每位儿童的健康信息均纳入MH,并对其病历资料进行集中管理,防止医生在诊治过程中受到患儿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同时为患儿接受连续性医疗服务提供帮助[10]。当时,有学者提出用MH代替所有调查问卷和相关表格中的家庭医生、儿科医生及私人医生等提供连续性医疗服务的医务工作者名称。AAP否定了这一观点,并在1977年发表声明,指出MH并不是提供医疗服务的医务工作者或医疗机构,而是收集患儿病历信息、提供连续性诊疗信息的信息平台[11]。可见,直到70年代中后期,MH仍是一种病历资料集中式管理中心。
1.2.2 PCMH雏形——健康之家 1978年,AAP要求各州分院提供一份儿童健康促进计划,北卡罗莱纳州分院的院长提出了一个名为“健康之家”的计划[12]。该计划以MH的病历收集平台为基础,拓展出一系列与其配套的工作要求,将MH的病历收集功能与医疗服务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健康促进模式。该计划将MH的含义引申为健康之家,并将其定义为一种医疗服务提供模式,认为该模式应具备以下特点:(1)针对个人提供医疗服务;(2)主要业务为基本医疗服务;(3)提供24 h服务;(4)对患者进行回访;(5)建立健康档案;(6)完善的疾病管理;(7)医疗费用较低;(8)同意该服务模式的儿童及其家庭,有义务接受并配合医疗卫生服务、顺应预防和宣传建议;(9)诊疗过程中,医生应与患儿及其家属进行足够沟通;(10)患儿及其家属应配合疾病管理要求。但当时的州议员误解了该计划的意图,认为其包含了太多的父母职责,故未批准。但该计划引发了一次全国性学术探讨,促使MH的含义发生变化,此后MH从概念上改变为健康之家。
鉴于北卡罗莱纳州的经验,1979年Calvin在夏威夷成功地领导了一次医疗改革,将健康之家的概念运用到儿童健康计划中,并指出每位儿童都应该得到健康之家的医疗服务[12]。这次改革将健康之家定义为一种以患儿及其家庭为中心,以社区为基础,向患儿提供连续性、综合性、计划性医疗服务的医疗服务模式,是PCMH发展史上的里程碑。1984年,健康之家这一服务模式被正式纳入夏威夷家访计划,主要用于防止虐待儿童和忽视儿童情况的发生[13]。1985年,为确保所有医生在诊疗过程中都是以患儿及其家庭为中心,健康之家被纳入儿童急诊医疗服务[14]。1986年,夏威夷《残疾人教育法》将对婴幼儿的家庭照顾、医疗保健及教育也纳入到健康之家的服务中[12]。
1989年,AAP在夏威夷召开第一次健康之家会议,将健康之家的医生培训计划介绍给佛罗里达州、明尼苏达州、内布拉斯加州、宾夕法尼亚州及华盛顿州等地的儿科医生团队、家庭医生团队及其他医疗相关专业团队,并向各地专业团队咨询了培训计划的可行性。此次会议对健康之家中各服务项目的细化和落实产生了直接作用,并为其在全美国的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92年AAP以夏威夷医疗改革为基础,通过大量咨询和反复商议最终确定了健康之家的正式定义:为所有婴幼儿和青少年提供以患儿及其家庭为中心,全面、持续、协调的基本医疗服务。这就要求提供医疗服务的医生具备诊断大部分儿科疾病的能力,且对患儿及其家属有所了解,能够进行深入沟通,取得患方信任[12]。健康之家的服务内容包括:(1)预防保健服务(免疫接种、生长发育评估、部分疾病筛查、健康档案管理、心理问题咨询等);(2)提供24 h急诊和全年无休住院治疗服务;(3)提供长期临床护理服务;(4)提供全科门诊和转诊服务;(5)医生在诊治时需告知患者治疗过程并解释原因;(6)提供健康之家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义务积极与学校联系,保证个别儿童的特殊需求;(7)提供健康之家服务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应保存并保密患者相关医疗信息。
1993年,AAP推出了社区儿童健康直通车计划(CATCH),该计划通过在各个社区建立提供健康之家服务的儿科诊所,使所有儿童在家门口就能得到健康之家服务包含的所有项目,促进了儿科诊疗服务网络建设,并且掀起了一股所有家庭和社区积极响应健康之家服务模式的热潮,使美国社会对健康之家服务模式有了普遍了解,极大地促进了健康之家服务模式的推广。但社区在建立提供健康之家服务模式的儿科诊所时遇到许多障碍,如健康之家概念不统一、医生补贴与工作量不相符等。为此,2002年AAP对健康之家进行了第二次定义,在原有服务模式的工作原则和性质上细化了具体项目,并列举了37个服务细则。
简单地说,健康之家就是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基本医疗服务方面的创新,但该服务只针对社区儿童,要求医生在提供医疗服务时充分考虑儿童及其家庭的健康情况、教育水平、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及社会生活环境等。
1.2.3 PCMH诞生 2002年,为使家庭医学专业能够适应不断发展的社会环境,并更好地迎合患者及其家庭的健康需要,美国最主要的7个家庭医学机构联合推出了家庭医学未来项目(FFM)。建议为每一个美国人提供类似健康之家的个性化医疗服务,以为其提供急慢性病治疗和预防保健等医疗服务[13]。至此健康之家服务模式的服务对象从儿童发展为所有人群。一项2004年的研究发现,如果继续实施FFM,总医疗费用将可能下降5.6%,国民储蓄将可能增加67亿美元/年,且医疗服务的质量也将得到提高[15]。同时,也有研究指出,健康之家能够促进居民的整体健康水平、降低医疗服务成本、减小社会阶层间的健康差异[16]。
2006年,ACP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一种新的、强调患者自主性的健康之家服务模式,即PCMH。同年,美国成立基本医疗协会(PCPCC),负责在全国范围内倡导、指导PCMH试点推广。2007年PCPCC成员联合签署了以患者为中心的PCMH原则;2008年美国国家质量认证委员会(NCQA)和急救医疗认证协会发起了PCMH认证项目;2008年联邦基金发起了为期5年的PCMH计划,旨在帮助5个州、65个社区医疗中心转变成能够提供PCMH服务模式的医疗机构;2010年美国国会通过《平价医疗法案(ACA)》,该法案支持并鼓励扩大PCMH模式的试点范围。
2007年,一项访问了5 400例患者及其家庭的研究发现,随着PCMH的不断发展,居民疫苗接种率不断上升[17],提示PCMH能有效提高居民的疾病防治意识。Schoen等[18]对7个国家的成年患者进行了调查,发现开展PCMH地区的居民,在除卫生服务机构营业时间外的其他时间,也能很容易获取相应医疗服务;PCMH还可以提高患者健康信息在各级医院之间的传递效率,减少医学检验重复率,降低疾病误诊率,提高居民健康水平。2008年,Homer等[19]总结了33篇文献,发现PCMH对有特殊医疗服务需求的患儿有积极的健康促进效果。同年,Sutton等[20]也指出,大量研究结果都证明PCMH能够增强医疗服务质量、减少误诊率、增加患者满意度。2009年,一项针对特殊儿童监护人的调查显示,有47.1%的特殊儿童享有PCMH,与未享有PCMH的特殊儿童相比,享有该服务的特殊儿童很少出现延误病情或放弃治疗的情况,且其在治疗过程中能够得到更充足的医疗服务和家庭照顾服务[21]。2010年,Reid等[22]通过研究发现,在西雅图实施PCMH后,该地区的急诊患者减少了29%,住院患者减少了6%,当地医疗保险储蓄增加了10.3美元/人。
2010年3月23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医疗保险改革法案》,之后,PCMH得到了更有效的发展。法案指出,要提高基本医疗服务的医疗补助金,使医疗保险对基本医疗服务的支付率达到100%;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机构也能收到相当于1%医保支付金的政府预付金,以促进预防性医疗服务的开展。
我国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发展与美国PCMH的发展有很多相似之处:(1)我国在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开展的健康档案普及工作,与美国60年代的MH极其相似,二者都是对患者的健康信息进行统一管理;(2)我国目前正在开展试点工作的家庭医生式服务也近似于PCMH的雏形健康之家,二者都是以部分特殊人群为服务对象。综上所述,美国对基本医疗服务的重视和PCMH的成功经验都非常值得我国借鉴,对我国现存人力资源不足、功能不完善、难以全面推广等问题都有积极的参考意义。
3.1 严谨学术做法,规范专业术语使用 PCMH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3个阶段,分别为MH、健康之家及PCMH。目前,我国学者在引用时常常将PCMH翻译为“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之家”。“家”在汉字中的本义是“屋内,住所”,“医疗之家”一词的属性应是一种医疗服务机构,且美国历史上的MH也是一种病历信息管理中心。故“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之家”的翻译,是在不清楚其发展历史和现有模式性质情况下的直接引用,不专业且不准确。这种错误概念的广泛应用,应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PCMH不同于家庭医疗(家庭医生服务)[23]。虽然二者都融合了生物医学、临床医学及心理医学等专业,由患者自主选择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连续性、全面性健康照顾;但家庭医疗只由一名家庭医生和护士提供全程服务,而PCMH则是以社区为载体,由患者选定的固定医疗团队提供全程服务,该团队中各学科的健康服务都有专人负责。因此,从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内容上来说,应将PCMH翻译为“家庭医生式服务”。
3.2 加强人才培养,制定规范服务指引 20世纪80年代,夏威夷作为第一个实施MH的地区,正式将健康之家纳入基层医疗服务。由于刚刚起步,适合该服务模式的医务工作者十分紧缺。为解决这一问题,夏威夷政府向夏威夷医师学会拨了专项经费,以制定健康之家工作手册,对医务工作者进行培训。该手册包含了相关专业知识和多学科团队合作模式建立方法,指导医生如何与儿童及其家属在健康维护、家庭照顾及教育等方面进行沟通。1993年AAP推出CATCH时,适合健康之家的专业医务人员紧缺,AAP以夏威夷健康之家的医生培训方案为基础,本着适应全国推广的原则进行了部分修改,以CATCH中新建的社区机构为载体使用修改后的培训方案对相关医务人员进行培训,以解决专业医务人员紧缺的问题。
2012年我国共有全科医生10.9万,平均每万人拥有1.2名全科医生[24]。我国的家庭医生式服务还处于试点阶段,暂时并没有出现医务人员明显不足的现象,但随着家庭医生式服务在各省乃至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可能也会出现医务人员不足的情况。因此,相关部门应尽快收集、总结各试点发展经验,研究并制定出适合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符合各地区医疗情况的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手册,加强家庭医生式服务人才培养。
3.3 提升沟通能力,增进与社区工作的结合 在健康之家被纳入基本医疗服务的早期,由于社区居民对健康之家不熟悉,导致医生在日常健康护理、家庭照顾及幼儿教育等服务项目上很难与患者及其家属沟通。针对这一情况,健康之家的工作手册中增加了特定版块,指导医生在各种情境下如何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此外接受培训的医务人员还需要参加当地社区工作中关于家庭访问的部分,以增加对患者及其家庭的熟悉度,为以后的医疗服务工作做铺垫。我国在开展家庭医生式服务时,可以借鉴健康之家的发展经验,将家庭医生式服务与社区工作相结合,鼓励医务人员加入到基层建设中,充分发挥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的作用,使家庭医生式服务扎根于社区、服务于社区、发展于社区。
3.4 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家庭医生工作热情 在美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务工作者在提供基本医疗服务的同时,还需要参加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虽然PCMH能有效提高居民健康水平,但医务工作者的补贴不能满足其需求,不能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为提高PCMH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2011年在ACA的影响下,参加PCMH的医务工作者可以自主选择要就职的医疗机构和团队。政府对医务工作者提供的服务实行总额预付制,医务工作者可以从医保支付额中提取10%作为补贴,同时医务工作者就职的机构能够获得相匹配的90%的预付金。以此鼓励医生积极参与PCMH,主动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让更多患者选择其提供的医疗服务。同时也可以使社区医疗机构主动扩大自身影响力,积极培养适合PCMH的医学技术人员。
缺乏合理、有效的激励机制是制约家庭医生式服务在我国各试点发展的关键因素[25]。部分医务工作者在完成本职工作后已经十分劳累,不愿意参加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部分医疗机构资金不足,无法落实家庭医生式服务工作。总额预付制在我国卫生领域已发展多年,有较为完善的运行模式。因此,在设计适用于我国家庭医生式服务模式的激励机制时,相关部门可以借鉴PCMH的做法,对医务工作者提供的健康服务实行总额预付制,再从医保支付额中提取一部分作为医务工作者的补贴,以调动医疗机构和医务工作者的积极性。
3.5 完善信息平台,促进信息资源共享 回顾PCMH的发展历程,最初MH就是一个病历资料集中式管理中心,到后来的健康之家和PCMH,均围绕着对病历资料和健康档案的集中管理开展。可见,PCMH提供连续性医疗服务的基础和推动其不断改善医务工作的关键都是卫生信息技术(HIT)。我国的HIT发展较为迅速,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信息系统和基本医疗信息管理系统,到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健康卡工程的建设,都为我国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也对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和效率、减少卫生服务费用、改善患者满意度起到了较大的影响。而正在发展中的远程医疗技术、电子健康档案系统、电子处方及电子配药系统等,也都可以运用到家庭医生式服务中。可见,我国的卫生政策和信息技术均给家庭医生式服务的发展提供了较大帮助。但是在信息平台功能多样化和网络安全等问题上还存在很多不足,有很多地方需要向PCMH的信息平台学习,如支持协调性医疗工作开展、个人一体化健康记录、患者自主注册为新用户、医生增删记录、疾病诊疗数据库、绩效测量及报表功能等[26]。
PCMH的实施较为成功,但我国的国情与美国存在差异,所以在借鉴PCMH经验的同时,应对相关内容进行本土化改造,以适应我国经济和卫生发展水平。PCMH强调“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服务理念,研究其发展历程,有利于理解其内涵,学习并借鉴其经验,以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家庭医生式服务。只有不断学习、借鉴、改善,才能创造更多提高我国居民健康水平的机会。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J].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公报,2009,7(5):1-10.
[2]Du XP.Effect of practicing family doctor responsibility system in Yuetan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Beijing[J].Chinese General Practice,2008,11(19):1181-1182.(in Chinese) 杜雪平.北京市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责任制实施效果评价[J].中国全科医学,2008,11(19):1811-1812.
[3]Bruder MB,Mogro-Wilson C,Kerins GJ.A survey assessing the presence of "medical home" for adults with disabilities in Connecticut[J].Conn Med,2010,74(6):341-348.
[4]Institute on Medicine.Crossing the quality chasm:a new health system for the 21st century[M].Washington D.C:National Academy Press,2001:38-60.
[5]Jo Anne L,Elizabeth A,Melissa B.Patient advocacy for health care quality[M].Burlington:Jones&Bartlett Publishers,2007:481-506.
[6]Sepucha KR,Levin CA,Uzogara EE,et al.Developing instruments to measure the quality of decisions:early results for a set of symptom-driven decisions[J].Patient Educ Couns,2008,73(3):504-510.
[7]Zach Watson.What every provider needs to know about patient engagement[EB/OL].(2014-03-13).http://technologyadvice.com/medical/blog/every-provider-needs-know-patient-engagement/.
[8]Wegner SE,Antonelli RC,Turchi RM.The medical home——improving quality of primary care for children[J].Pediatr Clin North Am,2009,56(4):953-964.
[9]Judith S Palfrey.Child health in America:making a difference through advocacy[M].Baltimore: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2007:18-50.
[10]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Council on Pediatric Practice.Fragmentation of health care services for children[J].News and Comment,1977,118(1):78-79.
[11]Elk Grove Village.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for children:the role of the primary care provider[J].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1992:117-123.
[12]Sia C.History of the medical home concept[J].Pediatrics,2004,113(5):1473-1478.
[13]Martin JC,Avant RF,Bowman MA,et al.The future of family medicine:a collaborative project of the family medicine community[J].Ann Fam Med,2004,2(1):3-32.
[14]Michael D,John L,Alan E,et al.American Academy of Pediatrics ad hoc task force on definition of the medical home:the medical home[J].Pediatrics,1992,90(5):774.
[15]Spann SJ.Report on financing the new model of family medicine[J].Ann Fam Med,2004,2(3):1-21.
[16]Starfield B,Shi L.The medical home,access to care,and insurance:a review of evidence[J].Pediatrics,2004,113(5):1493-1498.
[17]Allred NJ,Wooten KG,Kong Y.The association of health insurance and continuous primary care in the medical home on vaccination coverage for 19-to 35-month-old children[J].Pediatrics,2007,119(1):4-11.
[18]Schoen C,Osborn R,Doty MM,et al.Toward higher-performance health systems:adults′ health care experiences in seven countries,2007[J].Health Aff,2007,26(6):717-734.
[19]Homer CJ,Klatka K,Romm D,et al.A review of the evidence for the medical home for children with special health care needs[J].Pediatrics,2008,122(4):922-937.
[20]Sutton MA,Gibbons RP,Correa RJ Jr.Is deleting the digital rectal examination a good idea[J].West J Med,1991,155(1):43-46.
[21]Strickland BB,Singh GK,Kogan MD,et al.Access to the medical home:new findings from the 2005—2006 National Survey of Children with Special Health Care Needs[J].Pediatrics,2009,123(6):996-1004.
[22]Reid RJ,Coleman K,Johnson EA,et al.The Group Health medical home at year two:cost savings,higher patient satisfaction,and less burnout for providers[J].Health Aff,2010,29(5):835-843.
[23]梁万年,李航.家庭医学专业的总瞰和历史(一)[J].中国全科医学,2002,5(1):4-7.
[24]He LY,Yao L,Hong Y,et al.Comparison of the refrom programs in GP pilot cities[J].Medicine and Society,2015,28(4):50-54.(in Chinese) 何露洋,姚岚,洪阳,等.全科医生试点城市改革方案比较[J].医学与社会,2015,28(4):50-54.
[25]Hou JL,Ke Y,Wang WM.Challenge and suggestions of general practitioner system in China[J].Medicine & Philosophy,2011,32(12):8-10,14.(in Chinese) 侯建林,柯杨,王维民.我国全科医生制度面临的困难和发展建议[J].医学与哲学,2011,32(12):8-10,14.
[26]Leventhal T,Taliaferro JP,Wong K,et al.The patient-centered medical home and health information technology[J].Telemed J E Health,2012,18(2):145-149.
(本文编辑:王凤微)
Historical Evolution and Enlightenment of the Patient-centered Medical Home in America.
QIUSheng,LIUJun-rong,WUShi-jun.
SchoolofHealthManagement,GuangzhouMedicalUniversity,Guangzhou510182,China
The establishment and improvement of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based on the team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 is a crucial measure in enhancing the health management of residents.After 40 years′ exploration,the US has developed a good health service model for basic health service,which is the patient-centered medical home(PCMH).The model is primarily targeted at improving patients′ health,with general practitioners as the leading force and multidisciplinary coordination as the mode,in order to provide comprehensive and long-term basic health service and improve patients′ health to the utmost.In the study,we introduced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implementation effect of PCMH,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in each stage of its development and investigated its enlighten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family doctor service in China.
Patient-centered medical home;Community health services;United States
(本文翻译:中国全科医学杂志社 王静)
广东省家庭医生式服务管理工作调查研究(20140109)
510182 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
刘俊荣,510182 广东省广州市,广州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E-mail:jrliu229@sina.com
R 197.1
A
10.3969/j.issn.1007-9572.2015.22.002
2015-04-22;
2015-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