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瘀的病机转归❋

2015-01-25 09:19卢红蓉王笑红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年12期
关键词:瘀血血瘀病机

孟 锋,卢红蓉,王笑红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北京 100038; 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血瘀的病机转归❋

孟 锋1,卢红蓉2△,王笑红2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北京 100038; 2.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血瘀是临床重要的病机之一,可见于临床多种疾病。血瘀日久可生风致瘀风内动,并常与其他内风相兼出现;瘀血蕴积日久可化毒,毒又可致瘀,毒瘀从化,引发诸多临床急证;瘀血还可与痰浊、内热相互搏结形成痰瘀互结、瘀热互结证,而血瘀化风、瘀毒从化、痰瘀互结、瘀热互结多见于老年病、慢性病或疾病的危重病阶段。

血瘀;病机;转归

瘀包括血瘀和瘀血,前者指血液的循行迟缓、血流不畅及局部的不通,是一种病理生理状态;而瘀血则是一种病理产物,瘀血有瘀滞内结之血、离经之血、污秽之血等。瘀血和血瘀二者可以互为因果,血瘀之甚可以在局部造成瘀血,一旦瘀血形成阻滞于脉络内外,又可成为加重局部血瘀之因[1]。血行不畅、血流瘀滞导致血瘀证。近年来,血瘀证一直是中医学和中西医结合研究中较为活跃的领域,关于血瘀证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血瘀证的概念内涵、辨证、诊断标准以及治疗上。血瘀证见于临床各科疾病,其变化复杂多样,血瘀证的发展转归也成为人们重点研究领域。本文对血瘀病机的发展转归作一综述,希望能为血瘀证的进一步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思路。

1 瘀血生风

血瘀日久可生风,“瘀血阻滞,脉道不通,血行不畅,筋脉失濡而手足颤动,屈伸不利,此即“瘀血生风”[2]。“瘀血生风”就是因瘀血导致的内风。以血液运行不畅,或局部血液凝聚,或体内离经之血为主因,引发以动摇、眩晕、抽搐、震颤等为主证,并兼见瘀血症状者,称之为“瘀血生风”。瘀血为什么生风,其根本在于瘀血阻塞经络,筋脉失养,挛急刚劲。凡气虚、气滞、阴虚、血寒、血热、出血、七情过激、跌打损伤等所导致的瘀血,在加重到阻塞经络、影响筋脉功能时均可产生内风[3]。

由于“老年多瘀”“病久多瘀”“久病入络”,故瘀血生风多见于老年病和慢性病,且大多具有发病前的潜证阶段和先兆症状,如脑出血、脑梗死、震颤麻痹等。瘀血生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四肢抽搐或头部、肢体摇动、颤抖,或半身不遂、语言不利,或头晕目眩、旋转不定、站立不稳;面色黧黑、口唇、眼周紫黑、爪甲青紫、肌肤甲错、血丝赤缕、肢体麻木、舌质紫暗或暗淡,或有瘀点、瘀斑,或舌下脉络曲张、脉涩或结代等症[4]。

2 痰瘀互结

瘀血蕴积日久成痰,或瘀血内阻,阻碍水谷津液运行,水湿停聚成痰,在一定条件下为痰瘀相互摶结成痰瘀互结。

为什么痰瘀易互结?首先,痰瘀常同病,为痰瘀互结提供了存在空间。痰瘀与五脏六腑相关,嗜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情志过激肝失疏泄、年老脏腑日衰肾气不足等都是导致痰瘀生成的重要因素。正气亏虚,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运行疏布失调,津血营运不畅,以致津液凝聚成痰,血液涩滞成瘀[5-6]。其次,痰瘀互生互化也是痰瘀互结形成的重要原因。痰瘀为病可相互影响,痰阻则血难行,血瘀则痰难化,痰滞日久必致血瘀,血瘀内阻久必生痰,不仅痰饮、瘀血致病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痰瘀相兼亦十分常见[7]。此外,从性质上讲,痰是津液不化的病理产物,瘀是血运不畅或离经之血着而不去的病理表现。从痰、瘀生成来源讲,津液和血都来源于饮食之精气,痰、瘀同源而异物,同为阴邪,可相互促进、相互滋生,因而二者容易相互摶结、相互影响[8-9]。

痰瘀互结会产生怎样的危害?痰瘀互结会形成一种有别于痰饮和/或瘀血的致病力更强的致病因素。朱丹溪曰:“痰挟瘀血遂成窠囊。”痰瘀为阴邪,同气相求,易袭阴络,故起病隐袭、难以察觉,痰瘀致病易阻络、损络,闭塞气血,不通则痛;若阻滞日久,气血不足,阴精亏损,脏腑失养,不荣则痛;痰瘀胶结,固着脉络,渐成窠囊,甚者表现为有形实邪,如瘿瘤、瘰疬、癥瘕、积聚等难以清除,病程迁延[10]。在病变过程中,痰、瘀常互为因果,致痰瘀互结,因而诊治疑难病证时,在辨证基础上宜从“怪症多痰,久病多瘀”着手,重视痰瘀同治[11]。

3 瘀毒从化

血瘀日久转化为瘀毒是血瘀病机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方向。瘀久化热、酿生毒邪,或从化为毒,可致瘀毒内蕴且“瘀”中有“毒”,“毒”中有“瘀”。“瘀”“毒”互生互结,如迁延日久、失治误治,则正消邪长,一旦外因引动、蕴毒骤发则蚀肌伤肉,进而毒瘀搏结、痹阻脉络,导致病情突变。如瘀毒痹阻心脉,则导致急性心血管事件,出现不稳定性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等急危重症[12-13]。

血瘀日久可蕴积生毒,瘀血阻滞脉络,血行缓滞或不循常道,溢出脉外,瘀久不消,组织变性坏死则蕴化成毒[14],为内毒、瘀毒;另一方面毒也可致瘀,这个毒不仅有瘀毒,还有其他外生之毒和内生之毒。瘀毒二者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毒邪致瘀可归纳为5个方面:一是毒邪煎熬血液,血凝成瘀;二是毒邪伤络,血溢成瘀;三是毒邪伤津耗阴,阴伤血滞为瘀;四是毒壅气机,血脉凝滞;五是热毒损脏,血行失司。

瘀毒从化者临床表现有瘀、毒两方面,如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中瘀毒表现为久咳气短、神疲乏力、胸痛咯血、唇甲青紫、厥脱、昏迷、舌紫绛而暗有瘀斑或紫黑、舌苔厚腻或垢腻、脉涩或结代或无脉等血瘀证症状;同时还有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狂躁善忘、青筋暴张等“毒”象。慢性萎缩性胃炎瘀毒从化者既有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胃脘痛明显、固定不移等血瘀证的临床表现,又有面色晦暗秽浊、口唇及眼周紫黑、舌苔如腐状或斑剥等“内毒”聚集的表现[15]。

4 血瘀生热

血瘀日久未解的另一个转归是与热相结形成瘀热。血瘀日久不解,郁积化热,或者瘀血与体中内热相搏结形成瘀热。

瘀热的形成,一方面可因外感六淫化火、温邪疫毒入侵、热入血分壅遏不散,与有形之血相搏留滞于脉络之中,致瘀热互结;另一方面在内伤杂病中,则因阳盛热郁、气滞血瘀;五志过极,气郁化火,气滞络瘀;有形之痰瘀郁积化热,可导致瘀血和/或内热的产生,瘀或热形成之后既能因瘀致热,亦能因热致瘀,还能瘀热并存,最终导致瘀热相搏,胶结为患。瘀热的形成也并非两者均存在就可合而致病。在机体内环境适合时二者方可相互作用、相互搏结[16]。

瘀热是指瘀和热两种病理因素互相搏结、胶结合和,形成具有新特质的病理因素。瘀热之间相互兼夹、相互为用,侵袭人体。瘀热既是病理产物,又是新的致病因素,瘀热相搏、胶结难解,形成一种兼具火热和瘀血致病特点的致病因素,既具流窜、走动之性,又具胶结、凝着之性,容易侵犯其他脏器,产生其他疾病,导致其他脏器功能的衰竭而出现严重后果[17]。无形之热毒以有形之瘀血为依附,并相互搏结,使邪热稽留不退,瘀血久踞不散,两者互为因果,可致血液稠浊、血涩不畅并加重血瘀;血瘀又可蕴积化热,而致血热炽盛,促使病势不断演变恶化[18]。

瘀热搏结是许多急、难、重症的主要病机之一,瘀热相搏证候不仅见于外感热病,亦存在于许多内伤杂病的发展过程中。如瘀热型血证,既可发生在流行性出血热、流行性脑炎、伤寒等外感热病,也可见于内伤杂病血证,如肺结核或支气管扩张的咯血、消化性溃疡或胃炎的吐血、高脂血症及某些血液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亦常见瘀热证候[1]。

血瘀是临床疾病的重要病机,临床表现也复杂多变,认识血瘀如何发展变化对血瘀证的研究和临床疗效的提高都有价值。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深入临床观察,进一步明确血瘀病机生热、生风、生毒与痰热互结的条件及血瘀病机变化后的新特性等,以深化血瘀证理论及血瘀证诊治疗效。

[1]周仲瑛.论瘀热[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6,22(5):273-276.

[2]何绍奇.现代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455.

[3]刘昭纯,马月香.关于建立“瘀血生风”概念的思考[J].山东中医杂志,2001,20(1):5-8.

[4]吴晓青,刘昭纯.论“瘀血生风”的兼证规律[J].天津中医药,2006,23(6):477-479.

[5]曹洪欣,张华敏.痰瘀互结与冠心病发病机理辨识[J].中医药学刊,2001,19(6):544-545.

[6]方显明.益气化痰通瘀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4例疗效观察[J].中医药研究,1995,11(4):11-12.

[7]韩学杰,沈绍功.高血压病痰瘀互结毒损心络理论渊源及创新性研究[J].中国中医急症杂志,2007,16(10):1169-1172

[8]刘宝山,戴锡孟.再生障碍性贫血痰瘀互结病机理论基础及应用探微[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9):688-689.

[9]韩学杰,张印生,沈绍功.冠心病痰瘀互结证的渊源和创新[J].中国医药学报,2004,19(10):623-625.

[10]郭蓉娟,王椿野,赵振武,等.痰瘀致病的新认识[J].环球中医药,2013,6(2):114-116.

[11]李七一.周仲瑛教授论五脏痰瘀[J].北京中医,1996,3:6-7.

[12]徐浩,史大卓,殷惠军,等,陈可冀:“瘀毒致变”与急性心血管事件:假说的提出与临床意义[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28(10):934-938.

[13]史大卓.陈可冀院士冠心病病证结合治疗方法学的创新和发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31(8):1017-1020.

[14]张文江,苗青,张燕萍.从瘀毒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浅析[J].北京中医药,2011,30(12):907-909.

[15]石强.慢性萎缩性胃炎从“瘀毒”立论说[J].辽宁中医杂志,2014,41(12):2560-2561.

[16]王旭,赵澜,徐奚如.2型糖尿病瘀热证与脂代谢紊乱及糖尿病病程相关性研究[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7): 5-6.

[17]朱虹,王灿晖.论通导瘀热是治疗急性肾衰的重要治法[J].中华中医药杂志(原中国医药学报),2007,22(9):618-621.

[18]周仲瑛.瘀热相搏证的系列研究[J].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7(3):151-155.

R255.7

:A

:1006-3250(2015)12-1496-02

2015-04-19

科技部基本科研业务费院级自主选题(YZ-1202)-血瘀证和活血化瘀法现代研究成果的理论分析与总结

△通讯作者:卢红蓉,女,副研究员,医学博士,从事中医基础理论及临床应用研究,Tel:010-64089033,E-mail:luhr2000 @163.com。

猜你喜欢
瘀血血瘀病机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话说血瘀证
中医学关于“瘀血”的用法
脓毒症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进展
瘀血被清除掉,身体会有什么变化?
脉血康胶囊联合雌孕激素治疗血瘀型原因不明的月经过少
有一种口渴和瘀血有关
高血压病中医病机探讨
气虚发热病机探析
代谢综合征中医病机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