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二病方》“谷汁”考❋

2015-01-25 09:19
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 2015年12期
关键词:疥癣帛书马王堆

张 雷

(1.安徽大学文学院,合肥 230601;2.安徽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临床学院,合肥 230038)

《五十二病方》“谷汁”考❋

张 雷1,2

(1.安徽大学文学院,合肥 230601;2.安徽中医药大学针灸骨伤临床学院,合肥 230038)

在学术界对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医学帛书《五十二病方》“谷汁”一词的理解基础上,查找相关文献仔细辨析“穀(谷)”与“榖”字形和字义。“穀(谷)”字统指时表示“谷物”之义,具体义是指“粟”,而“榖”则是“楮树”义。同时对《五十二病方》中的“加”字即该医方的病名也进行了论证,认为“加”字是“痂”的通假字,表示“疥癣”义,最后论证了《五十二病方》中“谷汁”不是“楮树汁”而应释为“粟汁”。

帛书;《五十二病方》;谷汁

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第361行载有治“加”病的一条医方云:“以水银、谷汁和而傅之。先以滫□□□傅。[1]106”学术界其中对“谷(今按:以下为行文方便,“谷”“穀”引用时各用其原字形,不再做旁注,其他字取简化字)汁”有不同理解。

1 各家说法

帛书整理小组云:应为米汤之类。

尚志钧云:《病方》361行注释谷汁为米汤之类,按米汤并无治痂的作用。但谷树汁能治疗癣,与治痂功用很相近,疑《病方》的谷汁或是谷树汁[2]。

马继兴云:榖即楮树的别称。《说文·木部》:“榖,楮也(《广雅·释草上》同)。”《诗经·小雅·鹤鸣》:“其下维榖。”陆玑疏:“榖,幽州人谓之榖桑,或曰楮桑。扬、交、广谓之榖,中州人谓之楮。”又《名医别录》木部上品楮实条,陶弘景注指出:“此即今榖树也。”按:楮系桑科植物,割断其茎、叶有白汁溢出,也就本条所说的“榖汁”。《名医别录》在楮实条称其为“(楮)皮间白汁”,谓可“疗癣”……由于榖字古又可释为粮食作物,故我们曾在《马王堆汉墓帛书·四》的本条注文中将榖汁一词释为米汤之类。其后经赵有臣氏指出榖应为楮的见解,是很正确的,在此特予改定。复按:楮的异名为构(《本草经集注》陶注),构与榖上古音均见母纽,可互通[3]570-571。

严健民云:《五十二病方》出于长沙,故谷桑(楮桑)名谷,谷汁即谷桑之汁,陶弘景在《名医别录》楮实条指出:“楮实,一名谷实……治恶疮,生肉。树皮……主隐疹痒……其皮间白汁疗癣。[4]”

廣瀨熏雄云:(今按:《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释文作“榖”)原释文作“穀”,此从刘欣释[5]。

2 穀(谷)与榖的区别

2.1 穀(谷)为草本,榖为木本

今检,上述各家称引的《诗经·小雅·鹤鸣》原句云:“爰有树檀,其下维榖。”毛传曰:“榖,恶木也。”陆德明释文:“榖,工木反,《说文》云:‘楮也,从木,榖声。’非从禾也。以上章上檀下萚类取之,取其上善下恶,故知‘榖,恶木’也。”孔颖达正义:“以上檀萚类之,取其上善下恶,故知‘榖,恶木’也。陆机疏云:‘幽州人谓之榖桑,或曰楮桑。荆扬人谓之榖,中州人谓之楮。殷中宗时,桑榖共生是也。今江南人绩其皮以为布,又捣以为纸,谓之榖皮纸,絜白光泽,其里甚好。其叶初生,可以为茹(见北京大学出版社《毛诗正义》)。’”又据影印本《唐宋注疏十三经·一》核验之,亦作“榖”。可见《诗经》注疏各家均作“榖”,而不是“穀”,即“谷物”之“谷”的繁体。又检《朱子全书·诗集传》:“榖,一名楮,恶木也。”但检单行本《诗集传》却作“穀”并曰:“穀,一名楮,恶木也。”可见后者是手民之误。尚、马二先生引用《诗经》无误,但前四位先生都混淆了“榖”与“穀”的字形。进而上述关于“谷汁”的注释都是靠不住的。那么这两个字的区别在哪里?

2.2 穀的异体

“穀”字还有一个异体字“糓”。《集韵·屋韵》:“穀,《说文》:‘续也,百穀之总名。’一曰善也,禄也。一曰水名。或从米。”与“榖”区别更明显些。

“穀”与“榖”一个是草本植物,一个是木本植物,并非一物。尽管《名医别录·楮实》条言:“其皮间白汁疗癣”似乎对症,但却有张冠李戴之嫌。

2.3 图版

3 “加”字涵义

我们再考证下“加”字之义。《五十二病方》“加”字整理小组注曰:痂,《说文》大徐本:“疥也。”小徐本:“干疡也。”是疥癣类皮肤病,与后世字义不同[1]。

彭坚认为,《急就》:“痂疕疥疠痴聋盲。”颜师古注:“疮上甲也。”帛书整理小组认为:“是疥癣类皮肤病,与后世字义不同。”据《急就》,痂、疥并提,非一种病;又据《说文》似宜作干疡较妥,即溃疡面上结留的干痂[7]。彭先生不同意整理小组的意见。

马继兴注曰:痂与加上古音均见母,歌部韵,同音通假。痂即疥病,有关其考证可参见本条按语。

其按语详细考证了“痂”的古义,其字数颇多,今摘录如下:“痂”字古有二义,一是指皮肤所患疥病(疥疮),即《说文·疒部》:“痂,疥也。”《广雅释诂一》:“痂,创(疮)也。”二是指疮伤愈后形成的瘢痕组织。或又称为“痂疮”。

痂字的这两种涵义,自六朝以后只有后义被延用迄今,至于前义遂晦而不用。但在本书中却以痂病作为专篇,论述共记有25方(计24条)之多。其中所用处方则均系药物外治涂、敷、炙、封、约、盖、洗、熨之法,无一内服者,故全属治疗疥病范围。至此遂使痂病之古义得以重显,这是十分值得重视的。今复又考之,在传世的《神农本草经》所记各药佚文中也多记有“痂”病之名,正好与此书相互映照。其中有迳称“痂”为“痂疥”者可见于雌黄、荩草各药主治条。此外也有称为“疮痂疥气”者可见铁落条;称为“痂痒”者可见草蒿条;称为“马疥,痂疮”者可见柳花条;称为“痂疡”者可见水银条;称为“痂癣虫”者可见蜀羊泉条。而在其后的“诸病通用药”所归纳的病名中“痂”字已不复见。

如果进一步与《神农本草经》主治痂病的药物加以对照,也可发现二者有着极为相似之点,即本书治痂用雄黄者有1方,用水银者2方,用“金鋊”者1方,以上三药主治均与《本经》药治基本吻合,亦可证明“痂”为“疥”病之说渊源甚古。清·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曾提出下述见解:“痂本谓疥,后人乃谓疮所蜕鳞为痂,此古义,今义之不同也。”这是正确的[3]。

马继兴还引用《灵枢》、《金匮要略》《玉》等文献进一步佐证,这些无疑证实了“痂”有“疥癣”之义。

魏启鹏、胡翔骅同意这种说法:《说文》称“痂,疥也。”徐锴《说文系传》:“今谓疮生肉所蜕干为痂。”而帛书所载此病与后世字义不同,当为疥癣类皮肤病。今本《黄帝内经》未见本病记载,仅《神农本草经》有治疥虫用药的记载。帛书所载诸方药,是目前所知的中国医学史上疥癣病的最早记录,弥足珍贵[8]。结合上述诸家观点,我们认为释“痂”为“疥癣”是可行的。

4 “谷汁”即“粟汁”

《五十二病方》中“谷汁”治疗“疥癣”病难道不对症吗?按上文段注“谷与粟同义”,检《说文·部》:“粟,嘉穀实也。从从米。孔子曰:‘粟之言续也。’”《说文解字注·部》“嘉穀实也”下注云:“‘禾’下曰:‘嘉穀也。’‘黍’下曰:‘禾属而黏者也。然则嘉穀谓禾黍也。’《大雅》曰:‘诞降嘉穀,惟秬惟秠,惟虋惟芑。’秬、秠谓黍,虋芑谓禾。许于‘秠’下曰:‘天賜后稷之嘉穀也。’‘虋’下曰:‘赤苗嘉穀也。’‘芑’下曰:‘白苗嘉穀也。’毛《魏风传》释苗为嘉穀。苗者,禾也。《生民传》释黄为嘉穀。黄者黄梁,谓禾也。古者民食莫重于禾黍,故谓之嘉穀。穀者,百穀之总名。嘉者美也。嘉穀字见《诗·生民》。许书及典引注可据,改为嘉种者非。嘉穀之实曰粟。粟之皮曰糠。中曰米。”可见释“穀”为“粟”可行,而不应理解为“稻米”。《五十二病方》“谷汁”可释为“粟汁”。《本草纲目·谷部》作“粟泔汁”,并引陈藏器《本草拾遗》云:“(粟)酸泔及淀:洗皮肤瘙疥,杀虫。”

综上所述,《五十二病方》“谷(穀)”可释为“粟”,“加(痂)”乃“疥癣”类疾病,那么释“谷汁”为“粟汁”治疗痂病可谓对症。

[1]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马王堆汉墓帛书《五十二病方》[M].北京:文物出版社,1979:111.

[2]尚志钧.《五十二病方》“五谷、米、谷汁、泽泔、黍潘”考释[J].中药材,1989,12(5):43-44.

[3]马继兴.马王堆古医书考释[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589.

[4]严健民.五十二病方注补译[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5:175-176.

[5]裘锡圭.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贰)[M].北京:中西书局,2014:281.

[6]陈松长.马王堆简帛文字编[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1: 292.

[7]周一谋,萧佐桃.马王堆医书考注[M].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88.

[8]魏启鹏,胡翔骅.马王堆汉墓医书校释[M].成都:成都出版社,1992:129-131.

Research of“Gu Zhi”in Prescriptions for Fifty-two kinds of Diseases

ZHANG lei1,2
(1.College of the Humanities Anhui University,Hefei 230039,China; 2.College of Acupuncture and Osteology Anhu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Hefei 230038,China)

Understanding on the meaning of words“Gu Zhi”from the silk book Prescriptions for fifty-two kinds of diseases unearthed by the end of 1973 in Mawangdui Han tomb in Hunan Province,Changsha City,the paper analysis grapheme and meaning of the two words“Gu(grain)”and“Gu(Broussonetia papyrifera)”.The target for treatment“Jia”is an interchangeable words,says scabies.At last the paper discusses the“Grain juice”in the silk book Prescriptions for Fifty-two kinds of Diseases is not“Broussonetia papyrifera juice”,should be interpreted as“Millet juice”.

Silk book;Prescriptions for fifty-two kinds of diseases;Millet juice

R222.19

:A

:1006-3250(2015)12-1487-03

2015-04-16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2YJCZH278)-简帛经方类医学文献资料的整理与研究;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Y2014D137)-东汉实物铭刻文字字形分析研究;安徽中医药大学校级教学研究项目(yb201207)-探究式教学模式在简帛医学文献导论课程中的应用研究;安徽中医药大学校级自筹教学研究项目(2013xjzc006)-《简帛医学文献概论》课程教材建设

张 雷(1980-),男,讲师,在读博士,从事简帛医学文献研究。

猜你喜欢
疥癣帛书马王堆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梁潮印簵·钟鼎文帛书人物传写
牛羊疥癣病的诊断与中医治疗研究
羊疥癣病如何预防?
楚帛书近十五年研究简述
牛几种常见病的治疗方法
“马王堆”走进上海龙美术馆
健身气功·马王堆导引术教学口令
《马王堆汉墓帛书[叁]》释文补正四则
马王堆汉墓遣策名物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