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 巍
(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2)
MRI及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评价
姜 巍
(沈阳市红十字会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2)
目的评价MRI及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7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33例确诊为脑静脉窦血栓患者MRI及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诊断资料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33例患者中,8例单纯横窦受累,10例单纯乙状窦受累,10例横窦及上矢状窦联合受累,5例横窦受累、乙状窦及上矢状窦联合受累。患者中T1WI为等信号、T2WI为低信号有6例,T1WI、T2WI为高信号的有18例,T1WI为不均匀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的有9例。增强扫描中脑静脉异常强化的患者有11例,其静脉窦内血栓没有出现强化特征,同时呈现出空三角征或是充盈不规则缺损。患者DSA、MRV检查结果显示受累静脉窦显影主要表现为不显影或是显影狭窄、不规则。结论MRI联合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可有效提高脑静脉窦血栓诊断准确率。
MRI;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脑静脉窦血栓
脑静脉窦血栓为一种较为特殊的脑血管疾病,其临床发病率不足1%,为少见病症之一。其发病人群多以儿童、青壮年为主。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颅内出血、颅内高压、脑梗死等[1]。由于监测技术存在一定落后性,导致脑静脉窦血栓临床漏诊、误诊率极高,严重威胁到患者生命,临床病死率达到了5.5%~30.0%[2]。我院对33例确诊为脑静脉窦血栓的患者进行MRI及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33例患者均为我院2013年7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33例确诊为脑静脉窦血栓患者。患者中男19例,女14例;患者年龄在26~61岁,平均年龄为(43.69±6.31)岁;病程8 h~3个月,平均病程(1.03±0.11)个月。患者中乳突炎者14例,长期口服避孕药者7例,产褥期者6例,外伤者2例,高热者3例,不明原因者1例。临床表现为恶心、呕吐、头痛、抽搐、乏力等,其中恶心、呕吐并伴有头痛者15例,一侧肢体存在活动障碍者5例,乳头水肿伴有头痛者4例,反应迟钝、意识障碍者6例,视物不清、模糊者3例。
1.2 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SIEMENS 1.5T磁共振扫描仪进行扫描,扫描层厚设置为5 mm,间隔设置为1 mm,矩阵设置为256×256,使用正交投线圈进行扫描。MRI序列为横轴位FLAIR、TSE序列加T2加权相以及矢状位SE序列T1加权相。患者中有19例患者进行次公正静脉血管成像扫描,患者均均采用2DTOF,层厚设置为2.5,翻转角度设置为60°。7例患者进行增强扫描,对比剂为0.1 mmol/kg马根维显,经肘部静脉注入后进行矢状位T1以及横轴位扫描。7例患者进行了DSA检查。
1.3 观察指标:对所有患者MRI平扫、MRV以及MRI增强扫描等影响特征进行综合分析[3]。
2.1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部位:33例患者中,8例单纯横窦受累,10例单纯乙状窦受累,10例横窦及上矢状窦联合受累,5例横窦受累、乙状窦及上矢状窦联合受累。
2.2 MRI及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表现:患者行MR平扫,可发现脑静脉窦流空效应消失,且T1WI、T2WI信号发生改变。患者中T1WI为等信号、T2WI为低信号有6例,T1WI、T2WI为高信号的有18例,T1WI为不均匀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的有9例。增强扫描中脑静脉异常强化的患者有11例,其静脉窦内血栓没有出现强化特征,同时呈现出空三角征或是充盈不规则缺损。患者DSA、MRV检查结果显示受累静脉窦显影主要表现为不显影或是显影狭窄、不规则。
脑静脉窦血栓主要由于静脉窦血栓导致患者出现颅内高压,其往往与脑静脉血栓同时存在。由于脑静脉出现闭塞现象,导致患者出现局部脑水肿或静脉型梗死。脑静脉窦血栓发病的主要机制在于血管内皮出现严重损伤,血流速度缓慢,血液中的主要成分发生严重改变,且纤溶活性、高凝状态等呈现持续降低现象。由于脑静脉窦为容量血管中的一种,血管平滑肌、瓣膜等较为缺乏,且静脉窦中皮质静脉汇入的角度等大不相同,因此导致静脉中的血流往往出现紊乱现象[4]。加之脑静脉侧支比较繁复,使脑静脉系统代偿能力较强,并具有极高的蔓延率,可扩至其脑深静脉或是其他静脉窦等。在对其进行检测过程中,往往发现肿胀、扩大的静脉,点状出血或是缺血性神经元损害[5]。但患者往往不会出现脑积水现象,原因主要在于脑室与蛛网膜下腔之间不存在压力梯度,因此不会导致脑室出现扩张现象。脑静脉窦血栓一般分为炎行与非炎性。其中炎性脑静脉窦血栓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乏力、肌肉酸痛、皮下淤血等。临床上常见的炎性脑静脉窦血栓病变主要有脑膜炎、乳突炎、副鼻窦炎等,受累常见部位主要有海绵窦、横窦等。非炎性脑静脉窦血栓等病变主要有颅内肿瘤、严重脱水、脑外伤等。总的说来,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癫痫发作意识障碍视盘水肿、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等。由于临床较为难以判断,因此往往出现误诊、漏诊或误治等现象,对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严重威胁[6]。
脑静脉窦主要包括横窦、乙状窦、直窦、上下矢状窦、海绵窦等。相关文献表明,脑静脉窦血栓中上矢状窦是最容易受累部位。33例患者中有15例患者为上矢状窦,充分证明,上矢状窦为最易受累的部位是具有科学性与客观性。在对患者进行MRI检测时,其血流敏感性及软组织分辨率较高,在对脑静脉窦血栓进行显示时,其主要表现为正常信号消失,血栓信号显现,且可显示出不同时期。本组患者中共有急性期(T1WI为等信号、T2WI为低信号)患者6例,亚急性期(T1WI、T2WI为高信号)18例,慢性期(T1WI为不均匀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9例。在对患者进行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诊断时,可发现有11例患者出现充盈不规则缺损。但由于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诊断可从不同角度、方向等静脉窦病变进行观察,因此在检测过程中可进一步证实脑静脉窦血栓是否存在,且可有效诊断其不易发现的陈旧性血栓、急性期血栓等,有效弥补了MRI检测技术中存在的不足,使脑静脉窦血栓评估诊断效果更佳。总之,两种检测方式因对血流具有较高的敏感性,且具有简便、无创、快速、无辐射等显著特点,因此可有效显示脑静脉窦血栓临床特征,可作为诊断病症形成、制定治疗方案等最为有效的观察手段。
[1]王建立,吴仁昌,卢贺峰,等.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MRI和MRV诊断价值[J].中国实验诊断学,2013,17(7):1203-1205.
[2]赵会峰,刘春梅,周宏伟,等.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MRI和MRV诊断价值[J].吉林医学,2013,34(20):4066-4068.
[3]吴昊,付国惠.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7):43-44.
[4]顾健.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RV)对于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及正常人静脉窦变异情况研究[D].沈阳:中国医科大学,2013.
[5]丁红梅,燕雨晴,陆洋,等.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21例早期误诊分析[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15):3-6.
[6]李红敏,李杰,李立.那哦静脉窦血栓形成漏诊误诊分析及MRI、MRV的诊断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3,16(9):50-51.
R445.2
B
1671-8194(2015)01-01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