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衰老:并不这么容易——衰老和抗衰老的几个基本知识点的刍议

2015-01-25 07:36张雨林,胡国义,金承烈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5年2期
关键词:平均寿命抗衰老老龄化

抗衰老:并不这么容易——衰老和抗衰老的几个基本知识点的刍议

张雨林胡国义1金承烈2

(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吉林长春130033)

关键词〔〕衰老;抗衰老

中图分类号〔〕R592〔

1《中国老年学杂志》编辑部

2Chang Chun Acupuncture & Herbs,Duluth,GA 30096,USA

第一作者:张雨林(1940-),男,主任医师,主要从事老年病防治、康复和健康教育研究。

衰老和抗衰老问题一直是“引人入胜的谜团”〔1〕,是当今生命科学前沿研究的热点。其中争议很多〔2〕。分歧甚至源自衰老和抗衰老的概念或定义的不统一和对基本知识认识的不一致,甚至逻辑混乱。如今“抗衰老”似乎很容易:真的是这样吗?

1衰老和衰老的生物标志物都是客观存在的

首先,有必要重申,衰老过程和衰老的生物标志物(biomarkers,BMs)都是客观存在的基本共识。

1.1衰老关于衰老有如下说法:衰老是“生理过程”〔3〕,是“正常的生理现象”〔2,3〕;“从科学定义来讲,衰老不是疾病”〔2~4〕,“疾病和衰老是不同又相互关联的两个过程”〔5〕;衰老是“老年病百病之源”,是“老年病发生的共同危险因素”〔2〕。

在以上这些表述的语境里,“衰老”只能是指“生理性衰老”,或称“正常衰老”〔6〕、“真正的衰老”〔7〕(为明晰概念起见,笔者称之为“真衰老”),而不是指在真衰老过程基础上由疾病造成的“病理性衰老”;所谓“病理性衰老”被公认不是“真正的衰老”(笔者称之为“假衰老”)。上记表述中的“衰老”也不是指人体中真假衰老“混合”的“整体衰老”或称“全部衰老(total aging)”〔3〕。

按目前的科技能力,人体内真假“衰老”尚难于区分〔5,7〕,甚至有学者认为“正常衰老和病理衰老的区分是人为的”〔6〕。

有学者认为,目前,国际上“主流”的衰老研究是没有“区分”真假衰老的。笔者认为,目前世上没有人操持这种“区分”真假的能力,不去“区分”,实属无奈,并非无此“区分”的必要。科学发现史证明,一时间的“主流”不一定符合事实;我们跟随“主流”未必跟对。对待人体的待解之谜——衰老这个“客观存在”,需要的是秉持它终将一定会被认识的科学态度。Hayflick指出:“必须鉴别衰老与疾病,以便了解衰老的基本生物学……”〔3〕。衰老和疾病本来就是“两个过程”〔5〕。真假衰老难以“区分”,不应成为放弃这种“区分”努力的理由。

1.2衰老的BMs既然公认真衰老是一个客观过程,那么,真衰老的BMs也就必定是客观存在的。遗憾的是,至今仍未找到特异的,与疾病无关的、纯粹属于“生理性衰老”的BMs〔2,7〕,于是有学者主张“没有必要孜孜不倦地寻找所谓‘生理性和无病状态’的衰老指标”〔7〕。但是,值得深究的是,既然承认存在“真正的衰老变化”〔7〕,“真正衰老”的BMs的寻找就不是“没有必要”,而是“太有必要”了:设想如果离开作为研究工具的BMs,衰老和抗衰老研究是无法进行的。

实际情况是,国内外研究者们一直孜孜不倦地进行衰老的BMs的探索、开发和利用,其现状是可观的,其展望是宏伟的〔5,8,9〕。最近,López-Otin等〔9〕在综述里给出了9方面衰老表征(hallmarks of aging):基因组不稳定性、端粒损耗、表观遗传改变、蛋白质稳态丧失、营养感受(nutrient sensing)失调、线粒体功能紊乱、细胞衰老、干细胞耗竭和细胞间通讯改变,其中每一个表征都包括许多指标,都可能成为真衰老的BMs,至少“逼近”真衰老的BMs;作者给出了与这9方面衰老表征相对应的“可能延长人类健康寿限(healthspan)”的干预途径。

2衰老与疾病的相互影响

2.1衰老对疾病的影响通常以为衰老是老年病的“百病之源”,是老年病的“共同危险因素”或“共同基础”。

陈可冀院士指出,“衰老不是疾病,但老了就容易得病”〔4〕,并提出“如何做到‘老得好(aging well)’”的问题〔4〕。“老得好”,言简意赅,是与全球倡行的“健康老龄化”进而“成功老龄化”同义的。“健康老龄化”与“人本无病”理论相符,也得到了众多“健康”百岁老人的实证。

可见,上述“百病之源”“危险因素”之说理论上并不符合“老得好”或“健康老龄化”认识的,“得病”不在于“老(aging)”,而在于“老得快”,“老”到晚期致“衰〔老衰(senescence)〕”,在“老衰”基础上“容易得病”(导致所谓“病衰”)

2.2疾病对衰老的影响有人认为,疾病导致器官功能减退促进(加重)衰老进程〔3,5〕;病理性衰老往往加速人体衰老的性状〔5〕。由于事实上真衰老不是疾病引起的,“可以肯定的是:分析衰老相关性疾病不能告诉我们衰老的生物学本质”〔5〕;“预防疾病不能改变寿限,只能使更多的人达到极限,随生理的衰退而终天年”〔6〕。所以说,疾病导致的功能减退(假衰老)对真衰老进程有什么影响,目前尚不清楚,而清楚的是,疾病的防治或消除仅能提高平均寿命,不能干预真衰老的进程,即没有抗衰老作用。

3保健和疾病防治与抗衰老有本质的不同

3.1保健和疾病防治保健和疾病防治的干预——通过医学手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以实现个体和群体健康老龄化为目的;其效果是平均寿命得以延长,但保健和疾病防治尚无能力担当延长最高寿命的使命,提示保健和疾病防治只对人体“全部衰老”中的假衰老起作用,而对真衰老没有作用〔10〕。

3.2抗衰老抗衰老包括延缓衰老(推迟衰老进程)和逆转衰老(所谓“返老”,使老细胞变得年轻)〔10,11〕。抗衰老效果的判定〔10〕是一个科学而实际的问题。

抗衰老效果判定标准:究竟是必须延长最高寿命,还是只延长平均寿命就算?

1983年10月,在我国首届全国抗衰老药物研究学术会议上,抗衰老药物研究学术委员会就“抗衰老药物的临床评价”标准提出“抗衰老”的基本标准:一是“延长最高寿命”,二是“提高生命活力,使老年人身心健康而不衰”,“二者是评价抗衰老药物的最基本原则,缺一不可”;并认为抗衰老药与老年病治疗剂有别,也不同于一般营养滋补剂〔12〕。

上记抗衰老效果判定原则是国内外学者向来公认的〔10〕。Walford〔13〕指出:“只有能延长生物最高寿命的干预才具有抗衰老作用。”王永雁等〔10〕对判断抗衰老的干预效果的客观指标已有较详细的表述〔10〕,其中对“延长最高寿命”是“最过硬的指标”,是“判断抗衰老措施效果的试金石”做了论证。

笔者认为,上记抗衰老基本原则客观地反映了衰老和抗衰老的本质,理应恪守。但是这个抗衰老原则(延长最高寿命)的达标确是很困难的,甚至有学者以“难于上青天”比喻。这也正是引人从事抗衰老探索的动力所在。

然而,1988年12月,中国药学会老年药学委员会议通过的《延缓衰老药物研究的筛选规范与临床评价》主张“抗衰老药物是改善人类体质、提高生命效率,并能在遗传特性所决定的限度内有效延长寿限的一类药物”〔14〕,摒弃了上述“延长最高寿命”不可或缺的原则。

《现代衰老学》写道:“抗衰老延长寿命,第一是指延缓生理老化过程,使机体在遗传决定的寿限内保持较好的智力和体力;第二是纠正病理性紊乱”〔15〕。

《老年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写道:“延年益寿药物主要包括两方面:①延缓衰老过程,提高生命效率及生命质量,使寿命尽可能接近生理限度;②防治老年性疾病的药物”〔16〕。

显然,声称“在遗传决定的寿限内”或“使寿命尽可能接近生理限度”的抗衰老实施(包括了真假衰老的“全部衰老”),只求提高平均寿命而不求延长最高寿命〔2〕。以上内容可理解为“通过抗衰老、延长青壮年期(青春常驻),推迟并缩短老年期而不求超越‘天年’”。如此,卡南高(Kanungo)早就有言:“这样(控制老化过程)就会使生命勃勃的青年期从20~40岁延长到20~60岁或更长。……延长青年期自然就增加了平均寿命,每个人都希望活到最高寿限100岁而衰老期却较短”〔17〕。此说与“延长最高寿命”是抗衰老判定的试金石有不同处,相同之处都是针对真正的衰老过程。然而,问题是,既“延缓生理老化”又“不突破遗传决定的寿限”仅仅是设想,在理论上说不通:不符合公认的存活曲线理论和抗衰老理论〔10,18〕。

《抗衰老药物学》载文:“抗衰老是一类提高生命效率(生存时间与生命活力的总和)为最终目标的药物〔19〕。”“提高生命效率”之物不一定延缓衰老进程(如抗生素的临床应用),或有可能加速衰老(如高强度的竞技运动)。因此,该定义不符合抗衰老本质。

目前,“抗衰老”显得十分轻易。市场上到处充斥着声称“抗衰老”的产品和方法,看上去似乎针对人体“整体(全部)衰老”的,但真实的效果确是与真正的衰老无涉(没有过硬的证据证明具有抗衰老效果)。

一直以来,徒有“抗衰老”之名而无“抗衰老”之实的大肆宣传的始作俑者与业内学界人士脱不了干系。对此,有人发出警世之语:“所谓‘抗衰老药物’宣传可延缓、停止或逆转衰老,……但从来就没有真正实现过,反而被骗受害的人不计其数”〔20〕。

4寿命革命的“两步走”

“第一步”,以通常的保健、健康促进和疾病与伤害防治为手段,延长平均寿命,这些手段没有能力承担抗衰老任务;所谓“延寿”,实际是“避免早死”,实现个体和群体的健康老龄化进而成功老龄化。

“第二步”,须靠非保健措施的、“特殊的生物学手段”〔18〕,如通过针对一系列衰老表征的“可能延长人类健康寿限”的干预途径〔9〕,实施抗衰老干预,最大限度地提高平均寿命,势必超越遗传决定的寿限即提高最高寿命〔19〕(延长成年期)。

“第一步”是“第二步”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二者是密切相关的,又有本质区别的。“第一步”的任务仍相当艰困,面对全球人口老化的定局和人类疾病、灾难和失能或半失能的严重负担,全球健康老龄化的完成时日漫长。“第二步”至今仅仅是设想,远远未能实现。这是由于衰老原因和机制相当复杂,尚不明确。虽然“在遗传决定的寿限内只延长平均寿命而不延长最高寿命的抗衰老”之说与“公认”的抗衰老理论和存活(寿命)曲线理论不一致,但为不少国内外学者所主张,因此,亟待科学实验来验证。

“抗衰老”,前景十分诱人,但特别不容易。动物实验已显示抗衰老的某些效果,但外推于人类尚有相当大的距离。

5参考文献

1Austad SK(洪兰译).揭开老化之谜〔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3.

2中国老年学学会衰老与抗衰老科学委员会.中国衰老与抗衰老专家共识(2013年)〔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3;23(22):5505-6.

3马永兴.衰老的主要特征、定义及衰老学说的分类.见:马永兴,俞卓伟.现代衰老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39-55.

4陈可冀.我国老年学研究中的若干重大问题和对策思考〔C〕.香山科学会议第193次学术会议材料摘编(北京),2002:6.

5张伟光,孙雪峰,陈香美.人类个体与器官衰老标志物研究进展.见:马永兴,俞卓伟.现代衰老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20-34.

6诸骏仁,杨蕊敏.老年医学.见:陈灏珠.实用内科学(上册)〔M〕.第1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17-32.

7何琪杨.近年衰老研究及其发展方向.见:马永兴,俞卓伟.衰老、痴呆与预防医学新进展〔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104-34.

8童坦君,张宗玉.衰老机制及其学说.见:马永兴,俞卓伟.现代衰老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55-9.

9López-Otin C,Blasco MA,Partriage L,etal.The hallmarks of aging〔J〕.Cell,2013;153(6):1194-217.

10王永雁,田清涞,马瑾瑜.人类衰老学〔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5:162,208-75,401-33.

11张红艳,刘福英.衰老逆转和延缓衰老.见:吕占军.衰老逆转、分化控制与肿瘤治疗〔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2:152-74.

12霍玉书.我国抗衰老药物研究的里程碑〔J〕.老年医学杂志,1983;3(4):59.

13Walford RL,邹海波译.衰老与免疫学〔J〕.国外医学·老年医学分册,1982;1(4):30.

14中国药学会老年药学委员会.延缓衰老药物研究的筛选规范与临床评价〔J〕.现代老年医学杂志,1994;3(2):111-4.

15马永兴,王赞舜,竺越.抗衰老延寿问题最新研究进展.见:马永兴,俞卓伟.现代衰老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8:1210-7.

16张洪泉.老年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1.

17Kanungo MS(陆中定等译).衰老生物化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5-6.

18Комаров ЛВ(肖德桢译).从根本上延长寿命的问题.见:肖德桢.衰老生物学与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8-17.

19许士凯.抗衰老药物学〔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1.

20伍君仪.不切实际的抗衰老梦想〔M〕.广州日报,引自祝您健康·文摘,2013;(5):7.

〔2014-09-09修回〕

(编辑胡国义)

猜你喜欢
平均寿命抗衰老老龄化
老龄化研究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老龄化社会下老年心理变化的应对
学会4招科学抗衰老
淫羊藿总黄酮抗衰老研究进展
身体各部位最佳抗衰老食物
应对老龄化 中法共同课题
2050年,富国人均寿命120?
不可滥服抗衰老保健品
世卫称日本平均寿命全球第一
犬子宫蓄脓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