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淑波
(长春市第六医院,吉林 长春 130052)
精神病患者自杀行为的分析及预防护理对策
赵淑波
(长春市第六医院,吉林 长春 130052)
目的 探讨精神病患者自杀行为的发生原因和方式,制订全方位的预防护理对策及防范措施,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方法 对2011年9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67例有自杀行为的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患者自杀行为的原因。采取综合性护理措施,加强心理护理,优化防范预防护理对策。结果 本组67例患者,65(97.01%)例自杀未遂,2例(2.99%)自杀后被抢救成功。患者获得了较好的护理,患者的精神状态和身体健康状况好转。通过分析其临床资料,探讨得到患者自杀行为的原因,并制定出护理对策。结论 通过全面观察精神病患者的自杀行为心理,分析其自杀原因,制定更好的预防护理对策,降低患者的自杀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精神病患者;自杀行为;分析;预防;护理对策
精神病是威胁人类精神健康的一大疾患,患者的正常心智常可受到影响,做出威胁自身生命安全的行为,如自杀。患者的自杀行为是精神病患者常见的后果最严重的意外事故。但这种意外事故并不是偶发性的,而是存在一定的精神诱因[1],我院通过对精神病患者的自杀行为原因的分析,进一步探索了其发生的条件,制定了全方位的预防护理措施,取得较好效果,现将我院对精神病患者自杀行为的分析及预防护理对策介绍如下。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9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存在自杀行为的67例精神病患者,全部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中精神病的诊断标准,并排除其他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所致精神状态不佳;患者中男性39例,女性28例;年龄在21~75岁,平均(37.6±12.8)岁;患者的职业多样,患者治疗用药以氯氮平、阿立哌唑、舒必利及利培酮为主;患者的症状主要是阴性精神病症状。
1.2精神病患者的临床特点:精神病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持续或阵发性心理状态不稳定、不正常。患者由于长期的精神疾患,导致思维能力减退,联想力变低,注意力难以集中,反应迟钝,工作效率降低[2]。患者常有无力感及负疚感。患者的执行能力降低,决断能力变差,行动力减退,对自己的决定及行动感到怀疑。由于中国人的传统是情感内敛,较少表露情绪,很多心理通过行为表露,因此精神病患者中的躯体症状也应得到重视。常见的躯体症状有:失眠、嗜睡、头痛等神经系统症状;在未进行主动减肥的情况下,体质量减轻,食欲减退,体质量剧增等,以及腹胀、便秘、食欲减退等消化系统症状;呼吸系统的症状常表现为胸闷;生殖系统的主要表现有:性欲减退、月经周期紊乱。心理状态方面的突出表现有:对任何事情都提不起精神,常产生悲观绝望的情绪;出现厌世的念头,做出自杀等过激行为。情感波动快速剧烈,易激怒,烦躁不安。
1.3自杀原因分析:通过对我院收治的发生自杀行为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我们总结出以下主要的自杀原因。我院收治的精神病患者所患精神疾病包括:神经症、心因性精神病、抑郁症、强迫症、精神分裂症等,其中以精神分裂症及抑郁症为主,在研究时要着重分析。
1.3.1自杀相关数据分析:男性略多于女性,但比例相差不大。患者的主要自杀方式为自缢。统计其自杀工具多为床单、毛巾、腰带等容易取得的工具。自杀患者中多数住院时间较长,且反复入院治疗者较多。自杀患者中以精神分裂症患者为最多。
1.3.2自杀原因分析。①外力迫害:部分患者存在严重的被害妄想症,认为有某种邪恶的外力要将自己置于死地,因为自己无力反抗,极度恐惧,从而自杀。②消极的心境:部分患者怀有深深的负疚感,即产生自罪妄想,认为自己的错误行为导致现在的不堪状况,自己罪孽深重,不能苟且偷生,从而选择自杀。③病情反复:部分患者住院时间过长,或反复多次入院,对自身疾病丧失治愈的信心,认为所患精神疾患将永远困扰自己,从而选择自杀达到超脱的目的。④幻觉支配:该类患者的精神症状严重,常幻听到指令性语言,并顺从于该指令性语言。在该类患者自杀时,往往受幻觉支配,而不受自身意念控制,等到恢复清醒时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⑤弄假成真:该类患者自杀时是清醒的,明白自杀是错误的行为,并且有意采取这一行为以达到威胁他人的目的,该类患者常以此为理由要挟院方让自己出院。但是由于对自杀措施的预估偏差,患者在实施这一行动时并未按自己想象的方向发展,反而弄假成真,让这一行为威胁自身生命。⑥病友之间的消极交流:在精神病院病房的环境中,患者最常接触的人即是病友,病友之间的良性沟通将有益于患者心理健康与恢复。但消极沟通的存在也增加了患者自杀的风险。患者由于自己不能较好地控制情绪,常会被其他患者的抱怨、消极想法或愤怒等不良情绪感染,引爆自己的不良情绪,若此时宣泄不畅,容易使患者产生生不如死的念头。
2.1做好心理护理:加强健康教育,通过组织知识讲座、发放宣传册等增强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了解程度,加强患者治疗的主观能动性[3]。组织家访、家属联谊活动、志愿者服务等对患者的心理进行疏导[4]。提高患者对生活的信心能在根本上降低患者采取自杀行动的概率。当患者病情缓解后,往往对自己的疾病拖累家庭、自己曾做过的危害他人生命财产的行为感到非常后悔,感到灰心丧气。护理人员应给予患者有力的支持和理解,并组织亲友、家属探视,提升患者对生活的信心。
2.2严格执行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对精神病病房的安全情况要格外重视,避免出现锋利的器物,病症患者应避免穿戴腰带。注意患者的床单等物品有无破损。新入院患者应对所携带物品进行检查,将安全威胁品暂时保存于别处。患者服药监护要密切,避免患者蓄积药物,大量药物同时服下。注意患者的情绪波动,尤其是节假日、监护薄弱时刻、家属探视结束时,以利防范。
2.3针对病情严重程度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注意甄别自杀先兆,包括语言先兆、行为先兆,患者常伪装自杀意图,注意识别。将自杀倾向较高的患者安置于重点病房,做到床头交接班,专人护理,并及时长期地做好患者的心理疏通工作[5]。在本研究的分析当中,很多患者的自杀行为发生于精神疾病的恢复期,因为在此期内患者意识到自己给家庭和亲友带来很大的伤害,感到自责内疚自卑。此期患者心智较正常,可伪装自杀意图,并造成疾病已经治愈的假象,应注意严密防范。
67例患者,65(97.01%)例自杀未遂,2例(2.99%)自杀后被抢救成功。患者获得了较好的护理,患者的精神状态和身体健康状况好转。通过分析其临床资料,探讨得到患者自杀行为的原因,并制定出护理对策。
本研究67例患者中,揭示自杀行为的与不良的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关系密切。综上所述,住院精神病患者的自杀和疾病类型、性别、病程、家庭因素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且其规律有迹可循。护理工作者在临床实践中,应仔细观察患者的临床症状,发现自杀先兆,对患者进行及时而必要的心理疏导,防范于未然。健全的心理干预机制是降低精神病患者自杀率的根本措施,对于患者的康复很有效。对于恢复期精神病患者,恢复期看似漫长,但却是最关键且危险的阶段。我院建立了多层级多角度的精神病自杀防护网络,从最基础的病房设施设计,到心理防护网络,事实证明这对降低精神病患者的自杀率有重要意义。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学会自我监控症状,识别病情复发的先兆,并学习处置持续症状的常用技能。在恢复期学习人际交往技能,如如何在复杂环境中掌控情绪,如何用语言表达思想感情,如何参加社区活动、解决问题、交友等。康复治疗和社会技能训练,看似简单,但有助于患者快速恢复正常生活,在回归社会时阻力降低,也会降低精神病患者自杀的风险[6]。对患者的家庭、社会环境进行了解,自杀倾向严重的患者与家庭的关系更为疏远,从家庭及周围环境得到的支持较少,心理上较为孤僻[7]。为了预防精神病患者的自杀行为,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来自家庭的影响当然不能忽视。在护理时,遇到家属探视,应护理人员应积极同家属交流患者的相关情况,并加大对精神疾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增强家属对患者康复的信心。
[1]杨爱华.精神病患者自杀预防护理体系的构建[J].当代护士,2011,34(2):72-74.
[2]费惠慧.精神病患者自杀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2,23(1):100-102.
[3]刘建国,叶宏林,徐学兵.26例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杀相关分析[J].宁夏医科大学学报,2010,32(6):730-732.
[4]庞桂英,殷俊凤.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杀死亡特点分析与护理对策[J].南方护理学报,2010,12(8):54-56.
[5]张根芳,黄平.47例住院精神病患者自杀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2010,7(35):70-72.
[6]周伟华,王海军.预防精神患者自杀的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0,2(20):116-118.
[7]何流英.精神病患者自杀未遂临床分析及护理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1,8(8):45-47.
R473.74
B
1671-8194(2015)012-026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