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临床相结合的微生物学教学模式探讨①

2015-01-25 07:22吴大畅,沙珊珊,侯洁
中国免疫学杂志 2015年10期
关键词:微生物学案例教学模式



与临床相结合的微生物学教学模式探讨①

吴大畅沙珊珊侯洁刘丽坤曹婧赵子楠②(大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大连116044)

①本文为大连医科大学2013年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项目编号: 2-4)。

微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既包括理论基础,又包括实践技能。同时作为生命科学的重要学科之一,微生物学具有广度的多交叉融合性和深度的多层次进展性,因而起着生长点的作用,它的核心知识和技能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及生物技术生产实践中[1,2]。成为沟通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桥梁学科。医学院校生物技术、生物制药专业如何合理巧妙地利用医学院校得天独厚的教学资源,对培养出具有一定医学背景、能够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也将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围绕微生物学知识体系的特点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充实学生对这一学科的知识储备,使踏入生物学大门的学生对微生物学有一个较整体的认识和广泛的了解,能够掌握涉及微生物形态、结构、功能、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分类进化等方面的基本知识[3],为后续课程学习和就业做出必要的准备,成为微生物学教学的关键。

在医学院校多是以病原微生物为中心的医学微生物教学模式。因此,在教学内容、方法和手段等方面进行教学改革,利用医学院校的特有资源建立特色鲜明的普通微生物学教学新模式,努力探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微生物学教学体系对培养适应现代生命科学技术发展需求、适应市场发展需要的生物技术、生物制药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传统微生物学教学偏重基础理论讲解,内容繁多抽象,形式单一乏闷,与临床实际脱离,因此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长期以来存在着“教难,学难,考难”的不良循环,从而影响了课程的教学质量,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解决上述问题,根据我校《“十二五”期间本科专业建设规划》中关于深化教学改革的指导方针,开展了与临床结合的微生物学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些效果,现总结如下:

1 教学改革总体思路

通过调整课程结构和内容、建立“微生物学理论和疾病(或应用)知识库”和“临床案例库”并应用于课堂探究式、案例式和讨论式教学、制作相应的多媒体教学课件、开展课内外与临床结合的专题讲座、开设案例讨论课、进一步开辟以临床标本为基础的微生物实验等,实现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和改变,从而建立生动活泼、形式多样、更具吸引力的微生物学新课堂。此外,本课题还包括加强教师对临床知识的学习、教师在医院的调研和定期研讨、建立新教学模式的评估方法等,以推动与临床结合的微生物学教学模式改革的顺利进行。

2 教学资源的更新———“两库”的建立

“微生物学理论与疾病(或应用)知识库”和“临床案例库”这两库的建立对于与临床结合的微生物学新教学模式的建立和推广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本学科教师学习、研讨、与其他临床学科教师的沟通交流,以及广泛的查阅资料,建立涵盖教材内外、完整系统的疾病知识库。尤其是对于“点对面”、“多点交叉”的知识点进行了认真整理,以架构知识网络。通过查阅医院案例资料和收集医院现场案例,逐步建立典型的、具有现代医学特点的临床案例库。在调查、收集、整理过程中,注意将案例进行专业分类、难度分层,提高其应用性。上述“两库”的建立可为任课教师、尤其是非医学背景的任课教师提供可循的案例,成为生物技术系教学的共享资源,是不同教育背景、不同层次教师实践和推行新教学模式的重要保障,同时使学生置身于创新的环境中,增强学生追求创新的意识,得到更好的科研训练与更高层次的培养[4]。

3 应用多种教学方法

微生物学是一门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研究微生物的形态构造、生理代谢、遗传变异、生态分布和分类进化等生命活动基本规律,并将其应用于工业发酵、医药卫生、生物工程和环境保护等实践领域的科学,是生物科学的主要分支之一。微生物还是研究基础理论问题时的主要“模式生物”。其根本任务是在细胞、分子或群体水平上,发掘、利用、改善和保护有益微生物,控制、消灭或改造有害微生物,为人类社会的进步服务。在与临床相结合的微生物学教学模式改革中,案例教学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即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的需要,以临床案例为基本教学素材,将学生引入特定情境中,师生通过对特定案例的学习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多维性解决问题能力的一种开放式、互动式教学方法[5,6]。这种教学法有助于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地位由被动变为主动,进而提高学习兴趣。但在使用中应注意突出微生物学基本问题。病案应简短明确,以启发学生讨论有关的微生物学问题为目的,包括微生物的特点、作用、检验及其控制。不要求学生掌握过多临床知识,把诊断和治疗中不需要学生讨论的问题明确告诉学生,以避免学生的讨论重点偏离主题。同时案例教学法还应与传统的其他教学方法有机结合。在采用案例式教学法的同时,应根据教学内容结合比较式、启发式、讨论式、研究进展讲座等多种方式,充分发挥每种教学方法的优势,取长补短。还应注意教学中引入临床病例要有针对性,同时要把握联系的度,切不可一味联系临床而忽视了教学目的,冲淡了重点内容[7]。这样有利于学生对抽象的内容有一定感性认识,给学生不同的感官刺激[8],增强学习兴趣,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4 以点带面,形成知识网络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知识迁移的原理,突出基本概念的教学,注重基础和临床的结合,加强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适时进行渗透,使前面的学习为顺利地学习后面的知识打好基础,新旧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后,帮助学生搭建最佳的认知结构,在以最基本的概念为中心,在对概念的理解、运用和深化的过程中,不断把有关知识联系起来,以纲带目,以点带面,形成知识网络[9,10]。这种知识迁移使得学生能够比较顺利地理解和掌握新知识。例如以结核分枝杆菌为中心,可以延伸出如下知识网络:绪论中首先提到了结核几乎贯穿人类的文明史,直至科技发达的今天,每年仍约有800万新病例发生,至少有300万人死于结核分枝杆菌的感染,给人类带来巨大伤害;随后在细菌形态特征和结构一章中提及电镜下其貌不扬的结核分枝杆菌肽聚糖细胞壁和普通细菌的相比非常特殊,其中脂类物质含量特别的丰富。这层厚重的脂质“城墙”虽然使它在机械强度方面稍有逊色,且不利于营养物质吸收,却使得它对某些能杀死普通细菌的理化因素有着超强的抵抗力;而后在微生物的营养一章中再以结核分枝杆菌为例,说明正是由于上面的结构基础,以至于其生长缓慢,且对营养要求苛刻;再次,在微生物的生长及其控制一章中,除了联系、复习以前的知识,更要渗透新的知识———离体结核分枝杆菌,在痰迹中能存活6~8个月,在空气中可保持近两周的传染性,甚至在6%的硫酸或者是4%的氢氧化钠溶液中存在半小时还有活性,这也与绪论中提到的高感染率的出现互相印证;最后,结合临床实践,说明对结核病加以诊断的方法之一:痰标本的抗酸染色。通过实践将上述理论知识进行总结、归纳,加深了印象,构建了知识网络,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5 拓展基础实验内容

根据疾病与微生物学理论之间的关系,开辟以临床标本为基础的实验项目,拓展了基础实验的范畴。前期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兼顾考虑开展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鼓励学生参与到实验项目开辟的工作中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微生物实验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训练学生的无菌操作技能,结合相应的理论知识教学可将微生物检测方法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学生对皮肤表面、手术室、病房等处空气微生物进行了检测,从培养基的配制、灭菌、样品采集等等一系列过程均由学生独立完成,这样大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增强了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协作精神,提高了以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实验课成为综合能力的训练课[11]。

6 结语

综上,通过以上改革,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了学习效果,同时基础课教师和临床医生的交

流也使得双方的业务素质均得到了提高。但仍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学时的分配、理论实验教学内容的变更、考核方式的改革等都需要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改进、完善。

参考文献:

[1]董华,吴威.示范校建设中生化与微生物基础课程建设与实践的探讨[J].统计与管理,2012,6: 173-174.

[2]吴大畅,张翠丽,沙姗姗,等.医学院校生物技术专业本科生微生物学教学改革初探[J].中国医药导报,2012,9(13) : 159-160.

[3]陈敏,王利琳,王慧中,等.面向21世纪生物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9(8) : 40-41.

[4]吴毅歆,魏兰芳,林春,等.深化《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改革,提升学生科研能力[J].微生物学杂志,2012,32(6) : 106-109.

[5]雷呈.临床案例教学法在医学生物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与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3: 117-118.

[6]陈鹏,李斌,郭慧芳.以病案为导入的教学法在生化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教育探索,2009,8(3) : 242-243.

[7]胡志红,胡咏梅,任爱红,等.生理学与临床相结合教学模式探讨[J].基础医学教育,2011,13(7) : 606-608.

[8]王玉卓.浅谈现代媒体在教学应用中的利弊[J].科技信息,2009,5: 188.

[9]王艳萍.浅议知识迁移及促进知识迁移的方法[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0: 46.

[10]乔学武.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科能力重视知识迁移-例谈“3+x”模式下生物复习策略浅议知识迁移及促进知识迁移的方法[J].甘肃教育,2006,8(15) : 59.

[11]毛露甜,王绍芬.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开展设计性实验的做法与体会[J].微生物学通报,2007,34(3) : 614-616.

[收稿2015-04-21修回2015-05-12]

(编辑张晓舟)

·专题综述·

doi:10.3969/j.issn.1000-484X.2015.10.026

作者简介:吴大畅(1977年-),女,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微生物免疫研究,E-mail: dachangwu@ 163.com。

通讯作者②,E-mail: kc3_jill@ hotmail.com。

文章编号1000-484X(2015) 10-1411-03

文献标志码A

中图分类号G642.0

猜你喜欢
微生物学案例教学模式
路易斯·巴斯德:微生物学之父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微生物学实验引入“项目式”分组模式的应用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开展微生物学双语教学实践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