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新萍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畜牧兽医局红河镇兽医站,山东潍坊 262411)
冬季猪喘气病的防治
陶新萍
(山东省潍坊市昌乐县畜牧兽医局红河镇兽医站,山东潍坊 262411)
猪喘气病也称为气喘病、猪支原体性肺炎和猪地方流行性肺炎,是由猪存在于猪呼吸道及肺内的肺炎支原体,随咳嗽和喷嚏排出体外,污染环境,表现为引起的一种接触性、慢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表现为咳嗽、气喘,生长迟缓,饲料转化率低、甚至死亡,给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猪喘气病广泛存在于世界各地,各个日龄阶段的猪均有易感性,以架子猪和育肥猪最为常见,其中,带菌猪为主要传染源。此病与新疫区,多数由引种不善导致。老疫区感染,多数经患病母猪,通过繁殖将霉形体传染给下一代,诱发仔猪感染。此病诊治困难,部分病猪用药治疗后,虽有康复症状,但是仍可长时间带菌。此病发生于饲养管理不善关系密切,像是养殖密度大、营养水平低、猪舍潮湿、通风不良、卫生环境差等都可加重此病发生概率。此外,环境与此病流行关系密切,冬春季节此病多发,夏季反而少见。
本病是一种发病率高,死亡率低的慢性疾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和气喘。在一些新疫区和土种猪群,初发时多为急性,其症状较为明显,发病率高,传播快。断奶后的仔猪及架子猪的临床症状较成年猪严重。精神沉郁、呼吸加快;或腹式呼吸,犬坐式呼吸,严重时张口呼吸,气喘吁吁。早晚咳嗽严重,有时出现痉挛性咳嗽。咳嗽时,站立不动、背拱、颈伸直、头垂下,有时趴伏不起,精神委顿,呼吸次数剧增,100 次/min以上。体温变化不大或正常。在老疫区或纯种猪群则表现慢性过程,有些猪快速走动会使咳嗽加剧,严重时出现痉挛性咳嗽,甚至有时咳至呕吐,气喘,呼吸短促,常出现腹式呼吸,如无继发感染,体温和食欲变化不大。部分猪无临床不适,但出现精神沉郁,被毛粗乱,生长受阻,膘情严重丧失,甚至可能成为僵猪。如果成年猪和饲养管理条件好,常不表现临床症状。如果饲养管理不善,或继发感染,常可使病程延长或病情加重,出现体温升高和身体衰竭等症状,甚至出现死亡。
西药一般选择用抗生素治疗,效果明显。如,四环素、土霉素、卡那霉素等,都是不错的选择。有人用秦乐霉素治疗感染喘气病24 h内的患猪,肌肉注射,5 mg/kg体重,2次/d,症状缓解达78%。如果及时诊治,连续用药1周,康复率达80%以上。如果增加到13 mg/kg体重用量与5 mg/kg体重用量治疗相比,疗效雷同。但是,当用量增加到26 mg/kg体重时,疗效反而有降低的趋势。
氟本尼考,20~30 mg/kg体重,1~2 d胸腔肺部注射1次,5次注射为一个疗程,可取得良好康复效果。
土霉素,40~50 mg/kg体重,1~2 d胸腔肺部注射1次,5次注射为一个疗程,可取得良好康复效果。也可用卡那霉素,静脉注射2万~4万IU/kg,1次/d,3~5 d一个疗程,康复效果较好。
喹诺酮类药——泰乐菌素、林可霉素和螺旋霉素,也有很好的抑菌效果。但是,临床治疗后,症状虽可得到有效缓解,发病率有所降低。但是,体内霉形体难以被根除,不能阻止再次被感染,停药后又有复发的可能性。
免疫接种疫苗是当前预控此病的有效手段。
4.1 活疫苗
自20世纪50年代末国内就有研制猪喘气病弱毒疫苗的试验,猪肺炎霉形体强毒株已于乳兔体内连传700多代,逐渐培育出毒力低、免疫性能好的猪肺炎霉形体弱毒疫苗菌株。当前,利用该菌株已经成功制成大兔肺组织冻干疫苗、乳兔肌肉组织冻干弱毒疫苗及鸡胚卵黄囊冻干弱毒疫苗3种活疫苗。
培育出来的猪肺炎霉形体弱毒疫苗菌株,已经先后接种过国内20多种优质土猪品种及杂交品种,经X射线透视,证实接种疫苗安全、稳定,无毒副作用。而且经接种后的猪与健猪混群饲养,不会产生交叉感染,不会影响猪体增重。即使在强毒感染情况下,80%以上的猪可抵御病毒侵蚀,免疫效力达1年之久。接种以胸腔注射为最佳,肌肉接种无效。疫苗存储于4℃~8℃,可放置30 d;存储于-15℃~-20℃,可放置达12个月之久。
要参照猪场养殖规模、疾病流行、感染病史等科学制订免疫程序采取有效的接种方案。
4.2 灭活疫苗
灭活疫苗已经于美国、法国、西班牙等国家,经浓缩猪肺炎霉形体培养物先后研制成功。目前,已经被批量获得生产、销售。灭活苗肌肉接种,用于哺乳仔猪、怀孕母猪、种公猪等等,首次免疫后,二次加强免疫,防疫效果更好,而且安全、无毒副作用。
接种灭活疫苗,可确保猪体获得较强的保护能力,有效抵御病毒侵蚀。试验证实:高滴度的阳性血清大剂量注射,能使猪预防感染和中和抗原。Lam和Switzer(1971)的试验有证明这种被动免疫是有效的。
[1] 赖颂辉,黄荣示.猪喘气病的症状及防治对策[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2,(3):32-33.
[2] 王子明.无敌长效治疗猪喘气病的效果观察[J].云南畜牧兽医,2002,(1):36-39.
[3] 黄再兴,占社福,李卫兵.肺俞穴注射治疗猪喘气病[J].中兽医学杂志,2002,(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