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性猪瘟的表现形式及综合防控措施

2015-01-25 02:37:28戴琼华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5年3期
关键词:典型性非典型猪瘟

戴琼华

(四川省江油市双河畜牧兽医站,四川江油 621700)

非典型性猪瘟的表现形式及综合防控措施

戴琼华

(四川省江油市双河畜牧兽医站,四川江油 621700)

猪瘟是一种传染性强、流行性广、热性传染病、急性、高度接触性的我动物疫病。虽然随着免疫强度的不断提高,近几年来我国的典型、急性的症状已经明显减轻,疫情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是研究表明在一些地区仔猪的慢性猪瘟时有发生,并且这类猪瘟大多是温和型,没有明显特征的,病理特征也有以前的“猪瘟眼”、弥漫性出血逐渐地转变为不明显的病理特征,因此这类非典型的猪瘟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加了诊断的难度,使得猪瘟的诊断进一步的复杂化。本文主要分析了非典型猪瘟的发病原因和临床表现形式,并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了非典型性猪瘟的综合防控措施。

非典型性猪瘟 发病原因 表现形式 综合防控措施

猪瘟病毒是一种最为重要的猪病毒,研究表明中等毒力的猪瘟可以造成猪瘟的慢性感染,然后开始逐渐地向外界进行排毒,一直到猪因为猪瘟而死亡。仔猪的猪瘟大多是因为其感染了低毒株的猪瘟病毒,在其出生后又持续的受到外界猪瘟的侵害,并且刚出生的仔猪免疫能力较低,进而便会形成非典型的猪瘟。虽然典型猪瘟经过历年来的防治已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控制,但是有典型猪瘟转变而来的非典型猪瘟在近几年来大有蔓延的趋势,并且非典型的猪瘟病毒的死亡率和发病率呈现出了明显的上升趋势。另一方面,由于该类猪瘟难以确诊,易于其他疾病原进行混合感染,因此治疗效果极差,因此非典型性猪瘟给养猪行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的阻碍了我国养猪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

1 非典型性猪瘟的发病原因

1.1 仔猪排毒、母猪带毒

研究表明,妊娠期的母猪感染猪瘟病毒以后,普遍不会表现出相应的临床症状,但是感染猪瘟病毒以后的母猪会通过胎盘将病毒感染给仔猪,进而让这些仔猪 成为持续性 的感染带猪瘟病毒的猪,并且会形成一定的免疫耐受性,对接种的猪瘟疫苗的免疫的应答能力较低,因此对该类仔猪进行猪瘟免疫,免疫成功率极低。相关资料显示,在母猪怀孕的10d-100d这一时间段内对母猪进行疫苗接种可能会造成母猪的繁殖障碍,但是在胎盘中感染病毒并且存活下来的仔猪往往会成为亚临床的猪瘟病毒感染者,并且该类仔猪能够长期的进行排毒,同时该类仔猪具有较高的免疫耐受性,对猪瘟特异性免疫的应答能力较低,极易引发非典型性猪瘟。

1.2 母猪和仔猪未进行猪瘟疫苗接种

通过大量的临床统计和数据分析表明,如果母猪没有进行猪瘟疫苗的接种,那么仔猪一般在产下的15d以后是不能够有效地对猪瘟病毒进行抵抗的,同时如果仔猪在外售前或者是断奶前不进行猪瘟以免接种,就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大大地增加非典型性猪瘟爆发的概率。

1.3 免疫程序不合理

以前我国曾根据猪瘟而定母源抗体的校长规律、猪群抗体的水平以及我国猪瘟的流型趋势制定了一套科学、合理的猪瘟免疫程序,但是随着我国养殖行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养殖集约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原有的猪瘟免疫程序已经不能够有效地对猪瘟病毒的攻击进行有效的免疫,因此为了能够有效地应对目前猪瘟对养殖行业的 威胁,应该重新的根据我国的猪瘟特点制定一套合理的免疫程序。

1.4 免疫抑制的影响

免疫抑制的主要原因是传染疾病,很多传染病毒在一定的程度上会造成动物集体对其他病原体的易感性增高,同时对疫苗的免疫的应答能力逐渐下降,甚至可能导致免疫的失败。部分传染病毒会对猪的免疫细胞和淋巴组织直接侵袭,从而诱导某些因子的释放,激活抑制性的细胞,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影响动物机体的免疫效果,因此在其他传染病发生的同时,一般不进行猪瘟的免疫。

2 非典型性猪瘟的临床表现形式

2.1 带毒母猪综合征

感染了隐性猪瘟的带毒母猪,并不会表现出明显的特征,但是猪瘟病毒会通过胎盘感染给仔猪,进而会产出死胎、木乃伊胎或者是弱仔,猪瘟病毒虽然不会导致母猪出现一些临床症状,但是会引起母猪的生殖系统发生一定程度的病理变化,导致母猪出现繁殖障碍。

2.2 成年猪

由于非典型猪瘟的发病率普遍较低,并且发病的症状多不明显,疫情较为缓和,潜伏期较长,免疫力较低,并且非典型性猪瘟易于其他疾病进行混合感染,因此一般猪感染了非典型性猪瘟需要进行实验室诊断才能进行确诊。

2.3 仔猪

感染了隐性猪瘟的仔猪有些在出生后会出现皮下水肿、皮肤血斑块、运动失调以及呕吐的症状,有的仔猪会出现间歇性腹泻、震颤、精神抑郁的现状,部分仔猪在出生后的初期并不会出现不良的反映,哺乳期内表现健康,但是一旦断奶,仔猪便会陆续的出现一些病状,例如提问明显的升高、粪便由正常的褐色逐渐地转变为黄色,同时还会伴有厌食、顽固性腹泻的症状。发病的后期病猪会伴有异常的恶臭、肝门失禁、耳根皮肤和腹下的部分皮肤会出现瘀血。并且该类型的仔猪多半对免疫的应答能力较低,一般病程一周左右普遍的仔猪最后会已死亡告终,而病程长在一个月左右的仔猪,自愈后便会形成僵猪。

3 非典型性猪瘟的综合防控措施

“预防”是进行猪瘟控制的主要途径,对非典型猪瘟的防控应该在完善饲养管理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卫生管理制度,定期进行消毒,防止病原体的入侵,同时对疫苗的质量应该进行严格的检测,疫苗保存的环境也十分重要。针对非典型猪瘟的发病原因以及变现特点,进行非典型猪瘟的综合防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3.1 注重猪瘟的抗体检测

进行猪瘟抗体检测,不仅能够检测出低抗体的病猪,进而淘汰带有隐性感染的母猪,还能够进一步的了解疫苗的质量和效果。同时通过进行猪瘟的抗体检测,还能够为免疫程序的制定提供具有可靠性的数据支持。虽然目前进行猪瘟抗体检测的方法有很多,但是得到广泛的应用与推广的抗体检测方法是间接血凝法和ELLSA检测法。

3.2 对疫苗的接种程序进行规范

建立科学合理的疫苗免疫程序能够很好地提高对猪瘟的预防控制效果。一般来说制定疫苗免疫程序关键应该是排除母源抗体的干扰,同时确实适当的首免时间。当母源抗体的效价降低到1:4-8的时候是进行首免猪瘟疫苗的最佳时机,另外,大剂量的疫苗能够有效地中和一定程度的母源抗体。当仔猪母源抗体达到1:32以上时。使用4头分量的免疫剂量能够达到较好的免疫效果。

3.3 准确及时地进行诊断

一旦发现有非典型猪瘟的病情出现,应该立即对病猪的血清以及病料进行采集,并即刻送往相关的单位对抗原和抗体进行检测。抗体的检测能够有效地为免疫程序的制定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对抗原的检测能够有助于对疾病的确诊。

3.4 适时免疫、加强管理

在哺乳期内的仔猪应该避免注射抗生素、蓝耳病疫苗等等,同时应该暂停断尾、剪牙等手术。除了应该加强猪栏舍的卫生和管理以外,同时仔猪进栏时的疫苗应该使用4头分量的疫苗进行注射。

4 结语

综上所述,非典型猪瘟的预防和控制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由于非典型猪瘟疾病表型特征不明显,影响因素较多,因此对非典型猪瘟的预防和控制 应该以预防为主,加强饲养场的硬件设施建设,强化饲养管理,有效地降低非典型猪瘟的发病概率。

[1] 姚文生,范学政,王琴等.我国猪瘟流行现状与防控措施建议[J].中国兽药杂志,2011,45(9):44-47,55.DOI:10.3969/ j.issn.1002-1280.2011.09.018.

[2] 张梅,王佳,高生智等.规模化猪场非典型猪瘟的防治[J].国外畜牧学-猪与禽,2012,32(10):64-66.

[3] 姜平.猪繁殖障碍疾病的病因分析与防控技术[C].第三届中国兽医大会暨中国兽医发展论坛论文集.2012:186-191.

[4] 任晓明.如何防控多病原威胁下的猪瘟[C].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猪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暨四届四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论文集.2009:387-390.

猜你喜欢
典型性非典型猪瘟
非典型内脏异位综合征1例
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的代谢紊乱
非典型肺炎的前世今生
地基处理典型性施工效果分析
猪瘟爆发,猪肉还敢吃吗?
幸福(2019年12期)2019-05-16 02:27:44
猪瘟病毒感染的诊治
猪业科学(2018年8期)2018-09-28 01:27:52
捕捉时代性、典型性、示范性——以纯净的心写纯净的人
传媒评论(2018年5期)2018-07-09 06:05:16
一例非典型性猪伪狂犬病的诊治
浅谈猪瘟防治
兽医导刊(2016年6期)2016-05-17 03:50:36
非典型纤维黄瘤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