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利,施 德,姚晓明,谢子正
(浙江省植物保护检疫局,浙江杭州 310020)
晚稻稻瘟病局部突发流行成因与治理对策探讨
郑永利,施 德,姚晓明,谢子正
(浙江省植物保护检疫局,浙江杭州 310020)
从异常气候条件、水稻品种抗病性、防治技术和栽培管理变革等方面分析2014年浙江省晚稻稻瘟病局部突发流行的主要原因,并提出推广抗病良种组合、强化灾变风险监测预警、实行健身栽培管理、加大科学防控培训指导等防控对策建议。
水稻;稻瘟病;流行原因;防控对策
文献著录格式:郑永利,施德,姚晓明,等.晚稻稻瘟病局部突发流行成因与治理对策探讨[J].浙江农业科学,2015,56(1):92-93.
DOI 10.16178/j.issn.0528⁃9017.20150129
稻瘟病(Magnaporthe grisea(Hebert)Barr)是水稻生产上最具毁灭性的病害之一,在我国各稻区均有发生[1]。病害流行区域一般减产10%~20%,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绝收[2]。20世纪70年代,稻瘟病是浙江省晚稻主要病害,一般年份全省发病面积在33万hm2左右,流行年份发病面积超过70万hm2,约占水稻栽培面积的20%~30%。自20世纪80年代起,通过抗病品种的选育和应用,浙江省稻瘟病得到长期有效控制,近20年来在杭嘉湖、宁绍等平原稻区已鲜有发生。2014年,受异常气候、品种抗性等因素综合影响,浙江省晚稻稻瘟病局部突发流行。据统计,全省晚稻稻瘟病发病面积2.25万hm2,其中叶瘟0.7万hm2,穗瘟1.55万hm2,占全省晚稻播种面积的2.72%。在既定的品种抗性、菌源基数、栽培措施、防控技术等条件下,浙江省水稻稻瘟病流行成灾风险凸显。为此,笔者对稻瘟病突发流行原因进行调查研究,并探讨了防控对策。
1.1 发病区域广
除舟山外,全省10个市47个县(市、区)均有稻瘟病发生,呈现“点多、零星、局部”的发生流行格局。主要发病区域集中在杭嘉湖和宁绍平原稻区,发病面积1.20万hm2,占全省总发病面积的53.33%。
1.2 发病品种多
全省有40多个品种发生叶瘟,50多个品种发生穗瘟,中浙优1号、浙粳88、秀水321、宁81等晚稻主栽品种均有发病。
1.3 局部危害重
杭嘉湖稻区部分单季常规晚粳(糯)稻和宁绍平原部分连作晚粳(糯)稻上发生程度较重,发病田块穗发病率在20%~70%,少量田块几乎绝收。
稻瘟病属气传病害,其发生流行与水稻品种抗病性、气候条件、栽培管理、防治等因素相关。
2.1 异常天气是诱发稻瘟病流行的首要因素
据省气象台统计,8月8-20日,全省平均气温25.8℃,比常年同期偏低2.2℃,全省平均降水量184 mm,比常年同时偏多182%,全省平均日照时数17.8 h,仅为常年同期2成左右,凉爽多雨寡照程度,为历史同期之最。持续凉爽、多雨、寡照天气为稻瘟病流行创造了良好条件,导致局部地区叶瘟流行。9月13-14日和9月18-21日,浙江省出现2次秋季低温,天气条件与晚稻破口期和抽穗期(感病敏感生育期)相吻合,加剧了穗瘟的发生流行。
2.2 品种抗性下降是稻瘟病流行的内在因素
稻瘟病菌分化能力极强及与水稻品种间的互作关系使得稻瘟菌的种群结构、生理小种容易发生变异[3]。抗病品种在种植数年后,抗病水平下降甚至丧失抗病性[4]。浙粳88、秀水321、宁81等晚粳稻品种审定时均为中抗至抗稻瘟病,但在特别有利稻瘟病发病的气候条件下,抗性明显下降,是造成这些品种稻瘟病局部流行的内在原因。
2.3 因天气原因防控措施难以落实加重发病
稻瘟病流行性强,防控难度大,特别是穗瘟,可防而不可治。2014年晚稻稻瘟病防治关键时期雨天多,农户无法及时用药防治而错过防治适期,有的农户用药后遇到下雨,影响防治效果,造成个别田块为害严重。此外,在浙江省平原稻区,近20年基本不对稻瘟病进行专门防治,农民对稻瘟病的重视程度大大降低,预防意识较为淡薄,防治技术到位率低。
2.4 栽培管理方式变革加重病害发生流行
稻瘟病菌与抗病基因之间存在协同进化关系,生产上为实现高单产目标而推广应用丰产性突出的少数品种大面积集中栽培,品种区域布局过于单一化、集中化,不仅降低了水稻生态系统的多样性,而且加速了品种抗病性下降甚至丧失而造成病害流行,缩短了抗病良种的种植年限[3-4]。同时,偏施、重施、迟施氮肥,以及播种过密等,造成植株过于嫩绿、叶片中游离氮含量高,以及田间郁蔽、湿度高,加重了病害发生流行。
稻瘟病具有突发性、暴发性、流行性等特点,在防控策略上必须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以选用抗病品种为核心,科学肥水管理,强化监测预警的指导作用,适时开展药剂预防,有效遏制病害发生流行。
3.1 选用抗病良种
选用抗病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经济有效的措施[1,3]。在发病区域要及时调整主栽品种,尽可能减少已感病水稻品种的种植,逐步调整品种种植结构,推广抗性较好的品种或组合,实行多质源品种布局,避免大面积种植单一品种,降低稻瘟病流行风险。各级科研院所要结合浙江省实际,开展病原菌致病性变异研究,注重利用抗性较强、抗谱较广的资源(基因),切实加强抗病良种选育,从根本上减轻病害发生流行的机率。
3.2 优化栽培管理
完善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推广适期播种、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等措施,避免播种过迟过密,控制氮肥用量,适时适当地搁田,减少水稻群体生长,干湿交替灌溉,促进根系深扎,做到植株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平衡生长,提高植株的抗逆能力。
3.3 加强监测预警
在开展常规测报调查的基础上,要采取在病虫观测圃插花种植感病品种(指示品种)和主栽品种的方式,切实加强对稻瘟病灾变风险的监测预警,提高病虫预报的时效性和准确性,为科学防控稻瘟病提供决策依据。
3.4 狠抓科学防控
化学防治仍然是当前防控稻瘟病的重要措施,但需根据稻瘟病类型选用高效对口药剂,适时开展科学防治。防治叶瘟,对出现急性型病斑的田块要立即进行防治,控制发病中心;对出现慢性型病斑的田块则视天气情况而定,并密切关注叶瘟发病品种的其他田块病害发生态势。防治穗瘟,要坚持主动出击的防治策略,掌握在水稻破口期第1次用药,防治时不能搞一刀切,要随破口随用药。对已发生叶瘟的田块和感病品种在破口期遇连阴雨天气,则在齐穗期再防治1次为宜。初步试验表明,25%吡唑醚菌酯乳油(凯润)对稻瘟病具有良好的预防效果和一定的治疗效果[5],75%肟菌·戊唑醇水分散粒剂(拿敌稳)、30%己唑·稻瘟灵乳油、25%丙环唑乳油等对稻瘟病有一定的防效,与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相当防效[6]。而0.15%四霉素湿拌种剂、23%醚菌·氟环唑悬浮剂(尊保)等药剂的防效不理想。
3.5 加大技术培训
由于稻瘟病已多年没有在浙江省大面积流行,不仅广大农民不能准确识别和科学防控,而且基层年轻病虫测报员对稻瘟病也缺乏感性认识。各级农业部门要结合相关业务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基层测报员、种粮大户等对稻瘟病诊断识别和科学防控技术的培训指导,努力提高防控技术到位率。
[1] 郝中娜,张红志,朱旭东,等.浙江省水稻新品种(系)对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的抗性评价[J].浙江农业科学,2006(5):565-567.
[2] 张洁,霍光华,李湘民,等.江西省稻瘟病对春雷霉素和稻瘟灵的抗药性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13,35(4):722-726.
[3] 肖丹凤,王玲,黄世文,等.中浙优系列组合对稻瘟病的抗性现状[J].浙江农业科学,2013(3):300-303.
[4] 赵正洪,周政,吴伟怀,等.湖南稻瘟病菌生理小种的组成及其致病性[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0(2):173-177.
[5] 王红,李晓刚,章彬.25%吡唑醚菌酯乳油防治稻瘟病初报[J.湖南农业科学,2014(3):48-49.
[6] 陈江彬,仇智灵,祝小祥,等.拿敌稳等药剂对水稻叶瘟的防治效果[J].浙江农业科学,2011(2):392-293.
(责任编辑:吴益伟)
S 435.111
A
0528⁃9017(2015)01⁃0092⁃02
2014⁃11⁃15
郑永利(1973-),男,浙江嵊州人,高级农艺师,从事农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与综合治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