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建
(江苏省如东县马塘畜牧兽医站,江苏如东 226400)
中小型养猪场防控猪高热病的措施
杨 建
(江苏省如东县马塘畜牧兽医站,江苏如东 226400)
介绍了猪高热病的发病原因,流行特点,提出该病的综合防控措施,以期指导猪高热病的防控,保障养猪业持续健康发展。
猪高热病 发病原因 流行特点 防控措施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又称“蓝耳病”,是由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养猪生产无外乎就是要让母猪多产仔,少死仔;肉猪少吃料,多长肉,早上市。可是近年来,我国养猪生产却面临生猪高热病的严重威胁、几乎找不到蓝耳病阴性猪场。母猪隐性感染,持续排毒,经胎盘传染小猪造成猪大批量死亡。尤其是中、小型猪场。再加上这些中、小型猪场资金不足、设备简陋、饲养环境差、管理落后、舍不得投入、不重视防疫或防疫不规范造成母猪繁殖障碍,仔猪高死淘率、生产育肥猪高发病率等居高不下,许多猪场甚至血本无归,使所有从业者都深深体会到养猪生产的风险,越来越大,疫病的控制作用越来越有限。就其根本原因在于猪只遭受猪高热病的影响,其免疫系统遭到破坏或受到抑制,使猪群赤裸裸的、手无寸铁的暴露的细菌,病毒等各种病原“千军万马”的包围之中,以至于得了“艾滋病”的猪不感染则罢,一感染就是“混合感染”;或者不免疫还好,一免疫反而顺势发病。
事实上,在猪高热病出现之后,使猪繁殖障碍性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不断涌现,一些前所未有的或以前发生的猪病,如链球菌感染,猪附红细胞体病、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副猪嗜血杆菌病等,也出现了暴发流行,可以说该病是新中国养猪人的血泪史,每个养猪大省每年都要因此而遭受巨大的损失,据文献记载,导致猪高热病的因素很多,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理化因素:霉菌毒素(如黄油霉素、赤霉烯酮等)
2、药理性因素、有些药物,如地塞米松等,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氯霉素等药物,即使在治疗量水平也能抑制免疫系统。大剂量,长时间使用各类抗生素,几乎都会对机体免疫系统造成伤害。
3、营养性因素,某些维生素(如VB、VC等)和微量元素(如铜、铁、锌、硒等)是免疫发挥免疫作用的必需物质,若缺乏或过多或各成分之间搭配不当,必然诱导机体,继发免疫缺陷。
4、不良应激:已证明在过冷、过热、拥挤、分娩、断奶、阉割、防疫、混群、运输。总之,生猪高热病主要是通过损伤与免疫有关的组织器官而导致机体抗病能力下降。免疫应答不全,造成低致病力的病原体或弱毒疫苗也可能感染发病。
流行特点
(1)疫情流行区域广,我国许多个省市均有猪场发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主要发生于夏季、早秋气温较高时期,冬春也有零星发生,尤其夏天气温高,猪舍密度大,通风力低,隔热条件差,猪易发生热应激反应,使猪群抵抗力下降。从而引发高热病的发生。
(2)疫情传播速度快,猪群分阶段发病,在同一个猪场中通常中大猪或母猪先发病,母猪通常隐形感染,不表现症状,2~5d波及全群,10d左右扩散至整个猪场。对断奶以后的苗猪以及架子猪影响最大,死亡率最高。
(3)不同品种、不同日龄猪群均可发病。发病猪场猪只以体温升高为主要特征,患病猪死亡严重,大部分发病猪场患病猪发病率在50%以上,死亡率高达20%~80%,甚至接近100%。患病猪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哺乳和保育仔猪死亡率甚至高达100%;母猪发病出现死亡、流产或不发情症状,死亡率可达10%左右,有些新建猪场母猪死亡率达到30%,甚至70%,流产率在10%~40%左右。
(4)规模养殖场和散养户的猪都可发生,但综合防治条件差的猪群发病多,死亡率高。外购猪与自繁自养猪场都可发生疫情,但以外购猪发病率、死亡率高。没有严格封闭猪场、不重视消毒、没有对猪群进行系统保健的猪场发病严重。免疫制度不健全,免疫工作不到位,引种不科学的猪场发病也严重。检疫、隔离不严格的猪场发病更为明显。
(5)饲养管理不善、从场外购进猪苗饲养、猪舍通风不良、隔热效果差、饲养密度高、栏舍低矮、饲料质量较差、不重视霉菌毒素危害的猪场发病率及死亡率更高。
(6)发病后的治疗和控制效果差。抗病毒和抗生素药物治疗效果一般不理想,乱用药物和疫苗的猪场患病猪死亡率更高,注射给药因素造成更大的应激,造成猪身体机能紊乱,部分器官坏死从而加速死亡。
事实证明,引起猪发病的各种因素之间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往往相互促进互为因果,从而使各种疾病的病因变得非常复杂,这也是目前养猪生产中猪病难以诊断和防治的根本原因所在。笔者认为,在养猪生产过程中应尽早放弃“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有病治病,没病拉倒”的片面保守思想,必须严格遵循“及时了解,全面分析,着重于防,防重于治,防治结合”的方针,只有在平时及时了解自家猪场的疫病流行情况,制定并认真落实具有自家特色免疫程序,优化综合调控措施,充分增强猪群自身的体质,培育优质健康猪群,才能从根据上减少疾病的发生,提高养猪生产的经济效益。对生猪高热猪的防治更是如此。为止应采取以下措施进行防控。
(1)避免近亲繁殖,杜绝或减少遗传性免疫抑制性疫病的发生;
(2)加强饲养管理,尽量减少各种不良应激;加强饲养管理。提高抗病能力要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动物防疫制度,实行封闭式管理,强化消毒隔离措施,制定完善消毒制度、最好每周一次、多种消毒药交替进行、产房、保育房、大猪舍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散养户和规模较小的猪场,要结合实际情况,努力改善饲养管理条件,做好定期驱虫、消毒、圈舍的通风防暑降温及环境卫生等工作。降低生猪饲养密度,采取通风、淋水等措施降温防暑。提供充足的清洁饮水,保持猪舍干燥,杜绝猪、鸡、鸭等动物混养。在饲养过程中。要减少应激。
(3)提供全价饲料,尤其是饲料营养要均衡;保证充足的营养,不能忽视营养调理、只重视药物作用。适当添加维生:泰和微量元素,补充青绿饲料,提高抗病能力。
(4)杜绝饲喂霉变饲料,有效防止霉菌,驱虫剂等有毒物质对饲料、饮水污染;
(5)引进种猪时严格检疫,防止引进猪的同时,带入自家猪场原来没有的疾病;引进生猪一定要隔离饲养15天。
(6)强化免疫接种。确保免疫效果免疫是预防各种疾病的有效手段.一定要根据本场情况,制订合理的免疫程序。适时做好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瘟、口蹄疫等动物疫病的免疫。一般情况下。商品猪在23~25日龄时,免疫1次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种母猪除在23~25日龄免疫外,配种前应加强免疫1次;种公猪除在23~25日龄免疫外,每隔6个月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疫苗免疫1次。要坚持冷链运输、保存、使用疫苗,确保免疫质量。接种疫苗时,要注意人员和器械的消毒,避免通过疫苗接种传播.病原,要做到1头猪用1个针头;抽疫苗的针头应固定使用,决不可用来给猪注射疫苗。此外,还要及时补免新增或抗体水平低的猪只。对目前有疫苗而且普遍反映疫苗效果确定的疫病进行防疫(如猪瘟、伪狂犬病等,而对目前还没有疫苗或免疫接种成本高的疫病(如圆环病毒病等)及疫苗效果不确定(活苗不安全,死苗效果差)的疫病,最好能有目的、有计划的投入药物。
(7)治疗措施
由于高致病性猪蓝耳病是一种病毒性疾病,猪高热病是以体温升高至40.5℃以上、呈稽留热、厌食、倦怠、大便干燥、后期拉稀、皮肤发红和呼吸急促等临床症状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热性、高致病性的高热综合征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达到70%和25%以上,给生猪养殖业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为预防和控制猪高热病的发生和流行,保障养猪业持续健康发展,结合当地实际,采取“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加强监管,消毒灭源”的综合防控措施,有效降低了发病率和死亡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对于已经发生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的发病猪群,一般来说,治疗意义不大,唯一的防治方法就是改善猪的生活条件,从环境、营养、保健等多方面综合提高猪的抵抗力,如加强饲养管理,供应平衡日粮,减少应激因素,提高机体的抵抗能力和免疫系统的功能。但为了减少经济损失,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疗。建议使用以下方法进行治疗。
(1)控制猪蓝耳病病毒繁殖,可以采用生物制剂及中药制剂。如干扰素、免疫球蛋白、黄芪多糖及其他免疫增强剂。
(2)清热解毒,可以采用中药制剂。如清开灵注射液、柴胡注射液、内毒素清除剂,也可使用大青叶、板蓝根、野菊花、杏仁、黄芪煎汁饮水,也有较好的预防治疗效果。
(3)控制混合和继发感染,适当使用一些广谱高效抗生素药物。
(4)补充电解质、葡萄糖,可以降低死亡率。
(5)当猪群病情开始好转、食欲逐渐恢复时不能暴食、每日加中、西药饮之。否则,病情有可能复发,进一步加重病情,死亡率会更高,让其慢慢恢复食量,直至痊愈。
[1] 徐进.猪高热病的防控[J].现代农业科技,2011,(2):35-36.
[2] 单守峰.夏季猪高热病的防控[J].安徽农学报,2009,(1):214-216.
[3] 王光辉,邓斌,张艳娜.浅谈高热病防治[J].畜牧与饲料科学,2009,(5):134-135.
[4] 吴伟平,刘文来,余红.猪高热病防治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09,(22):324-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