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杏瑶 林春华 吴艳春 刘雁平 胡雪琴
静脉输液采用45~50°角直进血管穿刺法的临床研究
何杏瑶 林春华 吴艳春 刘雁平 胡雪琴
目的 探讨降低对组织和血管损伤、减轻患者痛苦的新穿刺法。方法 门诊输液患者2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 每组130例, 实验组采用增大穿刺角度至45~50°角经皮肤直入血管的穿刺法, 与对照组用传统的15~20°角穿刺的方法进行比较, 观察两组患者穿刺时疼痛程度、成功率和穿刺局部的复原情况。结果 实验组疼痛明显减轻.83.08%的患者自诉穿刺点周围无明显的触痛和压痛,且一次成功率93.8%高于对照组71.5%(P<0.05)。实验组瘀斑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用45~50°角直进血管穿刺法可减轻静脉穿刺时的疼痛, 提高穿刺成功率, 利于血管和组织的快速修复。
静脉输液;45~50°角直进血管穿刺法;疼痛
静脉输液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 静脉穿刺具有一定的创伤性, 并由此带来的疼痛常令患者不满并对静脉穿刺产生恐惧。疼痛和穿刺失败是静脉输液的常见现象, 同时也给操作者带来困扰, 当务之急是改良穿刺方法, 传统穿刺方法患者痛觉明显, 作者采用加大穿刺角度, 观察患者的疼痛表现和穿刺成功率, 旨在减轻对组织的损伤和保护好血管,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10月本院门诊输液愿意配合实验的患者260例, 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 各130例。男女不限, 年龄7~65岁, 无严重心、肺、脑血管、肾疾病,能自然交谈, 皮肤痛觉正常。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统一使用山东威高集团生产的一次性输液器和5号半针头。
1.2.1 对照组 采用用传统的穿刺技术:针头与皮肤成15~20°角, 由静脉上方或侧方刺入皮下, 再沿静脉方向潜行刺入[1]。
1.2.2 实验组 采用新的静脉穿刺技术:①操作关键点:掌握角度, 针头与皮肤成45~50°夹角;直接进针, 针尖穿过皮肤直进血管腔。②操作方法:一般选取手背表浅静脉。操作者以左手握住患者的手, 用拇指绷紧皮肤, 右手持针, 利用手腕的灵活性将针头的尾部提高, 针尖朝下, 针头与皮肤成45~50°夹角, 针尖于预先选好的血管表面皮肤上悬空约0.5 cm,先不接触皮肤, 确定进针时利用针尖的锋利, 右手腕稍用力,针尖穿过皮肤直进血管腔, 将针头放低至约5°夹角, 顺着血管的方向稍向前推, 令针尖斜面完全置于血管腔内即可, 松开止血带和止水铗, 固定针头, 调好滴速。穿刺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的反应, 询问其痛觉感受, 观察穿刺点的局部情况,拔针后按压5 min。
1.3 疼痛程度评价标准 采用口述分级评定法[1], 根据患者对静脉穿刺疼痛感受及疼痛的程度进行语言描述, 将疼痛分度:0度表示无痛;1度表示轻微疼痛;2度表示较痛;3度表示剧痛。
1.4 一次穿刺成功的评价标准 一次穿刺针头不向后退为成功, 有退针为失败。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χ-±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对照组无痛1.54%(2例)、轻微痛40.76%(53例)、较痛53.85%(70例)、剧痛3.85%(5例), 而实验组只有轻微痛16.92%(22例), 无痛83.08%(108例);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一次穿刺成功的实验组93.8%(122例),对照组71.5%(93例);拔针后1 d观察局部瘀斑(实验组为12例, 占9.23%、对照组为30例, 占23.1%)或虽没瘀斑但轻触针眼附近疼痛(实验组为10例, 占7.69%、对照组为56例, 占43.1%)反馈, 瘀斑发生率实验组低于对照组, 实验组复原较对照组快,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传统静脉穿刺法疼痛的原因:根据物理学的力学原理[2],小角度穿刺, 针斜面接触皮肤面积大, 有效穿刺力小, 为克服阻力需加大穿刺力度, 以针头斜面两侧向组织切割入针,针头在皮肤内穿行时间长, 速度慢, 因皮下或皮内神经末梢丰富, 机械刺激令局部组织产生疼痛。另外, 从皮肤进入点至血管穿刺点之间有一小段距离, 这段距离是在神经末梢丰富组织穿过, 受针梗的轻微牵拉, 致穿刺局部在输液过程表现不同程度的疼痛。
45~50°角直进血管穿刺法疼痛减轻的原因:进针角度增大, 接触皮肤面积小, 压强大, 有效穿刺力比小角度进针时大, 进针时容易穿透皮肤, 而且直接进入血管腔, 减少在皮内穿行时对穿刺部位周围组织的刺激和损伤[2], 减少致痛物质的释放;进针前针头悬空0.5 cm, 加上进针速度快, 对皮下神经刺激小, 刺激时间短, 达不到疼痛的动作电位阈值[3],疼痛反应小甚至无疼痛。进针角度越大, 越容易入针, 但50°角以上极易穿透血管后壁, 也没有合适的持针方法,45~50°角是较理想的进针角度。
对于穿刺成功效率对比分析, 传统穿刺方法的小角度进针, 再沿血管方向潜行寻找穿刺点时, 有些血管会左右滑动,或因组织的保护性应激致血管收缩、痉挛, 针头进皮内若不是即时穿刺成功, 会影响本来就不太清晰的血管的显露情况,增加穿刺难度。将针头抬高至45~50°角穿插过皮肤直进血管的方法穿刺, 快速直接, 减少在皮内穿行, 尤其是对一些肥胖皮下脂肪较厚者更为适合, 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小角度进针法。
新穿刺法利于组织复原。皮肤穿刺点与血管穿刺点几乎在同一垂直线上, 受损范围局限在点上, 拔针后按压定位准确, 致皮下瘀斑几率较少, 而传统穿刺方法的皮肤穿刺点与血管穿刺点是错开的, 受损范围在两点之间的面上, 范围大,压不准血管穿刺点, 导致皮下血肿、瘀斑, 而且针头在皮下潜行时也有可能擦伤血管壁, 增加疼痛并影响局部组织复原。
综上所述, 静脉输液采用45~50°角直进血管穿刺法, 减轻患者的疼痛, 可降低对血管和组织的伤害, 有利于局部组织复原, 提高静脉的重复使用率和穿刺成功率, 同时也体现了人性化的服务。
[1] 白继荣. 护理学基础.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0:106,141,209.
[2] 李晓斐. 浅静脉无痛穿刺技术的探讨. 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1):270.
[3] 姚泰. 生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298-299.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1.169
2015-03-06]
广东省江门市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4020)
529000 江门市人民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