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艳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人民医院介入科,湖北 襄阳 441000)
介入手术室的护理安全隐患及处理对策分析
陈 艳
(湖北省襄阳市襄州区人民医院介入科,湖北 襄阳 441000)
目的 探究介入手术室的护理安全隐患及处理对策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5月至2014年6月我院介入手术室开展的2140例次介入手术中发生的安全事件。结果 2140例次介入治疗患者,共发生护理安全事件258例次(12.1%),其中以无效造影居多,占8.1%(173/2140)。结论 随着介入手术诊疗手段的不断发展,介入手术室护士应根据科室发展特点,着重加强护理安全隐患的防范工作,进而保障介入治疗患者的安全。
介入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防范对策
随着医学的发展,介入放射学治疗成为集诊断和治疗为一体的新兴诊疗方法,因其独特的介入放射学特点和工作环境,使介入手术室护理工作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介入诊疗的质量和患者的生命安全,由此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为适应介入手术室的发展,本文将对2012年5月至2014年6月期间我院介入手术室开展的2140例次介入手术中发生的安全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其宗旨为总结介入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并提出针对性防范措施,以进一步减少不良事件发生,报道如下。
1.1 临床资料:选择2012年5月至2014年6月期间我院介入手术室行介入治疗患者2140例次,其中男1088例次,女1052例次;年龄10~82岁,平均(42.5±2.4)岁。其中永久起搏器植入术705例次,冠状动脉造影980例次,射频消融术258例次,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182例次,三腔ICD术21例次,胆道支架置入术15例次。
1.2 方法:总结2140例次介入患者手术中发生的护理安全问题,将采集到的资料信息利于Excel进行汇总,以此分析介入手术室护理安全隐患,并提出针对性护理处理对策。
2012年5月至2014年6月期间,2140例次介入治疗患者,共发生护理安全事件258例次(12.1%),分别为坠床8例次(0.37%),仪器使用不当23例次(1.1%),无效造影173例次(8.1%),迷走反射29例次(1.4%),用药错误14例次(0.65%),院内感染11例次(0.5%)。
介入手术室是一个封闭独立的诊疗场所,亦是实施介入放射学手术的重要场所,其护理管理除需加强常规无菌消毒隔离之外,还应根据介入放射学特点,确保手术患者的安全。本文研究结果显示,2140例次介入治疗患者,共发生护理安全事件258例次,占12.1%,其中无效造影8.1%,迷走反射1.4%,院内感染0.5%,用药错误0.65%,坠床0.37%,仪器使用不当1.1%。由此可见,重视对介入手术患者在手术期间的护理安全管理是保障患者手术质量的重要环节。
3.1 护理安全问题:①坠床。介入手术室的手术床呈窄长的“凸”字形,为患者摆放特殊体位时,护理人员忽视手术床宽度,可引起坠床,或患者烦躁不安亦可能引起坠床。②仪器使用不当。介入手术室常配有DSA仪器、高压注射器等专科仪器设备,若使用前未试机,可发生临时仪器故障,影响手术继续开展,或在DSA造影期间未注意X线防护,可发生透视时间过长或透视范围过大。③无效造影。介入治疗需在数字减影X线下开展各项治疗操作,患者术中需有效屏息闭气为术者提供理想的造影图像,若术前护理人员未对患者进行特殊指导屏息闭气训练,常影响术中图像采集,不但增加造影次数,而且患者需使用较多剂量的对比剂,增加肾功能损害,并增加X线辐射。④迷走反射。动脉灌注化疗药物期间,若灌注速度较快,且药物浓度较高时,可引起血管痉挛,进而导致迷走反射,诱发心律失常;另外,对胆道支架置入患者,若球囊扩张,可引起胆心迷走反射,进而可诱发窦性心动过缓。⑤用药差错。术中用药时大多为口头医嘱,时间紧迫,执行不规范,导致药物取用不当,在用药过程中,未严格三查七对,而导致用药错误。⑥院内感染。介入手术室是有创诊断和治疗的场所,若护理人员控制院内感染认识不足,无菌观念淡薄,在各种介入诊疗中,忽视手卫生易造成院内感染;介入性超声探头无菌操作技术不规范,超声探头与患者皮肤或黏膜接触后,可直接引起患者接触感染;介入手术室人员密度较大,流动行较大,且机房空间相对密闭,若室内空气消毒灭菌质量不合格,在有创诊疗中可引起感染。
3.2 防范处理对策
3.2.1 坠床防范:在介入治疗床上安装防护栏,并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动作,尤其对有躁动倾向的患者,可适当使用约束带,以防止坠床事件发生。
3.2.2 术前及术中仪器的规范使用:护理人员需定期对仪器进行保养维修,以保障设备仪器能正常运转,充分发挥介入治疗仪器的能效,并于术前根据患者手术名称及手术所需仪器,检查手术设备仪器是否正常运转,以保障手术顺利进行;术中注意X线防护,在保障手术疗效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减少操作时间,并缩小透视范围[2]。
3.2.3 无效造影防范:有效屏息闭气可保障术中获得有效造影图像,进而减少造影次数和对比剂的应用,从而减少术后并发症,为此,术前需加强对患者相关知识的宣教,指导患者闭气训练,先短浅吸气,然后屏息5 s,再用口尽可能缓慢呼气,再进行深呼吸后屏息闭气,如此反复,每间隔1 h训练1次,每次练习5~15次[3]。
3.2.4 迷走反射防范:动脉灌注期间可给予患者氧气支持,并指导患者作深呼吸,若灌注阿霉素类等不良反应较大的化疗药物,可给予动脉泵,以控制灌注速度,同时,合理调配药物,控制药物浓度,必要时可遵医嘱经导管注入利多卡因2 mL,缓解化疗药物对血管的刺激,避免血管痉挛;对胆道支架置入患者,可于球囊扩张前静脉滴注阿托品0.5 mg,以预防窦性心动过缓[4]。
3.2.5 用药错误防范:介入护士严格执行医师的口头医嘱,并由专人进行手术文书记录,用药前严格遵循“三查七对”制度,并由两人核对所用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等,同时,执行医嘱用药前再复述一遍,无误后方可使用[5]。
3.2.6 院内感染防范:建立健全的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并成立院感管理小组,实行护士长责任制,复杂介入手术室的微生物监测、消毒隔离制度的落实工作,组织介入手术室护理人员院感防控知识培训,提高无菌操作意识,重视手部消毒、仪器设备消毒及空气消毒等工作,以进一步强化院内感染防范措施。
综上所述,随着介入手术诊疗手段的不断发展,介入手术室护士应根据科室发展特点,着重加强护理安全隐患的防范工作,进而保障介入治疗患者的安全。
[1] 黄景香,许秀芳,郭丽敏,等.介入手术室的护理安全隐患及对策[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3,22(6):517-519.
[2] 邵辉.介入手术室护理管理中的要点及隐患预防[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4,5(1):91-93.
[3] 张红梅.介入手术室实行中心管理模式的实践与体会[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3,19(4):121-122.
[4] 徐雪蓉.介入专科护士的培养对提升介入手术室护理质量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4,(15):265-266.
[5] 王翠梅.传染病医院介入手术室护理人员职业危害及防护[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2(22):306.
R473.6
B
1671-8194(2015)13-023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