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彩红 李 华 王军侠
(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妇幼保健院产科,河南 平顶山 467100)
剖宫产术后应用自控硬膜外镇痛泵与静脉泵术后效果的护理体会
高彩红 李 华 王军侠
(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妇幼保健院产科,河南 平顶山 467100)
目的通过观察硬膜外镇痛泵与静脉镇痛泵的使用,总结剖宫产术后应用自控硬外镇痛泵与自控静脉镇痛泵术后镇痛效果的护理体会。方法通过2011年至2012年共计1000例剖宫产术后使用镇痛泵的资料,分A、B两组进行临床观察,通过有效观察、评估、分析取得的护理效果。结果静脉镇痛泵与硬膜外镇痛泵术后均能达到镇痛效果,比较硬膜外泵容易脱落,而静脉镇痛泵不易脱落,相对静脉镇痛泵更优于临床,但静脉镇痛泵用药较贵,相对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结论采取必要的措施缓解疼痛是护理人文关怀的重要内容,因此,不断完善术后镇痛的护理,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预防疼痛可以得到较好的效果,所以,消除或减轻疼痛非常重要。良好的术后镇痛可抑制机体的应激反应,有利于术后患者呼吸循环的稳定,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加快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静脉镇痛泵与硬膜外镇痛泵相比,静脉镇痛泵更适合在临床应用中推广应用。
硬膜外镇痛泵;静脉镇痛泵;护理
患者自控镇痛泵(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由于其方便、省力、及时、止痛效果好的特点,在临床上已得到普遍应用。疼痛是一种令人不愉快的感觉和情感经历,伴随着现有的或潜在的组织损伤,在美国疼痛已成为除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之外的第五大生命体征,目前,世界医学领域内正在提倡无痛护理和人性化服务的理念,为此术后镇痛是当今患者必不可缺少的护理项目。
1.1 临床资料:选取2011年至2012年剖宫产术后患者1000例,其中硬膜外术后镇痛500例,静脉术后镇痛500例,分A、B两组进行临床观察,取得的疼痛效果无明显的区分,护理效果截然不同。
1.2 方法:硬膜外镇痛泵,术后连接在硬膜外导管上,用150 mg的布比卡因加500 µg芬太尼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设定泵速为2 mL/h,持续泵入,设为A组进行术后常规护理观察;静脉镇痛泵为术后连接在患者手背留置针上,用100 µg舒芬太尼加生理盐水稀释至100 mL,设定泵速为2 mL/h持续泵入,设为B组进行术后常规护理观察。
1.3 护理体会
1.3.1 术后观察:A组500例硬外镇痛患者用药麻醉导管脱落10例;B组500例静脉用药,因为通过留置针用药物,生理慢渗,脱落现象1例。
1.3.1.1 硬膜外镇痛因连接麻醉导管容易脱落。剖宫产患者要求术后6 h应尽早在床上活动,术后12 h拔除尿管后,鼓励下床活动,以防肠粘连和下肢静脉栓塞,促进肠道蠕动,在活动期间,由于改变体位及产后身体虚弱,体质较差,容易出汗,影响导管固定效果,背部麻醉导管最容易脱落或扭转,最终导致导管脱落镇痛泵不能有效应用。
1.3.1.2 静脉镇痛泵:术后患者床上翻身及下床活动均不受影响,不易脱落,且携带方便,患者活动不受限制。
1.3.2 术后护理
1.3.2.1 术前宣教:良好的心理状态可提高机体对麻醉及疼痛的耐受能力[1],教会患者正确合理使用自控镇痛泵十分必要。顾潇等[2]研究认为通过术前健康教育,可以使患者了解自控镇痛泵的相关知识,明确其应用目的,在使用中能够积极配合,增加患者的自信心,从而取得有效的镇痛效果。
1.3.2.2 管道护理:导管脱出是自控硬膜外镇痛泵最常见的情况,可致术后镇痛失败,在镇痛护理中,固定镇痛管,避免脱落移位是护理关键[3]。患者返回病房后,护士要认真与麻醉师做好交接,检查导管固定情况,防止牵拉扭曲,加强巡视,进行翻身、更衣等操作要细心,防止脱落。肖春霞等[4]的研究认为术后采用自控硬膜外镇痛泵患者翻身时采用先侧后移的方法可延长硬膜外镇痛泵的留置时间,减少非计划性留置镇压痛泵的滑落,脱管率可降到8%。对于自控静脉镇痛泵患者要注意观察静脉针有无移出血管,针头有无阻塞,三通是否关闭等,治疗中需防止药液外渗和静脉炎的发生。
1.3.2.3 术后观察护理:减轻患者心理压力。一般患者术后都紧张、焦虑、恐惧,对待疼痛由此可加重术后疼痛的程度,而疼痛的加剧反过来又会影响情绪,形成不良循环。患者情绪稳定,心境良好,精神放松,可以增强对疼痛的耐受性,为此我们护理人员应在术后进行恰当有效的沟通,以达到有效的术后镇痛的效果。
1.3.2.4 术后镇痛泵的护理。硬膜外镇痛泵:加强日常护理,观察硬膜外导管与镇痛泵连接的完好性,产妇在床上翻身或活动时,特别注意腰背部,确保硬膜外导管粘贴完好,如产后汗液较多,粘贴导管的纱布应及时更换。静脉镇痛泵:加强日常观察,防止脱落尤为重要,观察穿刺点有无渗血,局部是否肿胀,确保输液通路通畅,无凝血现象发生,粘贴完好,每日消毒穿刺点,更换输液贴,确保穿刺部位干燥。
1.3.2.5 术后呼吸循环的观察护理:通过以上1000例应用镇痛泵患者的护理观察,并发症出现极少,无1例发生呼吸抑制。监测呼吸、循环系统是用镇痛泵患者护理的重点。呼吸抑制虽是最危险的并发症,但因泵内药物量较低,因而相对安全对一些患者进行更周密的观察。若呼吸10次/分,SpO2<90%应立即停用镇痛药物[5],立即报告值班医师,及时给予对症处理,严密观察。
1.3.3 健康教育:术后需进行6 h的禁食,初期以流质食物为主,但是禁止食用牛奶和糖类,肠蠕动逐渐恢复后,便可改进食营养较高的、容易吸收的一些普通饮食。术后去枕,使患者保持平卧6 h,然后改为其他自由体位,可在床上进行分身,若要下地活动需将导尿管拔出,翻身、下地活动等可促进肠蠕动的快速恢复,还可避免产后出血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子宫收缩功能,加强了患者全身的血液循环,提高食欲,利于乳汁的分泌。指导患者注意个人相关卫生,并教授其与母乳喂养相关的知识。
1000例患者经有效护理后,全部达到预期护理目标,均收到良好护理效果。
近年来,为有效降低剖宫产产妇术中、术后刀口疼痛情况,加强产妇的舒适感,避免出现对药物成瘾或过量的情况,降低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率,促进产妇乳汁分泌,有效提高能够财务母乳喂养的成功率,促进患者的恢复,一般多采用自控硬膜外镇痛,但是在多种因素下的影响下,若硬膜外不可进行硬膜外导管的留置,那么医师便会采用自控静泵进行镇痛。所以在进行镇痛泵的使用期间,定要做好相应护理及相关健康教育。
剖宫产术疼痛的主要来源为手术切口、子宫收缩方面的疼痛。其是机体对于组织损伤所表现的一种复杂的心理、生理方面的应激反应,属于刺激性伤害,疼痛的严重刺激会导致产妇发生失眠或焦虑等症状,尤其是24 h最为严重,对产妇的休息和睡眠造成了严重影响,对术后康复也造成了延缓,并且会影响产妇的乳汁分泌,所以属于护理中的重要工作内容。术后镇痛治疗不可缺少,它们能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减少疼痛,使患者尽快恢复和减少并发症,硬膜外镇痛泵与静脉镇痛泵相比,由于静脉镇痛泵可更好的缓解疼痛,也能提高清醒度和改善肠道动力,但静脉镇痛泵用药相对比硬外用药费用高,对于基层医院来说,会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
总之,手术患者术后的疼痛有极大的危害性,不仅影响患者正常的休息、饮食,而且由于疼痛,患者不能进行必须的功能锻炼,不能正常的咳嗽排痰,导致术后恢复缓慢,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采取必要的措施缓解疼痛是护理人文关怀的重要内容,因此,不断完善术后镇痛的护理,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消除或减轻疼痛非常重要。良好的术后镇痛可抑制机体的应激反应,有利于术后患者呼吸循环的稳定,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加快患者免疫功能的恢复[6]。静脉镇痛泵与硬膜外镇痛泵相比,静脉镇痛泵更适合在临床应用中推广应用。
[1]刘昌丹,李玉肖.护理干预对普通外科术后留置自控镇痛泵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06,22(1):32-33.
[2]顾潇,张海燕,康琳.护理干预对开胸手术使用镇痛泵病人心理状态的影响[J].河北医药,2008,30(9):1438-1439.
[3]刘建华.外科术后自控镇痛泵的护理进展[J].微创医学,2007,8(2): 306-307.
[4]肖春霞,陈映兰,邱醉然.腹部手术后持续镇痛病人翻身方法的探讨[J].当代护士(学术版),2007(2):55-56
[5]文君,宋茜.普外术后应用自控镇痛泵患者的护理体会[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10):20-21.
[6]陈旭素,孙来保,郑玉凤,等.术后镇痛副作用的临床观察及护理[J].实用护理杂志,2000,16(5):27.
R473.71
B
1671-8194(2015)03-024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