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 强周 伶
(1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病科,吉林 长春 130021;2 北华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瓜蒌丹参汤联合常规西医疗法治疗胸痹心痛的临床疗效分析
付 强1周 伶2
(1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病科,吉林 长春 130021;2 北华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吉林 吉林 132013)
目的分析瓜蒌丹参汤联合常规西医疗法治疗胸痹心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治疗组93例患者采用瓜蒌丹参汤联合常规西医疗法治疗的疗效与对照组93例仅采用西医方法治疗患者的疗效进行比较观察。结果治疗组显效56例(60.22%),有效27例(29.03%),无效10例(10.75%),总有效率89.25%,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统计学处理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同时治疗后对临床症状进行评分也显示治疗组好于对照组。结论用瓜蒌丹参汤联合常规西医疗法治疗胸痹心痛,可显著提高胸痹心痛的临床治疗效果,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减轻疾病痛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瓜蒌丹参汤;西医;胸痹;心痛;疗效分析
胸痹心痛[1]是以左胸或膻中部发作性憋闷、疼痛为主要表现的一种心脉痹阻不畅的病证,常由正气亏虚,情志、寒邪等原因导致。该病临床常伴有气短、呼吸不畅,严重者可出现面色苍白、惊恐不安、喘促、冷汗自出等症状,其发病较急、变化快速,还易恶化,是威胁患者生命健康的重要心系病证之一。中医治疗胸痹心痛因从整体出发,准确把握病情,已凭其良好的疗效得到多数患者认可。其中瓜蒌丹参汤能化瘀散结,养血理气,将其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胸痹心痛能显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本文通过观察93例胸痹心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收到理想效果,总结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将2012年5月至2014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胸痹心痛患者186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治疗组93例,男56例,女37例,年龄37~69岁,平均年龄53岁,病程2~17年;对照组93例,男52例,女41例,年龄35~72岁,平均年龄54岁,病程3~19年。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选择标准[2]:①患者临床症状主要为左胸或膻中突发疼痛,且反复发作,持续时间数秒到数分钟;②心电图在休息时也呈现缺血症状,运动试验阳性;③均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有关胸痹的诊断标准;④排除有严重肝、肾功能不全,高血压危象患者;⑤合并有不严重的血液系统疾病及炎症疾病的患者要在病情控制、治愈后再进行治疗;⑥精神状况良好,能主动配合治疗的患者;⑦患者及家属均同意此次治疗,签署知情同意书。
1.3 治疗方法[3]
1.3.1 瓜蒌丹参汤联合常规西医疗法治疗(治疗组):采用中药瓜蒌丹参汤加减治疗。药物组成:瓜蒌、丹参、川芎、桔梗、当归各15 g,枳实、陈皮、砂仁、生甘草、香附、桂枝各10 g,细辛5 g。加减:口唇发绀,可在方中加用三七等散瘀消肿药物;神疲无力,加党参等补中益气;下肢浮肿,方中加用利水渗湿药物茯苓等;失眠心悸,可加宁心安神药物茯神等。用法:水煎服,1天1剂,分3次服用。
在中医治疗基础上,运用西医常规治疗。硝酸异山梨酯醇静脉滴注40 mg/d,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100 mg/d,阿托伐他汀口服20 mg/d及尼莫地平口服120 mg/d,必要时可给与抗感染、利尿等药物辅助治疗,以上药物除尼莫地平每天分3次服用外,其他均每天服用1次。
瓜蒌丹参汤及常规西医治疗均以10 d为一疗程,2个疗程后观察治疗效果。
1.3.2 常规西医疗法治疗(对照组):仅给与患者西医常规治疗,方法同治疗组,疗程及治疗时间也参见治疗组。
1.4 观察项目:观察患者胸痛、心悸、舌象、脉象等临床症状在治疗后的改善情况,并进行相应评分,同时记录患者疼痛发作的程度、次数、持续时间,并关注心电图变化。
1.5 疗效判定标准:通过参考相关文献,将疗效判定标准分为显效、有效及无效。显效:患者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心电图恢复正常;有效:疼痛的发作程度、次数、持续时间明显降低,心电图ST段回升,但不及显效;无效:症状未得到缓解,甚至加重,心电图缺血性ST段未变。显效率及有效率计总有效率。同时,参照《冠心病心绞痛及心电图疗效评定标准》[4]对治疗后患者胸痛、心悸、舌象、脉象等临床症状进行评分,分四个等级,计1~4分,分数越低效果恢复效果越好。
1.6 统计学分析:观察比较两组数据结果,应用SPSS19.0数据处理软件完成统计学处理,计量数据用t检验,计数数据用卡方检验(χ2)。计算P值后,若有P<0.05,说明两组治疗效果间有显著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1 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56例(60.22%),有效27例(29.03%),无效10例(10.75%),总有效率89.25%。对照组显效39例(41.93%),有效28例(30.11%),无效26例(27.96%),总有效率72.04%。比较两组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得卡方值χ2=10.171,P=0.06,存在P<0.05,说明经统计学处理后两组治疗效果间的差异有显著性。
2.2 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比较结果。①胸痛:治疗组(1.51±0.86)分、对照组(1.96±0.96)分,t=-3.36,P=0.001。②心悸:治疗组(1.80±0.76)分、对照组(2.14±0.97)分,t=-2.69,P=0.008。③舌象:治疗组(1.24±0.84)分、对照组(1.72±1.02)分,t=-3.48,P=0.001。④脉象:治疗组(1.18±0.70)分、对照组(1.47±1.01)分,t=-2.19,P=0.030。通过对患者治疗后诸多临床症状进行评分,结果表明各项P<0.05,说明治疗组对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情况更好、效果更显著,结果间有统计学差异。
2.3 不良反应:治疗组患者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及肝、肾功能改变,半年后随访有3例(3.23%)患者出现真心痛,低于对照组出现7例(7.53%)真心痛的病例。
随着当今社会生活质量的提高及工作压力的加大,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饮食、睡眠无规律,易食有多糖高脂的食物等都会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胸痹心痛即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心绞痛,为中医常见的疾病之一,在我国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从20世纪70年代的0.22‰增长到90年代的0.81‰[4],如不积极治疗,将极大的影响人们的生命健康,并给家庭带去沉重负担。西医常将钙离子拮抗剂、硝酸酯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及血小板抑制剂阿司匹林等药物联合应用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尽管该法能改善临床症状,但其治疗效果有限,对于患者的长期恢复效果并不理想。因此,要寻求新方法有效治疗患者。
中医认为[5-6],胸痹心痛记载源于《内经》,在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得到详细叙述,云:“胸痹之病,令人心中坚痞忽痛,肌中苦痹,绞急如刺。”可见,胸痹心痛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胸闷、心痛、短气,亦可表现为绞痛、灼痛、刺痛。该病的发病原因[5]主要包括阳虚阴寒、气滞心胸、瘀血痹阻、灼津为痰、思虑过度等,起病在心,但与肾、脾、肝等器官功能的调节也相关,又以痰瘀为实,阳衰为虚,因此治疗要以散结化瘀为主。中药瓜蒌丹参汤中,瓜蒌可散结祛痰,丹参能祛瘀活血、清热除烦,川芎、桔梗、枳实、当归理气活血,细辛、桂枝散寒温阳,陈皮健脾,香附导积,生甘草用以将诸药调和,全方能紧扣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化瘀散结,养血理气。因此,在常规西医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瓜蒌丹参汤,中西医相互结治疗胸痹心痛能明显提高单纯西医治疗的临床效果。
临床上应用瓜蒌丹参汤联合常规西医疗法治疗胸痹心痛收到理想效果,治疗组显效56例(60.22%),总有效率89.25%;与对照组仅72.04%的总有效率相比,治疗效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存在统计学意义,同时,对治疗后胸痛、心悸、舌象、脉象等临床症状评分也表明治疗组得分优于对照组(P<0.05)。可见,瓜蒌丹参汤联合常规西医疗法治疗胸痹心痛的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对症施治,化瘀活血,同时无明显不良反应。
综上所述,中西医联合治疗胸痹心痛能充分发挥中西医优点,提高疾病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缓解医患关系,因其诸多优点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1]黄灿,刘小河.浅谈胸痹心痛的治疗[J].江西中医药,2013,5(44):22-23.
[2]王长建,马秀明,王竹风,等.瓜蒌薤白半夏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痰瘀互结型胸痹心痛32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13,4(5):12-14.
[3]易青山.瓜蒌丹参汤联合常规西医疗法治疗胸痹心痛30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3,19(3):60-62.
[4]李丽恩.益气养血、破瘀消积治疗胸痹心痛的临床研究[D].山东: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
[5]张群生,王永霞.通法在中西医结合胸痹心痛治疗中应用体会[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11(16):49-50.
[6]江磊磊,梅晓云.胸痹心痛病因病机研究述评[J].中医学报,2012, 27(2):178-180.
R256.22
B
1671-8194(2015)03-020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