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玲
(1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2 湖北省通山县人民医院病理科,湖北 通山 437600)
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的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
陈 玲1,2
(1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2 湖北省通山县人民医院病理科,湖北 通山 437600)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病理及免疫组化情况。方法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120例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患者,以免疫组化SP法测定CD117、CD34、Vimetin、S-100、SMA、Bcl-2表达。结果120例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中有85%为胃肠道间质瘤,平滑肌肿瘤8.3%,神经鞘瘤1.7%。102例胃肠道间质瘤中CD117表达率90.2%,CD34表达率80.4%,Vimetin表达率86.3%,Bcl-2表达率74.5%,S-100表达率11.9%。结论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主要为胃肠道间质瘤,进行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临床诊断需与免疫组化相结合,方可得到准确诊断结果。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临床诊断时应联合应用一组免疫组化抗体方法,CD117和CD34属于诊断中最具有敏感性有效性的免疫组化标记。
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免疫组化;病理
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GIMT)指胃肠道内全部非淋巴非上皮软组织肿瘤,分为胃肠道间质瘤(GIST)、平滑肌肿瘤、神经源性肿瘤、纤维瘤和脂肪瘤。经检验显示GIMT中大部分肿瘤细胞呈现CD117、CD34阳性,称之胃肠道间质瘤(GIST)[1]。本文选取120例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患者,研究其形态特征及免疫学类型,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120例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患者,其中出现在食道处12例、胃部72例、小肠28例、结肠6例及肠系膜21例;年龄25~73岁,平均年龄(53.6±3.8)岁。
1.2 方法:实施免疫组化标记时采取SP法,6种抗体分别为CD117、CD34、Vimetin、SMA、S-100、Bcl-2,而其克隆号分别为1DC3、QBEnd/10、V9、S1、1A4、100/D5。6种抗体直接性予以工作液,选取的阴性对照均为PBS,其阳性对照则为CD34,Vimentin、Bcl-2均属于扁桃体,CD117将小细胞肺癌用作阳性对照,S-100将神经纤维瘤用作阳性对照,SMA将子宫平滑肌瘤用作阳性对照。免疫组化判定指标[2]:将>5%瘤细胞的胞质表达定为阳性,其中CD117、CD34均能够一起产生胞膜表达性质。
在所选取的120例GIMT患者肿瘤直径0.5~15 cm,呈现结节状或分叶状,颜色分为灰白灰红,包膜无完整性或完全无包膜,大部分具有清晰界限,切面呈现灰白色,其中有些存在出血,坏死或囊性病变及黏液病变现象。肿瘤大部分出现在黏膜下层、肌层位置。观察组织学形态发现,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细胞存在两种基本细胞状态,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本文选取的120例GIMT患者中,96例主要是梭形细胞,6例主要是上皮样细胞,18例梭形细胞及上皮样细胞均可见,GIMT间质发生黏液变式玻璃样病变,有的存在出血、坏死现象。
对患者原病理诊断与病变位置进行分析,食管12例,其中诊断为平滑肌肿瘤10例,GIST为2例;胃部72例,平滑肌肿瘤60例,GIST为12例;小肠28例,其中平滑肌肿瘤20例,GIST为8例;结肠6例,其中平滑肌肿瘤4例,GIST为2例;肠系膜2例,均为神经源肿瘤;120例GIMT中,诊断为平滑肌肿瘤者94例,神经源肿瘤2例,GIST为24例。
120例GIMT经免疫组化后诊断病变位置,食道12例,其中平滑肌肿瘤10例,GIST为2例;胃部72例,其中平滑肌肿瘤4例,GIST为68例;胃部72例,平滑肌肿瘤4例,GIST为68例;小肠28例,其中平滑肌肿瘤2例,神经源肿瘤2例,GIST为24例;结肠6例,均为GIST;肠系膜2例,均为GIST。总之120例GIMT中平滑肌肿瘤16例,GIST为102例。
在102例GIST中,检测其不同位置GIST免疫组化结果:食管2例,Vimetin2例,SMA2例;胃部68例,CD117有66例,CD34为66例,Vimetin为58例,SMA为18例,S-100为8例,Bcl-2为48例;小肠24例,CD117有 18例,CD34为12例,Vimetin为22例,SMA为8例,S-100为2例,Bcl-2为20例;大肠6例,CD117有6例,CD34为4例,Vimetin为6例,SMA为2例,Bcl-2为6例;肠系膜2例,CD117有2例,Vimetin为2例,S-100为2例,Bcl-2为2例。总之,CD117有92例,CD34为82例,Vimetin为88例,SMA为30例,S-100为12例,Bcl-2为76例。CD117阳性率90.2%,CD34阳性率80.4%,Vimetin阳性率86.3%,Bcl-2阳性率74.5%,SMA阳性率29.4%,S-100阳性率11.7%,CD117与CD34具有最高表达率,然后为Vimetin、Bcl-2,76例Bcl-2阳性患者中,60例属于交界性和恶性GIST,16例则是良性GIST。
有资料显示,GIST为GIMT的76%,本文研究结果为85%。因为GIST并无较特异组织学形态,且存在不固定形态改变情况,通过光镜HE染色并未发现具有独特性质的形态学[2],因此过去其诊断成GIMT或直接按照平滑肌肿瘤、神经鞘瘤类型处理,随着临床研究发现,真正出现在胃肠道部位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概率极低,进行GIST临床诊断时应用CD117和(或)CD34呈现阳性,SMA、S-100大多数呈现阴性作为指标,CD117和CD34呈现阴性而SMA呈现阳性则属于平滑肌源性肿瘤,当CD117和CD34均呈现阴性时属于神经源性肿瘤。因为GIST存在多类型形态结构,与其余消化道肿瘤比较具有较高相似性,极易发生误诊现象。胃肠道间质瘤属于间叶源性肿瘤的一种类型,在临床中主要表达为CD117、CD34等在排除其他间叶源性肿瘤,每年发病率达到1~2例/10万,而且有越来越高的趋势,导致此结果主要因素为疾病的误诊于漏诊[4]。若使得胃肠道间质瘤区别与其他类型间叶来源肿瘤,需将术后病理检查与免疫组化结果相结合。一般肿瘤越大恶性越严重。CD117检测胃肠道间质瘤时具有高表达,为诊断胃肠道间质瘤疾病的金标准。在CD34呈现阳性及阴性的GIST中均存在一定表达,阳性率达到81%,有的会出现100%表达。
总之,GIMT中GIST为绝大部分,为确保GIST具有较高诊断率,对胃肠道间质瘤进行良恶性诊断时不可只根据形态学判定,光镜组织形态应用基础上需与免疫组化结果相结合,联合一组抗体,防止GIST诊断出现片面。
[1]王春伟,宁建文,王子薇,等.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的免疫组化特征分析[J].浙江医学,2008,30(3):267-269.
[2]王新云,孙红,邱菊,等.胃肠道间质瘤51例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研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10,17(1):79-80.
[3]邓洪强,何纯刚,吴鸿根,等.胃肠道间质瘤106例的临床病理分析[J].广西医学,2013,35(7):852-854.
[4]顾永丽,邹文远.胃肠道间质瘤放射学诊断研究进展[J].山西医药杂志,2011,40(3):231-233.
R735.2;R735.3
B
1671-8194(2015)03-018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