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源CT血管造影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诊断中的效果观察

2015-01-24 10:53:46侯广哲
中国医药指南 2015年3期
关键词:双源造影下肢

侯广哲

(吉林省前卫医院,吉林 长春 130012)

双源CT血管造影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诊断中的效果观察

侯广哲

(吉林省前卫医院,吉林 长春 130012)

目的观察双源CT血管造影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诊断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3年10月来我院治疗的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共有67例,对其进行双源CT血管造影检查,所有的血管分为402个阶段,图像处理后重点对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腓动脉以及足背动脉进行分析,同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本研究组67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共402段血管,检出病变有378段,两种方式的诊断一致性基本符合;双源CT的敏感度、准确性分别为93.87%和94.6%。结论双源CT能够准确而又直接地显示下肢动脉病变的狭窄和闭塞,为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因此值得在临床上应用。

双源CT血管造影;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诊断;血管造影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竞争力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糖尿病的发病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调查数据显示,有一大部分的病程较长的糖尿病患者会发生不同程度的下肢动脉病变,主要包括动脉硬化和动脉阻塞,同时还会伴有高血脂、高血压、肥胖等并发症。临床上主要是指周围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原因所导致下肢动脉狭窄或闭塞引起的缺血性疾病[1]。研究发现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不仅是糖尿病足发病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糖尿病致残、引发更多并发症的重要因素之一[2]。随着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的发展和多排螺旋技术不断进步,双源CT血管造影已经开始应用于血管疾病的诊断中来。近两年来,笔者所在的医院科室为了观察双源CT血管造影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诊断中的效果,对收治的患者采用双源CT血管造影检查,同时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现将67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诊断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1月至2013年10月来我院治疗的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共有67例,其中男性患者有39例,女性患者有28例,年龄35~76岁,平均年龄为57.3岁;体质量50~87 kg,平均体质量为70.5 kg;患者的病程7~31年,平均为19年。合并有高血压的患者有30例,合并有冠心病的患者有19例,合并有下肢神经病变的患者有21例,合并有糖尿病肾病的有15例。上述患者均表现有不同程度的肤色苍白、患肢疼痛、麻木以及间歇性跛行等临床症状。

1.2 检查方法

1.2.1 仪器设备:采用德国西门子双源CT进行血管造影诊断。其具体扫描参数为:螺距为0.6,机架旋转0.38秒/周,进床速度35毫米/周,层厚为66 mm×0.6 mm,准直器宽度为15 mm×1.0 mm;管电压管电流A球管为110 kV、100 mAs,b球管为150 kV、80 mAs;双源CT的剂量指数为5.54~6.22 mGy。

1.2.2 双源CT扫描技术及图像处理与分析:开始扫描时,将患者处于仰卧足先进的扫描体位,扫描范围从髂嵴水平至踝关节,由头侧向足侧。并采用高压注射器,以4.5 mL/s的流速从肘前静脉注射80~110 mL左右的非离子型碘对比剂及60 mL左右的生理盐水[3]。采用电流智能控制对比剂自动触发,并将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腓动脉以及足背动脉设置在腹主动脉的腹腔干水平,进行图像重建。首先将A球管和B球管两组原始图像传送至工作站,工作站的重建间隔为0.8 mm,重建层厚为0.85 mm,采用二维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以及曲面重建等技术进行图像的重建和处理[4]。主要观察并对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腓动脉以及足背动脉血管阶段进行分析。

1.2.3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所有患者在采用双源CT扫描诊断后2~3 d内进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诊断,采用德国西门子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一体机,检查的过程中患者的临床症状以及体内的肌酐水平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其中有27例患者穿刺左侧,有40例患者穿刺右侧,注入对比剂并将导管头端置于腹主动脉下端进行腹主动脉下段——双侧髂总动脉造影,然后分段进行下肢动脉造影。

1.3 图像观察分析及统计学处理:由两位专业放射科医师对上述67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的双源CT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图像进行判断,若二者的判断结果存在分歧要通过协商达成一致[5]。对每一个阶段动脉狭窄程度按照标准分为如下4级。1级:无发生狭窄或狭窄程度<20%;2级:狭窄程度在21%~50%;3级:狭窄程度在51%~75%;4级:狭窄程度在76%~99%;记录分析两组诊断方式所得到的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来完成对相关数据的统计与处理工作。最终得到P<0.05,经统计学处理后其差异具有显著性,故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双源CT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图像特征:67例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患者的图像比较清晰、满意,基本能够完整清楚的显示重要血管段的情况,两组诊断方式的图像质量无明显差异。从检查诊断结果发现上述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呈现出多种影像学特征:其中大部分患者的病变血管表现为广泛不规则的狭窄或阶段性的闭塞,一部分患者的病变血管壁还伴有不同程度的钙化,同时在闭塞段的周围还出现有细小分支的侧支循环血管以及迂曲等特征。然后测量下肢动脉的各径值以及下肢病变狭窄血管的长度、范围进行测量,分析其狭窄程度。

2.2 数据结果:在双源CT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中,同时计入的血管402个阶段。在双源CT中,有3例患者表现正常,其余64例患者均表现不同程度的动脉狭窄或阻塞,其中1级病变段有227段(占60.05%),2级病变段有41段(占10.85%),3级病变段有87段(占23.02%),4级病变段有23段(占6.08%)。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中,有3例患者表现正常,其余64例患者均表现不同程度的动脉狭窄,其中1级病变段有226段(占59.79%),2级病变段有43段(占11.38%),3级病变段有85段(占22.49%),4级病变段有24段(占6.35%)。若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为标准,则双源CT中,有2个病变段被高估了1个等级,有3个病变段被高估了2个等级;有3个病变段被低估了1个等级,有2个病变段被高估了2个等级,有1个病变段被高估了3个等级。双源CT检出病变有378段,两种方式的诊断一致性基本符合;双源CT的敏感度、准确性分别为93.87%和94.6%。

3 讨 论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诊断下肢动脉病变的重要方式之一,能清晰显示血管内壁形态及狭窄的程度、范围等,但由于其对比剂量多、不良反应率高,诊断过程中会受到大量的辐射且检查费用相对较高的特点,在临床上并没有被列为常规检查方法[6]。双源CT检查时不需要采用动脉穿刺,检查费时短、较为便利且费用较低,同时CT断面的图像还能够更加全面的显示患者的下肢动脉病变情况,所以双源CT的出现即受到了临床的肯定。在本次临床研究中,将胫前动脉、胫后动脉、股浅动脉、腘动脉、腓动脉以及足背动脉重要血管段置于在腹主动脉的腹腔干水平,进行了一次快速有效的大范围扫描,观察的图像较为全面,且采用二维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以及曲面重建等技术能够使扫描范围的像素得以合理应用[7],进而能直观而又立体的显示病变血管的范围及狭窄程度,从而为患者的治疗方式制定提供了可靠地影像学依据。

综上所述,双源CT能够准确而又直接地显示下肢动脉病变的狭窄和闭塞,同时为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的临床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因此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朱宗明,张宗军,季学满,等.颈动脉粥样硬化老年患者的双源CT血管造影分析[J].医学研究生学报,2009,15(4):857-859.

[2]王俊鹏,卢光明,季学满,等.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和超声检查对筛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价值[J].医学研究生学报,2010,21 (8):134-135.

[3]庄磊,甘继宏,刘建军,等.双源CT血管造影评价冠状动脉狭窄的临床价值[J].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010,31(4):273-275.

[4]刘垚,王凯,方向明,等.双源CT血管造影在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J].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88-90.

[5]赵秀芳,司一民,李向辉.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血小板聚集功能的相关分析[J].现代医院,2010,9(12):125-126.

[6]黄蓉,顾建平,殷信道,等.新双源CT在下肢动脉阻塞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13,11(2):100-103.

[7]赖振辉,李晚君,王昕冉.MSCTA在评价脉复生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临床疗效的应用价值[J].中国CT和MRI杂志,2012,10 (3):71-74.

R587.2;R814.43

B

1671-8194(2015)03-0149-02

猜你喜欢
双源造影下肢
超声造影在周围型肺肿块穿刺活检中作用
中西医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研究进展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准妈妈要重视下肢静脉曲张的预防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双源采购跳跃-扩散库存控制模型
自动化学报(2018年2期)2018-04-12 05:46:16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超声造影在妇科疾病中的应用
双源信号深组合导航在新一代运载火箭制导系统中应用初探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