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德成 王艳苓 通讯作者:郑海霞
(山东省威海市中医院,264200)
良性室性早搏虽不会导致严重后果,但由于其引起的不适症状及患者对早搏的认识不足而产生的恐惧心理,将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心率失常抑制试验以后,医生对抗心律失常药又心存担忧,因而需探寻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笔者自《赵炳南临床经验集》中的黄芪膏受到启发,结合现代医学研究,应用自制黄芪膏治疗2011年6月~2013年12月在门诊就诊的青年良性室性早搏患者,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全部病例均为2011年6月~2013年12月门诊治疗的患者,共25例,其中男12例,女13例;年龄最大者38岁,最少者18岁;病程最长者10年,最短者3个月。其中4例在临床观察中途退出。
纳入标准:①自觉有明显的心慌、乏力、不适之感。②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副作用及心电生理检查有顾虑,并且愿意接受中医药治疗者。③经心电图及心脏彩超等检查未发现明显的心肌缺血及心脏结构功能方面的异常。④动态心电图检查示室性早搏次数在(1000~6000)次/d,可并发有短阵性室性心动过速及房性早搏。⑤不伴有其他器官器质性疾病或免疫系统疾病。
黄芪膏[1]制作方法:取黄芪与清水以1∶10的比例,即1000g黄芪用10 000g清水,先用冷水浸泡黄芪饮片3h使其充分润透,后煎煮3h过滤取汁,再煎煮浓缩成约500mL,并加入等量蜂蜜混匀贮存备用。此为1个月用量,每日分服2~3次。连续服用3个月。
观察方法:用药期间着重注意患者自我感觉与症状的变化,1周做1次普通心电图,治疗前后各做1次24h动态心电图,观察治疗前后24h室性早搏和(或)短阵性室性心动过数发生次数。
疗效评定标准: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进行疗效评价。显效:心律失常较治疗前减少>90.0%,临床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减少;有效:心律失常较治疗前减少50.0%~90.0%,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效:心律失常较治疗前减少<50.0%,临床症状改善不明显。统计显效率和有效率为总有效率。
结果:显 效18例(72%),有 效4例(16%),无 效3例(12%),总有效率为88%。部分患者服用后有轻度的腹胀或发热之感,但不影响继续服用。
良性室性早搏发病率高,多发于青年人,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证据,其发生机制不清。现认为这种室性早搏不易诱发室颤、猝死等不良预后,又称特发性或功能性室性早搏。
以往对这类室性早搏的治疗多选用美西律、心律平等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或是β受体阻滞剂、胺碘酮等,常导致头昏、消化道不适等多种不良反应,诱发新的甚至更严重的心律失常。目前,对于特发性室性早搏主张不使用常规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尤其是Ⅰ类抗心律失常药物[3]。对多数特发性室性早搏患者确实伴有胸闷、心悸等不适症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者,需要选择一种确切有效、安全、副作用小的治疗药物。
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味甘、性温,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毒排脓、利水消肿和生肌等功效。其化学成分包括苷类、多糖、氨基酸、微量元素等。多年来学者对单味黄芪、复方及黄芪的有效成分进行了大量的心血管药理方面的研究及探讨,证实了黄芪对心肌具有明确的强心作用,对心肌缺血、缺血/再灌注损伤以及感染病毒心肌均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其中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在不同缺血/再灌注模型上,也同样显示出黄芪具有抗再灌注损伤的作用,其防护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作用与其提高心肌的抗氧化能力、清除氧自由基、减轻细胞膜的脂质过氧化状态和维持细胞膜的完整性有关[4,5]。有文献报道黄芪能兴奋心肌Na+-K+泵的作用,增加心肌细胞外Na+、K+交换,减轻心肌细胞水肿,并能清除体内的氧自由基,使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增高,过氧化脂质含量降低,从而减轻自由基对心肌细胞的损伤,起到改善心肌供血,保障心肌细胞的正常电生理活动[6]。这些机制可解释黄芪对室性心律失常尤其是对室性早搏的作用。
但是目前对黄芪的临床观察多为黄芪注射液,有少量的临床观察也多为黄芪合剂,有长期应用不方便及费用偏高等缺点,在临床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
黄芪膏出自《赵炳南临床经验集》,原主治疮面久不愈合,阴疮脓毒未尽,下肢顽固性溃疡,鱼鳞癣(蛇皮症)。用法:每次服2钱,日服2次。受此启发,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及临床观察试用于室性早搏也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临床应用时部分患者服用后有轻度的腹胀或发热之感,但不影响继续服用。中途退出者为嫌熬制麻烦,不能坚持,改用黄芪免煎颗粒剂,但未计入临床观察。且大多数人反映服用后精力较前有显著好转,且费用较为低廉,口味甘甜,患者容易接受。
综上所述,长期口服黄芪膏可以安全有效地治疗室性早搏,是治疗室性早搏的良好用药选择。不过由于本观察治疗的样本量偏小,且没有设置对照组,有关黄芪膏长期应用治疗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机制和疗效还有待于大样本临床试验提供更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
[1]北京中医医院.赵炳南临床经验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5:304.
[2]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83-84.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专题组.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5:5-14.
[4]英明中,李小鹰,孙存普,等.黄芪总黄酮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自由基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1996,21(50):304-305.
[5]颜光涛,郝秀华,王录焕,等.失血性休克再灌注损伤时血浆磷脂酶A2及其水解产物的变化[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8,14(4):414-417.
[6]储利胜,施雪筠,席时芳.黄芪皂甙提高心脏保存效果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8):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