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 林 通讯作者:白 丽
(山西中医学院,太原 030024)
风温肺热病(痰热壅肺证)是由于风热病邪经口或鼻进入,侵犯肺脏,从而以身热、咳嗽、咯黄痰、胸闷或胸痛、舌红苔黄、脉数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急性外感热病,因风温病与肺热病的临床症状相似,故合称风温肺热病[1]。西医的急性肺炎,支气管周围炎和急性支气管炎等急性肺部感染疾病都属于此类范畴[2]。
本病的病机关键在于痰、热、毒互结于肺;且因机体正气不足,抵抗病毒能力降低,突然感受风热之邪而发。其感染途径是从口鼻入肺,肺为娇脏,位于上焦,必是首当其冲。所以,风热犯肺,外则邪正相争,表现为发热恶寒;内则肺气不清,失于宣肃,则咳嗽、咯痰。如若病势不解,则卫气之邪入里而达气分,肺气壅塞,就会出现高热烦渴、咳喘胸痛、咯痰带血等痰热壅肺之证。无论病情如何变化,究其根本,病变重点始终在肺。
30例临床患者均符合风温肺热病(痰热蕴肺证)诊断标准:均具有发热、咳嗽、咯黄痰等症,听诊可闻及啰音,胸部CT均可见炎性病灶;其中男性17例,女性13例;20~40岁7例,41~60岁12例,61~80岁11例;急性肺炎18例,急性支气管炎12例。
自拟清肺化痰方:炙麻黄9g,杏仁10g,生石膏30g,炙桑白皮15g,法半夏10g,橘红10g,浙贝母10g,海浮石10g,枇杷叶10g,瓜蒌15g,地龙10g,僵蚕10g,全蝎3g,红景天15g,延胡索15g,鱼腥草15g,金银花10g,芦根20g,黄芩10g,远志10g,石菖蒲10g,紫苏子10g,甘草6g,茯苓15g,火麻仁30g。方中麻黄宣肺平喘,石膏清泻肺热,杏仁佐麻黄止咳平喘,炙桑白皮泻肺平喘,法半夏燥湿化痰,瓜蒌清热涤痰、浙贝母清热化痰,枇杷叶清肺热,全蝎、地龙清肺定喘,僵蚕化痰散结、清热解毒,红景天补气清肺,鱼腥草清热解毒,芦根清肺泄热,黄芩清热燥湿,远志、石菖蒲、紫苏子降气化痰、润肠通便,火麻仁润肠通便、平喘、清热、化痰。风温肺热病咳喘在肺经,风热入气分,郁热伏肺,麻黄配石膏,既发汗又宣肺,透风邪于外,在风温肺热病的治疗中都为上上之选。
疗效判定标准。有效:3d内体温恢复正常,症状基本消失,10d后胸部CT示炎症基本吸收;好转:3d内体温不退或未降至正常,10d后症状及胸部CT示炎症基本吸收;无效:5d内体温仍未降至正常,症状未见好转,改用西药治疗。
结果:30例病例中有效23例,好转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
患者某,男,35岁,2014年7月12日初诊。4d前出现发热、咳嗽,咯黄色黏痰,自服抗生素治疗后仍发热、咳嗽、咳痰未见好转,症见咳嗽、咳黄痰,不易咯出,大便干,舌质红,苔黄,脉滑数;胸部CT可见炎性改变,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中医辨证为风温肺热病(痰热蕴肺);治拟清肺化痰方。3剂之后,体温降至正常(36.8℃),咳嗽、咯痰较前减轻,大便已通;续服前方去火麻仁,又进7剂之后,咳嗽、咯痰症状消失,再服1剂巩固治疗。笔者日前电话回访,患者无恙。
风温肺热病是中医内科临床较常见的病证,痰热蕴肺证又是风温肺热病的常见证型。其病因源自于风热或风温病邪,病变部位在肺,病理特点是痰热瘀阻,起病急,病程短,传变快。龚婕宁[3]认为,肺热证的病理改变为热壅肺气,血络瘀阻,提出清肺活血法为肺热证的基本治法,高淑贞[4]认为温病是由温邪引起的以发热为主症,具有热象偏重、易化燥伤阴等特点的一类急性外感热病,提出温病必须存津,津若不存,温病难治。现代研究也发现,鱼腥草等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有较好疗效,而且本次只是针对风温肺热病(痰热蕴肺证)的观察,对于风温肺热病其他证型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1]和双林,刘兆武.中西医结合治疗风温肺热病痰热壅肺证临床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09,18(10):30.
[2]陈立,熊旭东.风温肺热病的中医药治疗近况[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7):51.
[3]龚婕宁.论温病肺热证与清肺活血法[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7,4(2):8.
[4]高淑贞 .温病存津要义之浅见[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3,3(3):2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