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艳丽 李国平 韩勤 李珂
糖皮质激素治疗带状疱疹性角膜炎临床疗效
李艳丽 李国平 韩勤 李珂
目的评价糖皮质激素对带状疱疹性角膜炎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带状疱疹性角膜炎患者80例(80眼),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病毒治疗, 治疗组予常规抗病毒治疗基础上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 治疗20 d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结果。结果治疗组显效32例, 有效6例, 无效2例, 总有效率95%;对照组显效8例, 有效22例, 无效10例, 总有效率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带状疱疹性角膜炎患者治疗中应用糖皮质激素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缩短病程, 减少并发症发生, 值得临床应用。
糖皮质激素;带状疱疹性角膜炎;临床疗效
带状疱疹是人体感染水痘-带状病毒引起的常见疾病,水痘-带状病毒常易侵犯三叉神经第一、 二分支, 从而导致眼睑皮肤及眼部角膜感染, 引起带状疱疹性角膜炎, 因为病毒易潜伏在神经节中, 治疗护理不及时极易复发, 给患者带来不可逆性角膜瘢痕、斑翳, 严重者继发青光眼甚至致盲。为减少患者痛苦、缩短病程、降低并发症和复发率、提高疗效,本科采用在常规抗病毒等治疗基础上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该病40例(40眼), 获得满意效果, 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80例带状疱疹性角膜炎患者均为本院住院患者, 全部为单眼发病。患者中男42例, 女38例;年龄最小61岁, 最大93岁, 平均年龄70岁;右眼54例, 左眼2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每组40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无既往消化道溃疡、糖尿病等不适合激素治疗病史。所有病例治疗前、中、后常规查肝肾功能、血常规。
1.2 方法 对照组予阿昔洛韦注射液0.5 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2次/d。维生素B1、甲钴胺片1片, 口服,3次/d。眼部盐酸左氧氟沙星滴眼液点患眼,6次/d。贝复舒眼用凝胶点患眼,2次/d , 阿昔洛韦滴眼液点患眼,6次/d。更昔洛韦眼用凝胶点患眼,2次/d。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应用地塞米松注射液5 mg加入生理盐水500 ml,1次/d,7 d后逐步减量。
1.3 疗效评定标准 显效:4 d内临床症状、眼部刺激症状明显减轻, 头痛及额面部疼痛明显减轻, 结膜充血明显减轻,角膜染色着然区减小;有效:7 d后眼部刺激症状、头痛及额面部疼痛消失, 结膜充血消失, 角膜染色着然基本消失,视力提高;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 甚至恶化。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100%。疼痛强度判定:疼痛程度:10分, 剧痛;7~9分, 非常痛;4~6分, 比较痛;1~3分,轻微痛;0分, 无痛。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组显效32例, 占80%, 有效6例, 占15%, 无效2例,占5%, 总有效率95%。对照组显效8例, 占20%, 有效22例,占55%, 无效10例, 占25%, 总有效率75%。两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人体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后常会引起带状疱疹这种常见病,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具有嗜神经和皮肤的特性, 常表现为群集疱疹沿周围神经分布并伴有神经疼痛症状[1], 随后病毒潜伏在脊髓神经后根神经节内, 一旦人体抵抗力下降或免疫功能降低, 病毒会再度活化, 大量复制, 侵及三叉神经引起其支配皮肤区域的皮肤组织, 常常波及眼睑及角膜[2],引起带状疱疹角膜炎, 其角膜刺激、疼痛等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带来巨大痛苦和压力。本病治疗不及时还可恶化引起角膜溃疡 , 甚至继发虹膜睫状体炎和青光眼, 导致不可逆性失明。而且本病具有易复发性, 更使得临床的治疗增雪上加霜。由于老年人体质相对弱, 抵抗力差, 老年人患带状疱疹性角膜炎更多见, 加之老年人本身不愿就医心理, 常使本病症状严重, 疼痛剧烈、难以忍受时才就医。对于带状疱疹角膜炎患者常规治疗是全身及局部使用抗病毒、营养神经等治疗, 但其治疗周期长、疼痛缓解慢、并发症、病情反复、后遗神经痛等问题仍大部分长期存在, 往往使得病情不能及时控制,角膜白斑、反复、后遗神经痛等并发症发生率偏高。
糖皮质激素是由肾上腺皮质中束状带分泌的一类甾体激素, 主要为皮质醇, 具有调节糖、脂肪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和代谢的作用, 还具有抑制免疫应答、抗炎、抗毒、抗休克作用[3]。因激素具有快速、强大而非特异性的抗炎、抗变态反应作用而广泛应用在临床疾病治疗工作中。本研究中, 在带状疱疹角膜炎早期即开始应用糖皮质激素, 联合常规抗病毒 、营养神经治疗, 患者眼痛、头痛及额面部疼痛明显减轻,结膜充血消失, 视力明显提高, 病程缩短, 后期随访复发率也明显下降。表明及早应用糖皮质激素糖联合抗病毒制剂治疗, 可抑制炎症过程, 缓解疼痛, 消除局部红肿, 降低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 其他学者也有报道过临床取得良好疗效, 与单纯使用抗病毒治疗有较大差异, 值得深入研究。有学者也有报道过激素可降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但须注意的是糖皮质激素在抑制炎症、减轻症状的同时, 也有降低机体的防御功能、引起皮质功能亢进综合征、 诱发或加重感染、 诱发高血压和动脉硬化、骨质疏松、食欲增加, 低血钙, 高血糖,加重消化性溃疡、股骨头坏死、停药反跳现象等风险[4]。因此, 临床中应权衡利弊, 合理应用, 把握激素应用适应证, 争取早期应用, 及时减量, 严密监测患者生化指标, 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1]赵辨.临床皮肤病学.第3版.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300-301.
[2]刘家琦.实用眼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268.
[3] 龚德华, 王庆文.糖皮质激素作用机制的新进展.肾脏病与透析肾移植杂志,2000,9(1):62-64.
[4] 罗慰慈.与应用糖皮质激素有关的问题.中国新药杂志,2000,9(6):424-425.
10.14164/j.cnki.cn11-5581/r.2015.16.092
2015-03-30]
455000 安阳地区医院眼科(李艳丽 韩勤 李珂),神经内科(李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