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艳红 纪春玲
(吉林省梨树县中医院,吉林 梨树 136500)
中医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周艳红 纪春玲
(吉林省梨树县中医院,吉林 梨树 136500)
后循环缺血(PCI)是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导致脑干、小脑或枕叶皮层的缺血。眩晕/头晕是PCI的最常见症状之一。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医辨证共分为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和痰浊中阻四型。口服中药配合针灸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中医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疗效
后循环缺血(PCI)是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导致脑干、小脑或枕叶皮层的缺血。眩晕/头晕是PCI的最常见症状之一。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症状学眩晕是机体空间定向和平衡功能失调所产生的自我感觉,是一种运动性错觉。PCI通常以发作性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相当于中医的眩晕。
眩晕是祖国医学早期便开始研究的疾病之一。《灵枢•口问篇》就曾经记载着“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病机十九条中便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的论断。后世医家对眩晕多有发微,《诸病源候论》中“风眩候”中记载“风眩,是体虚受风,风入于脑也。诸腑脏之精,皆上注于目,其血气与脉,并上属于脑,循脉引于目系,目系急,故令眩也。其眩不止,风邪甚者,变颠倒为癫疾。”金元四大家之首的刘完素根据《内经》病机十九条中“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提出了“诸风掉眩,皆属肝木。风气甚而头目眩运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阳,阳多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朱丹溪认为“无痰不作眩”,在《丹溪心法》有“头眩,痰挟气虚并火,治痰为主,挟补气药及降火药。无痰则不作眩,痰因火动”的记载。而张介宾秉承“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提出“余则曰无虚不作眩,当以治虚为主,儿酌兼其标。孰是孰非,余不能必,姑引经文以表其大意如此”《类证治裁•眩晕》系统的将眩晕总结为“良由肝胆乃风木之脏,相火内寄,其性主动主升;或由身心过动,或由情志郁勃,或由地气上腾,或由冬藏不密,或由高年肾液已衰,水不涵木,以致目昏耳鸣,震眩不定。”
近年来,随着对后循环缺血的认识的加深,祖国医学对于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治疗也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笔者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酌情配和针灸治疗以此增加疗效。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中医辨证分型进行了研究,对病例进行分析,分为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和痰浊中阻四型。具体辩证论治如下。
【症状】: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重,面时潮红,急躁易怒,少寐多梦,口苦,舌质红,苔黄,脉弦。
【治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
【方药】天麻钩藤饮加减(《杂病诊治新义》)。
【方药组成】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川牛膝、桑寄生、杜仲、山栀、黄芩、益母草、茯神、夜交藤。
本方重在平肝熄风,对肝阳旺盛所致的眩晕疗效很好。如肝火过盛可加龙胆草、菊花、丹皮等以增强清肝泄热之力。如眩晕急剧,泛泛欲呕,手足麻木,甚则震颤,筋惕肉ā,有阳动化风之势者,可加龙骨、牡蛎、珍珠母等以镇肝熄风,必要时可加羚羊角,以增强清热熄风之力,中年以上应注意是否有中风的可能,宜及时治疗。如兼见腰膝酸软,遗精疲乏,脉弦细数,舌质红,苔白或无苔,则属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宜用育阴潜阳法,可用大定风珠。本方适用于肝肾阴分大亏,风阳翕张,眩晕较甚者,药后诸症减轻,平时早晚可服用杞菊地黄丸以滋肾养肝,巩固疗效。
【症状】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面色白,唇甲不华,发色不泽,心悸少寐,神疲懒言,饮食减少,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补养气血,健运脾胃。
【方药】归脾汤加减(《济生方》)。
【方药组成】党参、黄芪、白术、茯神、酸枣仁、龙眼、木香、炙甘草、当归、远志、生姜、大枣。
本方益气健脾,助气血生化之源,以治本病之本,同时兼有补血养肝,养心安神之功。若食少便溏,脾胃较弱者,当归宜炒,木香宜煨,并酌加茯苓、薏苡仁、泽泻、砂仁、六曲等一增强健脾和胃之力。若兼见形寒肢冷,腹中隐痛,可加桂芝、干以温中助阳。如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时时眩晕,面白少神,便溏下坠,脉象无力者,宜补中益气,升清降浊,用补中益气汤加减。
【症状】眩晕而见精神萎靡,少寐多梦,健忘,腰膝酸软,遗精,耳鸣。偏于阴虚者,五心烦热,舌质红,脉弦细数。偏于阳虚者,四肢不温,形寒怯冷,舌质淡,脉沉细无力。
【治法】偏阴虚者,治以补肾滋阴。偏阳虚者,治以补肾滋阳。
【方药】补肾滋阴宜左归丸为主方。
方中熟地、山萸肉、菟丝子、牛膝、龟板胶、补益肾阴;鹿角胶可添精补髓。若五心烦热,舌质红,脉弦细数,阴虚内热者可加炙鳖甲、知母、黄柏、丹皮、菊花、地骨皮等以滋阴清热。补肾助阳宜右归丸为主方。方中熟地、山萸肉、杜仲为补肾主药;附子、肉桂、鹿角胶能益火助阳。但附子、肉桂辛温刚燥,不易久服,常服益改用巴戟肉、仙灵脾等,温润之品,助阳而不伤阴。若眩晕较甚,阴虚阳浮,两方均可以加龙骨、牡蛎、珍珠母等以潜浮阳,同时应注意突发中风之可能。
【症状】眩晕而见头痛如蒙,胸闷恶心,食少多寐,苔白内,脉濡滑。
【治法】燥湿祛痰,健脾和胃。
【方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医学心悟》)。
【方药组成】半夏、白术、天麻、陈皮、茯苓、甘草、生姜、大枣。
本方用二陈汤燥湿祛痰。白术健脾,天麻熄风而治眩晕,是标本兼顾之法。若眩晕较甚,呕吐频作者,加代赭石、竹茹、生姜以镇逆止呕。若脘闷不食,加白蔻仁、砂仁等芳香和胃。若耳鸣重听,加葱白、郁金、菖蒲以通阳开窍。若痰阻气机,郁而化火,症见头目胀痛,心烦口苦,渴不欲饮,苔黄腻,脉弦滑者,宜温胆汤加黄连、黄芩等苦寒燥湿之品以化痰泄热。除口服中药外,运用针刺法、针灸法、针刀法,针灸结合推拿、刮痧、水针、物理疗法及综合疗法等方法;取穴以循经近取和局部取穴为主,可获得满意的疗效。
R255.3
A
1671-8194(2015)32-019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