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瑜
(河南中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2010级中医1班, 河南 郑州 450008)
王慎轩治疗带下病经验
杨 瑜
(河南中医学院第二临床医学院2010级中医1班, 河南 郑州 450008)
王慎轩(1900-1984)是著名中医学家,中医妇科专家,曾被评为苏州四大名医之一,任北京中医学院附属东直门医院妇科副主任,任北京中医学会妇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等职。是江苏省第一届政协委员、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王慎轩先生治疗妇科病,强调要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他还很注重分析患者的病史,在治疗上极为重视患者的精神因素,潜方用药变化多异,轻灵圆活。本文通过对王慎轩的带下病医案的研究,作者将王师在临证中治疗带下病的经验进行总结,论述了带下病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及王师的临证特色。
王慎轩;中医师;带下病/中医药疗法
王慎轩(1900-1984)是著名中医学家,中医妇科专家,曾被评为苏州四大名医之一,任北京中医学院附属东直门医院任妇科副主任、北京中医学会妇科分会副主任委员等职。是江苏省第一届政协委员、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带下病是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本病因带脉失约,所下物连绵不断而得名。带下病历代名称不一,如《神农本草经》称“沃”(白沃、赤沃、赤白沃),或称“漏下赤白”。《素问·痿论》称之为“白淫”[1],《灵枢·五色》称为“淫”,其表现“其随而下至胝,为淫,有润如膏状,为暴食不洁”[2]。《金匮要略》称“下白物”[3],《脉经·辨三部九候脉证第一》称“漏白下赤”,并提出“五崩”之名:“白崩者形如涕,赤崩者形如绛津,黄崩者形如烂瓜,青崩者如蓝色,黑崩者如形衃血也。”[4]《针灸甲乙经》称“沥”(白沥、赤沥)[5],至隋代《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一》首次提出带下病“秽液与血相兼,连带而下。冷则多白,热则多赤,故名带下。”[6]王医以女科著称于江浙沪,经验丰富,笔者有幸校对王师之医案,撷取带下病部分,将王师的治疗经验浅述如下。
带下之为病,因湿邪伤及任带二脉,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所致。《傅青主女科》云:“带下者俱是湿症。”王师认为湿邪成因无外有脾虚、肝郁、肾虚和外感寒湿。素体脾虚,或饮食所伤,或劳倦过度,损伤脾气,运化失职,聚湿下注为带下;肝郁所致湿邪为间接而来,肝郁伐脾,土不胜湿,湿邪循经下注带脉为带下;肾元虚弱,经行不畅,稽留于内,经后发为黑白带;外感寒湿多因久居湿地,感受风寒,与感冒流涕而相似的带下病。
王师据带下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特点,将其分为脾虚夹湿、肝郁兼湿、肾虚兼瘀、风寒兼湿4个证型。
2.1 脾虚夹湿型
主证:带下量多,连绵如注,色白或淡黄,质稀薄,或如涕如唾,无臭味,伴见神疲乏力,纳少便溏,或见面色萎黄,舌淡胖,苔白腻,脉弱。治宜健脾利湿。给予泽泻汤为主,若兼血虚证者,兼补血以当归芍药散为主;若兼寒而湿重者,兼散寒,加重利湿以五苓散为主。
例1 患者,女,20岁,1928年3月10日初诊。主诉:带多2个月余伴经期提前经量多。现病史:白带甚多,连绵如注,月经超前,经量过多,每届经期,环唇生疮。头目眩晕,皮肤干燥,咽下胫痛,心烦寐少,腰膂酸痛,而色萎黄无华,脉弦缓、虚细。西医诊断:阴道炎。中医诊断:带下,证属血虚肝旺,脾虚湿热下注。治宜养血平肝,健脾利湿。给予金匮当归芍药散加减,处方:全当归9 g,川芎4.5 g,生白芍6 g,牡蛎粉15 g,泽泻6 g,赤茯苓9 g,生白术9 g,生苡仁泥9 g。知服前药后,带多大减,腰酸亦轻,诸症均瘥,经期已准,量亦正常。
2.2 肝郁兼湿型
主证:带下量多,色白或黄,质稍粘,或粘稀不一,无臭气,头目昏胀,胸闷烦躁,两胁作胀,少腹痛,精神抑郁,情志不畅,喜叹息,脉弦苔腻。治宜理气散寒利湿。方药:以香苏散加茯苓为主;若其湿已凝结为痰而成肝郁兼涅证,以前法合渗湿化痰饮为主;若其郁已化热,宜兼清解郁热,以加味逍遥散为主。
例2 患者,女,38岁,1953年4月8日初诊。主诉:带多14余年伴间断少妇坠痛 。现病史:白带量多如水注,少腹坠胀疼痛,经期尤甚,经行则下瘀成块,经期超前,腰腿酸楚,心烦内热,手足浮肿,掌心灼热,下肢寒冷,舌苔薄白腻,脉象弦滑数。曾做人工流产2次。西医诊断:阴道炎。中医诊断:带下,证属肝郁脾虚,湿热下注。治宜解郁热、化瘀血、利湿热。给予加味逍遥散合桃仁散、排脓散加减。处方:北柴胡4.5 g,全当归6 g,生赤芍6 g,焦山栀6 g,桃仁泥6 g,赤茯苓9 g,苦桔梗4.5 g,炒枳壳4.5 g,生薏苡仁泥9 g。服前药之后,带多己减,少腹坠胀疼痛亦轻,腰腿酸楚已减,浮肿略退,烦热亦轻,掌灼已减,足冷未除,舌苔较薄,脉象稍和。
2.3 风寒兼湿
主证:带下量多,色白,如涕,恶寒体痛,脉象濡弦。治宜祛风解表,健脾利湿。方药:香苏散加减。
例3 患者,女,30岁,1956年2月18日初诊。主诉:产后带多5个月余。现病史:妊期5个月以上,食入胃痛,脘腹膨大,腰腹坠痛,胎动不安,所产胎儿骨软不哭。头胀疼痛,时而心悸,胸闷纳胀。白带多,恶寒体痛,舌苔白腻,脉象濡弦。西医诊断:阴道炎。中医诊断:带下,证属风寒外袭,脾虚湿盛。治宜理气祛风,运脾利湿。给予香苏散,处方:炒香附6 g,紫苏9 g,防风4.5 g,白芷4.5 g,生薏苡仁泥9 g,桔梗4.5 g,炒枳壳4.5 g,茯苓皮15 g,陈皮4.5 g。带多已止,诸症大减。
带下之为病,良由脾虚湿胜,或是肝郁伐脾,土不胜湿,湿性下趋,循经流注带脉而成。临床治带常用健脾利湿、风药胜湿、苦温燥湿、甘淡渗湿之法。治疗带下病,不能专事止涩,要恰当运用祛湿法,使湿去带自愈。若是肝郁引起的湿邪,由于湿为阴邪,初起多为寒湿,采用理气散寒利湿法,以香苏散加茯苓为主;若其湿已凝结为痰而成肝郁兼痰湿证,以前法合渗湿化痰饮为主;若其郁已化热,宜兼清解郁热,以加味逍遥散为主。当转为湿热而成黄白带时,则多由肝郁生湿所致。治疗肝郁挟湿致带下,多以清利湿热、疏解肝郁为主。要分请湿热、肝郁的轻重而分别治之。若肝郁兼湿热俱重者,则以集验旋覆花汤合八正散加减主之。若肝郁兼湿重热轻者,则以半夏厚朴合二妙丸加减主之;若肝郁兼脾虚挟湿热者,应注意虽有湿热不宜清湿热,由于清湿热会更加重脾虚,因此宜补脾利湿理气,以泽泻汤香附子散为主,或用矾床丸外治之,亦效。《 黄帝内经》 云:“脾风传肾,小腹痛,寒热,出白物,此即风寒挟湿之白带病,与感冒流鼻涕相似,宜祛风散湿,予防风、白芷、紫苏等,表证解而带亦止。”所谓“风药能胜湿”也。治带方中常用桔梗,此是以《金匮要略》排脓散之意活用。白带实为脓水之类,故随证亦常投排脓散合薏苡仁同用颇为有效,缘由桔梗、薏苡仁善于排脓故耳。古人据五行学说多以补涩之法法治疗黑带,治疗上应加以活血化瘀之品。单纯肾虚不致发生黑带,定是肾虚兼瘀血证才致发病。盖因胞宫属肾,肾虚胞宫收缩无力,经行时不能一并排除而下,瘀流于内,变为黑色黏腻之物随白带缓下,故黑带多见于经后。
[1]王冰.黄帝内经素问[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
[2]史崧.灵枢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
[3]何任.金匮要略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0.
[4]沈炎南.脉经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
[5]皇甫谧.针灸甲乙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
[6]巢元方.诸病源候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
(编辑 田晨辉)
1001-6910(2015)10-0053-02 ·名师高徒·
R271.13
B
10.3969/j.issn.1001-6910.2015.10.25
2015-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