灸法与皮部理论相关性的探讨

2015-01-24 04:57
中国民间疗法 2015年12期
关键词:灸法带状疱疹针灸

王 静

(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528400)

灸法与皮部理论相关性的探讨

王 静

(广东省中山市中医院,528400)

灸法;皮部;理论探讨

皮部理论与诊疗疾病

皮部理论是人体经络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皮部是体表皮肤按十二经脉的循行分布而划分的区域,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皮部联结皮内,对加强十二经脉与体表的联系有重要作用,是十二经脉在体表一定皮肤部位的反应区。皮部的色泽变化、斑疹和敏感点等,都可以反映脏腑病变,是中医学“以表知里”“司外揣内”诊疗疾病的重要体现。如皮肤见青紫色多为痛证;见红色多为热证;见白色多为虚证或寒证。又如望面色,血在脉中运行,其色泽通过皮肤向外透出,故无病之人面色微红而滋润。若人体血虚,则面色淡白;血热,则面色红赤;血瘀,则面色青紫。根据皮部的变化可以指导临床治疗疾病。

皮部位于人体最浅表部位,与外界直接接触,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保护机体、抗御外邪和反映病证的作用。《灵枢·百病始生》曰:“是故虚邪之中人也,始于皮肤,皮肤缓则腠理开,开则邪从毛发入,入则抵深”。《素问·皮部论》曰:“皮者脉之部也,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邪入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入舍于府藏也”。 当外邪侵犯时,位于人体浅表的皮部和布散流行于皮部的卫气即发挥其抗御外邪作用。皮部又分属于“内属于府藏”的十二经脉,所以脏腑、经络的病变也能反映到相应的皮部。如《素问·皮部论》曰:“欲知皮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阳明之阳……视其部中有浮络者,皆其色多青则痛,多里则痹,黄赤则热,多白则寒,五色皆见,则寒热也。络盛则入客于经。”因此皮部理论在治疗上也有重要意义,无论针灸、拔罐、按摩、药熨、水浴、泥疗等,都是先作用于皮部的理疗方法。近现代临床常用的皮肤针、穴位敷贴法等,均以皮部理论为指导。

皮部理论与灸法

灸法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治病方法之一。是用艾绒或其他药物等燃烧材料,烧灼或温熨体表一定部位,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调整脏腑经络功能,达到治病、防病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皮肤覆盖在人体表面,柔韧而富有弹性,是人体抵御外界各种有害刺激的第一道防线,为卫气的运行部位,具有防御外邪、调节体温、保护人体以及感觉外界等功能。灸法是通过温度及灸材化学刺激,或利用温度、化学作用使皮肤组织发生一定的变化从而达到治疗目的。所有的灸治方法必须通过皮肤才能起作用。灸后皮肤的一切变化,是灸治的疗效标志。应用灸法治病,是通过皮部理论与内在脏腑经络密切相关的机制来实现的。因此,必须对皮肤的组织结构及其功能有深入了解,灵活应用各种灸法,进一步提高其临床疗效。

皮部理论与皮肤细胞免疫

现代免疫学和皮肤解剖显示人体皮肤分为两层,即表皮层和真皮层。表皮层是一个主要的物理屏障,是免疫监督的第一道防线,可防止皮肤干燥和机械损伤;第二层是真皮层,为表皮层提供血液供应,调节体温和免疫监督。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皮肤不仅仅是一种物理屏障,能阻止外界物质侵入机体和防止体内水分、营养物质等丢失,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一种免疫系统,可介导免疫应答的成分[1,2]。皮肤是一个具有独特免疫功能并与全身免疫系统密切相关的组织器官,皮肤不仅具有非特异免疫防疫功能,而且还参与机体特异性免疫的抗原识别、免疫细胞的激活及皮肤应答的全过程。皮肤免疫细胞主要有淋巴细胞及其亚群、角朊细胞、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 )、巨噬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内皮细胞等。同时参与皮肤免疫的还有各免疫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如IL-1、IL-6、IL-8、IL-10、IL-12、TNF-α等,这些组分在皮肤局部构成了机体特有的免疫屏障[3~5]。

结合针灸临床,运用皮部理论治疗免疫相关的疾病疗效较好,如带状疱疹、类风湿关节炎、斑秃、牛皮癣、荨麻疹、哮喘等。目前通过皮肤给予抗原而获得免疫成为研究的热点,经皮免疫被认为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免疫接种新策略[6]。由此看出皮部治疗与皮肤免疫的关系较为紧密。

灸法与皮肤细胞免疫

现代医学认为灸法的作用:①可增进皮肤免疫因子释放增强局部抗病能力,减轻或解除无菌性炎性状态,加快新陈代谢,促进淋巴循环,增强淋巴细胞吞噬能力和非特异性细胞免疫功能,对机体非特异性免疫系统起到积极的调节作用,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患者的抗病防御能力[7]。②能够使施灸局部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增加局部组织营养。故能行气血,促进炎性吸收,减少组织渗出,提高组织再生能力,减轻局部疼痛和加速创面恢复[8]。③既可使局部组织中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数量增加,又可使全身白细胞总数和淋巴细胞计数增多,对急性炎性造成的渗出和水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具有很好的抗炎作用,可提高免疫功能[9]。④能诱生干扰素并使其活动增加,以促进机体的免疫功能,提高组织细胞的免疫功能和对病毒的消除作用,并能改善循环,促进炎性的吸收[10]。

临床上患有带状疱疹、肝炎、艾滋病等免疫力低下的患者,通过艾灸都可以收到确切显著的疗效。以带状疱疹为例,用灸法治疗有棉花灸[7]、隔纸灸[8]、麦粒灸[10]、灯草灸[11]、茶油灸[12]、隔蒜灸[13]、点灸[14] 、、围灸[15]、刺血熏灸[16]等方法,提高皮肤细胞免疫功能,祛除病邪,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总之,灸法对皮肤免疫系统方面的现代医学研究有较多报道,灸疗的治疗作用可以通过调节人体免疫功能实现,而且这种作用呈双向调节,即低者可以升高,高者可以降低。艾灸施于穴位,首先刺激了穴位本身,激发了经气,调动了经脉的功能,使之更好的发挥行气血和调阴阳的整体作用,而且激活皮肤中某些神经末梢酶类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因而对疾病的治疗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

皮部理论、皮肤细胞免疫与灸法的统一

临床针灸治疗的众多方法直接与皮部相关,皮部治疗不仅操作方法简便,疗效显著,而且患者痛苦少,易于接受。刘里远[17]从皮肤中神经网络和神经末梢间形成的复杂的闭合环路等揭示针刺信号沿皮肤横向传导的可能性。胡侠等[18]从十二皮部经络循行路线上的交感神经敏感线、皮下血管的应力变化、组织液压波的形成与传播等引起病灶局部的离子通道变化来揭示皮部浅刺的作用机制。总的来说,相较临床对于皮部理论作用途径与机制的相关研究相对缺乏,皮部理论机制研究滞后。灸法提高皮肤细胞免疫功能是通过灸法对皮肤的直接刺激发挥作用的。其作用机制是艾绒或其他灸化材料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热效应,通过皮部传递到经络系统,调动人体的免疫功能,作用于人体五脏六腑的病变部位,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的调整,在相互协同,相互激发的作用下,产生治疗上的倍数效应。总之,灸法治疗疾病是通过皮部理论的相关性实现的,其治疗疾病是以提高皮肤细胞免疫功能为基础的。因此,以灸法为中介,皮肤细胞免疫是研究皮部理论的良好切入点。

小结

《医学入门·针灸》载:“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 灸法已为人类的医疗保健事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灸法具有温经散寒、行气活血的作用,多用于阳气衰弱,沉寒痼冷、脘腹冷痛等疾患。阳气虚弱,卫气不固等证,治宜宣行和激发卫气,增强皮部的防御护卫功能。灸法治疗疾病与皮部理论密切相关,灸法通过皮部理论刺激增强皮肤细胞免疫功能。皮部理论与皮肤细胞免疫功能息息相关。希望我们在以后的实验研究中,通过研究灸法治疗疾病的机制,可为皮部理论的临床应用提供科学的实验依据,并为皮部理论的深入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现代阐释依据。

[1]Bos JD.The skin as an organ of immunity[J].Clin Exp Immunol,1997,107(Suppl 1):3-5.

[2]Roosterman D, Goerge T. Neuronal Control of Skin Function: The Skin as a Neuroimmunoendocrine Organ[J]. Physiol Rev,2006,86: 1309-1379.

[3]Lappin MB,Kimber I,Norval M.The role of dendritic cells incutaneous immunity[J].Arch Dermatol Res,1996,288(3):109-121.

[4]Frankenburg S, Grinberg I, Bazak Z,et al. Immunological activation following transcutaneous delivery of HR-gp100 protein [J]. Vaccine,2007,Fre:25-34.

[5]Tan JK, Aphale A,Malaviya R.at al. Mechanisms of action of etanercept in psoriasis [J]. J Investig Dermatol Symp Proc, 2007, 12(1): 38-45.

[6]王晶,胡晋红,朱全刚,等.免疫新策略:经皮免疫. 中国药理学通报[J],2006,22(5):521-525.

[7]李万高.棉花灸治疗带状疱疹30例疗效观察[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07, 21(4): 97.

[8]王素芳, 吴晨燕,李红斌.隔纸灸与针刺治疗带状疱疹36例[J].陕西中医, 2005,26(11): 1209-1210.

[9]赵联和.灸治热证初探[J].中国针灸,1995,15(5):261.

[10]孙小英.围刺加麦粒治疗带状疱疹[J].针灸临床杂志,2004,20(9): 36.

[11]黄鏊文,黄尚怡.灯草灸为主综合治疗带状疱疹103例[J].浙江中医杂志,2007,42(3): 164.

[12]游祖生,冯品光.茶油灸治疗带状疱疹[J].辽宁中医杂志,1994,21(7): 311.

[13]宋守江.隔蒜围灸加针刺治疗带状疱疹66例[J].中国针灸,2003,23(9): 539.

[14]斯钦昭日格图,胡春花, 巴根.蒙医点灸法治疗带状疱疹58例[J].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06,12(1): 12.

[15]张敏,邱玲,张吉.围针加围灸治疗带状疱疹疗效观察[J],中国针灸,2007,27(2): 123-125.

[16]田万金,王振琴.刺血熏灸法治疗带状疱疹130例[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0,19(4): 41.

[17]刘里远.皮肤信息传导通路与中医经脉[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1999,5(8):47-51.

[18]胡侠,凌昌全.腕踝针止痛机理的生物力学观[J].中国针灸,2004,24(5):361-363.

2015-04-09)

猜你喜欢
灸法带状疱疹针灸
国内外灸法治疗癌因性疲乏随机对照试验的文献质量分析
面向未来的中国医学——针灸篇
灸法治疗功能性便秘有效性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带状疱疹疫苗该不该打?
儿童带状疱疹的研究进展
独参汤治愈面部带状疱疹之目赤案1则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老年带状疱疹药物治疗的对比观察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