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桂荣 朱 虎 杨 彬 孙功能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CT室、放射科,安徽 巢湖 238000)
螺旋CT检查在食管支架治疗中的意义
周桂荣朱 虎杨 彬孙功能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CT室、放射科,安徽 巢湖 238000)
目的 探讨螺旋CT检查在食管狭窄支架植入术前、术后的作用及价值。方法 对27例患者食管支架植入术前CT结果及术后CT随访结果进行分析,评估。结果 术前CT检查能够显示狭窄的程度、范围、长度,判断肿瘤侵犯气管支气管,食管气管、纵膈瘘的存在,指导食管支架植入准确性100%;术后CT随访能够有效地预防发现并发症及疗效的评估。结论 CT检查为术前制定实施方案,术后预防并发症及处理提供可靠依据。
食管癌;支架;体层摄影术;螺旋计算机
对于中晚期食管癌合并严重食管狭窄、食管瘘的患者,食管支架治疗是首选的姑息性治疗方法,其解除梗阻立竿见影。本文收集了27例重度狭窄支架植入术前螺旋CT检查及术后CT的资料分析如下。
1.1一般资料:本组均经病理证实,以鳞癌、腺癌为主,男性23例,女性4例,年龄47~73岁,均有不同程度进食梗阻,吞咽困难表现,部分伴呛咳。
1.2方法:GE64排CT行胸部扫描,范围自胸廓入口至贲门,扫描层厚10 mm,重点部位5 mm薄扫。扫描前口服76%泛影葡胺稀释液,然后含一口于扫描前咽下扫描。
2.1病变部位、长度:中上段7例,中段12例,中下段8例;5~7 cm 19例,7~10 cm 8例。
2.2病变狭窄:管壁环形增厚,管腔向心性狭窄,对比剂线样通过15例,管壁不规则增厚,管腔偏心性狭窄,对比剂分流性通过12例,管壁厚度15~45 mm。
2.3肿瘤外侵:侵犯气管或左支气管或右支气管7例,表现为气管后或隆突下肿块侵犯气管支气管后壁,受压变形,移位,管腔狭窄<1/3,2例肿瘤锯齿状突入气管腔内,管腔狭窄1/2~2/3。
2.4食管气管瘘5例,表现为对比剂由瘘口与气管呈管状相通。
2.5食管纵隔瘘3例,表现为对比剂溢入纵隔内,并可见气液平面。
2.6术后CT检查示病灶均被支架覆盖,瘘口未见对比剂外溢,除2例支架于气管紧贴外,其余支架对周围组织分界均较清楚,未出现压迫征象。2例中有1例后出现少量的咯血及胸痛症状,后取出支架缓解。
3.1螺旋CT对术前病情的评估意义:食管癌严重狭窄患者,大多伴不同程度恶病质,解决进食问题是首当其冲的,尤其是合并纵隔瘘,气管瘘的患者,不仅要解决进食问题还要封堵瘘口,控制住感染,应用食管支架治疗对解除梗阻,封闭瘘口是最有效的方法。任何手术,术前都要进行充分病情评估,食管支架植入虽是微创手术,但也不能忽视。目前的检查方法是食管X线造影及胸部螺旋CT检查。X线造影检查只能大概了解病变长度及狭窄程度,而螺旋CT能够清晰直观地显示食管肿瘤长度、范围,管壁厚度,管腔狭窄程度,病变与周围结构关系,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情况等,尤其是对比剂未通过狭窄段全长的患者。本组中病变位于中上段7例,中段12例,中下段8例,管壁厚度达15~45 mm,管腔均中重度狭窄,9例肿瘤外侵,5例食管气管瘘,3例食管纵隔瘘。另外螺旋CT的优点在于其容积扫描,扫描速度快,功能多,不仅能行常规平扫加增强还可以根据需要对病变部分薄扫,多角度、多方位MPR重建及CTVE检查,为术前分期提供更多、更全面的信息。根据报道MPR判断食管癌外周浸润的准确率达80%,CTVE为60%,传统CT为35%。但螺旋CT检查也是有误区的,如CTVE只在食管明显积气扩张时方能清晰病变壁厚及病变形态,而对于管壁增厚不明显,管腔狭窄不明显的患者,是无法实施的。本组中,患者食管均有不同程度的梗阻,CTVE均能实施,可直观提供病变在管腔内的形态,给分型提供有力证据,但当管腔严重狭窄,CTVE通过也较困难,影响了对病变显示,对于潜在溃疡及黏膜下浸润性病变范围的显示也存在一定的误差,因此,作者认为术前要根据多种检查资料综合分析,螺旋CT必不可少,才能达到最满意结果。同时对于合并纵隔瘘、气管瘘等并发症引起的纵膈感染,肺感染,脓肿及脓胸的严重程度也有很好评估。本组中3例合并瘘的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肺部、纵膈感染。术前根据CT结果及患者临床症状提示严重感染,待抗生素控制感染后支架植入。
3.2螺旋CT对支架及适应证的选择意义:影响植入术成功因素主要是病情评估、支架选择等。而支架的选择包括支架长度的选择和支架类型的选择。对于支架的长度有作者指出支架两端距病变上下缘至少应2 cm[1],也有报道指出应是3~4 cm[2],因为支架释放后可缩短20%~40%[3],且食管具有纵向蠕动力,有促进支架下移的趋势,若这个距离不够,就可能导致病变上端外露影响效果。CT能够较准确的发现病变的长度,X线造影检查只能显示病变近端及近段的长度,而无法提供远段及远端的情况;CT可以通过狭窄近端及远端扫描位置计算肿瘤长度,为支架选择提供依据。本组病例中7~10 cm 8例,5~7 cm 19例。本组中支架长度均在肿瘤狭窄长度的上下加2 cm,仅有1例病变为主动脉球选择狭窄长度加4 cm,予以跨越主动脉球,避免支架长期与主动脉接触摩擦而引起主动脉破裂、出血。本组中支架植入准确率100%,术后CT检查病灶的覆盖率100%,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支架释放是否进行预扩张取决于释放器能否通过狭窄段。CT对狭窄程度的显示明显优于X线,尤其是对比剂无法通过完全梗阻患者。有作者认为只要支架释放器能通过狭窄段就尽量不用球囊进行预扩张,以免增加食管裂伤的危险[4-6]。本组有1例管壁厚度达45 mm,壁僵硬患者,用5 mm扩张管稍扩张后植入支架,其余均直接植入。本组有瘘的患者均未预扩张,避免瘘口过度撕裂,大出血发生。笔者认为操作过程中能够耐心,细致,多方位,多角度用导丝轻柔操作,终会成功。必要时用单弯导管放在狭窄口近端作为辅助的支撑力帮助导丝插入,单弯导管逐步跟进直至通过狭窄段进入胃腔。
在适应证方面,术前充分了解病变的部位、长度等均可以完成支架植入但对合并瘘患者要了解肺部感染、纵膈感染情况及气管压迫程度,才能植入支架。这方面CT有明显优势。有学者提出对于重度肺部感染及纵膈脓肿的患者不宜立即行支架植入封闭瘘口,带膜支架虽然可以开通食管,堵塞瘘口,但严重影响炎症的引流,引起高热,甚至死亡。本组有1例CT提示纵膈脓肿,为预防上述情况发生,未立即支架植入,而在抗感染后择期支架治疗。另本组中有侵犯气管、支气管至管腔狭窄(<1/3)的病例,术前考虑可能发生窒息风险,与患者家属详细交代并同意后植入支架。术后患者未出现呼吸困难、窒息等并发症,2例管腔狭窄1/2~2/3患者考虑到风险比较大,先行气管支架植入后再行食管支架治疗。
3.3螺旋CT对术后并发症的预防意义:在食管支架植入术后,我们常规做个食管X线造影观察狭窄段通畅情况及支架扩张程度,及瘘口是否已封堵等。如果上述一切正常,就判断手术成功了。但笔者认为螺旋CT能够在术前对病变的长度、范围及侵犯情况进行评估,同样道理,术后螺旋CT也能观察支架植入情况及是否对周围组织存在压迫及压迫程度,有利于对支架的调整。本组中有1例患者于术后1周出现不间断少量咯血及胸痛症状,给予止痛、止血处理缓解不明显,食管X线造影检查未见异常,支架扩张程度及位置均正常。后行胸部CT发现支架压迫气管,局部气管壁结构不清,与支架紧贴,分界不清,考虑患者的症状是由此引起;取出支架后患者症状缓解。所以说螺旋CT对并发症的预防是必要的,尤其是术后短时间内出现呼吸困难的患者多是由于支架对气管的压迫或者局部病灶被撑开对气管的压迫所致;常规的X线造影是无法发现的。
螺旋CT对食管支架植入术前病情评估,支架选择及术后并发症预防提供可靠依据,较X线造影详细,准确,对支架治疗成功率及准确率具有重要意义。
[1]翟仁友,戴定可.食管支架治疗食管良恶性狭窄[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5,29(7):466-468.
[2]李妙玲,孙兴旺.食管支架在食管良恶性狭窄中的应用[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0,16(3):154-155.
[3]欧阳墉.管腔内支架作用机制和性能[M].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97,20(4):211.
[4]尹化斌,李安琪,杨玉凤,等.应用带膜金属支架治疗食管-气管(支气管)瘘[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1,10(3):160-161.
[5]邹建伟,倪才方,刘一之,等.癌性食管-气管瘘的带膜内支架治疗[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7,26(12):1273-1275.
[6]张惠茅,杨海山.螺旋CT在食道癌检查中的临床应用[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1,20(6):433-435.
R735.1
B
1671-8194(2015)17-006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