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海成 杨颖欣 梁 丹 梁 洁 林 辰
(广西中医药大学,广西 南宁 530023)
壮药巴布剂属于壮药经皮给药制剂。传统的壮药经皮给药制剂历史悠久、品种繁多,而壮药巴布剂是在继承了传统壮药膏药的基础上,随着制药技术的进步和药用新辅料特别是高分子药用材料的应用,研制开发出的壮药经皮给药新剂型[1-2]。由于巴布剂具有给药方便、洁净、一无创伤等优点,近年来越来越受到关注。
巴布剂既是一个新剂型,又是一个古老剂型。早期的巴布剂称为泥罨剂,换个说法,巴布剂是在泥罨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3]。20 世纪70年代,日本医学界通过对泥罨剂几经改进,将现代工业材料引进巴布剂基质中,药物与水溶性高分子材料为主的基质混融,涂布于无纺布等做成的背衬上,避免了泥罨剂稳定性不够、内聚力差、易污染衣物等缺点,成为现代的新型巴布剂[4]。
巴布剂与其他外用制剂相比,具有独特优点:生物利用度高,可避免胃肠道中pH 值及酶等对药物引起的降解和肝脏的首过效应[5];载药量大,适合于中药多组分、大剂量的用药特点;基质含水、甘油、山梨醇等保湿成分,可迅速使皮肤角质层细胞水化,滋润皮肤,有利于活性成分经皮吸收[6];一次用药可使药物长时间以恒定的速率进入体内,起到长效、缓释的作用;控制药物进入体内的速率,维持平稳的血药浓度,降低了毒副作用;适用范围广,可用于水溶性或脂溶性药物、中药材(粉末)及中药提取物等[7];贴敷舒适,对皮肤的生物相容性、亲和性好,透气,揭下无疼痛感,皮肤无残留,接触汗液不发黏(交联型)、不污染衣物,可反复揭贴,对黏性影响小,对皮肤无刺激性及致敏性[8];使用方便,可以根据应用部位的面积大小切割成适当的尺寸。方便调整用药剂量。可随时使用或停止药物治疗;作用持久。在温度、湿度变化的储藏条件下软硬适宜,不变质,稳定性高[9];生产工艺简单,适合工业化、自动化生产。无“三废”产生,不使用汽油和其他有机溶剂,这样既避免了中药中挥发性成分在生产过程中的损失。保证了药效。又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最后,它可通过穴位经络“吸收”,疏通脏腑而起局部或全身治疗作用。
中药巴布剂是指药材提取物、药材和(或)化学药物与由水溶性高分子化合物或亲水性物质组成的基质均匀混合后,涂布于背衬材料上制成的贴膏剂[10]。它的基本结构包括[11]:支持层,又称底材或裱被,主要起膏体的载体作用,一般选用人造棉布、无纺布、法兰绒等;膏体层,即基质和主药部分,在贴敷中产生适度的黏附性使之与皮肤密切接触,以达到治疗的目的;背衬层,即膏体表面的覆盖物,一般选用聚丙烯及聚乙烯薄膜、玻璃纸、聚酷等。下引层,有的巴布剂品种还设有下引层,以防止膏体溶化、药物渗出或膏体色素移行。其中基质是巴布剂的核心部分,也是巴布剂的主要特征所在。其中基质主要由黏合剂、无机填充剂、保湿剂、渗透促进剂、交联剂、交联调节剂、软化剂等组成[12]。
3.1 巴布剂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和生物学指标质量评价控制法
巴布剂的质量评价一般分为感官指标、理化指标和生物学指标三大类。
感官指标是指将样品贴在人体的某个部位,通过身体对药物的感觉及皮肤的反应,如对皮肤的密着性、贴敷性、活动关节的追随性、对皮肤的刺激性,判断制剂的优劣。该指标虽然存在着客观性不强、影响因素较多、个体差异等问题,但对巴布剂的质量评价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13]。
理化指标包括粘着力、赋形性和含膏量等方面内容,《中国药典》2010年版对其粘着力、赋形性和含膏量测定提供了实验指导方法。
生物学指标方面,周小凤等[14]对不同纯度苦杏仁苷巴布剂的生物学指标进行对比研究,结果显示38.7%纯度的苦杏仁苷透皮效果最好,从而确定可以考虑选择该纯度的苦杏仁苷提取物制备巴布剂。杜茂波等[15]利用改良Franz扩散池装置,采用透皮吸收扩散池法,以黄连中的巴马汀、小檗碱;吴茱萸中的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4 种成分为指标,通过体外释放度和离体小鼠皮的体外透皮试验,考察萸连巴布膏的体外释放和透皮行为,并考察了萸连巴布膏成型可行性,为体内试验提供依据。张晓伟等[16]以巴布剂中主要成分十一酸睾酮为指标,采用体外扩散池法,用小鼠皮为透过屏障,测定了十一酸睾酮的透皮渗透率。证明了十一酸睾酮外用微乳巴布剂具有良好的涂展性、保湿性,且黏着力适中且具有明显的控释效果,微乳巴布剂具有明显的控释效果。陈鹰等[17]以主药双氯芬酸二乙胺和辣椒素的含量为指标,对其小鼠离体皮肤透皮特性进行了测试。结果与市售扶他林乳胶剂相比,本凝胶膏荆中双氯芬酸二乙胺释放较慢,但24h 累积透皮量与扶他林近似;与市售好及施贴片相比,本凝胶贴膏中辣椒素释放较快和较多。为开发凝胶膏剂新产品提供了实验依据。
近年来,随着仪器的广泛普及,如高效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等,巴布剂逐渐依赖处方中主要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来控制其质量。
3.2 巴布剂含量测定质量控制法
3.2.1 色谱法
3.2.1.1 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薄层色谱法:孟舒等[18]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玄丹巴布剂中三七皂苷R1 和人参皂苷Rg1 含量,该方法简便可靠,结果稳定。蒋媛媛等[19]用薄层色谱法对针椒巴布剂中两面针、八角枫进行鉴别,观察阴性对照品对供试品的色谱是否有影响,取得不错良效。潘娅等[20]通过薄层色谱鉴别、热分析法考察九分巴布剂中挥发油在β-环糊精包合前后的含量变化和包合效果,结果显示挥发油与环糊精形成稳定的包合物,挥发油在包合前后性质没有发生改变,包合物质量较好。刘东文等[21]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渭良伤科贴膏中黄连、大黄进行定性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贴膏中栀子苷进行含量测定。结果显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谢雪虎等[22]用薄层色谱法对祖师麻巴布剂中祖师麻、香附进行定性鉴别,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瑞香素含量,结果显示该方法简便准确,专属性强,可用于控制祖师麻巴布剂的质量。乔莉等[23]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大黄、黄连、冰片进行鉴别,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青叶中活性成分靛玉红的含量,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重复性、专属性,简便、准确控制铁箍膏巴布剂的质量。于敏等[24]采用薄层色谱法对骨折挫伤巴布剂中当归、大黄和红花进行定性鉴别,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制剂中血竭素的含量,结果显示该方法简便准确,可控制骨折挫伤巴布剂的质量。魏舒畅等[25]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制剂中秦艽、川芎、延胡索、当归进行定性分析,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延胡索乙素进含量,该定性、定量分析方法能有效地控制复方秦艽巴布剂的质量。邓红等[26]采用薄层色谱法鉴别处方中的芥子、甘遂,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延胡索乙素的含量,结果表明应用该方法可控制复方白芥子巴布剂的质量。郭丽蓉等[27]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处方中丁香罗勒油、八角茴香油、桉油、川芎、大黄、蛇床子、独活等7 味药材进行定性鉴别,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丁香酚和蛇床子素的含量,结果显示应用该定性、定量分析的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靠,重复性好能有效地控制跌打止痛巴布剂的质量。罗霄山等[28]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方中续断、桑寄生、两面针和附子等四味药进行薄层色谱鉴别,高效液相法测定桂皮醛的含量,结果表明应用该方法可有效地控制痹痛巴布剂的质量。孙冬梅等[29]采用薄层色谱法对癌痛巴布剂中的草乌、白芷、肉桂、赤芍、乳香进行定性鉴别,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欧前胡素的含量,结果显示该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准确、快速、可靠,可以用于控制癌痛巴布剂的质量。闵云山等[30]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制剂中的大黄、冰片、儿茶进行鉴别,采用HPLC 色谱法测定制剂中大黄素、大黄酚、大黄酸的含量,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方法简单可行,能快速准确地对消炎止痛巴布膏进行鉴别和含量测定。陈路[31]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归芍巴布剂制剂中的白芍、当归进行定性鉴别,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芍药苷含量,结果显示该方法准确、快速、灵敏。王琳芝[32]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六合丹巴布剂制制中的大黄、黄柏进行定性鉴别,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大黄中大黄素和大黄酚的含量,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快速、灵敏。许可[33]采用薄层色谱法对香萸巴布剂制剂中的党参、乌药、白术、广藿香进行定性鉴别,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吴茱萸碱和没食子酸的含量,结果表明该方法简便、快速、可行。
3.2.1.2 气相色谱法结合其他色谱法:张尚斌等[34]采用气相色谱法测定麝香酮的含量,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胆红素的含量,对成品的各项质量检查皆符合药典的要求,此方法稳定可靠,可以有效的控制香黄巴布剂的质量。林桂涛等[35]用毛细管气相色谱法和薄层色谱法法建立麝香通痹巴布膏的质量标准,结果在薄层色谱中以冰片、没药、独活、当归药材为对照,能较好地鉴别出制剂中各对应药材;以血竭素的高氯酸盐对照品为对照能较好地鉴别出制剂中的血竭;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法能准确测定出制剂中麝香酮的含量,表明所建立的方法简单可行,能快速准确地对麝香通痹巴布膏进行鉴别和含量测定。
3.2.1.3 薄层色谱法结合其他检测仪器:袁学文等[36]采用薄层色谱法对益母草、大黄、赤芍、丹参进行鉴别,并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对益母草中的盐酸水苏碱进行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该方法简便、灵敏、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巴布膏剂消癓贴的质量控制。杨莉娅等[37]采用薄层色谱法对巴布剂复方紫荆消伤膏中的紫荆皮、马钱子、独活和白芷进行了定性鉴别。采用薄层色谱扫描法对方中士的宁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上述方法简便,重复性好。
综上所述,国内高效液相色谱法、薄层色谱法和气相色谱法等检测方法的应用对巴布剂的质量控制和制剂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3.2.2 BP 神经网络和数字图像识别技术法: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ANN)系统自诞生以来,由于它具。有信息的分布存储、并行处理以及自学习能力等优点,已经在信息处理、模式识别、智能控制及系统建模等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基于误反向传播算法的多层前馈网络(multiple-layer feedforwardnetwork,BP 网络)能以任意精度逼近任意的连续函数,所以广泛应用于非线性建模、函数逼近、模式分类与识别等方面[38-40]。
马俊等[41]利用BP 神经网络和数字图像识别技术,对巴布剂质量进行自动检测的方法。经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能较好的达到厚度控制和分类识别的效果,而且正确识别率高,识别速度快。应用到巴布剂涂布成型质量控制识别系统中,有效的降低了生产过程中的时间成本和质量风险,对于工业生产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药物的临床疗效是制剂的最终目标,因此这也可以作为制剂中质量评价的一个重要指标。
随着中药巴布剂研究的日益深入,辅料品种的不断增加,以及新技术的使用,使中药巴布剂存在的问题已经得到改善,制剂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种种原因,其发展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目前国内还缺乏系统性和较深层次的研究,缺乏统一、科学的巴布剂质量检验指标和方法。技术指标主要参照一般橡胶膏剂的测定内容,如黏附力和含膏量等,缺乏能反映巴布剂特点的指标,如制剂的含水量、pH值、基质或膏体厚度、反复揭扯性能、使用或一次敷贴时间、裁剪后的制剂重量差异等。国内的巴布剂基质规格单一,质量也有待提高。
[1]梁秉文.中药经皮给药制剂技术[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5 -9.
[2]董方言.现代实用中药新剂型新技术[M].2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18 -124.
[3]易军,邵思华.巴布剂一个既新又古老的剂型[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88,10(1):38 -39.
[4]国家药典委员会编.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 版(一部).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附录9.
[5]周彩明,封棣,等.新型药物载体—巴布剂[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07,15(2):120 -122.
[6]潘扬,金勇群.中药巴布剂现状与展望[J].江苏药学与临床研究,2005,13(5):36 -38.
[7]高红,王东凯,邱志斌,等.中药巴布剂的研究概述[J].中国药剂学杂志,2005,3(2):71 -75.
[8]许丛辉,李渊贞,张春霞,等.中药巴布剂研究新进展[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23(3):19-22.
[9]朱建明,张明红.中药巴布剂的实验研究进展[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2,9(12):59 -60.
[10]王群,曹晓慧.中药巴布剂的临床研究进展[J].时珍国医国药,2009,20(9):2373 -2374.
[11]贾伟,高文远,等.中药巴布剂的研究现状[J].中国中医杂志,2003,28(1):7 -11.
[12]刘成,胡晋红,朱全刚.透皮吸收制剖基质的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02,11(8):603 -604.
[13]朱景丽,赵春蓓,张广庆.巴布剂的研究概况[J].民营科技,2009,2:74.
[14]周小凤,杨中林,李萍,等.不同纯度苦杏仁苷巴布剂的透皮吸收比较研究[J].药学与临床研究,2008,l6(4):285 -287.
[15]杜茂波,刘淑芝,李曼玲,等.萸连巴布剂体外释放和透皮行为的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9,34(8):969-972.
[16]张晓伟,杨丹,刘丹华,等.十一酸睾酮外用微乳巴布剂的质量控制和体外透皮效果[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2,18(2):22 -24.
[17]陈鹰,陈湖海,徐亨隽,等.复方双氯芬酸辣椒凝胶贴膏的质量控制及体外透皮[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11,31(18):1499 -1504.
[18]孟舒,姜泓,陈再兴,等.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玄丹巴布剂中三七皂苷R1 和人参皂苷Rgl 含量[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9,29(12):1057 -1059.
[19]蒋媛媛,彭荣珍.针椒巴布剂中两面针和八角枫的薄层色谱实验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5):1071-1072.
[20]潘娅,周莉玲.九分巴布剂挥发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质量研究[J].中成药,2009,31(11):1687 -1689.
[21]刘东文,陈淑映,李子鸿,等.巴布剂渭良伤科贴膏的质量标准研究[J].中药材,2008,31(6):923 -925.
[22]谢雪虎,赵正保.祖师麻巴布剂的质量标准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1,11(1):20 -22.
[23]乔莉,焦正花,张小华,等.铁箍膏巴布剂质量标准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2,19(5):56 -58.
[24]于敏,严升平,邵炜,等.骨折挫伤巴布剂的制备及质量控制[J].辽宁中医杂志,2010,37(7):1338 -1340.
[25]魏舒畅,林方圆,金辉,等.复方秦艽巴布剂质量标准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1,18(5):47 -49.
[26]邓红,区洁雯,张蜀,等.复方白芥子巴布剂的质量标准研究[J].中成药,2010,32(5):886 -888.
[27]郭丽蓉,刘新国,周莉玲,等.跌打止痛巴布剂质量标准的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4):816 -819.
[28]罗霄山,孙冬梅,罗文汇,等.痹痛巴布剂质量标准的研究[J].海峡药学,2013,25(4):8 -10.
[29]孙冬梅,李智勇,邓亚利,等.癌痛巴布剂的质量标准研究[J].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11,23(4):34 -37.
[30]阔云山,焦正花,罗燕梅.消定巴布膏剂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J].中成药,2008,30(2):226 -228.
[31]陈路.归芍巴布剂制剂工艺和质量标准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
[32]王琳芝.六合丹巴布剂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
[33]许可.香萸巴布剂制备工艺及质量标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
[34]张尚斌,刘纪青.香黄巴布剂的质量标准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2004.11(6):508 -509.
[35]林桂涛,马承严,赵峻岭.麝香通痹巴布膏质量标准研究[J].中成药,2004,26(2):100.
[36]袁学文,罗玉川,李楚云.巴布膏剂消癓贴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J].中药材,2004,27(9):688 -690.
[37]杨莉娅,谢松,吴云鸣,等.巴布剂复方紫荆消伤膏质量标准研究[J].中草药,2000,31(11):826 -828.
[38]韩英莉,颜云辉.基于BP 神经网络的带钢表面缺陷的识别与分类[J].仪器仪表学报,2006,27(12):1692 -1694.
[39]王悦,叶海明,颜骥.LabWindows/CVI 下基于BP 神经网络的温度补偿虚拟湿度测量系统设计[J].国外电子测量技术,2010,29(1):42 -44.
[40]彭良玉,廖慎勤.LabVIEW 及BP 神经网络在模拟电路故障诊断中的应用[J].电子测量技术,2009,32(6):173 -175.
[41]马俊,苏寒松,任杏.BP 神经网络在巴布剂涂布质量控制中的应用[J].电子测量技术,2011,34(10):37 -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