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战冀中的山西籍烈士王远音

2015-01-23 03:03曹静
党史文汇 2015年1期
关键词:冀中抗日分区

曹静

在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的苍松翠柏之中,安葬着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牺牲在华北战场上的318位烈士,其中就包括山西籍烈士王远音。在陵园广场之上还矗立着他的半身铜像,那如炬的目光仿佛一直在向人们诉说着那段硝烟弥漫、战火纷飞的岁月。

王远音,原名王鸿业,幼名龙文,1916年出生于五台县豆村镇泗阳村。他自小聪慧机灵,9岁时就提前进入豆村镇第五高小学习。1931年夏,王远音(时用名王鸿业)以优异成绩考入太原成成中学。不久,九一八事变爆发,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进攻采取不抵抗政策,激起了全国人民抗日反蒋的怒潮。12月初,山西省“学生抗日救国联合会”在太原成立,成成中学学生参加了“学联”组织的向国民党山西省党部请愿、示威活动,这是15岁的王远音参加的第一次革命活动。1934年5月,王远音被选为“太原市中学学校应届毕业生同学会”代表,到省教育厅交涉,参加反对会考的斗争,并领导进行了游行示威。1935年8月,他成为共产党领导的外围革命组织“中国社会科学联盟”(简称“社联”)中的一员。一二·九运动的洪流迅速蔓延,获得了全国人民的热烈支持和声援,王远音发动并组织了本校学生抗日救国会,并代表本校参加省“学联”。他思想积极上进,工作能力全面,很快就成为党领导下的学生团体——“学联”的中坚人物,这为他日后独立组织领导党的政治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36年3月,阎锡山在太原各大中学大肆逮捕、屠杀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身为主要负责人的王远音遭到当局通缉。他机智地从敌人眼皮底下逃回老家避难。这期间,他没有停止革命活动,坚持向家乡人民宣传抗日救国主张,3月底,阎锡山派人追到豆村镇,在学校老师和学生们的掩护下,王远音离开了家乡。他的革命足迹遍布山西、陕西、河北、安徽等地,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再也没有见到过亲人,那时,他唯一的女儿还不满3周岁。

1936年七八月间,王远音辗转来到北平,转入北京私立国民大学,名为读书实则继续开展革命活动。同年10月,他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个坚定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与此同时,他接受党组织的派遣,来到了张学良将军的东北军学兵队学习并做东北军的地下工作和抗日宣传工作,被编入第四连,此时他正式更名为王远音。

王远音是西安事变的目击者、参加者。12月14日,西安事变后王远音被编入抗日宣传队,当时为了工作方便,一律穿军装,扎武装带,配紫边胸章,从这个时候起,他的形象正式公开在群众的面前。王远音一生只为后人留下两张照片,而这其中的一张就是被任命为战斗宣传队队长时的留影。1937年春,东北军撤出陕甘,调驻安徽,王远音随军前往,被编入军官差遣第二队。同年5月,国民党政府勒令军官差遣第二队解散,经中共北方局东特委分配,王远音回到北平,在“东特”工作,继续和其他队员一样承担着抗日救国的重任。七七事变后,他们成为了我党开展武装抗日斗争的骨干力量。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王远音受党的指派,与汪之力、史进前等带领的一批党员和积极分子,来到了北平城西部郊区赵侗的游击队中,负责重组这支部队。共产党的到来,特别是受过军事训练的王远音、王建中、尚英等东北军学兵队成员的到来,对这支部队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1937年8月22日夜,王远音所在部队参加了奇袭北平德胜门外第二监狱的战斗,在敌人的眼皮底下迅速解放了监狱,缴获了大量武器,救出被困群众700人,内有共产党员数十人,其中很多人成为这支抗日游击队的最初基础。仅一个多月的时间,游击队就由二三十人发展到3000多人。此举一时间成为重大新闻,让本来失望的北平人民为之一振。9月5日,部队定名“国民抗日军”,任命王远音为少儿队队长。9月8日,国民抗日军又在黑山扈伏击日军军车。王远音带领战士们,冒着枪林弹雨,占据有利地形,历时两个多小时,毙敌60多人,并奇迹般用步枪击落了一架敌机,使全北平为之轰动,引发国内外巨大反响,沉重打击了日军的猖狂气焰。

随着国民抗日军力量的进一步扩大,为了加强党的领导,部队正式成立队委会,汪之力任书记,王远音以及陈大凡、王建中、尚英为委员。队委一方面开展政治整军,严肃军纪,另一方面大力开展地方群众工作,筹组抗日救国会,组织宣传队,发动群众积极支持和参加抗日斗争。出版《火花小报》,广泛开展抗日歌咏及演出活动。10月,因党员增加,为进一步加强党的领导,改队委为中心队委,汪之力任书记,各总队及直属队设队委,王远音被任命为队委书记兼中心队委委员。

国民抗日军逐渐成为活跃在平西地区的一支重要的抗日武装力量,但由于缺乏过冬的衣被、医药用品和弹药,处境十分困难。就在此时,部队收到了以朱德总司令、彭德怀副总司令、任弼时主任的名义写来的一封信,在向国民抗日军表示慰问的同时,表示出如果他们愿意,可与八路军联合作战的欢迎态度。收到来信,司令员赵侗有些犹豫不决,在王远音等共产党员的说服推动下,赵侗终于同意与八路军接触、会合,联合作战。11月7日,王远音与汪之力、史进前等打前站与八路军联络,在河北蔚县与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的杨成武、邓华见面,商议国民抗日军改编问题。12月上旬,国民抗日军2000人全部开至八路军晋察冀军区所在地阜平,正式进入八路军序列,编为八路军晋察冀军区第五支队,王远音任党总支书记。从来没有统一服装的国民抗日军自此面貌一新,清一色的灰棉布军装、军被,并配有轻重机枪50余挺,钢炮及电台、电话等通讯设备,开始了全面整训,部队气势旺盛,斗志倍增。

整编之后,第五支队奉命返回平西,建立宛平根据地,在敌人心脏附近发展壮大抗日根据地。1938年4月2日,部队途经二道河,得知有一支日军辎重运输部队次日上午向驻涞源城近千日军运送弹药给养。王远音等人经过对日军沿线兵力分布、地理地貌详细摸底勘察,打了一场漂亮的伏击战,百余敌人被歼,生俘日军两人,再次击落日机一架。 这支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武装民众抗日方针指导下,在华北风起云涌的抗日浪潮里组建起来的抗日武装,经过王远音等一批共产党员的努力,逐步成为一支受党领导的上千人的游击队,它像一颗钢钉一样钉在了北平日军胸前,完成了党中央、八路军总部的平西战略部署,这是我军离日军华北统治中心北平最近的一块抗日根据地。在战火的考验中,王远音也逐步锻炼成长为我党一名文武兼备的优秀干部。1938年8月,五支队与第一军分区的部队合编为一分区三团,王远音调任一分区政治部副主任,这支队伍也在之后的抗日战争中卓立功勋。

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后,日军逐渐加紧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进攻。为坚持冀中平原抗日游击战争,中央军委决定一二○师挺近冀中,执行巩固冀中、帮助第三纵队和扩大自己等3项任务。当时冀中部队人数多、成分复杂,缺少老红军战士做骨干,党的领导和政治工作还没有在部队中扎下根,整编工作急需干部,为此,晋察冀军区和一二○师从自己部队抽调了大批优秀干部给冀中部队,在这种情况下,王远音又调任冀中三分区政治委员。

三分区地处冀中平原,是敌伪统治的核心地带。日军为了摧毁冀中抗日根据地,不断调集重兵进行分割、封锁、“蚕食”,斗争环境极其险恶。作为三分区的第一任政委,王远音到任后大力宣传部队建立政治委员制度和政治机关的重要性及任务和作用。他亲自陈述主要观点,让宣传部门整理成文,印发部队广为宣传。政治部开会或讨论工作、布置任务,他每请必到;行军宿营,他经常主动深入政治部了解情况,解决疑难。当时三分区是敌后根据地,王远音根据敌人活动规律,将每个时期的部队工作安排得有条不紊。在他的亲自领导下,分区抗敌剧社深入乡村为群众唱歌、演戏,宣传抗战,十分活跃。分区机关报《前进报》及时宣传抗日英雄事迹,极大地鼓舞了抗日军民坚持敌后斗争的信心。王远音生活上平易近人,爱护干部战士,尤其强调对干部战士既要严格要求,又要关心爱护。对有缺点的干部总是严肃批评、耐心教育。他对干部知人善任,用其所长、委以重任,调动了干部工作积极性,促进了部队政治工作的开展,对分区所属部队的军事化和政治工作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0年1月,冀中各分区与晋察冀军区统一编序,三分区改称八分区,王远音任八分区政治委员。他善于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分区每次组织部署战役,他都积极准备,和军事指挥员一起研究决策,在指挥战争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作战指挥能力。8月,王远音参加了由彭德怀亲自指挥的规模空前的进攻战——百团大战,主攻任河大肃地区(即任丘、河间、大城、肃宁)的各敌伪据点。在整个“任河大肃战役”中,王远音负责指挥二十三团隶属中央部队,另外还有两支分别由4个营组成的左、右两翼部队。右翼队由冀中八分区司令员常德善指挥,左翼队由九分区二十四团副团长魏文建指挥。10月1日,二十三团主力秘密运动到河间城以南的李虎村,准备于当晚发起“任河大肃战役”。正在这时,侦察员报告说,敌100余人从商家林出动,前往根据地抢粮。王远音果断决定全团出动,伏击敌军。一个伏击圈迅速在河间至献县的公路上形成。最先打响的中央队受到敌军的追踪合击,牵制了敌军的主力。右翼队见机,立即出击,攻袭敌人后方,左翼队也同时向预定目标发起攻击。这次战役,打开了子牙河沿岸地区和任河大肃地区的局面,缩小了敌占区,扩大和巩固了根据地,使这块无险可据的平原根据地始终屹立于敌后,极大地振奋了抗日军民的胜利信心。

王远音身为分区政委,还参加了地委领导工作。针对日军的进攻,根据上级指示,我军采取了“敌进我退,向敌后之敌后进军”的方针。王远音先后组织派出了任河大队,青建支队、清河支队、津浦支队,各县先后组织起县大队,各区组建区小队,给敌人布下了天罗地网。这些部队深入敌占区,相互配合歼灭日军,打击汉奸,建立地方政权,发展人民武装,宣传我党方针政策,对开辟晋察冀根据地做出了贡献。王远音还十分关心地方建设,关心人民群众生活,注意团结地方干部。一次,部队在敌据点附近的村内设伏,一举歼灭了据点的大部日军,取得了在敌碉堡群中作战的首次胜利。事后,王远音及时总结了这次战斗取得胜利的经验和教训,指出:我军今后尽量不在村内设伏作战,以免使群众遭受损失。

1941年,集中区的反“蚕食”斗争十分激烈。7月以前,八分区的青县、大城地区,大部分被敌蚕食。为了恢复被蚕食地区,王远音与分区司令员常德善指挥部队抓住青纱帐有利季节,从7月20日到8月底,向敌人展开进攻,作战50多次,毙伤日伪军1000多人,攻克大流河(大城西南)、米各疃(河间东)、青口(肃宁北)等据点多处,破坏公路、铁路150多公里,打开了青县、大城、文安、新镇、任丘、高阳、蠡县地区的局面。

1942年5月初至6月底,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指挥5万余人,采取“铁壁合围” “反复合击” “分区清剿” “辗转抉剔”等战术,以派遣特务队与快速部队相配合,对冀中平原进行残酷大“扫荡”,妄图消灭我冀中区党政军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完全控制冀中地区。

王远音与常德善等地委领导认真研究,坚决贯彻中央晋察冀分局、晋察冀军区和冀中区党委关于反“扫荡”的指示,布置军事、政治工作,精简机关工作人员,并按分区所需3个地方部队分配机关干部下部队,与各部队一起活动。在“扫荡”之初,王远音、常德善带着分区主力二十三团先是在饶阳、武强、献县等腹心区活动,等到敌人要合围腹心区时,他们又及时跳到了文安洼地区,躲开了敌人的大合围圈。5月中旬,等敌人对腹心区的“拉网扫荡”结束后,他们又大胆从饶阳至安平公路以南的南京堂一带,回到敌腹心区。等到他们“发现敌人不是短期‘大扫荡,而是长期‘驻剿,修公路,筑炮楼、挖封锁沟、建‘爱护村,准备长期据守”时,又及时撤了出来,北渡滹沱河,转移到任丘、河间、大城地区。一直待到6月初。由于坚持内线斗争的三十团遭到敌人合击,损失惨重,只剩一二百人。为了接应三十团,尽可能多地收拢打散的部队和地方干部,保护根据地人民免遭日寇蹂躏,6月7日,王远音和常德善带着二十三团,以急行军越过河间至肃宁的公路,来到献县西北角紧靠肃宁的湾里、泥马头一带,与三十团取得了联系,计划次日会合。

6月7日晚,王远音和常德善把侦察员叫到司令部,听取其汇报了河间、献县、肃宁等地的敌情,推断出分区机关已被发现,敌人可能合围进攻。经过讨论决定向雪村转移。8日早上4点多,与敌遭遇。王远音和常德善沉着指挥部队突围,部队且战且走,英勇顽强地与敌拼杀。无奈雪村往北直至公路,是一大块没有村庄的开阔地,虽有道沟,但很浅,公路又比两边都高出一截,日伪军仗着装甲车、汽车、摩托车、骑兵、自行车,利用公路快速机动,从两侧包抄上来。常德善头部受重伤,壮烈牺牲。腿部负伤的王远音继续艰难地率领战士们突围。又是一阵激烈的枪声,王远音另一条腿也被击中,一下子瘫在地上,双腿裤脚都滴滴答答地流着血,他知道自己伤得不轻。为了不拖累战友,王远音把自己的挎包塞到战士的怀里,命令:“我双腿都断了,我挡住敌人,你们快走!”面对蜂拥而至的敌人,他宁死不当俘虏,从容地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了自己,壮烈殉国,为党和民族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年仅26岁。

王远音牺牲后,原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专程到王远音家乡看望其家人,满含痛惜之情地对王远音的父亲王松秀说:“老人家,您的儿子是一个坚定忠诚于革命事业的人。”并宽慰老人要把悲痛放在心底。解放后,党和人民为了纪念革命烈士,于1961年10月将王远音烈士的灵柩迁入华北军区烈士陵园。聂荣臻元帅亲笔题写了“常德善、王远音烈士永垂不朽”。时任全国政协副主席、原冀中军区政委程子华为烈士题写了“为人民利益而英勇牺牲的王远音烈士英名永存”!

(责编 兴柱)

猜你喜欢
冀中抗日分区
保定冀中药业有限公司
保定冀中药业有限公司
保定冀中药业有限公司
保定冀中药业有限公司
上海实施“分区封控”
抗日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浪莎 分区而治
基于SAGA聚类分析的无功电压控制分区
基于多种群遗传改进FCM的无功/电压控制分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