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晋骄子张稼夫

2015-01-23 02:59张国富
党史文汇 2015年1期
关键词:区党委临汾工作

张国富

张稼夫,曾用名张筋、宜今、法古,1903年12月出生于山西省文水县。他是从三晋大地走出来的一位坚贞不渝的共产主义战士。曾在毛泽东、周恩来直接领导下开展革命斗争,并受到领袖们的赏识和赞扬。

山西最早的青年团员

张稼夫出生于农民家庭,幼时家境贫寒。他从小就性格刚毅,年少志高,在家乡文水县完成小学和中学的学业之后,考入山西省立农业专科学校,由于品学兼优、能力出众,被选为学校学生会主席。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太原支持和声援北京青年学生爱国运动的热潮风起云涌,满怀爱国激情的张稼夫,以学生会主席的身份,广泛宣传,积极发动,带领农专的同学们加入五四爱国运动的洪流。他和同学们克服种种困难,突破层层封锁,冲出校园,走上街头,打出横幅,高呼口号,连续举行了声势浩大的集会和游行示威。张稼夫所在的农专还与山西大学和省城其他学校联合致电北京政府和参加“巴黎和会”的中国代表团,强烈要求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经过五四爱国运动的熏陶和洗礼,张稼夫在刻苦钻研学业的同时,如饥似渴地阅读了一些马克思主义书籍。期间他先后结识了省立一中的王振翼、贺昌、李毓棠等先进青年,经过深入交往,张稼夫向往革命的欲望更加强烈。

1921年春,高君宇受李大钊派遣,回山西筹建社会主义青年团。5月1日,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张稼夫与王振翼、贺昌、李毓棠、贺凯、梁震、武灵初、姚錞等成为第一批青年团员。他还与王振翼、贺昌等青年团员集资创办了推销进步书刊的晋华书社,向青年们推销《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入门》《唯物主义讨论集》以及《先驱》《政治生活》《向导》等进步书刊,甚至还翻印了《共产主义和共产党》《共产主义ABC》等。书社成为太原社会主义青年团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阵地之一。家境并不富裕的张稼夫,还想方设法创办了一个书社——真理之社,募捐和收集了许多进步报刊和书籍,供同学们阅读,深受青年学生的青睐和欢迎。

1923年,张稼夫在山西省立农专毕业后,考入北京世界语学校深造。期间,寻觅到了他的革命伴侣王亦侠。二人是同窗亦是同乡,王亦侠与张稼夫同龄,是临汾县(今临汾市尧都区)土门村人,曾用名英如,毕业于山西省立女子师范学校。她爱憎分明,德才兼优。二人成婚后,积极投入革命斗争的洪流。在妻子王亦侠的支持下,张稼夫参加了由学生组成的“敢死队”,后被收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军学兵队,列为营级编制,张稼夫任上校政治教官兼军需官。在孙中山北上抵达北京期间,学兵队曾奉命护卫,受到孙中山的肯定和赞扬。

1927年初,张稼夫夫妇来到武汉,王亦侠在中央军事政治学校武汉分校,张稼夫在武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夫妻俩并肩接受革命思想的教育和暴风骤雨的洗礼。

在武汉期间,张稼夫结识了山西同乡、共产党员曹汝谦。在曹的引导和介绍下,张稼夫于1927年4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武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停办后,张稼夫到曹汝谦的党代表办公室任宣传干事。

大革命失败后,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张稼夫配合曹汝谦开展兵运工作。1929年,张稼夫赴上海担任中央研究院社会研究所地下党支部书记。后来研究所迁至南京,张稼夫与妻子也随之迁徙。1932年1月,张稼夫担任中共南京市委筹委会书记,继续从事党的秘密工作。

立足三晋大地抗击日军

九一八事变后,华北局势骤然紧张。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胸怀强烈爱国激情的张稼夫,义无反顾,携妻抱子辗转北上,返回老家山西,准备抗击日寇侵略。

而此时,由于国民党和阎锡山当局的残酷镇压以及党内盲动主义、冒险主义和关门主义错误屡屡发生,山西党组织反复遭受破坏,党员人数锐减。在这种状况下,党组织显然难以担负起领导全省抗战的重任。因此,大力恢复、重建和发展党的组织,扩大党员队伍,就成为当时共产党在山西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任务,同时也是开创山西抗战特殊局面,坚持和争取抗战胜利的重要基础。张稼夫和妻子回到家乡后,迅速投入了新的斗争。

1932年7月,张稼夫在家乡文水县建立联络部,广泛宣传和发动群众。1934年底至1936年4月期间,张稼夫与中共中央北方局接上关系并保持联系。1936年初红军东渡黄河后,他从北京回到山西,在太原师范学校以教书为掩护,秘密开展党的工作。

1936年6月,北方局派李宝森回山西恢复组建中共山西工委,由李宝森任工委书记,武永祥任组织部长,赵仲池任宣传部长,张稼夫为工委文教委员。此后,为了加强中共山西工委的工作,北方局先后派张友清、徐子荣、赵振声等来到山西。工委秘书长徐子荣和负责刻印文件的张永青就住在张稼夫家,在王亦侠的掩护配合下,在家里秘密接头,开会谈话,刻印文件。

七七事变后,抗战全面爆发。1937年10月,北方局决定撤销中共山西工委,建立中共山西省委。张稼夫身兼三职,同时任省委秘书长、宣传部长和文教委员,全力以赴投入抗日斗争。太原沦陷前,张友清和林枫对张稼夫说:“太原看来守不住了,阎锡山的总部要往临汾撤,我们省委也要到临汾,你先到临汾打前站,找住房。”接受任务后,张稼夫立即奔赴临汾。经过调查,决定将省委驻地选在临汾城内的何二胡同。在这里,中共山西省委作出了“共产党人不许过黄河,要留在山西坚持抗日”的决定,并集中全力主要抓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和群众工作,使临汾地区一度成为山西和华北抗战的中心。

此时,周恩来来到临汾领导抗战,提出了“20天扩军3000人”的任务。省委考虑到张稼夫在晋南待过,情况比较熟悉,工作能力也比较强,就决定派他去完成此项重要任务。在省委领导和各级党组织的支持下,张稼夫废寝忘食,尽职尽责,仅用15天时间,就提前超额完成了任务,为八路军及时补充了一批强壮的兵员。新兵分别在运城和侯马两地集中整训后补充给八路军一一五师和一二〇师。

临汾沦陷后,张稼夫随省委机关转战吉县、乡宁、隰县、汾阳、孝义一带,坚持游击战争。1938年5月,北方局决定撤销山西省委和晋西省委,组建中共晋西南省委,统一领导晋西南地区党的工作。张稼夫作为省委驻晋南代表,主抓晋南各县党的建设和抗日斗争。同年10月,张稼夫接替张友清任晋西南省委宣传部长。11月,中共晋西南省委改称区党委,张稼夫仍任宣传部长。他不辱使命,尽心竭力抓好抗日宣传工作。创办了区党委机关报《五日时事》,及时报道抗日战况和时局形势,指导抗日斗争。该报5天出一期,每期两版,文字简洁,内容丰富,刻印精美,创造了一张蜡纸油印5000份的记录。发行于所属4个特委及各县,影响广泛,深受抗日军民的欢迎。1939年,《五日时事》参加了在延安举办的各根据地报纸展览会,毛泽东主席高度赞扬,并亲自为该报题写了报头。毛泽东还曾给张稼夫写信,称赞该报办得好。为了进一步加强抗日宣传,在区党委的领导下,1939年7月,张稼夫在隰县川口镇郑家岭(今属交口县)筹建了“七月剧团”,后改为“七月剧社”。其前身为晋西南区党委文艺宣传队,主要演出晋南眉户剧和歌剧、话剧等,代表性剧目有《王德锁减租》《千古恨》《血泪仇》《逼上梁山》《松花江》等。在此前后,他还将永和县流动工作团与蒲县牺盟会工作团、隰县文工团合并组建为吕梁剧社。通过一系列的整合筹建,宣传工作扩大了规模,增加了剧目,丰富了内容,提高了水平。这些抗日文艺宣传团队活跃于吕梁山区,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与此同时,张稼夫还编印了党校培训干部的通俗教材和读物,并亲自到区党校讲课和作报告。为了推进农村建党工作,按照区党委的安排,张稼夫以自己的亲身经历给干部们讲做好农村工作的体会,并撰写了一篇《怎样接近群众》,发表在《五日时事》上,许多同志看了感到很新鲜,颇受启示。后来延安的《军政杂志》转载了此文,作为经验推广。1939年初,中央要求各敌后抗日根据地派员去延安汇报工作。区党委研究后,派张稼夫去延安向中央汇报晋西南地区的工作。他向中央汇报了晋西南的斗争情况,即怎样以革命的两手对付阎锡山反革命两手的情况,既拥护他抗日,又揭露他的反共阴谋。该汇报受到党中央、毛主席的称赞。陈云、李富春还安排张稼夫到中央党校和中组部训练班等单位介绍了前方对敌斗争的情况,以及对付阎锡山的经验。

1939年12月7日至9日,晋西南区第一次党员代表会议在隰县召开。大会选举张稼夫为区党委委员和中共七大的代表。

晋西事变发生后,张稼夫立即投入回击阎锡山反共高潮的斗争。在转移中,他分工负责区党委、专署机关,报社、剧团和所有各部队的后方留守处等。这一摊子很不好领导:都是非战斗人员,且分别隶属不同单位,临时集中在一起。为了躲避敌人的袭击和围剿,成天翻山越岭,不停地行军。既要保护妇女、儿童,又要关照骡马、箱子和物资;既要防止敌人轰炸和袭击,又要关照每个人不要掉队。在这风云突变,形势险恶的紧急情况下,张稼夫克服困难,带领机关及所有人员安全顺利地撤离到晋西北。

1940年2月,晋西南区党委与晋西北区党委合并为中共晋西区党委,张稼夫任宣传部长。他主持召开了晋西区文化教育工作会议,决定成立晋西文化界抗日救国联合会和教育工作者协会,创办了区党委机关报《抗战日报》(贺龙为之题词“人民呼声”),将原在晋西南出版的《五日时事》改为《晋西大众报》,还成立了吕梁文化教育出版社,成立了中华全国戏剧界抗敌协会晋西分会和晋西民间戏剧协会等。经过一系列的努力筹措,晋西文化宣传工作生机盎然,蓬勃发展。

1940年9月,张稼夫夫妇奉命前往革命圣地延安。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开展敌后大城市工作的通知》精神,党中央计划派他们夫妇前往上海,以加强党的地下工作。后因发生皖南事变,地下交通遭到严重破坏而未能成行,张稼夫在周恩来领导下的中央敌后城市工作委员会任南方组组长,妻子王亦侠在中共中央情报部任教育科科长。在延安和党中央、毛主席身边,他们夫妻两个互相鼓励,并驾齐驱,兢兢业业为党工作。

1942年8月,为了加强晋绥根据地党的统一领导,中共中央晋绥分局成立。张稼夫奉命返回晋西北,任分局宣传部长,11月任分局副书记。张稼夫离开延安前,毛主席专门和他进行了一次长谈,说:“你就要回晋绥去了,晋绥的情况有变化,全国情况也有变化。现在敌人把你们的地盘挤得很小,你们为什么就不可以把敌人挤出去呢?要长自己的志气,灭敌人的威风……”毛泽东还谈到对敌斗争的政策、策略和领导工作方法问题,嘱咐张稼夫回去协助林枫把工作做好。张稼夫牢记毛主席的谆谆教导,肩负新的使命,满怀豪情地踏上了返晋的征途。

1943年1月,张稼夫兼任晋绥分局下属的晋西北区党委书记,领导和负责晋西北的全面工作。在“把敌人挤出去”的斗争中,及时总结和推广了宁武县民兵分队长张初元首创的“劳武结合”,即将变工组和民兵组织结合起来的经验。组织领导了减租减息、大生产和整风运动,使全区的抗日斗争和各项工作不断迈上新的台阶。

1944年3月,为了加强敌占城市和交通要道的工作,晋绥分局成立城市工作部,张稼夫兼任部长。他运筹帷幄,广设眼线,构建情报网络,铲除汉奸,瓦解伪军,配合对日作战。他派得力干将打入太原日伪机关,截获重要战略情报——日阎合流反共《协定》,受到中共中央的表扬。

1944年11月,林枫赴延安,张稼夫代理晋绥分局书记。领导晋绥军民发动攻势作战和全面大反攻作战,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

驰骋晋绥开展解放斗争

解放战争时期,张稼夫继续担任晋绥分局副书记,为人民解放事业负重致远。1946年,为了开展土改运动,他组织举办训练班,培训农村工作干部。在晋绥分局高干会议上,作了“开展群众运动解决土地问题的报告”。在他主持下,段云等编写了《怎样划分农村阶级成份》,由晋绥分局下发执行,有力地推动了晋绥地区的土改运动。

受“左”倾思想的影响,晋绥地区在工作中一度出现了“左”的偏差,土改中错划阶级成分,侵犯中农和工商业者的利益,甚至乱打乱杀的现象迅速蔓延。张稼夫对此提出了不同意见,被指责为“右倾”,《怎样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小册子也被收回烧掉。党中央和毛泽东主席发现“左”的偏向后,于1947年12月指示晋绥分局“立即纠正、补救”。1948年春,毛主席途径兴县蔡家崖时,在晋绥干部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肯定了晋绥土改工作的成绩,也严肃批评了“左”的错误倾向。并在一次谈话中指出:“在你们这里,马克思主义本来就不多,有那么一点还烧掉了(指《怎样划分农村阶级成分》)。”从此,晋绥的土改运动逐步走上了正确的轨道。

1948年5月,晋南重镇临汾解放。张稼夫又一次踏上了极为熟悉的临汾这块沃土,任刚成立的中共临汾工委副书记、宣传部长,并兼任中共临汾县委书记。他在妻子王亦侠的家乡,全神贯注,不遗余力,为人民的解放和新中国的建立不懈奋斗,认真贯彻执行中央的各项方针和政策,脚踏实地抓好医治战争创伤、清匪反霸、新区土改、建党建政、发展生产、支援前线等各项工作。

在以张稼夫为书记的中共临汾县委领导下,全县在剿匪和维护治安工作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从1948年5月至11月,经过努力,收缴各种枪支500余支,其中,长枪363支、短枪137支、手提式冲锋枪2支、机枪24挺,还有小炮3门、手榴弹780箱。12月9日,临汾县公安局一举破获泊段村惯匪案件,4个匪徒全部落网,缴获步枪8支、短枪2支、机枪1挺。对罪大恶极的反革命分子,召开群众大会声讨控诉,公审处决。临汾县社会秩序井然,治安稳定,为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张稼夫上任不久,即于1948年8月中旬,召开了临汾县、区、村三级扩干会议,并作了报告。提出当前的工作任务是要反复宣传党的各项方针政策,特别强调要宣传贯彻城市政策和农村政策,并在实际工作中具体运用,认真实践,使群众相信党的政策。要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中立富农,孤立地主,开展反奸除霸运动。要摸清底子,做好土改前的准备工作。根据县委的安排部署,宣传队深入山庄窝铺和家户,宣传《土地法大纲》等政策,全县村村墙壁上随处可见宣传《土地法大纲》的标语口号。新区实验村土改工作队搞了3个月的试点,取得了宝贵经验。按照上级要求,新解放的汾河岸边、平川地区的土改运动逐步全面展开,整党建党、建政工作及大生产运动同步结合进行。

张稼夫带领干部深入基层,整天走村串户,访贫问苦,有针对性地调查研究和指导工作。1948年11月,在全县范围内结合土改进行村级建政工作。临汾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采取不同的措施和方法。河东各区多数村级政权已经建立,只对个别村进行了调整和健全;新区采取了派村长等干部进村的办法,临时组建村级政权,然后逐步培养选拔积极分子,通过选举正式建立村政权;河西各区由老区派去一批领导干部,组成生产委员会代行行政职权,通过土改发现选拔培养干部,而后逐步建立村级政权。在土改建政、整党建党顺利推进中,临汾全县迅速掀起了冬季生产高潮。汾河两岸开荒、积肥、开渠、修坝、挖矿、纺织、编制、运输等搞得热火朝天,百业俱兴。

1949年3月6日,临汾县第五区土改结束,举行了首次人民代表会议。张稼夫以中共临汾工委副书记和临汾县委书记的身份,亲自到会讲话祝贺和指导。临汾县的各项工作逐渐恢复正常,出现蒸蒸日上的好势头。为了支援解放战争,在县委的动员和号召下,全县又掀起了参军支前的热潮,千余名优秀青年踊跃参军,同时还发动组织了成千上万的民兵和民工随军西进南下,支援前线。并动员大批干部组成西进和南下随军工作团,支援新区。临汾一度成为战略进攻的前进基地,部队发展壮大的兵源基地,向全国进军的物资保障基地,支援新区的干部输出基地,西进南下的后方基地。

1949年4月,张稼夫奉命调往西北,任中共中央西北局常委、宣传部长、西北局青委书记和西北军政委员会文教主任。在新的地域和新的岗位上,继续奋发努力工作。1953年3月,张稼夫任中国科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1956年5月,任国务院第二办公室副主任。1959年6月,任国务院文教办公室副主任。1966年5月至1967年7月,任国务院文教办公室副主任兼中国科学院副院长。1969年4月,下放到宁夏国务院直属“五七”干校劳动。一年后返回国务院直属系统工作。1978年至1982年9月,任中国科学院顾问。他先后当选为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一届、第二届、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委员;中共七大、八大和十三大代表。中共八届十中全会增选为中央监察委员会候补委员。在不同的岗位上,一如既往地竭力奉献。1991年5月29日,张稼夫在北京逝世。

(责编 雷蕾)

猜你喜欢
区党委临汾工作
临汾:抓紧防治玉米蓟马
临汾清廉地图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海淀院区党委:依托区域化党建平台打造党建工作品牌
长治至临汾高速公路开通
不工作,爽飞了?
中共鄂西北区党委旧址急待抢修
西藏自治区政府对自治区关工委组成人员进行调整
选工作
“光荣的临汾旅”